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萬世居位於深圳市東部的坪山區,鄰近比亞迪路、坪山大道兩條城市主幹道,距離在建的地鐵14、16號線最近站點不超過1公裡。作為深圳現存最大的客家圍屋,有著近300年的歷史,是坪山區最頭牌的文化名片和旅遊資源。
近年來為開發大萬世居的旅遊,當地政府也投入了相當多的資金和精力,包括開放最新改造成的城市書房、舉辦燈具光影展等,但這些舉措能否激活甚至捧紅光影中斑駁的大萬世居?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粗淺分析:
一、有近300年歷史的客家圍屋
1、歷史:大萬世居最早由曾姓客家人開建於1755年(主要建寶鬥心),1799年前後建成,距今已經近300年。
2、規模:整個圍屋佔地2.5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66萬平方米(大於龍崗鶴湖新居的1.4萬平方米),圍內共有房屋400餘間。
3、特色:以宗祠為中心對稱布局,八閣走馬樓、九天十八井,前後三坐落、左右兩護厝,建築體現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形式、宗族觀念和文化習俗。
有近300年歷史的大萬世居,既是深圳現存最大的客家圍屋,又是坪山引以為傲的文化招牌,其內在的文化與品牌分量還是有一定基礎的。
二、現代光影中斑駁的大萬世居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大萬世居也在現代光影中不斷調整自身的步伐:
1、保護:1984年被列為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以市投區建方式投入2744萬元實施一期修繕工程。
2、開發:2002年成立大萬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館、2011年坪山新區政府擬投入近3000萬元全力打造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園區、2013年深圳市政府擬投入2450萬元進行保護並籌建文化民俗主題園、2018年被深圳市列為規劃提升改造的市「十大特色文化街區」之一。
3、活動:2006年舉辦客家文化體驗遊首發式暨大型客家原創實景音畫歌舞晚會、2013年大萬祭祖入選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舉辦元宵節麒麟祈福巡遊活動、2019年舉辦中華傳統文化基因庫展。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深圳城市建設突飛猛進40年,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的最新背景下,周邊大萬廣場、潮商廣場、心海城等高樓拔地而起,現代光影中的大萬世居顯得更加斑駁突兀、更加迷失方向。
三、默默走紅的城市書房與華僑城
近年來當地政府對大萬世居的保護與開發有了新的思路:依託圍屋現有的文化與建築,加固修繕、活化歷史,探索文物保護與文化服務、文創空間結合的模式;以城市書房為概念,注入圖書閱覽、美術創作、學術交流、會議培訓、企業團建、咖啡甜點等現代服務功能。
如今大萬世居的運營管理已具體對接華僑城集團,而作為國內旅遊巨頭的華僑城近年來轉型發力古建、城建項目,目前已成功開發深圳甘坑客家小鎮、著手接管大鵬所城等多個同類項目,具有較強的開發與運營實力。
現在大萬世居內的城市書房已經運營,雖然精緻、現代的內部裝修與功能似乎與耕讀傳家的客家文化有些不搭調,也與現存的斑駁古建有些不協調,但畢竟從固化的古建到活化的城市書房,經營理念有了很大突破。
四、大萬世居能否成為坪山的「光明紅橋」?
深圳旅遊一直以新舊主題公園為引領,但近年來甘坑客家小鎮曾另類走紅,2020年先是毗鄰前海CBD的歡樂港灣摩天輪在圈內走紅,後有光明全長4公裡的紅橋在網上爆紅,為相關項目帶來巨額流量,其背後均由華僑城開發運營。
未來的大萬世居雖然受限於古建保護、受制於用地規模,但依託客家圍屋的古建與文化,依託新改造成的城市書房,依託華僑城這個亮閃閃的業內品牌與運營實力,能否成為坪山的「前海摩天輪」或「光明紅橋」?相信有很多人都會熱心關注、期待奇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