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未來有所成就的孩子,都有這個相似處

2020-10-11 親子第一課堂官號


Part.1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史上歷時最長的人類研究,被稱為「格蘭特研究(The Grant Study)」,這項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什麼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或者說影響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是什麼?


這項研究在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研究表明童年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那些成年後取得了不錯成就的孩子,童年時幾乎都有做家務的共同經歷。


前斯坦福新生學院院長朱莉曾在TED上發表演講,她認為讓孩子從小做家務能夠培養孩子擼起袖子開幹的心態,這種心態代表著:


「可能有些不想做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完成它,這個人也可能就是我;


代表著我會盡力去改善整件事情;


而這些就是讓人在工作中獲得先機的東西。」


相反,從小被家裡嬌生慣養的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們缺乏動力和意識,在未來的工作中不會去想我怎樣才能幫上同事們的忙?沒有能力去思考我怎樣才能提前一步預見到老闆的要求?


這種職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主動性和責任感,竟然在孩子小時候就已經拉開了差距。


Part.2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裡面的蘇母由於過分偏心和溺愛兩個兒子,對女兒則冷淡苛刻而遭到了網友們的譴責。


蘇家的三個孩子:


大哥蘇明哲,成績優異,一心只讀聖賢書,後來半獎考上了斯坦福去美國留學,留在美國工作。他的簡歷很漂亮,但是處理生活和工作上的事情不分輕重、情商為負,最終弄丟了美國的工作。


二哥蘇明城,衣服妹妹洗,家務不讓做,連讀大學、找工作也都是家裡花錢託關係得來的,小時候受到蘇母庇護和偏愛最多的那個,反而成了最平庸無能的啃老族。


三妹蘇明玉,在家裡最受冷落,中考時家裡捨不得給她買複習資料,成績很好目標清華卻被蘇母要求讀免費的師範大學,不僅如此,即便在高考學習最緊張的時候,還要承擔起家裡大部分家務活,洗衣洗碗拖地。


在這種家庭中從一出生就開啟了hard模式,卻逆襲成三人中最有出息的那個。


難怪網友們說,你對孩子的每一分偏愛,都有代價,捨不得用孩子,最終反而害了孩子。


明玉遭受的不公讓人委屈和氣憤,不過反過來,這也讓她格外地獨立和自強。


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在學齡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分擔家務會擠佔孩子的學習時間,影響到孩子的成績,卻忽視了做家務可以為孩子帶來的能力和品質。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一位叫做付軒昂的男孩子吐槽媽媽讓她做了太多家務影響自己的學習,而媽媽的一番話則讓網友紛紛點讚。



她說: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家務勞動會鍛鍊你的動手能力,讓你培養感恩之心,讓你有愛心有耐心。


有這樣一位睿智的媽媽,相信這個孩子未來的發展一定不會差。


在《沒有戰爭的家務》這本書中,正面管教創始人之一琳·洛特寫道,家長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會讓孩子錯失:


完成哪怕是最簡單的日常家務的能力;


成為團隊一員的機會;


對他們寄予尊重地對待他人的期望;


帶來改變以及為家庭做出貢獻產生的自豪感;


承擔責任和安排時間的練習;


強化「勞苦」的肌肉;


以及培養真正的自我價值和自信。


千萬別讓你的好心,成了阻礙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Part.3


孩子從一兩歲開始,看到父母擦桌子、掃地就很想來模仿了,但是我們常常因為嫌孩子礙事或者怕麻煩而阻止他們,久而久之,當孩子長大後,再想讓他們幫助做家務就變得困難多了。

那麼,我們可以怎樣來調動孩子參與家務的積極性呢?


1.尊重差異,放棄完美

每個人對於環境的整潔度要求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覺得房間必須一塵不染、物品整齊擺放,而有些人可能覺得亂中有序就足夠了;有些人忍受不了衛生間地面洗手臺溼噠噠,而有些人覺得沒有異味和髒物就夠了.......


如果我們總是以自己的高標準甚至是完美來要求孩子,只會打擊他們的參與積極性,而且讓孩子沒有能力感,「反正我怎麼做都做不好,那就你自己來吧」。


所以,在邀請孩子參與家務的過程中,尊重彼此的差異,會讓孩子更願意配合。


2.營造愉悅的氛圍

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把家務當成一種負擔,只會讓孩子避之不及。


相反,我們也可以選擇營造愉快的做家務氛圍,比如,在和孩子一起做家務時,放些愉悅動感的音樂,增添一些生活樂趣。


尤其是在剛開始邀請孩子做家務時,重點應該放在一家人合作的過程上,而不是揪住孩子到底做沒做乾淨的結果。


3.花時間訓練

也許家務在我們看來很簡單,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可能真的不知道該怎樣做。與其事後嫌孩子做得不好,不如在一開始就教孩子技能和方法,並且給孩子時間來練習。


