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春林
從深圳地鐵3號線南聯站C1出口,沿碧新路由南向北方向步行約740米,到第一個紅綠燈路口後右拐再沿龍園路往東方向步行約350米,即來到鶴湖新居的禾坪、月池畔。月池的正對面,就是鼎鼎大名的鶴湖新居的正門。這月池就是形狀如同月亮的一口大池塘,也叫鶴湖,其中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典故:多年前,在龍崗墟有一口水塘,她那清冽甘甜、晶瑩明澈的水源,引來天下無數美麗的仙鶴在此嬉戲練舞,流連忘返,久而久之,這口水塘就被人們稱為鶴湖。如今一株蒼勁碧翠的百年榕樹,依偎在鶴湖旁,與湖中美麗的紅蓮相映成趣。
據歷史記載,261年前,鶴湖羅氏 的開基祖—羅瑞鳳從廣東興寧墩上遷居深圳龍崗。清代乾隆年間,羅瑞鳳始建鶴湖新居。直到清代道光年間,歷經羅家三代人,一共用了40多年的時間,於1817年整體建成鶴湖新居。
鶴湖新居融合了閩、贛、粵客家圍屋的精華,單從正門的設計來看,堪稱非同一般,與宏大的建築相比顯得狹窄,但卻充滿易守難攻的智慧。過了正門,來到下天街。兩邊牆壁上懸掛了客家群賢的相框。左邊是前黨和國家領導人葉劍英、北伐名將葉挺等21位廣東客家群賢的相片和事跡簡介;右邊是清代抗英名將賴恩爵等20位龍崗群賢的相片和事跡簡介;展示了廣東客家人在各個領域的傑出人才;他們赤心肝膽、彪炳史冊,與其他漢民系及各少數民族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嶺南文明。
鶴湖新居祠堂正門口的「大夫第」匾額,是清代道光皇帝賜予「大夫第」匾額羅瑞鳳第三代子孫羅兆熊的。
鶴湖新居坐西南朝東北,是深港地區客家圍堡的典型代表,客家圍屋內共有300多間房,如今陳列著包括龍崗客家與羅氏源流、客家婚俗、客家服飾、兒孫祝壽、以農為本、龍崗非遺、建築木構件、龍舟製作、鄉言村語、榨油坊等主題展覽,內容涉及龍崗客家的歷史沿革、民間風物、獨特的風土人情等方方面面。既是民居,筆者懷著極大的興趣,在後院左廊參觀了兩所典型住房。
一所是平民住房。原居房內所有陳列物品都是鶴湖新居羅氏族人使用過的物品,簡單質樸,真實地反映了客家普通平民的生活狀況。
另一所住房則是鶴湖第十四代滿房羅秋航的故居。辛亥革命時期,羅秋航帶領四十八鄉的鄉民將清軍派來的千總驅逐出龍崗,並與其妻弟著名革命志士鄧仲元並肩作戰,攻佔惠州,他們組織的鄉民軍成為惠州地區裝備最為精良的革命武裝力量。
在鶴湖新居非遺展示中,筆者見到有趣的一幕,八仙桌上明明是十個大碗,可是標籤註明卻是「九大碗」。仔細一看,桌上其中的一碗是彩色湯圓,可見未將其列入,故曰九大碗。
這與筆者家鄉的飲食文化有所不同。大凡重要宴席必定是十大碗。筆者家鄉是集贛鄱與湖湘文化的交融地,與客家民俗還差異在壽誕慶賀上。在客家民俗中,老人家過生日俗稱過壽,又稱「壽誕、壽辰」,並且有「男做齊頭女做一」的民俗,指男人60歲、70歲,80歲等,逢十生日大辦;女人61歲、71歲、81歲等,逢一生日大辦。筆者家鄉則男人逢九指男人59歲、69歲,89歲等,逢九生日大辦;而79歲一般是不辦的;女人60歲、70歲、90歲等,逢十生日大辦。
縱觀鶴湖新居這座佔地25000平米,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築群之一,可以清晰地看出客家人從中原——江西——粵東——珠三角地區的遷徙路線。無怪乎鶴湖新居被譽為「記載客家人發展史的活化石」、「客家建築藝術的結晶」。2002年,鶴湖新居成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被深圳市紀委確定為市級廉政教育基地。2018年,鶴湖新居評選為「龍崗新十景」之一。作為深圳廉政教育基地,祠堂四周懸掛著羅氏先祖告誡後人的「二十條」家風家訓也是頗有教育意義的。
2019.12.7 於深圳龍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