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有著非常特殊的滋味,如同雲霄飛車,你可以轉身離開,去玩簡單的,也能硬著頭皮坐上去,再在尖叫之後輕鬆地離開。
——劉墉
景芳去接上小學二年的孩子下課,在等待放學的時候,聽到旁邊幾位爺爺奶奶模樣的老人正在討論孩子們的學習,一位爺爺說:現在的孩子讀書真的太辛苦了,每天我都不能看電視,吃完飯就要去找鄰居聊天,怕會吵到孩子。另外幾位老人也紛紛附和,都表示不敢再給孩子壓力了,生怕孩子負擔太重。
景芳聽到這裡不由得想起前幾天看到的新聞:一名19歲的大學生殺死了網約車司機,之後自稱是厭世導致心態不好。景芳不禁有了聯想: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所有的家人都盡力呵護,照顧他,如同生活在蜜罐裡,雖然有學習的壓力,但是卻不懂得釋放壓力,以後長大了是不是都會有偏激的思維模式呢?今天我們來聊聊壓力帶給孩子的影響以及如何面對壓力。
壓力帶給孩子正面影響
其實,壓力也有好的一面,能夠給孩子帶來正面進取的印象。現在的升學壓力其實在我們身邊是一個不遮掩的事實,提升教育質量,就必定會要求學生素質,不管是不是為了考而學,像蘇明哲在《都挺好》當中說的:對於沒有背景,沒有金錢的寒門子弟來說,考學是最好的出路。學校的壓力已經提前,進入小學開始就明顯感覺到節奏在加快,壓力大,但是卻不得不迎頭而上。如果孩子從小不懂得學會去排解、消化壓力,十幾年漫長求學之路如何撐下去?
1、有壓力的孩子更有動力,更好強
有些孩子似乎擁有天生的樂觀心態,對於學習上帶來的壓力並不以為杵,反而會變成動力,更加努力,這種孩子天生有種不服輸的心態。
著名教育家葉瀾有位鄰居的孩子小景就是這樣的存在。小景在小學畢業的時候去了趟美國,回來之後就下定決心要考託福,儘管他的成績在班上非常優秀,但是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在考託福的同時他還要面對自己剛剛升入初中的緊張學習生活,家長老師都覺得他就是小孩心氣,擔心他託福沒考好,學習成績又跟不上,特別是他的父母,並不希望他那麼早出國,因此三番五次找他談話,並希望他能放棄託福考試。小景在父母不支持,託福難考,學習壓力三重大山下堅持自己的理想,直到通過託福考試,在初二直接到美國私立初中學習。
如果能夠將壓力轉化成動力,這是一個孩子成長路上最為重要的一個臺階,這對他以後人生的選擇、成長都至關重要。
2、有壓力的孩子更自律
大家有沒有發現,那些心目中想要成為班級第一的孩子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專注力都高於其他成績一般的孩子?別看孩子小,如果他們的心中有了明確的目標,之後爆發出來的自律會讓成人都驚訝。
小景為了考好託福成績,即便假期面對家人給出的超有誘惑力的度假都能拒絕,心無旁騖的將考試排在第一位,這樣的自律,試問幾個成人能做到呢?
3、有壓力的孩子目標明確
首先小景能夠考出好成績,我們必須承認他的目標相當明確,從第一次出國之後就立志要考託福,目標直指美國中學,這樣清晰的思路讓他將壓力變成了動力,讓自己更加努力,並且取得了雙贏。這種孩子內心深處更多的想法是要通過全力嘗試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身邊有這樣的孩子時我們總是感嘆這是別人家的孩子,不怕壓力,願意嘗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孩子的背後都有著高明的父母,他們給予孩子的不是幹涉和武斷,而是指引和開導。
壓力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
德國教育家哲學家和教育家赫巴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說過:「在壓力面前,大部分孩子都會出現各種各樣負面反應,再優秀的孩子,年齡和經歷的劣勢讓他們也有可能變了樣子。」孩子壓力過大,容易出現的負面情緒大約有這幾種:
1、容易鑽牛角尖
自己給自己施加過多壓力的孩子特別喜歡鑽牛角尖。一方面,他們性格強,事事要拔尖,但是現實是,一山還有一山高,總會有比擬優秀的人出現的。在學校裡,面對的範圍小,可能被超越的機率不高,還可以忍受,但是出了社會就不一樣了,比拼的不僅僅是智商,還有情商、反應能力等等綜合素質,在這種壓力下,如果孩子還只是一味的好強,自己給自己施加額外的壓力,最後的結果是心理崩潰,患上抑鬱症,或者走向極端。
2、心胸狹隘
另一方面,這樣好強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尊重別人,無法接受他人的優秀,容易傷害別人。他們覺得自己就是理所應當的第一,而對於比自己優秀的人,他們往往會產生怨恨,時時針對比自己優秀的人,心胸狹隘。長此以往,孩子也會對他人產生傷害,就像本文開始的那個大學生殺死司機一樣,只是為了發洩自己內心的壓力而採取極端做法。
3、膽小懦弱,喜歡逃避
