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學術期刊《自然》評選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

2020-12-20 人民網

原標題:英國著名學術期刊《自然》評選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

  [導讀] 北京時間6月21日,英國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的新聞特寫欄目專門介紹了十位傑出的中國科學家。這十位科學家由《自然》的記者和編輯們選出,他們在神經科學、空間科學、結構生物學等領域都具有重要影響,同時對提升中國在全球科學領域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原標題:《自然》評選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

  涉及神經科學、空間科學、結構生物學等領域

  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怡)北京時間6月21日,英國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的新聞特寫欄目專門介紹了十位傑出的中國科學家。這十位科學家由《自然》的記者和編輯們選出,他們在神經科學、空間科學、結構生物學等領域都具有重要影響,同時對提升中國在全球科學領域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這份名單中包括4位女科學家,她們是率先在小麥和大米上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中科院遺傳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彩霞;觀察到蛋白質在原子層面是如何工作的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在基礎神經生物學和大腦健康轉化方面有突出貢獻的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葉玉如;用古DNA解密現代人起源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付巧梅。

  此外,這十位科學家還包括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5000米海試現場海試副總指揮崔維成、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秦為稼、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以及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的「新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

  《自然》此次聚焦中國科學家,與近年來中國科研在世界上取得的突出成績密不可分。《自然》的特寫編輯理察·蒙納斯特斯凱(Richard Monastersky)認為,這十位科學家凸顯了中國創新的廣度和對於創新的承諾,其強勁的推動力遲早會成為世界科學的領導者。

(責編:趙竹青、馬麗)

推薦閱讀

白春禮:把黨治國理政成功經驗作為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2016年6月3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在京舉行紀念建黨九十五周年表彰大會。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出席並發表講話。白春禮要求中科院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把黨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在推進「四個率先」目標的創新實踐中勇於擔當歷史使命,做出應有貢獻。【詳細】

6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列榜首六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位列榜首。「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的支持。【詳細】

