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報告 | 變局之下,中國「雙一流」人才都去哪了?

2020-09-19 智慧足跡

以下文章來源於大七環 ,作者都博士

才者,國之重器。


人才作用的發揮關乎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城市競爭歸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紅利是一座城市的未來所在。城市對於人才的吸引力決定了城市能否持續健康發展。


今天我們透過2019年「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區域流向,看中國人才爭奪戰背後的城市博弈。

01

好大學,是大城市勝利的起點

雙一流大學建設,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建設世界一流學科,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A類36所,B類6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465個。「雙一流」高校處於全國高校金字塔頂端,也成為當代高學歷人才新的代名詞。


2019年,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已公布就業質量報告的41所高校(不含國防科大)畢業生總規模達到36.4萬人,其中,35所A類高校(不含國防科大)畢業生總規模31.3萬。


2019年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


從高校數量和畢業生規模的區域分布來看,可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北京和上海兩大直轄市,高校數量和畢業生規模遙遙領先,A類高校畢業生規模分別為5.2萬和3.1萬。第二梯隊是東部和中部的強省會城市,如武漢、成都、南京和廣州等,A類高校畢業生規模均超過1.5萬人。第三梯隊為其他省會城市和部分計劃單列市,如濟南、青島、昆明等。


2019年35所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數量分布


事實上,一直以來,我國優質教育資源始終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區域分布極不均衡,越是權力金字塔頂端的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就越多,城市發展起點也更高!


35所A類高校中,排名前八位的北京、上海、武漢、成都、廣州、天津、南京和西安,高校數量達到24所,畢業生規模20萬,佔據了全國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資源的絕大部分。對於這類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而言,數量眾多的一流大學為其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而本地雄厚的經濟實力又將教育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使其成為區域競爭中的強者。


2019年35所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畢業生規模分布


然而,另一方面,河北、江西等許多省份仍是一片空白!對於這些經濟後發地區而言,優質教育資源少,人才基數小,再加上本地產業支撐不足,經濟實力不夠,使得對人才缺乏吸引力,在全國競爭中始終處於不利地位,正逐步陷入高學歷人才外流的惡性循環。


未來這一趨勢也很難打破,「馬太效應」必將愈發突出,形成「強者更多,多者更強」的發展閉環。

02

爭奪之下,誰是贏家?

哪些企業更受「雙一流」畢業生青睞?


企業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一流人才成就一流企業,名企也成為名校畢業生就業的新高地。這裡選取了2019年北大、清華、復旦和浙大四所國內頂尖綜合類大學畢業生就業企業的排名情況,金融、科技和網際網路領域備受青睞。華為,是名副其實的頂尖人才收割機,也是四所高校的「最大僱主」;騰訊、阿里等網際網路巨頭,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金公司等頭部金融機構也是畢業生的普遍選擇。此外,上汽集團、中國電科、國家電網等行業內的領軍企業也成為就業首選。


2019年「雙一流」高校就業企業排名情況


僱主在哪裡,人才就去哪裡。頭部企業集聚的地方也必然是高層次人才集中的地方。2019年41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選擇就業的畢業生規模達到22.8萬,其中,2/5的畢業生流向廣東、北京和上海,數量達到9.1萬,成為2019年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就業流入最多的地區,基本延續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趨勢。


事實上,畢業生「用腳」對於一座城市的「投票」,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廣東是「雙一流」人才競爭的最大贏家。2019年在廣東工作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達3.43萬,佔全國比重的15.1%。其中,廣州本地貢獻了30%;與此同時,作為一直以來廣東流入人口的重要來源地,湖北、湖南、四川也成為僅次於廣州本地的人才供給地,武漢、長沙和成都分別為廣州貢獻了11%、10%和5%。此外,北京、長春「南下」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佔比分別達到7%和5%,成為北方地區高層次人才的重要來源地。


