藝術家的「工作方法」為何如此重要?壹美美術館來回答

2020-12-23 騰訊網

開幕式嘉賓合影

藝術家如何工作?對於絕大多數觀眾而言,這可能極為陌生,也毫無意義。人們關注的是美術館牆壁上和展臺上,那些被打上聚光燈的「藝術」。至於作品怎樣被創造、過程如何,並不重要——它們只是服務於最終那個「結果」的「手段」。

在這個展覽的每一件作品的背後,都有著極為具體而特殊的「理由」,以及服務於這些理由的「工作方法」。在這裡,作為一個現代人的藝術家的時間、空間和身體變得尤為重要,正是它們生產出「當代」的「經驗」。儘管我們看不見它,但看不見的不等於不存在。

——盛葳

2020年8月1日下午,一個名為「工作方法:藝術家的時間、空間與身體」的展覽在中關村壹號壹美美術館開幕。該展覽由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壹美美術館承辦,盛葳擔任策展人。

展覽開幕式由壹美美術館執行館長路貝主持,總策劃程辰博士致開幕詞,策展人盛葳博士現場解讀此次展覽的「工作方法」,參展藝術家譚平、隋建國、朱金石(由程辰代致辭)和張羽依次發言,闡釋自己的「工作方法」。路貝女士向支持本次展覽的各級政府、主協辦單位、園區企業、媒體、學校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感謝。最後,海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楊軍昌進行總結髮言,並宣布展覽開幕。

展覽總策劃程辰

展覽總策劃程辰說:「當代藝術體系在自我建構過程中,必然存在視野之外的盲區,有的領域可能正是藝術創新的核心地帶。藝術探索可以是對既定秩序的補充和發展,也可以是全新的顛覆和破壞。藝術家在構想、過程和結果之間不斷的實驗,這些悟道式的重複性工作產生了與其生命體驗共振的愉悅或痛苦,也讓藝術家跳脫出具體而繁瑣的現實生活,進入一個孤獨而私密的精神世界,他們的工作方法也由此逐漸顯現出來。」

策展人盛葳

策展人盛葳在開幕式上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微演講」,系統的梳理了藝術工作方法的歷史和理論,並以4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為例進行闡釋。他說到:通常在參觀展覽的時候,觀眾無法看到作品的創作過程,只能看到最終的作品。作品固然重要,但與此相關的創作過程也非常值得研究。而此次展覽,就是以四位藝術家各自的藝術探索和工作方法為例,討論「工作方法」。

本次展覽對藝術家工作方法的展現與以往展覽均有所不同,每位藝術家展出的作品雖少,卻可清晰直觀地講述每個人的工作方法——

《無題》系列 譚平 200×200cm

譚平創作視頻

譚平僅展出3幅的繪畫,在單一灰色覆蓋的繪畫對面,則有一件影像作品,完整的記錄了「灰畫」的創作過程。通過視頻,我們可以看到在沉悶的灰色下面,有著豐富的多層畫面;

《長桌》隋建國 1994件 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長桌》 局部 隋建國 1994件 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隋建國自2008年以來隨手捏成的1994塊「泥塑」,這些形象各異的泥團留下了無數個藝術家本人的「此時此刻」,身體的印跡、力道的大小、運動的軌跡,一切都自然而然,見證和記錄了隋建國在具體時空條件下的一切;

《白塔寺》局部 朱金石 裝置、畫布、畫框 600×180×180cm 2008年

《鐵架上的彩虹》朱金石 油畫顏料、亞麻布 100×80cm 2019年

朱金石排列7米多長的空白畫框,鋪滿厚厚顏料的繪畫。朱金石的「厚繪畫」處在視覺與觸覺的交叉地帶,具有強烈的藝術史、藝術理論和藝術現實針對性,每一件作品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極為具體的時間、空間乃至情感;

