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結束心理諮詢,我的看法很不精神分析

2020-08-22 許標心理諮詢科普

如果症狀再度出現或者一個新症狀出現,人們再回來尋求治療,這種醫療模式,比讓人們投入長年的治療要更健康。——《目標與結果》

看題目,可能讓人覺得我是「精分黑」,實際不是。

精神分析對潛意識的深入探索和理解,我覺得在所有心理學理論中,無出其右。精神分析是理解人非常好的工具。

可對於促進人改變的心理諮詢治療,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有不少不足。今天只談結束心理諮詢這部分。

心理可以分結構和功能兩部分理解:

心理結構(可以理解為人格,便於與「心理功能「對比說明,本文採用「心理結構」)的改變,好比手機升級硬體;

心理功能(感覺、注意、情緒、記憶、思維等)的改變,好比手機升級軟體。

手機軟體經常隔上一段時間便升級,手機硬體的更新卻慢很多。硬體的升級,比軟體難度大;心理結構的改變,比心理功能困難。

心理結構的改變,越是人生早期形成的心理結構,改變難度又比後期形成的心理結構難度大。

假如把人的年齡比作1棟大廈,1歲代表1層樓。1棟20層的樓,整體而言,1樓建築結構出問題的修復難度,遠大於10樓建築結構出問題;10樓建築結構出問題的修復難度,又大於20樓建築結構出問題。心理結構的改善,依此類推。

相比改變心理功能,改變心理結構難度更大,耗時更長。

硬體與軟體的關係,必須硬體升級才能支持更複雜的軟體運行,軟體升級不能改變硬體。心理結構和心理功能卻能夠相互影響:心理結構提升,能夠促進心理功能改善;心理功能改善,也能促進心理結構提升。

因而,對於心理諮詢治療來說,改變心理結構不是改變的唯一路徑。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側重促進諮詢者心理結構的修復和成長,建立「相對健全」的心理結構。「相對健全」是一種主觀判斷,由誰判定心理結構是否達到了「相對健全」的程度?心理諮詢工作者嗎?

這樣的諮詢目標觀念,似乎潛藏著「只要心理結構完善,心理健康便可以一勞永逸,不再出現困擾」的錯誤理念。如果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不認為完善心理結構,心理健康便可以一勞永逸,為什麼要做持續的長程諮詢,促進心理結構改善,而不是著重改善當前困擾?

人無完人,心理成長是持續終身的事情,心理結構的完善也是持續終身的事情,沒有止境。以心理結構的完善作為諮詢目標,達成「相對健全」的心理結構,很難判定什麼時候適合結束諮詢。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通常持續幾年。我懷疑,不少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諮詢工作者,自己都不確定何時可以結束諮詢。

同時,「相對健全「的心理結構的諮詢目標,潛藏著心理諮詢工作者比諮詢者心理結構更健全,具有判定諮詢者心理結構是否「相對健全」的權利,將心理諮詢工作者隱形置於比諮詢者更優越的位置。

對於何時結束心理諮詢,我的諮詢觀偏向艾瑞克森的風格。

艾瑞克森是非常有名的心理治療大師。有說法稱「弗洛伊德對心理治療的貢獻在於理論,而艾瑞克森的貢獻則在於治療實務」。

艾瑞克森以擅長催眠聞名於心理治療界,但艾瑞克森對心理治療的影響,不止在催眠治療,對許多心理療法起著重大的影響,包括:短期策略心理治療、家庭系統治療、策略性家庭治療、焦點短程解決治療(SFBT)、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等。

艾瑞克森曾經治療過一個20多歲的女病人。這個女病人新婚不久,有一天突然出現昏倒,身體檢查找不出病因。幾個月的治療後,艾瑞克森治好了這個女病人,並告知:在她40多歲時,可能再次需要治療。

這名女病人40多歲時,再次出現不知原因的昏倒——這個時期,她的孩子上大學,她失去生活重心,面臨新的發展適應期。

艾瑞克森的治療讓病人二十年間都過著適應良好的生活。他的風格是達到症狀控制的目標,或幫助個人克服發展上的問題,然後讓病人回歸正常生活。艾瑞克森是一位務實的心理治療師,除非他真的覺得需要,否則他不會想讓病人達到長期性格上的改變。

如果用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需要持續多久的治療呢?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治療,能保證病人以後不再遇到心理困擾嗎?即使真的可以做到,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和幾個月的治療,得到20年的正常生活不再出現困擾,哪個更值得?

