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2 2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說不清是從什麼時候起,每到春節降臨和春節後的一段日子,商丘及其周邊豫、皖、魯、蘇四省交界地區的民眾,都要雲集商丘城西南的火神臺朝拜火神,群眾簡稱為「朝臺」。這一民俗現象是民意所致,引起了許多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的關注。
一、朝臺溯源
商丘是一個古老的地方。據歷史記載,遠在四千年到一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已經成了人類生活的樂土。那時候,人們多使用石器、骨器、木器進行漁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的漁獵生活又逐漸演變到氏族社會的遊牧與種植生活。據考古學家研究推測,今日商丘地區的谷熟集、馬牧集、芒種集以及附近的鹿邑等地名,就是那時人們的遊牧生活與種植生活殘留下來的痕跡。當時由於生產力的低下,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受著大自然的制約與擺布。因為對世界萬物缺乏科學的認識,人們對自己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便都歸結為神的力量,「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禮記·祭法》)諸多人們無法認識的自然現象給人們帶來的不可抗拒的痛苦,使人們產生了極大的恐懼心理,便憑想像以為大自然是有意識的神,唯恐它們發怒,給自己帶來災厄和不幸,便百撓生法,希望得到神的保護和幫助。於是,人們便崇拜山林、川谷、丘陵、風雨雷電、日月星辰、水、火等自然物。那時候,人們極度信仰自己想像的天神、社稷神等諸種神靈,把對諸神的祭祀作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據《左傳》和《括地誌》等史書記載,黃帝的曾孫帝嚳高辛氏代高陽氏為天子後都亳(今河南商丘縣城南),其後,其兒子閼伯被封在商丘為「火正」(管火的官),先是管理火種,解決了臣民的用火問題,後來便由火的重要聯想到天上的火星,「主辰星之祀」,祈求大自然給人們帶來五穀豐登的好年成,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周禮·春官》記載,人們「祭日於壇,祭月於坎」,「祭日東,祭月於西」,而且「以實柴祭日月星辰」。至今,商丘民間還流傳著閼伯管火和祭祀日月星辰的神話。
傳說,在閼伯未被封到商丘之前,人們生活用火是很困難的。鑽木取火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用火主要是靠天然火,因此保存火種便非常重要。商丘一帶常年水患不絕,火種被水浸滅後,人們便失去了火給生活帶來的方便,不少人地方的人不得不返回到過去吃生食的階段,以致危害了人們健康和生存。閼伯到商丘管火之後,終日為火事操勞,先帶領百姓尋來火種,之後便帶領百姓堆土成丘,把火种放置在土丘上,以防再被水浸滅,並且在土丘上面搭一個遮雨的蓬子,以防下雨交火種淋滅。為了保持火種持續不滅,讓人們四處尋找柴草,以防因燃料不足火種自己滅掉。一系列方法終於使火種長久地保存下來,人們用火不再困難。大家感激閼伯,都說他是天上下來的專為百姓造福的「火神」。閼伯死後,人們感念他的功德,把他葬在他生前堆築的放置火種的土丘上,後來又在土丘上為他建一座廟,內塑閼伯神像。每逢閼伯的生日(農曆正月初七),人們便從四面八方趕來朝拜,以表示對閼伯的崇敬。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的:「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久而久之,這種朝拜成了習俗,因為是到臺上朝拜閼伯的,因此便簡便地稱為「朝臺」。這見人一直延續到今天。另有傳說說,朝臺來源於我們的祖先對日月星辰的祭祀,閼伯生前曾在這個臺上祭祀火星,以所觀察的火星位置的變化帶來的氣候變化的先兆,指揮人們的生產,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好處,所以後來的人們便來到這個土臺上祭祀閼伯,火神臺又名火星臺便緣於此。這兩種傳說都認為現在的朝臺源於閼伯,是當時祭祀閼伯的源遠傳承。這說明朝臺這一民俗源於上古時期,歷史特別悠久。
二、朝臺民俗的特點
由世代傳承的說法不難看出,人們崇拜閼伯,源於人們對火的崇拜。在原始社會,人們對天然火的巨大威力本來就是敬畏的,這種敬畏在人的心理上極具神秘感。由於火對人類的有益作用的不斷被發現和火的被使用,人們從吃生食轉化到了吃熟食的階段,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取火併不像現在這樣方便。火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和人們因為沒有方便的取火工具而引起的用火之困難,便使人們對為大家解決用火困難的人,產生了崇拜與敬仰。閼伯為火正之後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和溫暖,人們自然會崇仰閼伯。由於人們對火崇拜由來已久,便認為像閼伯這樣的對火有掌握能力者不是凡人,而是神,因此便尊他為「火神」。他死後,人們一想到火給他們帶來的方便和幸福,自然會想到閼伯的功德,到他的墳上去祭奠。開始是自發的、散亂的祭祀,後來大家都這樣做,慢慢俗成,又使其慢慢地規範化。大家把閼伯的生日定為火神的節日。每到這一天,大家都一同來朝祭,居住較遠的人們提前到來,等到這一天同祭。這便成了定型的民俗。這一民俗始終表現著它的原始性。這便是它的一個特點。