《指印 2020.7.12-30》張羽 指印行為、宣紙、水1100×140cm 2020年

《指印 2020.6.5-7.11》局部 張羽 指印行為、宣紙、水1100×140cm 2020年

張羽帶來的「指印」是充滿密集指紋的宣紙,他用清水在宣紙上按壓,「筆墨」從他的畫面中完全隱退,留下的唯有宣紙和指印。最近,張羽甚至放棄了「紙」,用清水在地上指印,時間流逝,一切都不復存在,留下的唯有看不見的身體的經歷和體驗。

4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體現出此次展覽最重要的三個要素:時間、空間和身體。時間對應著藝術家的創作過程,空間體現創作軌跡,而身體則力行著創作產生的經驗。

參展藝術家譚平

難得一見的是,開幕式上參展藝術家自我揭秘了創作方法。譚平說:「繪畫創作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從畫草圖開始,最終完成一個想像的畫面。前些年我還在美院工作,有著繁重的行政工作,不能像職業藝術家一樣進行規律地創作,經常剛一拿起筆,還沒進入狀態就不得不離開畫室。但我又熱愛繪畫,離不開繪畫,便乾脆只要有機會就拿起畫筆在畫布上畫十分鐘、二十分鐘,我給自己定下規則,要求自己至少要畫滿這一塊畫布,比如我曾規定自己在十分鐘之內畫滿整幅畫。這種忙碌的、見縫插針的繪畫狀態使「畫什麼東西」這件事情消解了,畫畫這個行為本身變得重要起來。第二次再面對這個畫面時,便會用厚重的顏色,將上一次繪畫的成果塗掉。這是一個反覆交替的,繪畫用的板既然帶有共性,帶有破壞性,將以前的一切覆蓋,意味著重新開始。

《無題》譚平 布面丙烯 200×200cm 2018年

本次展覽中的灰色作品《無題》系列,就是這樣經過幾次三番地畫完又塗抹。現在,我很多的創作便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我將這種個性與共性、建立與摧毀平衡起來,兩者既重要又不重要。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終點,作品可以不斷地重複,我也可以不斷地工作下去。「

參展藝術家隋建國

隋建國說:「我在美院作為老師,開始研究傳統泥塑技巧,繼而去研究抽象雕塑,最後開始研究觀念藝術。2008年,我在不斷尋找自己的工作方法時,索性一閉眼,用一團泥捏了『盲人肖像』,然後再用傳統雕塑方法放大出來,此時雕塑竟然體現出了驚人的震撼力。繼而又睜開了眼睛,但讓眼睛『無效』,只依靠身體,依靠手的『自主性』,不斷去嘗試不同的捏法。2017年,我翻出了近十年捏的此系列所有作品,發現即使眼睛「無效」,但規律依然清晰可見。一個好的藝術家想做一個好的作品,成為好的藝術家,其實沒那麼重要,你不去控制它,它依然運轉得很好。」

參展藝術家張羽

張羽說:「中國繪畫史與西方藝術史在藝術家面前是兩座山。開始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方向:中國繪畫歷史深厚很難去超越,西方藝術史中獲得成功的藝術家,也很難因循著他們的邏輯去超越,所以唯有在自己的認知、自己的立場之上,構建自己。畫了很多年的水墨,我最終意識到這支筆對我來說是無法逾越的,只有放棄筆,才能真正的面對自己。

《指印系列》張羽 指印行為、宣紙、水 1100×140cm 2020年

八十年代,我開始用手指去繪製指印,直到今天曆經了三十年。這之間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針對水墨畫和西方繪畫,我仍舊使用水墨和色彩,在指印中尋找自己的可能,嘗試多種媒介:宣紙、玻璃、膠片、泥巴甚至是鋼板。2005年,我突然意識到,水墨畫問題的根本是水、不是墨,這樣就不會留下痕跡。我發現無論怎樣創造藝術,都是完成一種形式,所有的表達都只是藝術品不是藝術。我希望我的創作能離開藝術離開藝術品,離開形式,我想讓形式消解,結果消失。所以現在我開始在水泥地上用水按壓,痕跡不在,指印表達的所指便不復存在,這也回答了我三十年對藝術形式的思考。」