我個人偏向艾瑞克森風格。

佛家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實際的生活經驗也在告訴我們:沒有問題的「真空」狀態只是理想狀態,現實中不存在,或者說不是常態。

現實的常態是:我們始終帶著問題前行,解決一個問題,又會遇到新的問題。(這點我在《我們可以帶著問題前行》這篇文章中說過。)

我信任人的成長和自愈能力。我的心理諮詢觀是「目標導向的資源取向」。

尋求心理諮詢的人,都有自己的豐富資源。沒有接受心理諮詢前,沒有心理諮詢工作者的幫助,他們自身克服過很多困難,成長到現在。

每個諮詢者戰勝困難的經驗和智慧,比困擾強大。解決眼前困擾,不是必須改善心理結構。很多時候只需要改善當前困擾,促進諮詢者自身的資源良性運作,諮詢者的心理結構能夠在其生活中自然成長,不是必須在心理諮詢中改善。

這些天看完了Clients: the Neglected Common Factor in Psychotherapy(《來訪者:心理治療中被忽視的共同因素》)這篇論文,強調對於心理治療中的改變,被忽視的諮詢者自身的重要作用。

我認為:除了重度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穩定期的精神分裂症等重症心理疾病,以及當前困擾不強烈,偏好探索內心,尋求個人成長,需要促進心理結構成長的心理諮詢。

多數心理諮詢,聚焦當前困擾獲得改善,便可以嘗試結束諮詢;如果有需要,可以再繼續諮詢。(我在《》一文中有細說。)


作者簡介:許標,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學碩士,全職心理諮詢師,5000+小時心理諮詢經驗,2000+小時專業受訓經驗。諮詢預約請私信。