朝臺的第二個特點便是它的神秘性。可以說,自古以來,神秘就浸透著朝臺的全過程。人們自覺地認為,朝臺是自己對火神尊崇的真偽和虔誠程度的驗證,因此便十分慎重,不敢有絲毫的越軌,唯恐自己有不恭之處觸犯了火神,為自己招致災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不要讓火災光顧自己的財產乃至人身安全,繼而便把火神的威力想像到無限,把火神想像灰一個無所不能的神,希望火神保佑自己和家庭不遭厄運。因此,每逢朝臺日期降臨,大家都小心翼翼,一切汙言穢語都自覺地禁止,生怕一不小心說出對火神爺不恭的話。據說,火神爺可是耳聰目明得很,不管離他老人家距離多遠,只要說了對他老人家有不尊敬的話,或者做了他老人家不喜歡的事,他老人家都會立刻知道,就像時時都在你身邊一樣。他老人家知道後就會記住你的帳,不知什麼時候,就一定會對你懲罰,而且懲罰的程度是不可預料的。因此,有人如果在一年中遇到了什麼災難,總會自覺地反省自己過去的語言和行動是否有觸怒火神爺的地方。如果自己沒有把握,就馬上去朝拜火神爺,給火神爺燒香磕頭,求火神爺不要與他計較,以後他一定「痛改前非」。這種作法如果有效果,就是火神爺的寬恕;如果沒效果,就是自己罪孽深重,不可饒恕。這樣的事情不要說在古代,即使在解放前夕和解放後的好多年都屢見不鮮。甚至現在,在一些老年人中也還會有這種現象。這些都足以說明朝臺的神秘性。在朝臺進行的過程中,更是一切都按照規定的程式去做,絲毫不敢有冒犯(其實,一切程式也都是人們自己規定的)。老人們說,火神爺在誠信上,對人的要求是極其嚴格的。例如,一年中無論你在什麼地方說過「過了年去朝臺」和朝臺時要怎樣向他老人家供奉的話,就算向他老人家許了願,一定要說話算話,不能反悔,到年後朝臺的時候都一定要兌現,不然火神爺就會認為你對他老人家不恭,就要降災於你。小時候常聽老人們拿一個例子教育我們小孩子,說我們的一位爺爺在朝臺之前說了到朝臺的時候一定去給火神爺燒香的話,而到了朝臺的時候,他卻疏忽了,村裡的人都去朝臺,他卻沒去。不料待別人朝臺走後,他突然肚子疼得滿地打滾。無可奈何中,家屬問他是不是說過到朝臺的時候要去朝臺的話,他忽然想起,以前確實說過,便想到可能是火神爺怪罪他了,罰他肚子疼呢。於是祈禱說:「火神爺不要怪罪,我這就去朝臺,給你老人家燒香。」這話說了之後,肚疼便大大減輕,待他爬起來踏上朝臺的路程時,肚疼就全好了。這是真事。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當然是巧合,其中也有心理作用。但無論如何,諸如此類的事情便給朝臺蒙上了神秘色彩。人們懾於這種所謂「靈驗」,往往會更相信火神的神聖而不可冒犯。再如,在朝臺的時候,往往有人特意帶著雞蛋或饅頭放在火神的香爐裡燒,認為這種經過火神爺的香火燒過的食物就是靈丹妙藥,拿回家去能包治百病。這雖然是典型的天真和原始的愚昧,但也充分顯示出朝臺的神秘性。正是這種愚昧成分,致使其毫無道理的神秘性越發難以打破,以致世代相傳。更讓人感動有趣的是,有的光棍漢尋不上媳婦,朝臺時便向火神爺乞求讓他來年不再單身;沒有孩子的夫婦便乞求火神爺能讓他們生兒育女;甚至有作家也在朝臺時站在火神像前暗暗祈禱,求火神爺保佑他在新的一年裡能多發表些作品……可見這種神秘心理存在的普遍。其實,火神爺他老人家怎能管得了這麼多事?何不想一想,讓他老人家為每個人都這樣勞神,豈不會讓他老人家煩惡?這種神秘性不僅是商丘一帶朝臺民俗的特點,也是中國民俗較之外國民俗的明顯特點之一。
朝臺的第三個特點是它的實用性。我國民俗學家張紫星先生說:「中國民俗門類很多,表現各異,但其基本點在於實用。」(《中國民俗》)所謂實用性,就是它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可以為人們利用。
民俗文化本來就是一種實用文化。商丘一帶朝臺民俗的實用性,有的體現在人們的精神寄託上。精神寄託往往可以使人們心情愉快,胸懷開朗,疾病減輕,向著光明、幸福的目標努力進取,因此便會使一些不利轉化為有利,給人們帶來福祇。另外還表現在它給人民群眾的思想教育、文化生活及物資交流諸方面帶來的積極效益。朝臺延續到現在,實際產生的效果早已不單是人們的心理效應,而成了一種社會活動。它附帶的一大作用是,使世世代代的人們了解家鄉的悠久歷史,了解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在局部上接觸了我們中華民族古老而燦爛的文化,從而增強人們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信念,增強人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一個僑居美國的商丘人,在美國某一大學裡當教授,前些年回來探親時,憶起童年時代的家鄉往事,特別談起小時候和親人們一起朝臺時從大人們口中得到的歷史知識,他說他對祖先的敬仰就是從那裡開始的,之後不論走到哪裡,總不能忘懷。還有朝臺時看到的一些有趣的情景,在他保持對家鄉的思念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便是朝臺對中華子孫產生教育效果的一例。