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一心正念速得道果,莫生慢心,把眼前事做好才好做未來事

2021-01-07 禪說國學

出家人通曉佛法無處不在的道理,即使是掃地、刷碗這類的普通家務,全心去做、專心做好,也能產生廣大的功德。

相傳前賢甚至以掃地作為修行的方式,十八羅漢之第十六尊注茶半託迦尊者就是通過掃地開悟的。注荼半託迦尊者是羅漢中神通最大的,甚至還幾次救過佛陀的性命。

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壓過來,注茶半託迦尊者在後面一指,就把山推開了。擁有如此神通的尊者,幼年時卻是一個非常愚笨的孩子。注茶半託迦有位哥哥半託迦,聰明而博學有禮。

機緣之下,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為比丘,注茶半託迦卻被認為太笨不適於出家。

那一日,哥哥半託迦和其他的人結伴到室羅伐悉底城去朝拜釋迦牟尼佛,很多人都跟去看熱鬧。注茶半託迦也混在人群裡,恰好被半託迦看見,半託迦問注茶半託迦道:「你現在以什麼為生呢?」

注荼半託迦回答:「無以為生,生活異常艱難。」半託迦又問:「你想出家為僧嗎?」注茶半託迦回答:「像我這樣的愚笨之人,怎麼能加入殊勝的佛陀僧團呢?我甚至連最簡單的偈頌也記不住,每個人都知道我愚笨無比。」

半託迦說:「習學佛法不分高低種姓、貴賤和智力高下,最重要的是遵循佛陀原教義,並付諸實踐。如果你真心誠意地想成為僧人,那麼你就能做到。」

注荼半託迦很恭敬地來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難面前,全知的佛陀洞悉盤陀伽謙卑和純淨的心,就在只孤獨園,要阿難尊者為盤陀伽剃度出家。

阿難教他念一支偈子,注荼半託迦卻始終無法學會,於是佛陀親自教他。佛陀要他勤快地打掃寺院來清除業障,同時要邊掃邊念誦、思維「掃帚」二字。雖是極其簡單的兩個字,注茶半託迦依然是記前忘後、記後忘前,因此苦惱不堪。

於是佛陀告訴他:「『掃帚』的意義就是去除塵垢。想想看,你誦掃帚』二字的目的是什麼呢?」

注茶半託迦想:「什麼是塵垢呢?灰土瓦礫是塵垢;什麼是去除呢?去除就是清淨。所以佛陀是在提醒我們,除了掃除外面的塵垢外,還要去除心當中的塵垢,煩惱除盡,智慧自然就會開顯。」注荼半託迦就這樣手執掃帚透視幻象而證得開悟,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注茶半託迦的愚笨殊乎常人,連個簡單的偈子都不會背,僅僅因為專心掃地,卻能成為神通第一的大羅漢。這正如佛說:「一心正念,速得道果。」

世人自負智慧超群,往往不可一世,慢心叢生,卻總是忽略成就修行前所付出的準備,不能以接受心去實地修為,一切道理都不能進入你的心中,你又如何得見光明!

現代人總有些驕慢的毛病:例如,徒有理想卻不實際,好高騖遠。心心念念想著成就大事業,當科學家、當億萬富翁,卻不能穩紮穩打,有點錢亂花,有點時間救出去玩耍。未能務實,哪來實際的東西供養你去發展呢?

再如,怨天尤人,不知懺悔。遭遇不好抱怨天抱怨的,抱怨父母沒有給自己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抱怨老師沒有指導好導致成績太差,抱怨領導不賞識而沒了升職加薪的機會。

怎麼不反過來觀照一下自己的毛病有多少,自己的缺陷在哪裡呢?還是對自己太放鬆,心裡太驕慢的緣故。

又或者,做事情求快不求穩。只要按時完成了領導交代的任務,準時交差,就不怕後面再返工。反正眼下是糊弄完了,未來怎樣再說未來的事情。怎麼不想一下,事情不成,返工不說,你又該浪費多少時間在這個上面呢?時間不等人啊。

還有,好求知而不求甚解。懂得了一些知識和道理,便到處給別人講,實則一知半解。說到這裡,想起一些學僧懂得了些公案便到處開導人,對佛法不生懼心,深感不妥。

世人切記慢心不生,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輕視它的影響,做一樣像一樣,把眼前事做好,才好做未來事。

