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史上歷時最長的人類研究,被稱為「格蘭特研究(The Grant Study)」,這項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什麼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或者說影響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是什麼?
這項研究在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研究表明童年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那些成年後取得了不錯成就的孩子,童年時幾乎都有做家務的共同經歷。
前斯坦福新生學院院長朱莉曾在TED上發表演講,她認為讓孩子從小做家務能夠培養孩子擼起袖子開幹的心態,這種心態代表著:
「可能有些不想做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完成它,這個人也可能就是我;
代表著我會盡力去改善整件事情;
而這些就是讓人在工作中獲得先機的東西。」
相反,從小被家裡嬌生慣養的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們缺乏動力和意識,在未來的工作中不會去想我怎樣才能幫上同事們的忙?沒有能力去思考我怎樣才能提前一步預見到老闆的要求?
這種職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主動性和責任感,竟然在孩子小時候就已經拉開了差距。
Part.2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裡面的蘇母由於過分偏心和溺愛兩個兒子,對女兒則冷淡苛刻而遭到了網友們的譴責。
蘇家的三個孩子:
大哥蘇明哲,成績優異,一心只讀聖賢書,後來半獎考上了斯坦福去美國留學,留在美國工作。他的簡歷很漂亮,但是處理生活和工作上的事情不分輕重、情商為負,最終弄丟了美國的工作。
二哥蘇明城,衣服妹妹洗,家務不讓做,連讀大學、找工作也都是家裡花錢託關係得來的,小時候受到蘇母庇護和偏愛最多的那個,反而成了最平庸無能的啃老族。
三妹蘇明玉,在家裡最受冷落,中考時家裡捨不得給她買複習資料,成績很好目標清華卻被蘇母要求讀免費的師範大學,不僅如此,即便在高考學習最緊張的時候,還要承擔起家裡大部分家務活,洗衣洗碗拖地。
在這種家庭中從一出生就開啟了hard模式,卻逆襲成三人中最有出息的那個。
難怪網友們說,你對孩子的每一分偏愛,都有代價,捨不得用孩子,最終反而害了孩子。
明玉遭受的不公讓人委屈和氣憤,不過反過來,這也讓她格外地獨立和自強。
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在學齡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分擔家務會擠佔孩子的學習時間,影響到孩子的成績,卻忽視了做家務可以為孩子帶來的能力和品質。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一位叫做付軒昂的男孩子吐槽媽媽讓她做了太多家務影響自己的學習,而媽媽的一番話則讓網友紛紛點讚。
她說: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家務勞動會鍛鍊你的動手能力,讓你培養感恩之心,讓你有愛心有耐心。
有這樣一位睿智的媽媽,相信這個孩子未來的發展一定不會差。
在《沒有戰爭的家務》這本書中,正面管教創始人之一琳·洛特寫道,家長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會讓孩子錯失:
完成哪怕是最簡單的日常家務的能力;
成為團隊一員的機會;
對他們寄予尊重地對待他人的期望;
帶來改變以及為家庭做出貢獻產生的自豪感;
承擔責任和安排時間的練習;
強化「勞苦」的肌肉;
以及培養真正的自我價值和自信。
千萬別讓你的好心,成了阻礙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Part.3
孩子從一兩歲開始,看到父母擦桌子、掃地就很想來模仿了,但是我們常常因為嫌孩子礙事或者怕麻煩而阻止他們,久而久之,當孩子長大後,再想讓他們幫助做家務就變得困難多了。
那麼,我們可以怎樣來調動孩子參與家務的積極性呢?
1.尊重差異,放棄完美
每個人對於環境的整潔度要求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覺得房間必須一塵不染、物品整齊擺放,而有些人可能覺得亂中有序就足夠了;有些人忍受不了衛生間地面洗手臺溼噠噠,而有些人覺得沒有異味和髒物就夠了.......
如果我們總是以自己的高標準甚至是完美來要求孩子,只會打擊他們的參與積極性,而且讓孩子沒有能力感,「反正我怎麼做都做不好,那就你自己來吧」。
所以,在邀請孩子參與家務的過程中,尊重彼此的差異,會讓孩子更願意配合。
2.營造愉悅的氛圍
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把家務當成一種負擔,只會讓孩子避之不及。
相反,我們也可以選擇營造愉快的做家務氛圍,比如,在和孩子一起做家務時,放些愉悅動感的音樂,增添一些生活樂趣。
尤其是在剛開始邀請孩子做家務時,重點應該放在一家人合作的過程上,而不是揪住孩子到底做沒做乾淨的結果。
3.花時間訓練
也許家務在我們看來很簡單,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可能真的不知道該怎樣做。與其事後嫌孩子做得不好,不如在一開始就教孩子技能和方法,並且給孩子時間來練習。
從小小的做家務過程中,孩子也是能學習到很多的:做事情的條理性、對時間的安排和管理以及一些生活中必備的小常識,這些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都是用得上的。
4.不要依賴物質獎勵
有些家長可能會使用金錢激勵的辦法,比如掃一次地給多少零花錢,聽起來好像還不錯,既能調動孩子做家務的積極性,又能讓孩子學會通過勞動來賺錢,培養孩子的財商。
但是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過度理由效應」,大致意思是:
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
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時,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的原因了。
做家務本來是作為家庭的一份子應有的責任,但是如果總是通過物質獎勵來讓孩子做家務,會讓孩子形成「為錢而做家務」的心態,當你不再給他報酬,孩子便不會主動去承擔這份責任。
過度的外部刺激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所以最好還是以鼓勵和信任這種精神激勵為主,不要太依賴於物質獎勵。
Vivian在網上找到了適合各年齡段孩子做的家務列表,大家可以做個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