相關焦點

  • 恐龍的發現與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諮詢
    因為心理諮詢它是對看不見的內在心理世界工作,它不是普通聊天、不是安撫勸導、更不是社交關係。在心理諮詢的治療取向中,主要有三大理論流派,認知行為、人本主義和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諮詢,第一個根本性的標誌,就是它認為人之所以是現在這樣,是被一個人的潛意識所影響的。這個潛意識並不容易被一個人自己獲取。它形成於一個人的生命早期,尤其來自於一個人與照顧者的關係。因為太早了,人對早期是很難有記憶,很多經歷是無法被回憶的,但是這些經歷又構成了對一個人的巨大影響。所以精神分析發現了一種穿越時空的工作方式。
  • 心理諮詢有哪些流派? 精神分析有哪些應用?
    原標題:心理諮詢有哪些流派? 精神分析有哪些應用?   在我們的社會中,不管遇到任何一件東西,即使這件東西再簡單,它都是有一定分類的。而對於一個人的心理、整體社會的心理狀態而言,這不再僅僅是一件小東西,所以對於一些需要進行心理諮詢的人而言,不同的心理諮詢方式以及方法,都是有不同流派的,而不同流派的諮詢目的與結果都有些許偏差。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心理諮詢有哪些流派呢?   1、來訪者中心心理諮詢。
  • 築愛心理丨第四屆川渝精神分析與心理諮詢研討會-通知
    )李曉駟: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學術顧問;安徽醫科大學醫學心理系教授、碩士生導師;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中方副主席、中方教員;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中國精神分析聯盟中心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委員會委員、註冊心理督導師;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常委
  • 心理圈圈:精神分析網絡化的嘗試
    最近幾年,心理諮詢類的課程大有拋卻傳統的面授形式,走向更加便捷和自由的網絡化的趨勢。在其中應運而生的典型,當屬曾奇峰精神分析網絡初級課程。今天我們通過介紹這套課程,來一窺心理諮詢網絡化的趨勢,也走進充滿神韻的精神分析世界。
  • 心理諮詢基本知識:經典精神分析流派
    弗洛伊德創建了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作為人格理論的創始者,弗洛伊德將人格理論框架進行了初始的建構,描述了人格特徵、人格結構、人格動力等。後續的研究者都是在其理論框架中不斷豐富人格理論內涵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經常會產生矛盾,尤其是超我和本我經常處於不可調和的對抗狀態,因此,自我是人格結構中維護統一的關鍵。在健康人格中,自我強大而靈活,然而,平衡往往總是暫時的,隨著衝突的加劇,人就會產生心理焦慮。當衝突過於激烈自我無法應對時,就會導致精神障礙。
  • 《靈異第六感》: 心理諮詢工作應該如何結束
    但是,在心理諮詢工作中,說好再見,做好諮詢的結束工作,是整個諮詢中不可避免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諮詢關係的結束無論對於諮詢師還是來訪者來說,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如果做不好,可能會多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都造成巨大的傷害。
  • 中國人為何不習慣做心理諮詢,是什麼影響著你我的求助意識?
    我去做心理諮詢了?朋友困惑的看著你。過不了幾天,就會出現這樣的八卦,這個傢伙去看心理諮詢師了,是不是有病啊?這是很多來訪者在做心理諮詢時,給我講的他尋求心理諮詢是的現象。很多人問過我,中國人為什麼不習慣做心理諮詢呢?讓我解釋。
  • 怎麼確定我是否需要心理諮詢?
    大多數來做心理諮詢的人,都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在面對生命的各種不確定、遺憾、失望、孤獨感、無意義感的時候,需要有對自己更多的了解,尋求支持、幫助,移除成長的障礙的人。怎麼判斷我是否需要心理諮詢?你的困擾對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影響,這些影響包括沒有食慾、失眠、起床困難、難以集中注意力、情緒低落煩躁,影響人際關係和工作等等。
  • 心理簡史 | 精神分析的前世今生
    精神分析被定義為一系列心理學理論和治療技術,它們起源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工作和理論。精神分析的核心信念是所有人都具備無意識的思想、情感、欲望和記憶。通過將無意識的內容帶入意識領域中,人們就能進行宣洩(catharsis),並洞察自己當前的心理狀態。通過這個過程,人們可以從心理困擾與痛苦中找到解脫。
  • 原來這就是心理諮詢!9個特徵看心理諮詢全貌
    他們其中較少的一部分同時接受過系統心理治療專業訓練,因此在精神專科門診也從事心理治療(受過嚴格心理治療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生一般不給自己的心理治療患者開藥,或者會讓其他精神科同事給同一個患者開藥,嚴格區分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的角色)。