廣東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流入來源分布圖

北京是北方高學歷人才的核心集聚地。2019年在北京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達2.93萬,佔全國比重的12.9%。但也需要看到,相較於廣東,北京的人才吸引的腹地範圍仍然高度集中於北方地區。其中,北京本地貢獻了51%,排名靠前的天津、長春、瀋陽、大連、濟南、哈爾濱、西安總體貢獻了26%。與此同時,儘管北京為廣州貢獻了7%的高學歷人才,但廣州「北上」的畢業生卻只佔到1%。由此看來,北京對於南方地區的高層次人才吸引力仍然有限。


北京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流入來源分布圖

上海是長江經濟帶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2019年流入上海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達2.75萬,佔全國比重的12.1%。其中,上海本地貢獻了49%;北京「南下」的畢業生佔比僅次於上海本地,達到7%。此外,武漢、南京、重慶、杭州、長沙、成都、合肥等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為上海貢獻了22%的高層次人才。上海,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龍頭」的同時,也是高學歷人才吸引力最強的地區。


上海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流入來源分布圖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人才流動的馬太效應,是個人追求自身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也是市場配置資源下的自發性的,追求效率的體現。經濟發達地區由於經濟上的先發性,成為全國擁有行業級頭部企業最多的城市,能夠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更高的薪資待遇,更優質的硬體環境和服務配套,進而吸引更多人才。


03

拿什麼留住你,我的畢業生?

畢業季,「家門口的人」能留下多少,是對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更大考驗。區域間一場留不住與帶不走的角逐正式上演!


根據各地代表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的本地就業率,我們將其分為五個梯隊。



上海畢業生「足不出滬」,廣東畢業生「不辭長作嶺南人」。上海和廣東超70%畢業生選擇留在本地,人才截留效果顯著。上海是全國經濟、金融和科技中心,僅滬深板塊上市公司就多達229家。廣東更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2018年來廣深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分別為297家和280家。大批知名大型企業的入駐,為本地名校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更高的發展平臺,更好的職業機會,再加上對於當地的熟悉度更高,促使畢業生願意選擇留在本地就業。



「帝都」留得下青春,容不下肉身。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是全國總部經濟的集聚地,也是全國薪資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中國500強企業中,北京就佔了100家,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平臺促使過半畢業生仍選擇留在北京工作。但需要警惕的是,北京對於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2013年,北京大學選擇在京就業比例為62%,2019年已經降到44%;清華大學也出現類似情況,本地留存從2013年的54%下降到2019年的44%。試想,一座城市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城市未來何在,潛力何在?


新經濟崛起,浙江漸成「心頭好」。近年來,浙江正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輪產業升級浪潮,不斷加速本地產業升級,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始終保持前列。因此,儘管面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激烈競爭,但浙江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本地留存率仍能夠穩定在六成。另外,相較於競爭壓力巨大的北上廣深,以杭州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網際網路經濟強勢崛起,更小的落戶壓力,更多的就業機會,再加上優越的城市環境,促使杭州正逐步成為越來越多應屆畢業生的「新寵」。



區域競爭激烈,江蘇「肥水流到外人田」。江蘇和浙江一直以來都是別人眼中的「兄弟省份」,同屬長三角城市群,地理相鄰,文化相近,經濟發展均位列前茅。然而,在高層次人才吸引方面,卻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作為新一線的龍頭,杭州的崛起進一步推動了浙江高層次人才的本地留存比例,然而,蘇州和南京,作為江蘇的明星城市,仍是以傳統工業經濟為主,能夠提供的高端就業崗位仍然有限,仍無法滿足江蘇省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的需求,高端人才流向「外人田」在所難免。從2019年數據來看,江蘇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近兩成流向浙江和上海,本地留存比例尚不足一半。


「好客山東」,留不住的終是客。山東之所以留不住人才,根本原因在於產業結構。對高學歷人才來講,最受青睞的仍是金融、科技和網際網路等行業。但濟南和青島作為山東經濟發展的「雙龍頭」,本質上仍是兩個工業城市,這種以製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使其在全國城市人才競爭中處於劣勢。以山東大學為例,2019年選擇就業的畢業生中,35%流向京津、江浙滬和大灣區,本地僅留存47%。本地留下的畢業生中,31%去了機關和事業單位,25%去了國企,僅有43%去了非公企業。加快經濟結構轉型,發展足夠吸引畢業生的產業或許才是山東留住人才的根本途徑。