這種作用是文化力量,產生的效果看似無形,其實是巨大和長遠的。其次,通過這一民俗活動,給四省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各地朝臺的人們把自己家鄉的民間戲劇、曲藝、繪畫、書法、醫術、篆刻等等科學和藝術帶到臺會上表演,彼此互相影響,互相學習、補充和促進,一方面促進了四省人民思想、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增進了友誼和團結。此外,在朝臺期間,各地的商人也隨之集聚到這裡經商,把各地的科學發明、農產品、工業品和其它生活用品帶到大會上來,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四省人民參加的物資交流大會,使四省人民的先進生產技術互相傳播,促進了物質生產的發展,無形中便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好處。正因為這一民俗有諸多的實用性,才使它有了世代持續的基礎,同時也真正體現了它的價值。
其第四個特點是它的傳承性。所謂傳承,是指這種朝臺民俗在約定俗成之後的世世相襲,代代相傳。如上所說,這一民俗的產生雖然難以斷定準確的時間,但從有關歷史資料的記載和民間傳統來看,它是起源於對於閼伯的紀念,其歷史至少有四千多年。這樣長時間的持續,其保證就在於這種世世相襲、代代相傳的傳承性。
朝臺民俗正因為具備諸多特點,才使它的歷史能夠延續那麼長,影響那麼大。
三、繼承優秀文化,促進經濟發展
從歷年朝臺的情況來看,商丘一帶的朝臺民俗中既有封建的、應當革除的內容,又有優良的、應該繼承和發揚的成分,而且後者要大大超過前者。因此,若論起它的性質,應該說它基本上屬於良俗,而不屬於陋俗。而且從解放以後的情況來看,隨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教育的逐步深入,人民群眾的政治思想覺悟的逐步提高和科學知識的不斷豐富,那些陳陋的內容(諸如一些封建迷信內容)正在被人們自覺地革除。相反,科學文化交流、文明禮貌宣傳、計劃生育宣傳、各種有益的文體活動和商品展銷等等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成分愈來愈增多。這種變化表現了民俗本身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自然呈現出來的推陳出新,也表現出了新的社會關係和社會風尚。這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經濟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遵照我們黨歷來主張的對古代文化應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的原則,因勢利導,逐漸克服世代傳襲下來的落後成分,讓其對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有益的成分逐漸發揚光大,對今後的經濟建設一定會起到更大的作用。革除封建主義的舊民俗、建立社會主義的新民俗,是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義不容辭的任務。我們應該加強民俗研究,使其在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中發揮更多更大的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
劉秀森,商丘人,中共黨員,1967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中國民間文藝家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中國新故事學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民俗學會理事,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散文學會理事,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商丘日報》主任編輯。作家、學者。從事商丘歷史研究40多年,積累了大量有關商丘歷史的文字、考古、口述資料,曾出版以商丘歷史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花木蘭全傳》《李香君外傳》《亂世丹心譜》等12部,出版研究商丘歷史的學術著作《商丘古城》《商丘德文化》《商丘成語典故》和與人合作的《閼伯臺廟會》等書,並出版《廉潔修身》和《廉潔齊家》兩部歷史故事,在全國各地報刊和出版社出版的書籍裡發表研究商丘歷史的文章多篇。河南省民間文藝最高獎金鼎獎、河南省民間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被中國民間藝術家聯合會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作品『最具收藏價值』終身榮譽稱號」。
劉秀森近照
完
作者/劉秀森
原標題:《商丘文史——說古道今話「朝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