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茜
方言版的二十四節氣百科,你聽過嗎?
上網課的日子,杭州有個科學老師,帶領著班上的小神獸們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30多個學生錄製了二十四節氣百度百科家鄉方言版。
簡單來說,就是用方言介紹一種節氣,錄個小音頻,再說說和節氣相關的家鄉習俗。
當節氣遇上土味鄉音,然後再從這些孩子口中緩緩而出的時候,還真的有點被驚豔到了。
小編先放出其中幾個,大家一起來聽聽,有沒有你的家鄉話。
事實上,這是杭州高新實驗學校707班的一份集體科學作業。
707班的科學老師,也是這個班的班主任,名叫林晗曦。
林老師2019年剛畢業,工作才半年多時間。說起這份作業,林老師說源於她大學的一次比賽。
在第七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師範生教學技能創新展示活動的決賽階段,其中一個比賽環節是設計製作一份科技活動方案,林晗曦做了一個有關「二十四節氣」內容的課題探究。
「很幸運,這個作品得了一等獎,但是從來沒有實踐操作過。這次正好是個機會。」林老師告訴記者,最近的科學網課,正好學到了《地球與宇宙》的學科教學,知識內容是二十四節氣的影響因素之一「地球公轉」,她就想把當時比賽的方案進行實際操作。
「科學本身就來自生活,我想看看能不能通過這種形式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什麼會想到融入方言?
林老師笑了,她說就是一個新的嘗試。
「我是台州人,會說一點方言,但是一點都不地道。尤其這段時間一直在老家,跟家裡的老人溝通,發現他們說的話有些我都聽不懂。」
林老師班上的學生,很多都是跟隨父母來杭州的第二代新杭州人,對於老家的語言和文化了解可能也不是很深入。
現在剛好大家都在家上網課,用方言來學二十四節氣,既可以增強理解地球公轉帶來的自然效應,也能尋找漸漸消失的鄉音。
沒想到,作業布置後,有些家長就來「訴苦」了。
「別說孩子們不懂方言了,我們自己家鄉話也都說不利索了。」
「太難了,還要結合二十四節氣,難上加難。」
「我們家孩子現學方言,說比學英語還難。」
「我們家的,現在整天嘀嘀咕咕的,就念叨一句話,聽也聽不清楚。」
……
抱怨歸抱怨,後來交上來的作業還是很驚喜的。「一共36個孩子,其中有一個沒成功外,收到了35份作業。孩子們都做得很認真,雖然我不是很懂方言,但是聽得出來,他們已經非常努力地想要標準表達了。」
林老師說,班上的學生大部分是省內的,遠的也有黑龍江、四川等的。這可不是一次單純的作業,大家也從這些作業中了解到,就算是一個地方的人,語言上也會有些許差異。
「細細研究會發生很有意思。」林老師把35段音頻剪輯在一起,最後呈現的就是一個高新實驗學校特別版的方言二十四節氣。
聽完之後,你聽明白孩子們說的是哪個地方的方言了嗎?
聽到自己的家鄉話,是不是有一種親切感?土味歸土味,但這就是生活呀。
也歡迎發送你的家鄉話,一起來學二十四節氣。
如果你聽不懂,我們也從林老師這裡拿來了部分音頻的文字版,戳這裡往下看——
陶紫瑤·義烏
春分前後怕春霜,一見春霜麥苗傷。
【注釋】春分時節,天氣變化較為頻繁,如果出現春霜,地裡麥苗就要被凍傷,對其生長十分不利。
陸羿成·寧波
立夏吃只蛋,石板會踏坍。
【注釋】指的是過去物資匱乏,寧波人沒什麼可吃的東西,到了立夏能吃到蛋,頓時有了力氣,連結實的石板都能踩坍。此外,這句諺語說的是,人吃了蛋後有了力氣,立夏過後,幹起農活來更有勁了。
劉家杭·溫州
雷響驚蟄前,四十二天不見天。
【注釋】在驚蟄前響雷,將會陰雨綿綿,不見晴天。
黃奕涵·諸暨
初三日頭初六雪。
【注釋】在農曆十二月初三,正是節氣中的大寒,假如這一天老天一反常態太陽開眼,那麼到了初六一般是要下雪了。
王紫凝·衢州
小滿不滿,芒種不管,夏至得澇。
【注釋】如果小滿不下雨,芒種也不下,夏至則會發洪水。
嚴其臻·溫嶺
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著。
【注釋】立冬種蠶豆、小雪種麥已經太遲了,不會有好的收成。這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把握住季節播種,不耽誤農時。
孫若湉·湖州
小暑一聲雷,倒轉作黃梅。
【注釋】小暑的時候打雷,天氣就會回到黃梅天。
張杭銘· 杭州
晴冬至,爛年根。
【注釋】如果冬至日這一天天氣好,陽光明媚,那麼來年的天氣就會不好,會一直下雨。農村都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雨水就會打溼泥巴,甚至讓泥巴流動。行人走在這樣的路上,容易打滑,導致摔倒。也就是俗語中所說的「爛大年」了。相反,如果冬至是陰雨,那麼春節可能是晴天。
吳若水·四川
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溼溼到清明。
【注釋】從立春開始就會經常下雨,不是陰天就是雨天,直到清明時節。
王旭蕊·黑龍江佳木斯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注釋】意味是清明時節要播種麥子,到穀雨的時候要播種黃豆,玉米,水稻等大面積耕作的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