成渝崛起,「川才川用」趨勢上升。近年來,其省會成都不論是經濟增速,還是媒體輿論都表現出色,本地畢業生也普遍看好未來區域發展潛力。以四川大學為例,2014年川大應屆畢業生中,有48%選擇在本地就業,到2019年這一比例已經穩步提升到51%,選擇在成都就業的比重更是從2014年的24.8%,提升到2019年的41.2%,翻了近一番。作為中西部的明星城市,成都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未來人才吸引力也將持續提升。



天津繼續褪色,北京虹吸仍在加劇。從早期的北天津、南上海,再到後來的京津滬,再到現在的北上廣深。天津,這一老牌直轄市,頭頂上的光環似乎在逐漸褪去。作為北方典型「經濟結構老化」城市,天津的經濟發展面臨較大瓶頸,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GDP增速更是全國倒數第一。經濟的持續低迷使得天津難以阻擋人才流出的步伐,以南開大學為例,應屆畢業生留津工作比例從2013年的52%降低至2019年的32%。但另一方面,流向北京畢業生比例卻在持續增加,仍以南開為例,應屆畢業生流向北京的比例從2013年的一成上升為2019年的兩成。天津要真正留住人才,對抗人才「虹吸」,唯有不斷增強自身的吸引力才是根本。


人才持續東南飛,中西部急需「止血」。中西部一直以外都是我國人口流出的主要集中地,高層次人才更是如此。中部地區來看,以兩湖地區為例,2019年武漢大學和中南大學的應屆畢業生中,有40%和35%的畢業生選擇去長三角和珠三角就業,僅三成選擇留在本地。地處西北的陝西和甘肅也呈現同樣趨勢,以西安交大為例,2019年應屆畢業生中,選擇東南飛(京津、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比例達到41%,本地留存38%。由此看來,中西部地區應首先「止血」,然後「輸血」引才,最後實現「造血」,培養自己的人才。


愛拼才會贏,福建人愛「南徵北戰」。提到福建,大家腦子裡會出現一系列知名品牌,如安踏、361°、特步、七匹狼、鴻星爾克等等,完美詮釋了福建人「愛拼才會贏」的真實內涵。然而,高學歷人才外流卻始終是福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潛在阻力。以廈門大學為例,2019年廈大應屆畢業生中,33%選擇留在本地,22%北上流向長三角,21%南下流向珠三角。對於地處兩大城市群中的福建而言,如何留住高層次人才,是其未來能否順利打開新經濟發展發展局面的重要一環。



皖人治國,何人治皖。古往今來,論人傑地靈,安徽可謂是不輸江浙,近代以來就有李鴻章,胡適之,陳獨秀等一大批傑出人才,解放以來,政界、軍界和商界的安徽人更是數不勝數。然而,人才輩出的安徽卻留不住人才。作為全國勞動力流出大省,安徽實際常住人口比戶籍人口少了754萬。高層次人才流出更為顯著,被稱為「科技英才搖籃」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9年應屆畢業生中,42%流向了江浙滬,僅23%選擇留在安徽本地。長此以往,培養再多人才也是為他人做嫁衣。


本地留存不足三成,黑土地難留「金種子」。當前,伴隨東北經濟的長期萎靡,本地人才外流問題突出。2019年,東北僅有的三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哈工大,吉大和大連理工的應屆畢業生中,東南飛(京津、長三角和大灣區)的比重分別達到61%、42%和46%。本地留存均不到三成,其中,哈工大更是不足兩成。人才外流對於東北振興,實現區域轉型發展顯然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培育更好地土壤,留住本地「金種子」是東北吸引人才的第一步。


環境好,則人才聚,環境不好,則人才散。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命題。送錢?送房?送戶口?這些真的能長久留住人才嗎?「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裡的「道」顯然不能只是短期物質刺激這麼簡單,良好的人才生態,公平的發展環境才能真正使其產生歸屬感,才能引得來、留得住、挖不走,從而不斷釋放人才發展紅利。


參考文獻:

1、留不住的2019屆畢業生,山東省為何「難留人」?搜狐網.