別人的孩子太優秀,家長怕孩子給自己施壓過重,而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卻更加逃避壓力,這種情況有嗎?兒子正在讀初一的源源媽就不斷諮詢這個問題。兒子從小到大的性格似乎就特別樂觀,對於學習從不主動,對於成績從不強求,物質、精神鼓勵一概不屑,望子成龍的源源媽從開始的棍棒教育到後來的交換交易,一直到束手無策,所有老師對於源源的評價就是太幼稚,沒有緊迫感,樂觀開朗。這樣的孩子有毛病嗎?似乎在別的家長眼裡,這樣的孩子也挺好的,樂呵呵的,考差了也不會有太大的波動,但是源源媽卻非常焦慮,源源是害怕壓力帶來的比較,他一直在逃避,用這樣的方法是自己置身事外。
因此,如果家有優秀的娃,父母不能掉以輕心,從小要讚揚孩子有這種化壓力為動力的良好精神,但是也要適時開導,不要為自己施加過多壓力,能夠在壓力中達到頂峰享受登頂的勝利最好,無法承受的時候,能夠瀟灑的走開也是一種最聰明的做法。
教會孩子如何正確面對壓力
1、正確開導好強的孩子
芳芳是小學三年級學生,是一個個性相對自律並且喜歡名列前茅的孩子,每次考試要求自己一定要考到95分以上,如果達不到要求,還會掉金豆子。這天由於考試的一時粗心,芳芳沒拿到班級前3名,回家的時候正在傷心,爸爸媽媽正忙著安慰,奶奶來了。奶奶問清楚之後,就笑著對芳芳說:你每次都考前3名,別的同學都沒機會了,這次就算是給別的同學進入前3的機會了,你也是做了好事,這是值得高興的呀。
芳芳聽完覺得有道理,不再哭了,芳芳的爸爸笑著說奶奶:別人家的大人都是希望自己孩子考第一,你倒好,勸她給別人機會。其實奶奶才是真正懂得孩子心理的人,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並不一定是心理素質好的孩子,在許多情況下,優秀是他們給自己貼的標籤,只要一次沒有達到頂峰,他們就會脆弱得仿佛天塌了,這樣的孩子以後工作了,在社會上會很難立足。
2、分析孩子逃避壓力的原因
對於喜歡逃避壓力的孩子,仔細觀察,在身邊還是很多的,特別是父母是獨生子女的家庭。這一代人父母由於子女少,過早的就從教育子女的瑣事中脫離,到了有孫輩的時候,往往更加寵愛,溺愛程度絲毫不弱於上一代的獨生子女。而更可怕的是,這一代的孫輩幾乎所處的家庭條件都相對較好,爺爺奶奶有退休金,父母工作穩定,從小物質生活優越,對於外界的誘惑根本不起作用,從小的生活在他們眼裡,好吃好喝就是理所應當,這樣的孩子從懂事起,就不懂得壓力,也沒有壓力,等到了就學時候有了升學壓力,他們並不是不懂,而是本能的逃避。
3、幫助孩子分擔壓力
不管孩子過去的生活如何,將來都是要自己獨當一面的,父母不能一輩子呵護孩子,孩子也不能一味躲在父母身後。作為父母,要勇於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現象:80後在自己人生中已經缺失了很多選擇的機會,作為乖孩子,許多人習慣了聽從父母的安排,包括自己的婚姻。
源源媽本身就是個例子,從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過多的關注自己,從升學、工作、結婚對象,都是家人關注並且參與進來,直到有了孩子,長輩們覺得她是個還沒長大的孩子怎麼可以照顧好孩子?於是源源從小就是和老人待的時間多於父母,而源源媽習慣了當乖乖女的角色,在教育孩子和父母起衝突時,會選擇忍讓逃避,在孩子面前權威性低,指導性少,孩子自然不可能和父母有過多的溝通。
很重要的一點,在教育孩子時,父母本身就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壓力,不管老一輩如何強硬,作為父母自己有必須堅持的一條底線:自己的孩子自己教育。只有父母自己不逃避壓力,自己去面對壓力,解決壓力,才會給孩子的思想帶來洗禮,有徹頭徹尾的改變。
4、教會孩子正確面對挫折
有些孩子會不能直面挫折,不敢犯錯,父母要告訴孩子:錯,才是走向對的下一站。
劉墉在《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中說「不要害怕錯誤而不敢去承受壓力,有時失誤會讓你獲得更好的機會,糾正了錯誤才會有新的突破。」
小星轉學後來到一個新的學校,這裡大家都喜歡打籃球,但是小星的球技並不好,以至於體育課上一直被同學嘲笑。小星爸爸知道後講了一個故事:在一個學校裡樂團正在演出,最後高音部分結束後,演出就要圓滿落幕了,可是這個時候卻從高音部分提前傳來了一聲高亢的聲音,一位女同學失誤了。演出尷尬的結束後,樂團指揮要剛才失誤的女同學站出來,女同學以為自己要被淘汰了,滿臉通紅的站了出來。沒想到指揮老師卻激動的說,我太久沒有聽到這麼圓潤飽滿的聲音了,你真是一棵好苗子!於是,這位女同學成了指揮老師欽定的學生,細心教導,最後成了有名的聲樂家。
壓力並不全是不好的,學會正視壓力,面對壓力,消耗壓力,才是一生受用的方法,而父母的指導更是這個過程中重中之重的環節,一起正確面對壓力,避免壓力帶給孩子的消極影響。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