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居住、社區,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在愛情之外,更惱人的人際關係在生活的每一處縫隙。
虛擬網絡社交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空虛世界,但當我們放下手機,離開電腦桌,才發現現實的人際關係早已支離破碎。在虛擬世界裡呼風喚雨的icon,實際上卻是孤獨症患者。
上兩期的「Relationship」著重在講男女關係,那麼最後一期「Relationship」將回歸到更普遍的人際關係。人們逐漸意識到了社交網絡對現實生活的蠶食,嘗試起了修復和重建與真實社會的聯繫,Co-living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新型城市生活方式。「老友記」中描繪的三五好友共居一屋的場景大概是很多人夢想中的生活場景,那麼現代社會的共居真得能拯救孤獨症患者嗎?這期「Relationship」想跟你們聊聊這個話題。
本期歌單
Soleil noir
Tim Dup
在 France Culture 的廣播裡聽到這首歌,單曲循環了一整周,當 Soleil Soleil 的副歌部分響起的時候覺得自己無比年輕。 (MV很精彩)
········ ········
〈〈
Q:什麼是共居?
共居的概念
〉〉
Co-living 中的這個前綴 Co(共)就意味著 Collaborative(協作的)、Collective(共同的)和 Communal(公共的)。本是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在保有個人私密空間的前提下,共享部分公共空間,共同生活、協作和分享的模式,就是共居。
共居的概念早在六十年代就有了,最早的共居社區是來自丹麥的 Sttedammen。這是一個組建於1967年的理想社區,職場媽媽和單親父母為了彼此分擔育兒壓力,達到工作與家庭的平衡,自發搬到一起,構造了這個烏託邦式的共同居住社區。在這裡,五十多戶家庭擁有獨立的房屋,但是共享廚房、餐廳和洗衣房等公共空間和娛樂設施。
60年代的 Sttedammen 社區
Sttedammen 社區至今仍在運營,目前入住的家庭早已超過了50戶。
〈〈
Q:共居還是合租?
共居和合租的區別
〉〉
共居之於合租,改變的是居住選擇上的主被動關係。合租室友通常是被動選擇的,合租者是生活中的「他者」。在一棟合租公寓裡,大家一回到家就躲進房間,而客廳和廚房等公共區域卻是死掉的空間。
當合租還在填補居住需求的時候,共居所瞄準的是現代人的社交需求。精準匹配社交是共居模式之於合租最大的不同。通常申請成為共居舍友前,需要向公寓管理者提交一份「個人簡歷」,因為保證社群裡每個成員個人經歷的豐富性,是維持共居生活多樣性的最有效路徑。
共居公寓的社交空間是人為幹擾的結果,就像交友軟體裡的「Match」,通過篩選讓更相似的人住在一起,來提高每個成員的居住滿意度以及社群的活躍性。
〈〈
Q:為什麼共居?
對抗社交孤立
〉〉
「孤獨是我們現有居住環境造成的結果。」建築師 Grace Kim 在 Ted 演講裡如是說。隨著單身、獨自生活的人越來越多,廚房、衛生間與起居室都壓縮在一個空間的單身公寓越建越多,壓抑的小空間讓人變得孤立無援,社交孤立是這個群體面臨的最大的難題。我自己就曾在巴黎租住過僅僅14平米的 Studio,也曾住過不見光的半地下室,居住空間的密閉與狹窄,嚴重影響到那段時間的身心健康。即使是情侶或小家庭,在以房屋為單位的社區裡,也會因為現有住宅的設計模式而感到社交孤立。
在這個親戚關係疏離,人際關係淡漠,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交錯顛倒的社會裡,共居模式的出現,是在提醒人們放下手機,離開電腦桌,回歸真實世界,與周圍的人面對面交談、吃飯和玩耍。
「鄰居以上,家人未滿」可能是共居模式最理想的狀態,比鄰居的關係更近一些,但又不至於像家人般朝夕相處,讓關係太過緊密而感到壓迫。
〈〈
Q:老了就和外人住在一起?