北京市海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楊軍昌發言並宣布展覽開幕

總策劃程辰宣讀了朱金石的書面致辭:「這是一個讓藝術品消失的藝術展覽,作品就在眼前,但是藝術品無法看見。藝術家有意識地把完成的藝術品塗蓋掉,藝術成為了塗蓋後的藝術。藝術家把雕塑泥交給雙手,居然還要蒙住眼睛,雕塑成為了取消雕塑過程的雕塑。水墨宣紙無疑是最有傳統魅力的依據,但是水與宣紙的藝術同樣也使傳統不能浮出水面。當代藝術無法起死回生,新的工作方式與創造的結局讓我們充滿困惑,但這恰恰是中國在四十年之間藝術的根本變化,當代在我們剛剛聽到它的名字時早已從我們身邊走過。今天所有的觀眾都是幸運的,都是見證中國當代美術館、當代批評、當代藝術的見證者。」

開幕式現場

藝術中國現場對話策展人盛葳

藝術中國:以「工作方法」為線索進行策展的想法是如何誕生的?

盛葳:這幾年國內的策展人和評論家,都關注到一個比較獨特的現象,就是藝術家創作的過程變得很重要,其實我覺得可能不是我一個人,而是好多人都在關注這個事兒。但是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到底如何去定位?它有什麼意義?每個人都在做不同的解釋,但好像沒有找到一個相對比較固定的概念。

《2020年八月的一次會議》 朱金石 畫布、畫框、顏料 160×180×10cm 2016年

我想用工作方法這樣一個概念去切入它,比如說「重複性書寫」,不斷地靠身體重複,高名潞和慄憲庭先生都做過,但最後的定位點不太一樣,比如慄憲庭用的是「念珠與筆觸」,高名潞用的是「意派」,其實都跟過程有關係。這些作品的結果大概都不是最重要的,它們只是過程的一個最終呈現,但是它本身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審美對象,它只是一個提供了一個通道去切入到之前的過程和觀念中去。

所以我想工作方法大概是最有效的一種辦法,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工作方法,這是這套工作方法來控制它的過程,生產它的藝術觀念,我想工作方法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的選擇。

《2020年八月的一次會議》局部 朱金石 畫布、畫框、顏料 160×180×10cm 2016年

藝術中國:從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整體進程來看,您認為哪些藝術家是可以進入到這個範疇進行研究的?

盛葳:今天展出的四位藝術家都是特別成熟的藝術家。要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年輕的藝術家大概比較難做到,因為年輕藝術家多半是處於起步階段,他還在進行各種各樣不同的嘗試,他就有很多不一樣的工作方法。

雖然這幾位藝術家也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工作方法,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統攝性的一個東西可以把這些方法凝聚在一起。比如說有年輕的藝術家是做觀念藝術,他大概這次這樣做,下一次做他會很不一樣,只能說他有一個關注的領域,或者說有一種價值觀。比如說前衛藝術或反藝術,實際上這是一種價值觀,或者新媒體藝術家,這是靠作品媒材或領域來決定的,而不是工作方法。我說的工作方法是觀念意義上的,而不是指攝像或者是用筆畫油畫等這樣形而下的方法。

《健身器系列》局部 隋建國 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2010年

藝術中國:這次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每位藝術家的方法都與身體動作有一定的關係,這是特別考慮的一方面嗎?

盛葳:對,這個展覽的標題我也是做了比較嚴格的限定。工作方法,比較具體地體現在哪幾個地方?就是體現在時間、空間和身體三個方面。這幾個藝術家的創作呢,第一,都有時間的流逝,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很重要,第二,在這個時間流逝的過程當中,他們敞開了新的空間。比如說朱金石的繪畫,繪畫原來是一個平面空間,他讓我們意識到繪畫實際上是一個物質性的存在,它有一個立體的空間,這個空間是靠物質來呈現的;比如譚平老師的畫,實際上是靠身體運動來實現的,展覽中配合有一個視頻。如果畫很小幅的繪畫,不需要整個身體來運動,動作在手臂的範圍內,如果超出手臂的長度,就必須調動身體,這兩個尺幅的畫,是不一樣的,因為有了身體經驗的參與和調動。隋建國老師也是,不但雕塑本身是空間,而且他有時候還一邊散步一邊捏,比如走3000步捏一塊泥,其實他整個人都在運動,所以最後他的時間和空間又跟身體掛鈎起來,身體才是最終的核心。