2、為什麼是安徽.正和島.王志綱

3、最新:中國A股上市公司地域榜!看看地域差距有多大.大象IPO.

4、「送房子」「送戶口」「送錢」,到底什麼最能吸引人才?人民日報評論.

相關焦點

  • 變局之下,中國「雙一流」人才都去哪了?
    「雙一流」高校處於全國高校金字塔頂端,也成為當代高學歷人才新的代名詞。2019年,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已公布就業質量報告的41所高校(不含國防科大)畢業生總規模達到36.4萬人,其中,35所A類高校(不含國防科大)畢業生總規模31.3萬。
  • 人才去哪兒了?10萬高校畢業生就業地圖
    每經記者:謝孟歡 每經編輯:楊歡高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不只是學校關注的重點,也是城市關注的重點。近日,國內高校陸續發布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大學生就業報告本身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有專家指出,大學生就業行業和地圖的變化,體現了社會產業和城市競爭力的變化。
  • 第一份《中國西語人才就業與流動調查報告》在京發布
    第一份《中國西語人才就業與流動調查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 攝影:劉旭霞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月16日電(記者劉旭霞) 1月15日,由中拉青年學術共同體(CECLA)和拉美INCAE商學院聯合舉辦的《中國西班牙語人才就業與流動調查報告
  • 中國首份西班牙語人才就業流動調查報告在京發布
    中新社北京1月15日電 (李純)《中國西班牙語人才就業和流動調查報告》15日在京發布。該報告歷時三個多月完成,是中國第一份全面調查西班牙語人才就業與職業流動的報告。報告稱,調查表明,近十年來西班牙語教育取得了跳躍式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力市場結構。
  • 清華北大的人才都去哪了
    2017年,中國院士初選及本科畢業院校統計如下圖。作為國家最為頂尖級的人才,院士對於哪個國家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這一眾高校中,浙江大學和吉林大學可謂是出盡風頭。 但是作為中國最頂尖的清北卻在這一次評選中讓人失望,只拿到了第四第五的名次,並且和第一之間的差距更是一倍有餘。
  •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雙一流」高校處於全國高校金字塔頂端,也成為當代高學歷人才新的代名詞。2019年,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已公布就業質量報告的41所高校(不含國防科大)畢業生總規模達到36.4萬人,其中,35所A類高校(不含國防科大)畢業生總規模31.3萬。
  • 大學生就業創業報告發布:製造業就業人數最多
    日前,《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2017-2018》(以下簡稱《就業創業報告》)在東北師範大學發布。其中有關就業數據顯示:2018屆畢業生選擇在製造業就業的人數最多,研究生和本科生平均月薪分別為5918元、4735元。
  • 蘇州大學2019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蘇州大學,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是國家「211工程」、「2011計劃」首批入選高校,是教育部和江蘇省政府共建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國防科技工業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入選國家「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 疫情之下,人才國際流動去向何方
    今年6月,川普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就業壓力下,頒布行政令,暫時停發H-1B、H-2B、J和L的非移民籤證,這一舉措引來了美國高科技公司的不滿。長期以來,美國都是中國的重要留學目的地國,也是中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對象國。在當前國際形勢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加的情況下,人才國際流動的走向引人關注。在此,首先要回答的,是「往哪裡去」的問題。
  • 2020年泰順縣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和「雙一流」等高校優秀畢業生公告
    為加快推進人才強縣戰略,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改善事業單位人才素質結構,儲備一批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緊缺急需的專業型優秀人才,經研究,決定公開引進高層次人才和「雙一流」等高校優秀畢業生50名(結合縣緊缺專業目錄和我縣產業發展實際需要)。
  • 留學回國就業前景怎麼樣?|《海歸人才就業報告》
    韓國留學回國就業前景到底怎麼樣?  △以下數據來自:BOSS直聘、前程無憂、新華網絡數據、全球化智庫(CCG)等  一、關於留學回國就業  首先來看一下留學生回國後的就業問題。在前程無憂發布的《2017海外留學生優秀人才需求報告》中,數據顯示,參加本次調查的300個企業中,96%的企業已經有海外留學生和外籍僱員。
  • 「雙一流駕駛員」不該遭遇嘲諷
    1月5日,記者從該中心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了解到,擬聘者都是自考本科和成人本科,並非如網友想像的「高學歷」。(1月5日 澎湃新聞)「雙一流」大學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居然去競聘專職駕駛員,此事件惹來網友關注,被一些人調侃「雙一流駕駛員」。招聘單位出面解釋:這些擬聘者都是自考或成人本科,並非全日制的「雙一流」大學學生。不知道這樣的解釋能否讓那些網友如釋重負,但他們背後的人才價值觀有待商榷。
