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醒民:維護科學的自主性

2020-12-15 中國科學院

李醒民

事實上,在科學發達、政治開放、個人自由的多元民主社會中,科學共同體也的確能夠獲得它的最大自主性,從而加速科學的進步,科學進步反過來又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科學的自主性也稱科學自主或科學自治(autonomy of science)。科學自主性是科學共同體的根本組成要素和本質屬性,也是科學建制賴以存在的基礎。很難設想,沒有自主性,科學共同體還能繼續屹立於社會。自主或自主性本來的字面意義是指一個系統「自我管轄」和獨立於其他外部影響的能力。

科學獲得自主性有一個歷史過程。在近代科學孕育、誕生之時,在英國皇家學會成立前後,已經有科學自主性的訴求。隨著科學的日益進步和壯大,使得科學自主性也穩固地確立起來。正如默頓所說:「在科學獲得作為一種社會建制的牢固基礎以前,它需要合法化的外部來源。只是到了後來,科學對其他體制化的價值的這種依賴性才開始緩慢地發生變化。科學逐漸獲得一種與日俱增的自主性,如同一個人尋求良好的體魄或個人啟示一樣,它聲稱合法性為其自身所固有。」賴興巴赫斷言:「科學是它自己的主人,不承認它的範圍以外還有什麼權威。」拉特利爾的表述更為詳盡:在現代社會中,科學(作為一個整體)朝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整體化,同時越來越自主的方向發展。科學的發展顯得越來越獨立於外部的、偶然的和相對不可控制的環境,而越來越維繫於內部因素(均衡、擾動、再均衡、自組織)。科學的發展是一種越來越自我控制,因而自我引導奔向其目標的事業。

科學自主性一旦成為科學家的一種理念追求和科學共同體的建制規範,也就能對研究自由和科學獨立發展起保障作用——這是科學自主性的重大功能。還是默頓眼光明銳:「一旦科學得到確立並帶有一定程度的功能自主性,基礎科學知識的學說作為一種自身獨立的價值就成為科學家信念的一個組成部分。」

儘管科學自主性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傳統、規範和追求,但是外部因素的影響乃至強制總是存在的,甚至是難以避免的。但是,這種影響和強制畢竟不是萬能的,因為科學的自主本性和科學共同體對自主性的追求,也力圖在獲得社會有利的支持和擺脫社會不利的控制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正是這種張力關系所造就的特殊自由,決定科學自主性的特徵。

科學自主性特徵之一是相對性。儘管所有的社會影響都決定科學的進化,但是科學總是保持一定範圍的獨立性,因為科學有它自己的內部結構和行動過程,尤其是科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高度概括化的概念框架和學科範式。

科學自主性的特徵之二是協商性。內爾金揭櫫: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是「協商的契約」關係,它較少地依賴信賴,而較多地基於相互承認的自我利益和彼此依賴。在這種新關係中,一度被理所當然地視為毫無爭議的權利的科學自主性和研究自由,更準確地被看做是協商一致和交換的產物。這種協議保護實驗室和科學共同體的自主性。但是,這種契約是脆弱的,因為科學知識變成易受商業利益、公眾需求和軍事控制傷害的商品。重新協商科學自主性的壓力已經變成爭論。這些爭論涉及科學中的保密、技術信息的公開披露、科學家控制研究的洩露和散播自由等問題。這反映政府對自由信息交流給予較大的限制,也反映科學職業中的結構變化——變化本身是科學共同體的規範和期望與當前的經濟和政治現實衝突的張力之源泉。

科學自主性的特徵之三是慣例性。齊曼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說: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個人自治,與科學共同體在世界範圍內的自治相關聯。一個精緻而廣泛的社會活動,如現代科學,不能真正浮遊於空氣中。在自由處理其自身內部事務而不受外在當局影響的意義上,學術科學可以聲稱是一種獨立的社會建制。這種自治是慣例性的。學術科學是一個涉及高度專門化和深奧研究的自足的世界,它通過強調這些追求的可能及其與日常事務的距離來保護自己不受幹涉。

科學為什麼會呈現出自主性呢?這大概有以下諸多原因:基礎研究是科學自主性的基石和象徵,科學的概念框架和研究綱領並不是根據某種「社會需要」塑造自己,科學的認識邏輯或發展邏輯成為科學自主性的核心;科學知識體系的價值中性有助於科學的自主性;科學規範結構或精神氣質也成為科學自主性的原因之一,因為該規範保證科學研究的自我目的,禁止科學家牟取非正當的個人利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科學家的角色特點——科學家通常受僱於其他職業謀生,委託人不明確,科學未處在委託人的完全控制之下。