《鐵架上的彩虹》局部 朱金石 油畫顏料、亞麻布 100×80cm 2019年

藝術中國:這次展覽特別整理了世界藝術史上很多藝術家的工作方法,用圖片做了一面牆,在這個過程裡您有沒有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盛葳:這面牆的是我們專門給普通觀眾來設計的,用於展示藝術史中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的藝術家的工作方法。包括藝術的起源,比如說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講的藝術起源的故事,還有比如聖徒路加,被視為畫家這個行業協會的保護人,(圖片中)他正在畫聖母子等,傳統的繪畫的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會被限定在工作室,因為它需要一套很複雜的系統,比如說有人給他磨顏料,有人調製顏料,這些東西都帶不出去的,必須在工作時才能完成,所以那個時候的工作方法就限定了他的藝術。沒有室外的寫生,而且他只能根據贊助人提供的材料來畫,比如說金色或者是藍色,不能隨便拿去畫天畫海,顏料都很貴,金色要畫基督,群青色畫聖母的袍子,這都是規定好的。

《無題》譚平 布面丙烯 200×200cm 2018年

後來到印象派的時候有了管狀顏料,顏料可以帶出去了,才能出門。有了現代化學工業以後,顏料價格也下來了,藝術家就可以帶著這些東西出去,他可以畫自己要畫的東西,然後銷售問題就被放到後面了,原來銷售是在前面,先給畫家錢給你,後面就變成了隨便畫什麼,畫完了再賣,有了自由市場。

所以,社會的變遷和工作方法的變化帶來了藝術自身形態的變化。後來有了前衛藝術和觀念藝術以後,對工作方法的強調或拓展就更大一些,有時候直接用身體參與的行為藝術,在激浪派,特別是60年代的新藝術裡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有,其中有一張照片是達利用繩子在控制繪畫,就是他不再用手去實現它。照片牆中還有機器、人工智慧等,但這些與我們這次展出的不太一樣。這四位藝術家非常了解觀念藝術,他們又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觀念,他們都是在重複身體的經驗,此時此刻和下一刻完全不同,也許你看捏的都是一團泥,但兩團泥是不同的生命時期,所以這個東西是很真實的,無法被虛擬。

《指印 2020.7.12-30》張羽 指印行為、宣紙、水 1100×140cm 2020年

藝術中國:接下來您還會以怎樣的形式持續關注這個學術話題?

盛葳:我們會有一本正式的出版物,不是畫冊,而是一本以這個展覽為核心的圖文書,篇幅大概有幾萬字。

(採訪/編輯 許柏成)