跨代共居:新家人關係
〉〉
養老,是擺在80、90一代獨生子女面前,最沉重和尖銳的話題。與人合住是拯救孤獨和無趣生活的方式,所以老了以後搬到養老院似乎成為了唯一的選擇(還不考慮養老院的費用和空位等更加現實的問題)。有些年長者卻在探索更有活力的養老居所,那就是跨代共居(intergenerational co-living),與不同年齡層、不同生活狀態的人住在一起。
········ ········
1
The Collective
A new way
to live
in London
來自英國的 The Collective可以說是現代共居模式的試水人。在寸土寸金的倫敦,The Collective 旗下的 Old Oak 項目是目前最大的共居公寓,有11層樓和超過500個房間。
Old Oak 的外立面以及大廳
Old Oak 有非常大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公共娛樂區域,包括一個淺棕木質色調的圖書室,一個黑白分明的像素風格遊戲室和可以放空與休閒的室內秘密花園,健身房、洗衣房一應俱全,最神奇的是,Old Oak 還配備了一個 Spa 館,館內有桑拿室和按摩床。
12
34
5
6
7
8
12 圖書室
34 遊戲室
5 SPA館
6健身房
78室內花園
Old Oak 租金是200磅一周起,大多是兩間臥室分享一個小型廚房的房型,而每一層均有更大的廚房和餐廳,但獨立臥房和浴室保留了最低限度的個人隱私。
1
23
4
123 臥房
4 每層樓的大廚房和餐廳
2
s
ROAM
Make
this life
a wonderful
adventure
如果說倫敦的 The Collective 是本地居住方案提供者,那麼來自美國的 Roam 顯然野心更大。Roam 在做的是,模糊生活、工作與旅行的界限,鼓勵並提供一種邊旅行邊工作的解決方式,倒也是很適合那些旅行博主們。
「世界為家」的經營理念讓 Roam 先後在美國(紐約、三藩、邁阿密)、英國(倫敦)、日本(東京)以及峇里島開設了各具特色的高端共居酒店,而其中最吸引眼球,也最受人歡迎的,就是由德國建築師 Alexis Dornier 設計的位於峇里島的 Roam Ubud。
位於峇里島的 Roam Ubud 共享酒店自帶度假氛圍,大量綠植和環狀天井正中心的泳池讓這裡多了一分悠閒的氣質。
酒店所在的 Ubud,其實已經是個非常成熟的數位化社區了,有非常多 Startup 公司,特別是 IT 公司,在這裡進行孵化。Ubud 的聯合辦公社區(Co-working)非常多,而 Ubud 的共居社區也正是由這些創業公司催生出來的,在峇里島,越來越多創業團隊選擇這種邊度假邊工作(Co-workation)的生活方式,來刺激團隊的整體生產力。
由於服務聯合辦公人士的職能,Roam Ubud 的辦公區域非常寬敞,並設置在了房頂。共享的瑜伽練習區也被安排在了房頂,每周都有固定的老師來教授瑜伽課程。
1
2
3
1 聯合辦公區域
2 休閒區
3 瑜伽區
辦公區域的另一側是共享餐廳和酒吧,到了晚上氛圍非常好。
當然了,這麼好的條件價格也是相當不菲的,Roam Ubud 一周的價格在500刀以上,比起 The Collective 緩解倫敦青年居住壓力的現實來說,Roam Ubud 顯然並不是一個長期的居住模式,它更適合短期工作度假的,消費水平較高的IT遊民和旅行博主們。
······ ’s s······
2016年,一部叫做「Kollektivet」(公社) 的丹麥電影亮相了柏林電影節。這部電影正是以烏託邦社區 Sttedammen 為靈感,講述了「共居生活」面臨的一系列價值觀衝突。
說到底,共居打破了現代人在面對面社交上的屏障,讓被動的合住關係變成主動的社交選擇。共居模式的背後,是一場社會形態的革命,大量流動人口、青年創業者、藝術家、自由職業者人數的增加,帶來了工作和生活的流動性,這也使對應的城市生活方式悄然改變。
共居提供的可能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家」,讓這種模式成為新興城市生活方式的原因,必定是它背後所提供的社交活動資源。對於那些從事創意創業項目的人來說,缺乏穩定的職場圈子可能是他們面對的一大難題,但共居所建立起的社群文化卻可能激發出創作靈感或是促成新項目的誕生。
共居模式所承擔的社交屬性,註定使它更適合那些自由職業者和跟隨項目流動的人,卻依然無法成為家庭居住模式的主流解決方式。共居,可能只是一種「生活經歷」,而非「生活常態」。
後話/
1. 四月份也很快就過去了,緣起於 Les Gentilshommes 這個播客的四月主題也將暫時告一段落,三期關於「關係」的探索顯然還是淺薄的,人際關係這回事啊,永遠不會一勞永逸,但是五月要來了,我們新話題再見吧~
Bonne lecture
A très bientt !
撰稿:Cécile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禁止一切形式的盜用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生活指南
西西的房間
Master in Art Management
Paris and Montréal before
Wechat : chambrececile
Weibo : Cecile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