科學研究和科學建制需要社會和國家的必要支持,但是也要防止和抵制它們不合理、不恰當的幹預。為了取得科學和社會雙贏的結果,就需要科學共同體和社會集團或政府部門協商和協調。有證據表明,科學具有的影響越大,從而監控它的後果的重要性也越大,保護它的自主性便越發重要。本-戴維在提及這一點時特別指出,要同時監控科學的後果和保護科學自主性,所需要的恰恰是不偏不倚的、冷靜的和獨立的探究和判斷的傳統科學美德。

維護科學自主性不僅有利於科學,而且有益於社會。事實上,在科學發達、政治開放、個人自由的多元民主社會中,科學共同體也的確能夠獲得它的最大自主性,從而加速科學的進步,科學進步反過來又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為了維護科學自主性,社會和科學共同體都應該採取明智的態度;在二者之間出現牴牾時,雙方應該主動協調、理智應對。除此而外,科學家個人也是大有作為的。李克特提醒:把真正的科學活動局限在少數有個人責任感、以科學為樂事的科學家之中,可能有助於使科學在與社會文化的關係中保持自主性。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維護孩子的自主性,家長能夠幫助他們提升自我價值
    家長有的時候希望什麼都能夠替孩子想到了,但事實上如果能夠提升孩子的自主性,其實是最好的保護自我價值感的方式。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能夠感知幸福並且帶給別人幸福感的人。孩子的自主性就來源於父母放手。家長行動的時候要照顧到孩子的動力。有的時候父母做事不周全反而能夠給孩子行動的空間。在培養孩子自主性的時候家長要提前給自己一些心理準備,準備好應對一些孩子的失敗和不滿意的地方。最考驗家長的地方就是既能夠幫助到孩子,又不會因為自己的不滿而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
  • 馬克思的個體自主性思想
    原標題:馬克思的個體自主性思想   馬克思哲學包含著豐富的人學思想。雖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面對不同的對象,馬克思哲學批判的方法與手段不同,但實現個體自主性是貫穿馬克思哲學始終的、堅定不移的價值旨歸和終極目的。
  • 自主性繪畫與幼兒創新教育研究
    一、自主性繪畫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自主性繪畫」是幼兒繪畫教育的科學概括,它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李文馥教授經過十幾年研究而提出的。我們自八十年代開始就參加李教授的「自主性繪畫心理和教育」的課題研究,無論在教育成果上和教學方法上都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尤其在我國提出素質教育的今天,自主性繪畫教育更顯出了它的重要意義。
  • 大學的學術標準與自主性
    而大學水平、質量的高低,無疑與大學的體制——即體制是否能保障大學的學術標準、水平和辦學的自主性——密切相關。哈佛大學是舉世公認的名校。1969年,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基辛格要出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時,仍想保留受人尊崇的哈佛教職,但哈佛大學卻對他說「不」。在官職與教職中,他只能選擇其一,而不能兼得。
  • 教育公共性和自主性之我見
    但在實際工作中,教育是由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完成的,人才本身的自由發展需求以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不同,使教育又呈現出了「自主性」的特點。但這些自主性的前提,是因為人類普遍存在的對教育公共性的認識、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可以說,公共性是自主性的前提,而自主性則是公共性在每個受教育的個體上的具體體現。當前,公共性已經成為人們的基本認識,在自主性方面,則有不同的理解。
  • 任何激勵團隊的自主性
    那麼怎麼才能讓自己所帶領的團隊有很好的自主性與積極性?而且什麼才是自主性呢?第一個:什麼的團隊的自主性形成團隊的第一前提是要有自主性,但是什麼是自主性?我們先舉一個例子,有一個記者去採訪一家非常火爆的餐廳的員工,問他們為什麼那麼努力主動工作。
  • 堅持理論自主性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前提
    要完成這個重大任務,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絕不能忽視,這就是必須牢牢堅守理論自主性。  一、堅持理論自主性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  堅持理論自主性原則,既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同其他階級的理論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時體現在它主張每一個國家的理論建構必須體現自身的特色。
  • 「自主性墜亡」是一種冷血論調
    針對網傳河南省扶溝縣一老人因抗議強徵在鎮政府跳樓身亡,經過現場勘查和法醫鑑定,該村民為「自主性墜亡」,墜樓原因系不滿政府強徵強拆,且補償標準過低。後面的一句卻是9月3日《京華時報》刊登這條新聞的導語。   看了「自主性墜亡」這個新詞,再次感嘆於中國的語言豐富多彩。但這種「多彩」,卻讓人多了憂慮、多了傷痛。老人真的是「自主性」到政府樓上「墜亡」嗎?