相關焦點

  • 壹美閱讀:《羅丹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今天(11月22日),壹美美術館將推出「大家E起來壹美閱讀」系列線上活動——「聽書、賞畫、品經典」(第六期)。這一期活動主要與大家分享著名雕塑家羅丹先生寫給青年藝術家的一封信。藝術家的優良品質,無非是智慧、專心、真摯、意志。像誠實的工人一樣完成你們的工作吧。你們要熱愛你們的使命——沒有比這個使命更美好的了。它比世俗所想的高尚得多。藝術家留下偉大的榜樣。他尊重自己的事業:他最珍貴的酬報是做好工作的喜悅。現在,唉!有人勸工人——為了他們的禍患——去憎恨自己的工作,破壞自己的工作。
  • 「共同體——唐暉個人作品展」在壹美美術館開幕
    2020年12月19日下午16: 00,由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壹美美術館承辦的《共同體——唐暉個人作品展》在壹美美術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由壹美美術館執行館長路貝擔任總策劃,程辰博士擔任藝術總監,建築師、當代藝術家程大鵬擔任視覺總監。
  • 工作方法:藝術家的時間、空間與身體
    前言藝術家如何工作?對於絕大多數觀眾而言,這可能極為陌生,也毫無意義。人們關注的是美術館牆壁上和展臺上,那些被打上聚光燈的「藝術」。至於作品怎樣被創造、過程如何,並不重要——它們只是服務於最終那個「結果」的「手段」。
  • 壹美閱讀 | 「壹美好書•與閱同行」:《藝術的故事》
    「壹美好書•與閱同行」系列活動是海澱區2020年度全民閱讀活動之一,壹美美術館計劃推薦8個方向的藝術類書籍,包括藝術史、藝術家傳記、藝術教育、藝術與科技、美學、美術館、中國畫、設計,助力美育發展。所謂的藝術家從前是用有色土在潤富的石上大略畫個野牛形狀,現在則是購買顏料,為招貼板設計廣告畫;過去也好,現在也好,藝術家還做其他許多工作。只是我們要牢牢記住,藝術這個名稱用於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會大不相同,只要我們心中明白根本沒有大寫的藝術其物,那麼把上述工作統統叫做藝術倒也無妨。事實上,大寫的藝術已經成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為人膜拜的偶像了。
  • 壹美美術館落戶中關村壹號
    如今,這座科技中心再添一座4000平方米的壹美美術館,為遠近科技工作者、藝術愛好者、市民免費開放。將科技與藝術相融合壹美美術館是坐落在海澱北部的一方安靜「島嶼」。寬敞明亮的高挑空間、安靜舒適的藝術氛圍,美術館建築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場館總體設計以簡約為主,純色的牆體結合色彩斑斕的畫作,立刻讓這座建築充滿藝術的靈魂。
  • 壹美回顧|「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開幕
    2020年10月30日下午16: 30,由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壹美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共同承辦的《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在壹美美術館隆重開幕。
  • 壹美閱讀|壹美好書•與閱同行(第5期):《和孩子聊藝術》
    11月23日,壹美美術館推出了「大家E起來壹美閱讀」系列線上活動——「壹美好書•與閱同行」(第五期),本期活動為大家推薦一本由西班牙拉魯斯出版社編著的《和孩子聊藝術》,本書由胡迪特·弗裡戈拉(西)創作,薩烏爾·M.伊裡加賴
  •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金秋亮相壹美美術館
    千龍網訊(記者 劉美君)10月30日在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現場拍攝的雕塑作品。當日,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在北京市海澱區壹美美術館舉辦。董書兵 《驚夢》 鑄鐵 120×45×45cm 2008「泥人張」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錩認為,「南」與「北」、「來」與「往」、「學院」與「當代」、「具象」與「抽象」這幾個關鍵詞非常重要,
  • 在今年的疫情影響下,民營美術館的運營現狀如何?
    美術館的工作內容不僅針對本土藝術家個案的研究梳理,還包括中國當代藝術的新聲、梳理其歷史脈絡,同時也把國外當代藝術家的工作方向和成果在美術館呈現出來。館藏作為美術館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面向社會接受藝術家和收藏家的作品捐贈,同時也有計劃的進行當代藝術品的專項收藏。「我參與星匯當代美術館運營,希望能夠策劃和實施一些有價值的藝術項目。
  • 美在湖北——中國美術館藏湖北藝術家作品展
    美在湖北中國美術館藏湖北藝術家作品展展覽時間2020年12月13日——2021年3月13日展覽地點湖北美術學院曇華林校區美術館1-2層展廳1936年歸國後,一直在武昌藝專(湖北美術學院前身)從事美術教育工作,1938年武昌藝專遷到四川江津,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始終不懈地堅持教學,培育了不少美術人才,其繪製的抗戰宣傳畫《七七的號角》等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
