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媽媽,我家孩子原來的時候特別有自信,什麼都想試一試,怎麼現在反而變得唯唯諾諾,什麼都不敢去做,甚至還要猶豫半天需要不需要,問他為什麼,孩子說怕錯了,怕失敗了」一個媽媽私下為了孩子的不自信進行詢問。
我後來了解到,這個媽媽有一定的「強迫症」,孩子做到了任務要求,她不是表揚與鼓勵,反而是對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孩子進行去完成,孩子完成了她就繼續循環,但一旦孩子中間任務挑戰失敗,她給孩子的就是一頓噼裡啪啦,而不是思考因為任務難度增加孩子提升有困難這樣的客觀存在問題。
孩子無法真正地做到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情況,自然也就會因為媽媽的這種強烈貶低讓自己以為自己很差勁,做起任務來就無法去充滿自信完成,而是需要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了遭受到媽媽的「攻擊」,長時間下去,還有可能讓孩子產生厭學現象,甚至害怕任務的行為。
媽媽是出自於內心,希望孩子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但沒有顧及到現實的實際情況以及孩子的真正的內心需求與渴望,這樣一次次的失望與打壓,最終孩子變得毫無自信,也在情理之中。
孩子不自信有什麼危害?
不自信的孩子,在與他人交流溝通時候,會有些唯唯諾諾,會有一些不敢真正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因為怕被嘲笑。
不自信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候不敢衝上去,害怕失敗無臉見人,害怕獲得外界更多的批評。
不自信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正確選擇,而會變得人云亦云的「隨大流」,只是為了避免自己被「孤立」。
不自信的孩子有一些「討好」,為了獲得一些「認可」,會「扭曲」自己的價值觀。
爸爸媽媽該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呢?
自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觀察孩子,對症下藥,針對性地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未來。
1.父母學會放手
世界是孩子的,父母只是引導孩子的一個導師而已。父母與孩子接觸時間足夠長,但依然無法代表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更不可以幹涉他們的想法。
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會更加用心的感受這種自信,進而更好地將這種潛質很自然地發揮出來。
2.多對孩子說一些自信的話
孩子想要自信,但父母有的時候說話過於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導致孩子唯唯諾諾,爸爸媽媽不妨改變說話方式,多說一下讓孩子自信的話。
孩子哭就讓孩子哭夠,並告訴他:哭完了一起解決問題;
孩子不敢決定時,告訴孩子:你的每一個決定,父母都支持,錯了我們可以再改。
孩子犯錯時,告訴孩子:錯了戲吸取教訓,下次繼續努力。
孩子鬱悶的時候,告訴孩子:世界上重要的事太多了,不值得。
3.自信多訓練
自信是練出來的,是在日常的行為中磨練的,而不僅僅靠別人去獲得,或者等待別人給予自信。
爸爸媽媽在日常中對於孩子自信的認識進行引導但不說教,讓孩子自己體會什麼才是自信,什麼樣才會擁有自信,這比其他方式強百倍。
自信心是任何一個人做事的一種境界,對孩子而言,自信心的培養更加重要,這是孩子真正在未來立足的很重要的一項品質。
父母引導孩子擁有自信,孩子才會更好的面貌去面對未來。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用愛分享育兒經驗。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