  • 在學習上,為什麼特別強調自主性學習的重要性?
    概括講,自主性學習是學習成績提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學生只有進入了自主性學習狀態,才算真正融入了學習的環境與氛圍,才能充分挖掘自身潛能,讓學習成績發生質的飛躍。具體我的認識如下:一、自主性學習的第一個根本特徵是自願自覺,是主動的要求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 [學子論文]對新聞傳播學基礎理論自主性研究探討的再思考
    摘要:本文對2011年學界關於新聞傳播自主性研究反思相關論文的回顧,梳理了學者總結的自主性研究缺乏的表現,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提出新聞傳播學研究應遵照學科之間理論互通、方法互用、邊界清晰、問題自產、邏輯自明的原則,生產屬於本學科的理論知識,使之對新聞傳播實踐有更多指導意義,對其他學科有更多的借鑑意義。
  • 劉擎|沒有幻覺的個人自主性
    他通過分析批判兩種流行的誤解貌似深刻的文化悲觀論與膚淺樂觀的放任主義,探討如何才能恰當地理解和維護個人自主性的理想,致力於從幻覺與誤會中拯救這一現代性的偉大成就。其中科學革命的興起以及現代科學的發展引導了從「神意世界」到「自然世界」,再到「自然的客體化」等一系列演變,這些變化與人類中心主義的轉向關係更為密切;而宗教衝突、宗教改革、大革命以及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催生了「個體主觀化」的觀念,對個人主義的興起具有更為重要的影響。
  • 自主性遊戲的觀察與指導
    過去的各類活動主要以預設為主,強調了先確定目標,然後再根據目標設計整個活動,遊戲活動也是如此,無論是所謂的幼兒自主性活動還是遊戲式的學習活動,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強,但是到了教育過程中,行為往往就會偏差於目標,目標與過程就偏離了。
  • 壓力大又沒自主性
    這種工作可能要人命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凱利商學院的研究人員從威斯康星州縱向調查中採集2363名60至69歲調查對象7年的數據,發現從事一線服務、製造業、建築業、入門級服務業即高要求、低自主性工作的調查對象死亡率較高,農民的死亡率「相當低」。
  • 中國應清醒認識到印度的「戰略自主性」
    中國應清醒認識到印度的「戰略自主性」 趙明昊/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2014-09-17 14:10 來源:澎湃新聞
  • 對自主性的無限追求——解讀槓精們的內心世界
    具有較大自主性的崗位。比如機構的領導者,部門的負責人,或者自由職業者。他們非常難以適應那種被嚴格要求的工作,比如體制內、公司內的普通員工。他們有兩種方式去獲得自主性,一是通過不斷地努力獲得很高的位置,從而得到自主感;二是成為自由職業者,創業者,完全由自己主導。
  • 請問什麼叫「自主性墜亡」
    針對網傳河南省扶溝縣一老人因抗議強徵跳樓身亡,記者從當地有關部門了解到,經過現場勘查和法醫鑑定,該村民為「自主性墜亡」,墜樓原因系不滿政府強徵強拆,且補償標準過低。(9月3日《南方都市報》)  「自主性墜亡」絕對是一個新詞,或許將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新死亡方式。
  • 讓幼兒在「快樂DIY」中發展自主性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讓幼兒在「快樂DIY」中發展自主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指導幼兒自主選擇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
  • 談談我對自主性遊戲的認識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談談我對自主性遊戲的認識   導讀:自主遊戲即幼兒在一定的遊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主開展、
  • 幼兒自主性遊戲的觀察與指導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自主性遊戲的觀察與指導   導讀:今天我要講的主要是幼兒的自主性遊戲,雖說以前我們也講幼兒的自主性遊戲,但是通常出現這樣一個現象
  • 用尊重與包容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平井信義在書裡提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的同時,就可以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只要可以把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經營得順順利利,孩子勢必不會成為問題兒童」。剛剛我們提到,關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作者給我們提供了方法,即尊重孩子的發育規律、容許孩子打架和爭吵,以及包容孩子的惡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