相關焦點

  • 佛說--人要活在當下感受正念的奇蹟
    當下做著家務,心中想著做完家務吃個西瓜,看看電視。心起漣漪,應付了事。恨不得一下做完,去吃西瓜,去看電視。心中有念向,當下就不能全心做事。潦草收尾,自然做不好,煎熬著心,耗費精力,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勉強做完,終於可以吃個西瓜,看個電視。
  • 佛說:我於過去無量劫中,恆為一事,由此緣故,速得成佛!
    許多朋友常問七葉君這麼一個問題:修佛,有速成法麼?咋一眼,有如此功利心,還妄談什麼修佛證果,想多了吧。不過一細想,找對了方法便是捷徑。更何況眾生無明,都各有這樣那樣的業障,自然在學佛之旅中走了不少彎路。從這個角度看,修佛,肯定是有速成法、有捷徑的!
  • 隨喜助印《佛說八吉祥經、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功德無量
    而助印之功德也極為殊勝:世間:能迅速消滅或轉輕過去罪障、常得吉神護佑、一切災禍惡事不受、往昔冤讎盡皆化解、相好莊嚴受人禮敬愛戴、世間福報圓滿具足、諸事吉祥。出世間:永離惡道,速得成佛。《佛說八吉祥經、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之功德利益1、念此經三遍,必定成就佛道。
  • 藏傳密宗之薩迦派及其「道果」法
    薩迦派的第一祖是貢噶寧布(1092-1158年),他是貢卻傑布的兒子,幼年時代隨父學法,後來廣拜印、藏名師,遍學佛教顯密二宗及「道果法」的全部理論和實踐。貢噶寧布主持薩迦寺達四十八年之久,成為一名精通教法的教主。可以說,薩迦派是經過貢噶寧布的努力才真正發展起來的。貢噶寧布不僅使薩迦教義的體系趨於完整,而且將薩迦派的勢力向外擴大。
  • 正念的奇蹟
    「念」字上部的意思是「今」、「現在」,下部的意思是「心」。正念是一個奇蹟,能夠閃電般地招回我們散亂的心,使它恢復完整。這樣,我們能夠主宰自己、恢復自我,我們就能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分鐘。正念的前四個奇蹟屬於禪定的第一個階段,奢摩他——止、靜、息、療。一旦你已經使自己平靜下來了,並且不再散亂,你的心就能夠聚焦到一點上,這樣,你就為開始深入觀察做好了準備。5、正念的第五個奇蹟是,深入觀察(「觀」),它是禪定的第二個階段!因為你是平靜的、專注的(「止」),所以你可以真正深入地觀察(「觀」)。
  • 佛說:命好的人,常做這5件事,看看你做過幾件?
    最靈的佛菩薩在自己的善念裡,最厲害的風水在自己的心中,人生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命好的人,常做這5件事,看看你做過幾件?一、不貪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事到頭來螳捕蟬。欲望越重,苦惱越多。得到與失去是相當的,魚與熊掌總是不可兼得。
  • 聞其名號丨「一心」,佛心成為我心,就不亂了
    「汝等應離諸疑垢」,應該離開疑惑心,疑惑心就像塵垢。心中有懷疑,就不明朗,就像垢汙把它覆蓋住了。反過來說,沒有疑心,心就明淨了,所以叫「淨信」。有信就是清淨的,有懷疑就是垢染的。「一心不亂而諦聽」,「一心不亂」就是離開了疑垢,心就是有信的、一心的,這樣心才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和前面的「離諸疑垢」,是信心的一個方向。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六字是別名,異眾經故。就別名中,'佛'為能說之人,'四十二章'為所說之法。'佛'者,梵語具雲佛陀,此翻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不同凡夫,覺他不同二乘,覺滿不同菩薩。即是釋迦牟尼如來,萬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機緣未至,默然待時;機緣既熟,應病與藥也。'四十二章'者,約數標名。
  • 睡時念佛方法,夢中保持正念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85頁 臨終三大要)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含義是什麼?凡作觀持名,通名為作佛。心不作佛,則心不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觀無量壽佛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佛者,謂當觀想憶念之時,佛之相好莊嚴,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現於觀想憶念者之心中,如鏡照相,覿體無二。然則心不作佛,則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則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則心是六道矣。心之本體,如一張白紙。心之作用之善惡因果,如畫佛畫地獄,各隨心現。其本體雖同,其造詣迥異。故曰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吾人可不慎於所念所作乎哉?