從小小的做家務過程中,孩子也是能學習到很多的:做事情的條理性、對時間的安排和管理以及一些生活中必備的小常識,這些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都是用得上的。


4.不要依賴物質獎勵

有些家長可能會使用金錢激勵的辦法,比如掃一次地給多少零花錢,聽起來好像還不錯,既能調動孩子做家務的積極性,又能讓孩子學會通過勞動來賺錢,培養孩子的財商。


但是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過度理由效應」,大致意思是:


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


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時,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的原因了。


做家務本來是作為家庭的一份子應有的責任,但是如果總是通過物質獎勵來讓孩子做家務,會讓孩子形成「為錢而做家務」的心態,當你不再給他報酬,孩子便不會主動去承擔這份責任。


過度的外部刺激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所以最好還是以鼓勵和信任這種精神激勵為主,不要太依賴於物質獎勵。


Vivian在網上找到了適合各年齡段孩子做的家務列表,大家可以做個參照↓↓↓





相關焦點

  • 哈佛研究:成功人士的童年都有這個共性,可不少父母不以為然
    我很早前我就看過一份資料,名叫哈佛格蘭特研究。研究人員跟蹤了268名哈佛畢業生和456名貧困家庭的男孩,後來又引入史丹福大學教授對1500名學生的研究記錄,試圖尋找一個答案:那些成年後有成就的人,童年都有什麼相似處?
  • 哈佛大學研究結果:成功人士在童年有相似之處,表現在這4個方面
    每一位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自己將來的事業中蒸蒸日上,有一份好工作,有一個好的未來。最好可以獲得成功,至少不用擔心錢的問題。精英是不可複製的,因為就算是同一批的產品,生產出來之後也不會有完全一樣的存在。
  • 哈佛大學最新發現:孩子擁有這3個「怪癖」,長大多半都很有成就
    每一個孩子都是有天分的,著名教育專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如果把成人的能力與兒童相比,他們只需3年就能完成的事,而我們成人則需要60年的努力。但並不是所有的「天才」都有機會在成年後保留他們的天賦,因為孩子們的許多天賦表現在父母看來都是怪異的。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孩子有這3個「怪癖」,長大多半都很有成就
    一教授曾進行兒童智商調查,發現有些孩子看似聰明,每天都很活潑、能說會道,智商並不是太高,只是普通人的一員。那些看起來很笨,且有「怪癖」的人,智商反而更高一些。只是因父母對孩子不是太了解,認為那些「怪癖」是不好的舉動,從而去幹擾,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和交流,天賦也會受限制,家長要特別注意才對。哈佛教授認為,下面這3類「怪癖」的孩子,智商比較高,長大後多半都很有成就。
  • 哈佛大學研究:成功人士在童年階段,一般都具備5個共同點
    每一位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期望都各不相同,有的渴望孩子有個平平淡淡的一生,而有的家長則希望孩子長大後可以有一些成就。即使達不到王健林、馬雲那種級別,也可以有所成功,這也是培養孩子的一種方向。哈佛大學研究:成功人士在童年階段,一般具備5個共同點:美國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研究,主題為「一個人的成功與他的童年是否有聯繫」。這個研究共抽取了1000名25歲到45歲的創業成功的人士。
  • 哈佛最新研究發現:孩子有這3個「怪癖」,長大多半都很有成就!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大部分高智商兒童在童年時期都有一些奇怪的「怪癖」,不知道的人甚至可能會認為,這個孩子是不是頭腦有問題。長大後有本事的娃,小時候多半有3個「怪癖」!1、經常把房間弄得一團糟孩子在家,家裡一般都很亂。當孩子把房間搞得一團糟時,父母通常會非常生氣,希望他們的孩子表現得更好,想要他們下次不要再這樣了。
  • 哈佛清北:學霸驚人相似之處,他們都鍾愛讀歷史
    哈佛、清北等各大高校、以及媒體對歷年高考學霸的跟蹤採訪,都提到了幾個考取高分的秘訣,學霸之所以成為學霸,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1、學霸們有好的學習習慣,上課的學習效率高,專注力強。而學渣聽到下課鈴聲響立馬跑了,注意力不集中,心思並沒有全部放在學習上,還在上課就想著放學後去哪兒玩。
  • 成功人士的童年有相似之處,如何培養孩子,哈佛大學告訴你
    怎麼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成才,哈佛大學研究發現長大以後成功的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有這5個特徵,家長注意培養孩子的方法,孩子成功的機率更大。一、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哈佛大學曾經在早年的時候對一千個成年人進行了跟蹤調查,根據他們現在的收入、家庭環境、還有教育水平進行了分析,發現他們的童年時期都有這樣的特徵就是因為這些特徵,才會讓他們在成年以後家庭幸福,收入穩定,擁有相對比較快樂幸福的人生。