相關焦點

  • 交大頂尖大牛「學術之星」最新出爐
    2019年12月13日,第四屆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學術之星」評選活動圓滿落幕。 研究生「學術之星」評選作為交大一項重要品牌活動,自9月下旬啟動以來,通過19個院系推薦、自薦74名高科研工作水平的研究生候選人參評。
  • 研究生「學術之星」名單出爐!
    2019年12月13日,第四屆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學術之星」評選活動圓滿落幕。  研究生「學術之星」評選作為交大一項重要品牌活動,自9月下旬啟動以來,通過19個院系推薦、自薦74名高科研工作水平的研究生候選人參評。  經過材料審查後,進入專家通訊評審階段。
  • 復旦學術之星評選來了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彭德倩「學術之星」在復旦大學是對於應屆畢業生的最高榮譽。今年進行到第十一次。對於這所名校來說,獲得「學術之星」稱號的學子特點,也同時勾勒出學校學術人才培養的方向。知名漫畫《花樣男子》裡,將條件優厚引人追逐的四位學生稱作「F4」。
  • 《自然》、《科學》、《柳葉刀》,頂級學術期刊積極評價中國抗疫
    《自然》雜誌、《科學》雜誌、《柳葉刀》雜誌,三份頂級學術期刊連續幾個月來積極評價中國抗疫舉措取得成效。面對飽含偏見與歧視的「政治病毒」,這三份學術界分量十足的期刊,正在以科學的名義發起攻勢——《自然》、《科學》:中國為世界爭取寶貴時間!
  •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近日,第三屆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學術之星」評選活動圓滿落幕。評選工作從9月下旬開始,共72名同學申請參評,經過材料審查,72名同學進入專家通訊評審階段。專家分別從學術成果綜評、學術成果創新性、代表作學術水平三方面,確定了23名候選同學進入會評答辯。評選分為匿名形式開展的專家通訊評審以及現場舉行的會評答辯評審兩個階段。
  • 曹健林:高質量論文留在中國期刊上 中國科技期刊界「守土有責」
    「中國科技期刊上高質量論文的數量還不夠,將頂級論文留在中國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界守土有責。」曹健林說。  在9月23-25日在長春召開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光:科學與應用》主編曹健林闡述了科技界在新環境下所承擔的時代任務和歷史使命,及中國科技期刊邁向世界一流期刊隊列的實踐路徑。
  • 英國科學期刊評出世上最偉大的十個公式
    英國科學期刊《物理世界》曾讓讀者投票評選了「最偉大的公式」,最終榜上有名的十個公式既有無人不知的1+1=2,又有著名的E=mc2;既有簡單的-圓周公式,又有複雜的歐拉公式……  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厭惡數學?這些東西原本如此美麗,如此精妙。這個地球上有多少偉大的智慧曾耗盡一生,才最終寫下一個等號。
  • 學術之星喊你報復旦
    編者按:本學期,五名優秀研究生獲評復旦大學第十一屆「學術之星」特等獎。「學術之星」評選活動通過評選樹立一批優秀學術科研典型,展示復旦學子的學術風貌,並搭建起深入學術探討、積極互助共進的重要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激勵復旦學子潛心向學、勇攀科學高峰。今天我們走近公共衛生學院的劉聰同學。
  • 海大學報英文版、學報自然版入選2013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
    海大學報英文版、學報自然版入選2013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 http://www.huaue.com  2014年1月6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硬核學霸來了:渤海大學2020年研究生「學術之星」出爐!
    為促進研究生學術文化交流,營造濃鬱的學術文化氛圍,通過選拔和宣傳研究生中優秀的學術典型,充分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學校開展了2020年研究生「學術之星」評選活動,評選出了渤海大學2020年研究生「學術之星」10人。他們有勤勉刻苦的習慣,他們有執著堅韌的品格,他們有縝密靈活的思維,他們有深刻獨到的見解。
  • 交大第五屆研究生「學術之星」答辯會圓滿落幕!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徐學敏、研究生院院長王亞光、研究生院副院長歸琳、學生處副處長龔強等21名評審嘉賓以及24位「學術之星」候選人參加了本次會評答辯會。 活動回顧 徐學敏在致辭中向入圍答辯的同學們表示祝賀,同時向參與本屆學術之星的專家評委表示感謝。
  • 2019年 「西安之星」評選揭曉,三位來自經開區
    為弘揚崇尚科學、求實創新、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精神,激發各類人才投身西安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持續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的社會氛圍,根據《西安市「西安之星」計劃實施辦法》(市辦字〔2O18〕48號),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同相關市級部門組織開展了2019 年度西安市 「
  • 第三屆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學術之星」會評答辯會舉行
    2018年12月5日下午,第三屆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學術之星」會評答辯會在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8樓報告廳舉行。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研究生院院長王亞光,學指委副秘書長蔣立峰,學生處副處長張新安,特邀評委專家以及23位「學術之星」候選人參加大會。部分候選人導師來到現場。會議由王亞光主持。
  • 日媒關注中國學術發表轉向:將打造世界級期刊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8月4日刊登該報編輯委員滝順一的文章,題為《中國學術發表轉向,打造世界級期刊?》。文章摘編如下:在世界各國積極推進科技研發的背景下,將明顯改變學術論文發表狀況的趨勢正在發生。中國此前重視在英美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但如今改變了方針。中國教育部和科技部今年2月向大學發出通知,要求調整論文評估方式。
  • 研究與教育 |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構建
    《材料科學技術(英文版)》1985 年創刊,創刊伊始,就提出了打造國際知名期刊的辦刊理念,以「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為目標。《國際口腔科學雜誌》2009 年創刊,僅一年多就被SCI 收錄,其首要原因也是堅持國際化辦刊理念,其2012 JCR影響因子達2.719,在SCI 收錄的82 種口腔科學期刊中列第9 位,進入Q1 區成為世界頂尖期刊。
  • 第五屆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學術之星」會評答辯會舉辦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徐學敏、研究生院院長王亞光、研究生院副院長歸琳、學生處副處長龔強等21名評審嘉賓以及24位「學術之星」候選人參加了本次會評答辯會。龔強介紹了「學術之星」評審活動往屆的開展情況。他指出「學術之星」已經成為了我校的一項重要品牌,一項權威評選,並介紹了往屆「學術之星」的畢業去向,本屆報名以及評選流程。
  • 「論文十講No.1」檢索體系和學術期刊級別
    不同領域對論文的專業水平訴求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由此產生了與個人學術水平相對應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在國際科學界,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已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國家級普通期刊對SCI、EI、CPCI這些概念不清楚的同學們,可以先看這篇文章:▌S 級刊源:《SCIENCE》和《NATURE》《SCIENCE》是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一份學術周刊,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
  • 華東師大攜英國知名出版商中國大陸首推統計學英文學術期刊
    華東師大與英國泰勒·弗朗西斯集團今天上午正式籤約,雙方將合作出版統計學英文學術期刊《統計理論與應用》(Statistical Theory and
  • Nature首次發布「自然指數-中國」 中國海大位居中國地球與環境...
    2014年12月1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首次向全球正式發布《2014自然指數-中國》(Nature Index-China),依據全球最具權威的68種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上2013年度發表的研究論文的統計數據,採用加權分數式計量方法,分析了整個中國地區主要科研機構和大學對全球科學發展的貢獻
  • 學術頭條:英國新冠病毒傳播力高出70%,《自然》2020年十大科學事件...
    《自然》公布2020年十大科學事件  日前,《自然》盤點了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科學史上非凡的一年。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將開展月球樣品與科學數據的應用和研究。  神十返回艙落戶湖南韶山 距「上天」至今已有七年  12月20日上午10時20分許,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運抵湖南韶山。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了解到,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將長期借用給湖南,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