  • 佛說:放下,便是擁有了(句句入心)
    佛說:放下,便是擁有了。世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唯有,看破,放下,才能得自在。放下,不是放棄,而是放下心中的執念,人,往往是執於一念,困於一念。人生中有許多的無能為力,我們要學會適應這個強硬的世界,只有拿得起,才能放得下,看得開,我們才能讀懂人生的真諦。看人,別看得太真;想自己,別想得太複雜,人生,萬事不如己,一切都是註定,把路走穩,把事做好,釋懷才能放下。
  • 《佛說四十二章經》| 全文
    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沙門問佛:何者為善?
  • 佛說:一個學佛人,能做到這「三個字」,就能消除一切妄念!
    佛說:一個學佛人,能做到這「三個字」,就能消除一切妄念!(一)「志」念佛一法,理極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應,第一是心,第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念佛計數,是防懈惰。如無懈惰之心,不記亦可。記數也可不用掐珠子。最初當用珠子念一點鐘,以後快慢,照此一樣,念一刻、半點、一點,均可知其佛數。又《文鈔》中記數念佛之法,最能攝心,閱之自知。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
  • 《觀無量壽經》講: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所以念佛成佛
    也就是說這個法門保證你一生成就,只要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成功了,大勢至菩薩為我們做示範。《觀無量壽佛經》上有這樣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都是經上的原文。是心是佛,講了那麼多話就是這四個字,我們全身的細胞,細胞還是大的,細胞再分析就變成分子,分子去分析變成原子,分到最後是基本粒子,每一個基本粒子都是阿彌陀佛,它是心變的。它是心,是心是佛,它怎麼不是佛!
  • 最積陰德的5件事,做過2件以上,也會功德無量!
    在暗中去做有德於人的事情,就能積累到陰德,積陰德不僅能自己受益,還能惠及子孫,甚至可以造福眾生。古人常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當我們去做一件好事時,只要默默地把事情做好,不要求回報,做了好事也不要到處宣揚,這樣去做就能積累陰德。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又受到了別人的表揚,或是接受了他人的回報,你所積累的福報就是有漏之福,簡單理解就是你雖然積累的福報,但福報又被你消耗掉了。而積陰德就是只去積累福報不去消耗福報。
  • 馬祖道一禪法:先頓悟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
    馬祖並不出坐,只是淡淡地答:「圖個做佛。」懷讓知道直入點化沒希望,就在庵前找塊磚磨起來。開始馬祖並不理會,時間長了,馬祖耐不住問懷讓「你磨這塊破磚做什麼?」懷讓答道:「做鏡子!」馬祖覺得很可笑,說「磨磚怎麼能做出了鏡子呢?懷讓抓住話頭反問道:「那你打坐又怎能做出佛呢?」馬祖知道面前是個異人,便起身向懷讓請教。懷讓問「要是馬車不走了,你是打馬呢;還是打車?」
  • 梅老師答疑 | 培養正念的心是有為的(上)
    所以我們做些什麼事會焦慮,什麼時候焦慮開始,這個都是我們每個人要做的功課。如果想幫自己,每個人的焦慮都各有不同。小編有話說:大家所問的問題可能會大致相似,但每個人都不同,即便是老師給的「答案」也僅供參考。帶著覺知的心去生活,我相信你們終會得到自己的「答案」。
  • 一心念佛的人為什麼能得大福報
    一心念佛的人才是世間真正有福之人念佛人不但天帝鬼神恭敬,十方諸佛讚嘆,一切菩薩都敬重,諸佛菩薩看到念佛人,肅然起敬,念佛人龍天鬼神擁護,這麼好的法門有什麼理由不真心去修念佛時觀想每個人都是佛,每個人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議,想佛像就得很大的福報
  • 佛說:一個生意人,如果做過這三件事,因果非常大!
    佛說:一個生意人,如果做過這三件事,因果非常大!   違德之事不做,好違德之事不做,好比你是受顧者,不管做何事,一旦薪資談妥,你就得秉心認真的去做,不要陽奉陰違,心不甘、情不願的不把事情做好,這是不對的,否則你有才能,可另謀高就,不然這樣是有違良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