  • 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推薦書單(2020版/終章)
    2013年冬,當時我剛從武漢中德醫院重返杭城,帶著滿腔憧憬步入到心理諮詢臨床一線的時候,自然是躊躇滿志的。無奈現實骨感、殘酷,讓已準備好「接客」的我苦等而不得,於是整理了自己看過或者收藏的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的書單,與剛入行的同行們共勉。是為2014版「推薦書單」。
  • 心理諮詢取向的過與錯——與你息息相關但你卻不知道的秘密6
    心理諮詢取向的過與錯——與你息息相關但你卻不知道的秘密6大家好,我是松鼠,歡迎來到松鼠聊心理!上期我給大家分享了精神分析它不是一個科學的心理學理論,它只不過是對人的精神世界做出一個哲學解釋,是那個特定的時代,在心理學發展初期的產物,無論是我們學習還是求助心理學的時候,我們都要清晰地認識這個問題,不能盲目相信和推崇精神分析,不然很容易走進死胡同!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心理諮詢取向的過與錯。什麼是心理諮詢取向?
  • 心理諮詢,是每個人必有的體驗.
    這則消息,再次把學生的心理健康帶回了公眾的視野。Tripalink深知,作為USC校友創辦的公司,此時此刻我們應該站出來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從新聞爆發至今,我們已經小範圍抽樣調查了20個同學關於心理健康與心理諮詢的看法。有一個現象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有4位做過USC學校官方心理諮詢的同學,反映雖然學校提供的資源很好,但是沒有找到相應的中文心理諮詢。
  • 一例嚴重心理問題的諮詢案例——我動手打了爸爸
    二、來訪者的主訴及主要問題主訴:焦慮、注意力不集中、食慾下降、情緒低落3個多月。個人陳述:我不知道是怎麼了,幹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心裡很煩躁,總感覺腦子很亂。上班時總是心不在焉,不能按時完成本職工作,也不想與人接觸。
  • 心理諮詢不神秘
    #步驟#每一位心理諮詢師都有自己的步驟和節奏。每一個心理諮詢流派都有自己方法、時長。但大體上來說,都包含有以下五個部分:第一,了解症狀,與症狀共處。第二,了解過往,分析致病的各種可能性。第三,挖掘來訪者自身資源,提供給來訪者的方法和工具。
  • 我需要心理諮詢,你為什麼還是給我開藥?
    回來朋友跟我說,那個主任聽完她母親的病情後,便開單子讓她做一系列檢查,隨後就開藥讓她回去了。最後還向我抱怨:心理門診看的是心理問題,光吃藥有啥用? 圖源:視覺中國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有人質疑「只開藥不疏導」的問題。
  • 心理諮詢的簡單十問
    (諮詢師:四島)1、心理諮詢的主體是誰?來訪者還是諮詢師?弗洛依德說:「精神分析只能治好有精神分析頭腦的人。」大意就是,來訪者才是諮詢的主體。你是船,諮詢師是水,你要去那裡取決於你內心的方向,水只是承載你並輔助你。2、心理諮詢短期多長時間?基本不能立馬見效,它不像普通醫學,即使診斷明確,也不能提出幾條建議,你去嘗試就可以完成。
  • 什麼是心理動力學心理諮詢?
    之後,會綜合評估是否適合做心理動力學心理諮詢。有時,經過深入的了解,諮詢師會發現一些情況是不適合心理諮詢,而是需要去醫院就診的。不適合的情況,主要包括但不限於這麼幾類:因為某些器質性的問題所導致的精神問題;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礙發作期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無法控制行為的情況,有自傷、傷人風險的。
  • 心理諮詢技術之房樹人繪畫心理分析的理論基礎及應用
    無論是與其他任何一種諮詢技術和治療方式的兼容程度,還是在心理諮詢和治療領域的適用程度,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繪畫治療的理論基礎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心理投射理論,二是人類大腦半球分工功能理論。從心理投射理論的角度來看,繪畫過程可以輕鬆完成個體「主體感受客體化」。
  • 關於心理諮詢,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有的人說;我不想和我老公過了,我想離婚,他不離,你說,我離不離? 再比如有的人問;我該不該做什麼事情,我現在該怎麼辦? 這些都是具體問題,心理諮詢是不去解決的。但是,如果這種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諮詢師就會與你一起來分析:「為什麼這個痛苦會被如此放大呢?它對你有什麼更深層的心理意義?為什麼你需要久久地抓住它不放?」你的故事,諮詢師在聽,但他卻是在用眼睛聽。他觀察你的表情、情緒,無意識動作,分析你在如何說故事,故事裡哪些內容是你解釋,哪些是你的賦義。好的諮詢師總是在激發你對自己的反思,使你從你的問題中看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