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機關行使《森林法》賦予的行政處罰權面臨執行不能的法律困境

2020-09-05 務林人

公安機關行使《森林法》賦予的行政處罰權面臨執行不能的法律困境

《森林法》第82條第1款規定:「公安機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依法行使本法第74條第1款、第76條、第77條、第78條規定的行政處罰權」。在當前法律框架下,在第82條第1款中的「國家有關規定」未出臺前,公安機關暫不宜行使《森林法》賦予林業行政處罰權,已經成為普遍共識。但是目前仍有少數公安機關(森林公安機關)基於各種原因,在行使森林法賦予的行政處罰權,那麼公安機關現在行使《森林法》賦予的行政處罰權為什麼會面臨執行不能的法律困境呢?

一、公安機關行使森林法賦予的行政處罰權,只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新《森林法》第82條雖然有「公安機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的表述,但這種授權已與舊森林法「森林公安機關代行林業主管部門的行政處罰權」有了本質上的區別。新《森林法》未實施以前,森林公安機關是基於委託授權行使林業行政處罰權,即無論是「自己的名義還是以林業主管部門的名義」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其執法身份均為「林業行政執法人員」,且需持有林業行政執法證件。按照《行政處罰法》第18條關於「委託行政機關對受委託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的規定,公安機關代行林業行政處罰權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的後果,仍由林業主管部門承擔。新森林法實施以後,雖然《森林法》第82條用詞為「可以依法行使」而非「必須行使」,但根據《行政處罰權》第15條「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範圍內實施。」的規定,公安機關基於《森林法》第82條的法律直接授權行使林業行政處罰權時,該行政處罰權即已成為公安機關的法定職權,而非被委託職權。其執法身份是人民警察身份而非「林業行政執法人員」,無需持有林業行政執法證件,並應以「公安機關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公安機關此時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後果,將直接歸屬於作出決定的公安機關,不再由林業主管部門承擔。


二、公安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能移轉給林業主管部門承擔

行政處罰決定一經作出,就有可能面臨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情況,而且眾所周知,對於補種樹木、恢復植被或林業生產條件的行政處罰,當事人逾期不履行是執法實踐中非常普遍的問題。對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情況的執行監督權,《行政處罰法》第51條有明確的規定,「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採取下列措施:(一)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二)根據法律規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三)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即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有權採取相關懲罰措施或有權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的權利機關,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機關。換言之,對於公安機關行使《森林法》賦予的林業行政處罰權並作出的行政處罰,只有作出決定的公安機關有執行監督權,該權力不能移轉給林業主管部門或其他行政機關行使。


三、森林法特有的行政處罰事關林業主管部門的專屬管理權能

根據《森林法》74條第1款、第76條、第77條、第78條規定,對相關林業違法行為進行查處,享有處罰權的主管部門可能作出責令停止違法行為、罰款、沒收違法所得、補種樹木、限期恢復植被或林業生產條件等行政處罰。其中是《森林法》特有的行政處罰種類。「補種樹木、限期恢復植被或林業生產條件」行政處罰的執行,從大的方面來說,需要符合當地森林經營發展規劃和林地利用發展規劃,並應根據森林經營和林地利用現狀,擬定科學、可行的補種計劃和限期恢復植被或林業生產條件的具體措施。從小的方面來說,則需要確定補種地點、 補種樹種、補種規程、幼林撫育以及恢復植被或恢復林業生產條件措施、驗收標準等事項。涉及到異地恢復植被的,還需協調相關地區、部門調整各地植被恢復計劃,確診恢復地點、補種樹種等事項,均為具有較強專業性的林業技術應用管理領域。從職能職責來說,以上內容均是林業主管部門森林經營管理、林地保護利用等專屬管理權能。只有林業主管部門才能保證「補種樹木、限期恢復植被或林業生產條件」行政處罰的順利、有效執行。其他機關,尤其是公安機關即無相關管理權能作保障,又無專業技術力量作支撐,根本無能力履行「補種樹木、限期恢復植被或林業生產條件」行政處罰執行監督職責,即公安機處於執行不能的法律困境。


四、公安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如何實現代履行無相關規定可循

根據《森林法》第81條規定,對拒不補種樹木、拒不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或者補種樹木、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應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依法組織代為履行。《行政強制法》第51條規定,代履行前,應當執行履行催告程序,並向當事人送達代履行決定書等。根據以上規定,對於公安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需要代履行的,如何與林業主管部門銜接,需要哪些銜接程序和法律文書,應由哪個部門履行催告程序,哪個部門作出代履行決定書,目前尚無依據可循。同時《行政強制法》第51條還規定,代履行時,作出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派員到場監督。綜合前文,公安機關沒有相關技術力量可以完成監督職責。