  • 中國當代重要女性藝術家尹秀珍個展「未知」亮相知美術館
    2020-09-28 12:09:18 來源: 金投網 舉報   金秋9月,中國當代重要女性藝術家尹秀珍個展
  • 看展覽|西岸美術館:當時間被看見,被藝術家凝固
    看展覽|西岸美術館:當時間被看見,被藝術家凝固 賈布/文 澎 湃新聞記者 丁曉文/圖 2020-04-29 15:23
  • 未來美術館的收藏體系
    在中國官方美術館當代藝術收藏體系的大片空白的今天,南藝有這麼一個收藏展,到訪的所有美術館同行、藝術家和專業人士覺得還是很震撼的。大家參觀了以後都在問:「南藝美術館怎麼會在五年內收藏了這麼多作品?而且是如此重要的藝術家的作品。」這批藝術家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地位很高,幾乎是近幾十年來當代藝術不同領域裡不可或缺的人物。
  • 來合美術館看傅中望的「楔子」、以及當代藝術家的青澀時光
    楔子給我們帶來的重要啟示:擁有自我批判精神,這也是改革的一種理念。「徐志偉鏡頭下的中國當代藝術1992-2002」展覽從側面印證了這一理念。而「顯形——鍾飆的圖像世界」是一次中德藝術合作的標誌性文化項目,在今年的特殊情況下,展覽體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彰顯武漢、全國乃至全球的抗疫主題。
  • 來中國美術館感受美和溫情
    這恰恰實現了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的期望,他表示,要把中國美術館建成老年人享受美的「福堂-幸福之堂」 ,中青年研討美的「客堂-會客之堂」 ,青少年兒童學習美的「課堂-美育課堂」 。吳為山說:「這三『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我們要做好公共文化『福』務,造福人民,希望人們不僅能從中感受到美、感受到新時代的陽光,更能感受到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
  • 民生美術館雙展:歐洲「不可見的美」與「沿著本沒有的路」
    2019年9月6日,歐洲繪畫展「不可見的美」與馬塞爾·杜尚獎藝術家主題展「沿著本沒有的路行進」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同時拉開帷幕。澎湃新聞發現,兩個展覽皆展現了歐洲藝術家們在不同境遇下對各自實踐方法以及當下時代精神狀態的探索。而民生美術館的新館更是通過同時承載兩個不同內涵的展覽,試圖進一步探索空間的包容性和場域的延展性。
  • 小空間中的大美世界
    我們把美當作日常,集納、探索與分享全球好物,並帶來自然樸實的設計。這裡匯聚了我們的生活理念,同時也為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美好,提供一個新的展示空間和售賣平臺。壹集有專業的設計團隊,可提供家居陳設的整體解決方案。快閃、沙龍、藝術展覽、美學設計...一切與藝術和生活相關的活動,也將會在這裡慢慢發生。
  • 《STEP登錄》展覽於九美術館開幕,見證中美藝術家深度交流
    2019年5月12日下午,《STEP登錄》展覽在北京九美術館開幕。展覽共展出19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5位藝術家來自洛杉磯,14位藝術家來自中國,作品種類以架上繪畫為主,也包括攝影、影像等。開幕現場STEP 登錄LAB洛杉磯-北京國際藝術家駐訪項目交流展覽現場@九美術館這是北京九美術館開館以來的重要展覽,也是LAB國際藝術家交流駐訪項目「登錄STEP」九美術館的重要活動,拉開了中美術藝術家的深度交流序幕。
  • 民營美術館在「藝術」與「商業」間起舞——專訪寶龍美術館館長呂...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呂美儀坦言美術館主辦的每一個展覽瞬間都讓自己十分難忘,每一場展覽都是寶龍美術館的「孩子」,從前期規劃到執行推動,融入了全館上下工作人員的心血。他認為,民營美術館的發展帶動了當代藝術領域畫廊、藝博會、美術館完整閉環組成,在量的發展之後,急需的是質的提高。  「專業人才的短缺成為了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在某些與國際藝術機構交流的過程中,曾有人表示出對於中國策展人如此年輕的驚訝,我從官方的回答是『中國會給願意拼搏的年輕人機會』。
  • 博寶藝術網,為何成了藝術家捧在手裡的「香餑餑」?
    他們中有: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鄒立穎,中國美協理事、天津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李耀春,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民盟中央美術院常務院長、中國畫碩士生導師顧平,中國藝術研究院美研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鄭工,中國美協理事、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韓振剛,中國美協理事、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副主任梅啟林,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總經理、藝術市場雜誌社社長代柳梅,中國美協理事、中國公安美協主席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