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了老翻譯家戴乃迭翻譯沈從文的《鴨巢圍的夜》,譯得很好。今天選幾個句子,試著總結一下這種類型的中譯英可以有怎樣的思路,供大家參考。
看到最後,有小小福利。
文學作品重在氣氛,翻譯時可以適時加點形容詞或副詞渲染氣氛。比如這一句:
大約黃昏時落了一陣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氣真冷,在寒氣中,一切仿佛都結了冰。便是空氣,也像快要結凍的樣子。
「真冷」的「真」,bitterly。寒氣,glacial atmosphere。如果用Very,cold air就比較平淡了。
戴老的譯文是:
Towards dusk it started snowing,but soon the snow stopped. It was bitterly cold. In that glacial atmosphere everything seemed turned to ice, the air itself as if on the point of freezing.
最後一個小句子處理成了獨立主格結構,這在文學描寫中十分常見,下面我會詳細分享一下這個點。
其次,可嘗試用獨立主格結構,將中文鬆散的小句子附著到主句上。獨立主格結構對加深動作背景的描述有比較好的效果。
什麼是獨立主格?
獨立主格獨立主格,顧名思義,其邏輯主語是與主句主語不同的。它由名詞或代詞作為邏輯主語,後面跟不定式、ing分詞、ed分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如果是英譯中,可以當作狀語從句或定語來翻譯,比如:
the meeting being over,all of us went home
the meeting being over就是獨立主格結構,相當於 when the meeting was over,翻譯時也可以就著這個時間狀語從句來翻譯:開完會後我們就回家了。
文學作品中譯英的時候,有些小句子,和前文有聯繫,但是呢,前面用句號隔開成了另一個句子,而這個句子本身又比較短小,這時候就可以將這樣的小句子處理成獨立主格,附著到前面的那個大句子上,比如剛才那句:
在寒氣中,一切仿佛都結了冰。便是空氣,也像快要結凍的樣子。
便是空氣後面這句,很明顯是和前面那句有邏輯聯繫的,但在語法上,中間用句號隔開了。此處便可嘗試用獨立主格:
everything seemed turned to ice, the air itself as if on the point of freezing.
再比如這句:
小船上的水手,把船上下各處撐去,鋼鑽頭敲打著沿岸大石頭,發出好聽的聲音。
這個句子中有好幾個動作,撐去、敲打、發出。但如果要處理成一句話,最好是把「撐作」為主句的謂語動詞,「敲打」作為從屬結構。由於主句主語是水手,從屬結構的邏輯主語是鋼鑽頭,此處就可以是一個獨立主格啊。
而「發出好聽的聲音」,這個部分看似有很多字,但是我們可以在翻譯前作一個意思轉化:悅耳地敲打著沿岸大石頭,如此就把這些字用一個melodiously給概括了不是?
因此戴老的譯文是:
The crew punted our little craft up and down, the steel tips of the punting-poles clinking melodiously on the rocks.
第三,我想也是最難的部分,就是將中文原文的句子結構全部打散,在翻譯成英文時,重新布局。比如上面那個melodiously,將「發出好聽的聲音」這樣的動賓結構處理成一個副詞,簡潔達意。
但接下來要提的這個例句則更為複雜:
這地方是個長潭的轉折處,兩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頭上長著小竹子,長年翠色逼人。
中譯英的難不在於選詞,而在於結構。中文的句子太鬆散了,而英文句子重邏輯關聯,因此怎麼把看似一盤散沙的中文句子通過各種邏輯詞、主從句結構等整合到一起,是一個難點。我們在看中譯英的時候,先不著急看譯文,不著急查詞,先在腦海中將句子布局排列個大概,比如什麼成分作主句,哪個詞作地點狀語同位語等。
剛才那個句子,我們可以在腦海中大概構思一下譯文布局:
在長潭的轉折處,這個地方兩岸是 (be flanked by) 高山(on the peaks of which從句)長著小竹子(that定語從句,這些竹子)四季常青。
我一般看中譯英,就自己想到這一步,然後去看參考譯文,看看思路是否吻合。這一句話,戴老是這樣翻譯的:
This place, at a bend in a long lake, was flanked by high cliffs on the peaks of which grew small bamboos, an enchanting emerald the whole year round.
在這句譯文中,
在長潭的轉折處 ---->>>>介詞短語做插入語,跟在主語這個地方後面,銜接更緊密。
兩岸是……---->>>> be flanked by,如果是周圍是什麼,可以嘗試 be surrounded by。
小竹子,長年翠色逼人---->>>>同位語,enchanting 迷人的,嫵媚的;emerald 豔綠色,翠綠色,名詞。
這句譯文的構思關鍵在「兩岸」的處理,這個詞像個扁擔一樣挑著句子左右兩端的信息,一邊是「在長潭的轉折處」,另一邊是「山和山上的長青竹」。如果想不到這一層,怕是要在這裡斷開另外組句,那樣的話譯文就很鬆散了。
第四,善用被動句,倒著譯。
中文裡常有無主語句子,但英文句子大多是有主語的。因此碰到無主語的中文,最常見的就是用被動態,倒著翻譯,避免去增補主語。一來可能補錯,二來,會比較累贅。比如這個句子:
各個船上皆在後艙燒了火,用鐵鼎罐煮飯,飯燜熟後,又換鍋子熬油,譁的把蔬菜倒進熱鍋裡去。
這個句子裡就沒有動作發出者,但從邏輯我們可以判斷這些動作肯定是人做出來的,可能是船員,但不確定,也可能是其他什麼人。這時候去增補施動者就不太妥當了。所以,被動,倒譯。思路可以是這樣:
飯被煮著(在鐵鼎罐裡)(鐵鼎罐在火上)(火在船後艙燒的),and 蔬菜被倒到發出譁的聲音的熱油裡(熱油在鍋裡)。
這是我一開始的思路布局。再看戴譯:
Rice was boiled in iron cauldrons over fires in the stern, and once this was cooked the vegetables were fried in another pan of sizzling oil.
前半句的思路算是吻合了,後半句,in another pan of sizzling oil,聲景並茂,也很簡潔,只有一個地點狀語。
以上就是我對戴譯《鴨巢圍的夜》的一點心得總結,希望能拋磚引玉哦~~期待交流。另外,分享一下我最近看的這本書,其實很多人都知道,這是許多院校MTI的必讀書目:《散文佳作108篇》。感興趣的譯友也可以自己買來翻一翻,練習對照一下。
下方評論區置頂位置有這本書PDF的獲取方式。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