  • 哈佛研究:有這「3個怪癖」的孩子,智商都挺高,將來多半有出息
    面對著孩子的這種表現,有些家長不禁感到有些「著急上火」,對於孩子的行為大聲責怪不說,有時候一旦情緒控制不住,還會忍不住動起手來給孩子「一次疼痛的教訓」。然而你知道嗎?孩子有某些怪癖可能未必是壞事,反而有可能意味著孩子的智商更高,未來會更有出息。
  • 哈佛大學研究:決定孩子成功的不是智商和情商,而是這7項指標
    我發現如今的家長對孩子的智商、情商格外執著,比如: 「你家孩子這麼聰明,肯定學什麼都快,將來一定能有所成就。」 「人家孩子又考第一了,肯定是智商高、有天賦。」 「你家孩子真會說話,情商這麼高以後八成大有作為。」
  • 孩子成績好,長大卻不如別人掙得多?哈佛研究:這個能力很重要
    孩子成績好,長大卻不如別人掙得多?哈佛研究:這個能力很重要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的學習成績雖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培養孩子未來的&34;。否則一味強求孩子的成績,反而容易把它培養成徹頭徹尾的小書呆子。
  • 哈佛研究:大腦發育「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建議為孩子抓住一次
    孩子的出生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件十分開心的事情,而我們在為人父母之後,對孩子也會不留餘力的進行培養,畢竟每一個家長對孩子都是充滿期望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有所出息,承認大家口中的「別人家孩子」。
  • 哈佛研究:真正決定人生成功的要素是這五個,你還逼孩子學習嗎?
    周末和許久未見的朋友擼串吃燒烤,本來是輕鬆的朋友聚會,結果還是不可避免的聊到了孩子的問題上。恰巧有兩個朋友的孩子今年都要上小學了,他們說起來孩子的未來規劃都頭頭是道。甚至都在考慮是不是要賣房,然後去選擇好的學區房。我默默的說了一句:&34;沒想到就因為這一句話,招來了長達兩小時的精神批判大會。
  • 哈佛研究發現:小時候有這3個「怪癖」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而孩子未來的的成就和孩子的智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大家可以觀察一下當今的成功人士,但是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兒童智商調查,結果發現很多機靈、成績好的孩子甚至沒有那些看起來呆呆的孩子智商高,並且因為家長對孩子的認知不足,很容易導致將孩子的一些聰明的表現,當做「怪癖」並制止,這樣限制孩子的天賦,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十分巨大,家長一定要注意。
  • 孩子未來能否有所成就,不在於智商,四種家庭更易出人才
    美國大數據研究發現,這些特點的家庭更容易出人才 美國的一項大數據實驗「童年早期縱向研究」,選取了2萬餘名孩子作為樣本,從幼兒園到小學五年級的學習生活進行跟蹤走訪。
  • 哈佛報告:別讓孩子在成才之前就累垮
    哈佛大學入學委員會卻以他們的觀察與經驗,發表一篇「讓下一代喘息還是累垮」(Tim Out or Born Ou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研究報告,建議父母與孩子試著放慢腳步,在累垮前,給孩子們留一些呼吸的空間。
  • 孩子智商和出生季節也有關?哈佛大學研究證明,還真是!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覺得這是迷信,寶寶的智商怎麼會跟季節有關係呢?但是這可是有科學依據的哦~據美國哈佛大學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合作進行的研究報告顯示,春天和冬天出生的寶寶要比夏天和秋天出生的寶寶更聰明、身高也會略勝一籌。那麼,產生這個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
  • 哈佛研究:有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就能看出端倪,以下特徵很明顯
    想到「有出息」這個詞語,很多家長都感覺很迷茫,紛紛認為有出息的恆定標準就是智商高低。 而判斷智商的方式就是做測試題。 而這個理論正好與哈佛大學著名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相對應。
  • 哈佛教授:有這3個「怪癖」的孩子,智商都不低,將來多半有出息
    要知道孩子的未來是和智商成正比的,一個智商低下的孩子很難有所成就,相反那些成功人士,哪一個智商不高呢?哈佛教授:有這3個「怪癖」的孩子,智商都不低,將來多半有出息,對此很多家長都表示是不是孩子的智力有問題,所以才會經常發呆,其實並不是,會發呆的孩子只有極少數,而這些孩子其實是「大智若愚」。
  • 哈佛教授:有這3個「怪癖」的孩子,智商都不低,將來多半有出息
    要知道孩子的未來是和智商成正比的,一個智商低下的孩子很難有所成就,相反那些成功人士,哪一個智商不高呢 哈佛大學教授曾做過一個兒童智商調查,發現有很多看起來很從聰明,每天上躥下跳的那些孩子,他們的智商往往都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