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文字均由作者用手機即興寫就,起始於2014年初。因是即興之作,加之功力不濟,故其中不免有差錯或掛一漏萬之處,敬請讀者諒解!
——馬嘯
複雜的大千先生
凌晨讀此文《中國書法》2018第8期「獨家專訪」:《傅申揭秘張大千的摹古生涯》,對大千先生又多一份了解。
大千先生身上幾乎集中了川人的一切優點:聰慧、機智、豪氣、勤奮、實幹……當然他也隱藏了川人的不少弊病,比如投機、狡黠……前者使他成為一代國藝大家(可能還是宗師),後者制約了他筆墨的深入。當然,與如今許多做文藝的人(包括我認識的幾個號稱藝術大家的川人)相比,他的修養、才情和人格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本文透露一個秘密,嚇我一跳——為了複製或偽造古人的作品,他讓人用照相製版技術製作了400枚古人的鑑藏印章!太不可思議了,真嚇人!鋅版這種東西,凡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從事過新聞出版印刷業的人都熟悉,後來用上了膠版印刷就被淘汰了。在數十年前,我在報社工作時也是讓製版的師傅做過一枚這樣的印章。不過,底版是自己刻的章,製作鋅版是為了將這個印章原樣放大使用而已。
張大千一生仿製或偽造過許多古人的東西,如今收藏在各大博物或私人手裡,許多至今仍被視為古人真跡。但不論真偽,現在它們都成了十足珍貴的東西。當然,那時的人們是當作古人真跡購買的。若放在現在,較懂一些筆墨的人,可能一眼便能認出其真偽。這要感謝現代的科技和傳播,它令我們幾乎在任何地方都能廣泛而真切地看到古人作品的原貌或真相。但在民國時代,這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即使那時有了照相機和現代印刷術,但僅憑一些尺寸有限的黑白圖片,人們要去認識一個古人筆墨的真相仍是困難重重。
當然,在許多的時候,即使有了最為清晰的圖像,我們與傳統之間仍然是咫尺天涯,因為真相常常不在表象之中,而在我們的內心,在我們的精神之中。沒有了那顆心、沒有了特定的精神,即使一座矗立在我們眼前,我們依然要四處探寶,忙碌一生!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
張大千「供養天女」
張大千「出則為孔明圖」
法帖翻刻與工匠精神
現今能看到的古代法帖翻刻技藝,以唐人為最佳,如弘文館褚遂良校本的王羲之《十七帖》能夠做到形神畢肖,入骨入髓。宋人刻帖眾多,善本也雖不少,但與唐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而此幀太清樓刻本之孫過庭《書譜》卻是異常精良,技法之精湛、模刻之準確直追唐人。孫氏之《書譜》,屬草書中的「異類」,其不僅點畫迭宕起伏、意態縱橫奇崛,而且通篇充斥著超出常規的率性或偶然用筆。古人徒手只憑一把刻刀、一塊木板要將這一切完整傳達出來,是一起堪比登天的難事。然而刻制這個版本的匠人卻做到了。
所謂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見一斑。中華悠久文化在千餘年間的傳播,也正是靠著這樣默默無名的匠人的踏實而艱辛的勞動才得以實現的!
孫過庭「書譜」殘 宋拓太清樓刻本 局部
高峰之所以成高峰
最愛元人山水,因為那樣的筆墨與圖式,極其親和力,從不給人以壓力,它充滿人性的暖意與光輝。
這裡頭的作品,除了平時熟悉的黃公望、吳鎮、倪瓚的東西外,我最喜愛最後一張山水。
常州人惲壽平,一生貧寒,窮困潦倒,但有一顆高貴、透亮的靈魂,他是數千年中國繪畫史上一座巨峰,只是我們不易看到其高度。
——高峰之所以成高峰,就在於你看不到它的高度。而任何輕易讓我們看到它高度的東西,其高度終究有限!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
吳鎮「溪山高隱圖」
倪瓚「古木叢篁圖」
惲壽平「富春山圖」
文 |馬嘯
貫珠室獨家專稿,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馬嘯1962年生於浙江省湖州市。198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哲學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中國國家畫院沈鵬工作室首屆精英班成員及課題班、創作班、第二屆精英班助導。現為中國國家畫院教學中心學術主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美協副會長。藝術史研究及藝術批評論文,總數逾二百萬字。論文先後幾十餘次入選國際、國內學術討論會,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當下下中國書法界最具學術深度與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之一、實踐與理論兼擅的雙棲藝術家。曾先後榮獲首屆中國書法理論「書譜獎」,第四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三等獎、第五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二等獎。正式出版有:《于右任書法藝術解析》、《沙孟海書法藝術解析》、《中國書法理論批評史》、《書法門診室2》、《國畫門診室2》、《民間書法》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