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叔帶你品歷史,玩遊戲,你們的月半叔又來了
三國時期關羽在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後的驟然死亡,絕對是一件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其影響之深遠深刻地影響了之後千年的政治格局,在當時更是直接的動搖了蜀國的根基,逼得劉備為了穩定國內而不得不進行伐吳戰爭而後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但是在這場重大戰役中卻唯獨沒有看到魏國的影子,難道當時魏國主政的曹丕認識不到其中潛藏的機會嗎?其實曹丕不僅看到機遇也看到了危機,其決意不出手的背後潛藏的真正原因,正是來源於三國角力的結果嗎,今天就讓月半叔與大家一同看看這其中的奧妙所在吧。
其實在劉備決定發動伐吳戰爭時,曹丕就敏銳地認識到這是一次統一中華大地的機會,擺在他面前的其實有三條選擇:"一是伐蜀、二是伐吳、三為旁觀",而無論做出哪一種選擇都會引起魏國在戰略局勢上的攻守易位。
先說伐蜀,按理說蜀國在三國之中實力最弱,且關羽、張飛剛剛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身死,兩位大將的死亡也導致了蜀國軍事統領的權力真空,其實是非常好的進攻時機。但是伐蜀同樣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一來蜀國突然死亡兩位大將舉國哀悼,而在兵法中有雲"哀兵必勝"故此蜀國兵法可用,若是此時攻伐則事倍功半;二來蜀國地處荊、益之間,兩地都是險要之處,其地形崎夾雜多處雄關,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即便勉勵進攻也會將補給線拉的非常的長,進而動搖國本使得將統一機會拱手讓人,故伐蜀不可取。
再說伐吳,首先曹丕若是選擇伐吳則勢必選擇和蜀國配合,但是此前曹丕廢劉協而稱帝自為正統,而劉備則指責曹丕謀殺漢帝是為謀逆,也不日稱帝。所以當兩方陷入互相指責、攻訐的狀態時是不可能合作的,並且這種矛盾還是結構性且無法規避的。其次孫權在戰爭伊始就向魏國稱臣,姿態不可謂不低,若是此時曹丕攻伐孫吳則相當於進攻自己的附屬國,這在大義上首先就站不住腳,極有可能誘發自己統治根基的不穩定性,故而伐吳亦不可取。
所以對於曹丕、魏國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放任吳、蜀互相攻伐而自己不插手,待到時局有變兩方兩敗俱傷,魏軍便可順流而下直取建業一站亡吳,若到彼時則大業可成。就此我們便可以從曹丕的選擇中看到一個沉著冷靜、審時度勢的明君形象,而這種想像也存在於諸多的影視作品和遊戲作品之中,如《軍師聯盟》、《全面戰爭三國》中都對曹丕的形象有著不同程度的描繪,同時在三國題材SLG遊戲《九州劫》中也對曹丕的形象有著獨到的刻畫。
在《九州劫》的世界中曹丕是一名五星武將,其身穿水藍色的寬袍,手拿水晶製成的寶劍,再搭配其臉龐上堅毅的表情,於萬軍之中佇立,顯得信心十足、成竹在胸。而他的獨有技能"燕歌行"亦是取典自曹丕在歷史中所寫詩歌的名目。
在遊戲中,曹丕可以與曹操形成"文治武功"組合,這反映了曹家兩代人對於魏國的功績與地位;曹丕還可以與曹植形成"煮豆燃萁"組合,可以讓自身進入灼燒狀態在受到謀略傷害後,提升自身的技能發動效率,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曹丕與曹植兄弟間為了奪嫡,因而互相攻訐的舊事。同樣,值得一提的是曹丕在分解後可以解鎖"呼風喚雨"、"毒雲蔽日"技能,其中"毒雲蔽日"技能可以在經過一回合的準備之後,對地方三個目標施加多種負面BUFF並降低其戰鬥力,是熱門陣容"三皇"中劉備的優秀技能選擇。
歷史上的曹丕不論是從其與曹植之間奪嫡的舊事,或是從其在位期間壓制司馬家的舉動來看,曹丕都稱得上是一位智謀與統兵有所建樹的君主,在夷陵之戰中其隔岸觀火的舉動也符合魏國的政治利益,但是陸遜卻作為一個異數攪亂了曹丕的計劃不可不畏可惜。各位主公又對曹丕的抉擇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分享你對於曹丕舉措的真知灼見吧。
看歷史滄桑,品九州軼事,點點關注,明天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