  • 莘縣出臺「人才十條」吸引「雙一流」高校畢業生來莘就業創業
    人才是當今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創新創業創造哪一項都離不開人才。近日,莘縣出臺《莘縣引進「雙一流」高校畢業生釋放人才效能的實施意見(試行)》,《意見》從「百名優才」、「即時招聘」、「事企溝通」、「優才補貼」、「樂居莘縣」、「歸雁興莘」、「莘州英才」、「『雲招』就成」、「優才金卡」、「綠色通道」等十個方面吸引「雙一流」高校畢業生來莘就業創業,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釋放人才效能。
  • 《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發布
    央廣網北京7月10日消息(記者覃勇)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麥可思公司跟蹤撰寫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9日正式發布。報告的研究對象為畢業半年後(2019屆)、三年後(2016屆)和五年後(2014屆)的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生。該報告自2009年首度發布以來,至今已是第12次發布。
  • 傳承學院 | 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報告,7成應屆留學生回國求職
    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回國求職,最近智聯招聘發布了《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報告》,結合平臺求職大數據及問卷調研,展示了2020年海歸的就業、創業情況。報告篇幅較長,接下來給大家劃下重點。更多名企實習、新生代峰會、頂級志願者、線上課程等學習實踐機會,盡在傳承學院「星耀未來」成長計劃!報告顯示,2020年在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相比2019年增長33.9%。
  • 2020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這幾個關鍵數據要注意
    解讀2020大學生就業報告:填報高考志願可做重要參考1、2019屆(即2019年畢業的學生)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5440元,(對比全國6億人月薪1000元以下),課件讀大學是農村子弟跳出階層、幫助貧苦家庭過上好生活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一定要全力保障高考公平,給貧苦家庭一個出路和念想。
  • 2020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這幾個關鍵數據要注意
    解讀2020大學生就業報告:填報高考志願可做重要參考1、2019屆(即2019年畢業的學生)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5440元,(對比全國6億人月薪1000元以下),課件讀大學是農村子弟跳出階層、幫助貧苦家庭過上好生活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一定要全力保障高考公平,給貧苦家庭一個出路和念想。
  • 【轉】學者視角下的中國教育:變局之下,大學需要內外雙循環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北大教育學院在當前中美科技、人文交流放緩的背景下,中國每年走出去的數十萬留學生將何去何從?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平原給出的回答是,中國高等教育必須應對當前的變局並作出適當調整,而內、外循環就是一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方案。
  • 大學生就業質量報告:南大東大的畢業生都去了哪裡?
    江蘇高校畢業生都去哪兒就業?哪個專業就業率最高?近日,江蘇各高校公布了《2019年江蘇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對江蘇2019年高校畢業生情況進行分析解讀。在就業人數十大城市中,留在南京的最多,有1846人;其次是上海,有733人;杭州有314人,深圳308人,北京306人。與往年相比,就業行業、就業地區、就業城市保持高度的穩定性。江浙滬、廣東、北京五地,為年輕的高端人才的成長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和環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全國頂尖高校的優秀畢業生集聚這裡。
  • 畢業後,大學生都去哪兒了? | 深讀數據
    大學生就業問題備受關注。大學生畢業去哪裡了?2019屆本科畢業生就業呈現怎樣的特點?本文為您詳解。一直以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備受關注。近日,教育部網站就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推薦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委員的通知》,決定成立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主要職能包括協助教育部開展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狀況對高校招生、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的反饋機制等。那麼,你知道大學生畢業去哪裡了?畢業生就業又呈現怎樣的特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