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這一行為,把多少溫柔媽媽由此變成了「催媽」?早晨催起床、放學催作業、晚上又催著孩子睡覺……
看到孩子在那兒磨磨蹭蹭地起床、放學後拖著就是不去寫作業……
當媽的心裡就像麻了爪兒似的,忍著忍著就又叉腰高嗓地對孩子開催。
小軒媽媽:
兒子今年剛上小學,可是他一直有個多年也改不掉的毛病,那就是拖拉磨蹭。
晚上放學回家後就是這兒玩一下那兒玩一下,就是想不起去寫作業,等作業寫完了時間也不早了,早上指定是起不來的,我要一直催他、提醒他,他才會慢騰騰地從床上爬起來,有時甚至因此而上學遲到,嚴重影響上課狀態。
老師已經打過好幾次電話反映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為什麼媽媽在大事小情上都一直催著孩子了,孩子的動作還是快不起來呢?其實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他們的口頭語就是「等一下」「一會兒就去」。
孩子們這到底是怎麼了?到底是什麼讓孩子養成了這種拖拖拉拉的壞習慣呢?
02
渥太華卡爾頓大學拖延研究小組成員,心理學教授蒂姆·皮切爾(Tim Pychyl)博士說:「拖延是一個情緒調節問題,而不是時間管理問題。
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皮切爾博士和西羅伊斯博士發現,拖延可被理解為「首先修復短期心情,而不是追求長期的計劃行動。」皮切爾博士說到。
簡單來說,拖延是指更多地關注「控制負面心情的緊迫性」,而不是繼續執行任務。
孩子的大腦發育,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天生是拖延者。
《拖延心理學》的作者、全球著名拖延心理學研究者、皮爾斯·斯蒂爾認為,大腦功能發育的步調不一致,是拖延的起因。
大腦邊緣系統掌管原始衝動,它最早進化形成。而代表著自控的前額葉皮層,要到20歲左右才會發育完成。
因此,孩子是受大腦邊緣系統控制的,他們沒有耐心,只懂得眼前的快樂,對討厭的事情自然視而不見。
前額葉擔任著人腦中「管理中樞」的職位,負責我們的專注行為、組織能力、執行能力、推理判斷、控制衝動和做出決策,可它卻是人的大腦中最晚出現的新皮層,也是成熟最晚的部分之一!
大腦內還有一個古老的腦結構——「邊緣系統」,它一路伴隨人類發展,第一要務是保證我們的生存,滿足我們本能性的需求,像是餓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看到好看的就要多看幾眼等等。
因此簡單來說,自控力就是「本性」和「理性」的相互抗爭,當前額葉戰勝邊緣系統,我們就可以很好地自我控制。
電視這麼好看,我為什麼要關掉早點睡覺?刷牙很不舒服,蛀牙又會怎麼樣,不管它。
孩子的天性決定他們只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對待討厭的事情,不想做又不能編理由,只好一拖再拖。
一旦孩子養成拖拉磨蹭的習慣,孩子就很難提升學習興趣,全身心投入學習,容易出現分心走神,影響學習效率,長此以往,孩子還會產生畏難情緒,學習困難。
03
雖說孩子的認知,決定他們很難理解效率,也看不到長遠的關係,但好在拖延更多是一種習慣。
而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幫助孩子戰勝拖延,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制定鼓勵性規則,有效預防孩子拖延。
孩子拖延,很大可能是討厭它,或者急著做更感興趣的事情。我們可以把孩子最喜歡的事情當作交換條件,激勵孩子自動把事情做好。
幫助孩子制定鼓勵性規則,通過完成一定學習任務的同時,給予相應的鼓勵或者獎勵,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激發大腦多巴胺分泌,保持前額葉穩定,讓孩子愛上學習。
競思注意力訓練,在腦電生物反饋訓練的基礎上,穿插多方位針對性提升方案,通過通關完成任務的方式,在孩子訓練過程中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和獎勵措施,幫助孩子養成高效用腦習慣,提升學習效率。
每一位競思學員的注意力具體表現都大不相同,競思會通過專業測評來了解學員具體清涼,針對性制定訓練方案。
在學員參與腦電生物反饋訓練過程中,訓練老師會合理安排心理輔導、情緒管理、行為糾正等輔助鍛鍊,從綜合、全面的角度促進孩子的高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