結論:在「國家相關規定」出臺前,公安機關行使《森林法》賦予的行政處罰權,行政處罰決定一旦作出,公安機關不能將涉及林業主管部門專屬管理權能的「補種樹木、恢復植被或林業生產條件」行政處罰的執行監督權,移轉給林業主管部門行使,只能由公安機關自己行使,並視情況採取相關措施。但公安機關受管理職權所限,且在無任何專業技術力量支撐的前提下,處於執行不能的法律境地。對於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的,極有可能導致行政處罰執行不到位,而面臨檢察機關的執法監督,並可能因執法不到位被追究問責。

稿件提供:遼寧省森林公安局林區治安管理支隊

來源:遼寧黑貓警長

相關焦點

  • 森林法解讀
    對於罰款,根據「一事不再罰」的原則,只能按照「毀壞林木價值五倍以下的罰款」或者「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所需費用三倍以下的罰款」,選擇較重的予以處罰。  二是規範執行標準。「責令補種樹木」作為森林法中特有的規定,體現了處罰與保護修復並重的原則。
  • 【林業行政執法論壇】陳中平:新形勢下林業行政執法工作面臨的困境和破局
    」納入了五位一體總體發展布局,將生態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林業工作在面臨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對巨大挑戰。現在各部門都按照自己的理解開展工作,在工作中極易發生重疊和出現執法真空。3、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經國務院同意出臺了《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2020年版)》(以下簡稱《指導目錄》)。
  • 本案公安機關行使的是刑事偵查行為還是行政執法行為
    縣公安局在刑事案件偵查過程中依據刑法第六十四條將劉某的暫扣款33600元予以沒收,行使的是刑事訴訟偵查職能,是刑事偵查行為,不是具體行政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故本案應裁定駁回劉某起訴。
  • 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安(包括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之間...
    作為行使審判權的人民法院、行使檢察權的人民檢察院、行使偵查權的公安(國家安全)機關、行使刑罰執行-卡又的司法行政機關,在國家司法體制中因其性質、職權不同而形成有機聯繫。《一)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同屬於國家司法機關。只是分工不同按照法律規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同屬於司法機關,分別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
  • 新修訂森林法系列解讀
    為加大監督力度,修訂後的森林法明確了林業主管部門監督檢查職權,以及為履行監督檢查有權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約談等,對破壞森林資源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自然資源、林業主管部門可以依法提起訴訟,向侵權人提出損害賠償要求。新修訂的森林法還根據林業行政執法、複議和訴訟案件中反映出的問題,對法律責任規定的違法行為種類、處罰幅度、代為履行等做了修改完善。
  • 環保等22個部門行政處罰權集中行使,涉9個環保行政處罰權、監督檢查權、行政強制權(強制措施)
    、縣住房保障局、縣國土資源局、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縣環境保護局、縣交通運輸局、縣公路管理局、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人民防空辦公室、縣旅遊局、縣教育局、縣發展和改革局(縣物價局)、原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22個部門的行政處罰權,以及原縣城市管理和行政執法局集中行使的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方面的部分行政處罰權、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城市規劃管理、城市園林綠化管理、市政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處罰權整合
  • 學術淺談丨談森林公安轉隸後職權保持不變
    「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在林區設立的森林公安機關,負責維護轄區社會治安秩序,保護轄區內的森林資源,並可以依照本法規定,在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授權的範圍內,代行本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第四十四條規定的行政處罰權。」自此,打開了森林公安代行林業行政處罰的歷史。
  • 安徽省公安機關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部分動態調整指導意見
    為了進一步規範我省公安機關依法、合理行使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確保執法公平公正,切實保障行政處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結合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立、改、廢情況以及執法實踐,制定本調整動態指導意見。
  • 關於規範畜牧獸醫綜合執法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通知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和《渭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工作的通知》(渭政辦發[2015]80號)的要求,現就規範畜牧獸醫綜合執法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以下簡稱自由裁量權)相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自由裁量權的相關概念  自由裁量權是指:畜牧獸醫類的法律、法規、規章的罰則中某一具體條款,僅規定了某一種類處罰的上下限或者可以選擇適用某一處罰種類的情形
  • 公安部解釋公安機關執行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
    公安部解釋公安機關執行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6日 14:24 來源:   中新網1月26日電 中國公安部發布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
  •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公安機關及其業務部門依照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違法行為人決定行政處罰以及強制戒毒、收容教育等強制措施的案件。   第三條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應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第四條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的原則,依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 我國的行政強制法律制度
    從程序上說,行政強制主體所採取的手段與要達到的目標之間必須有對應關係,要扣押商店裡的違禁品,不能違禁品以外的所有商品都扣押。從比例原則中延伸出行政強制的必要性、相稱性、合理性、最小損失性的要求。       3.效率與權利保障兼顧原則。效率是行使行政權力的核心價值取向。一個沒有效率的政府無法實現自己的政策目標。為了保障政府效率,現代國家在法律框架內賦予行政機關大量自由裁量權。
  • 甘肅5項勞動關係行政處罰權下放鄉鎮街道
    本報訊(記者康勁)甘肅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甘肅省賦予鄉鎮和街道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指導目錄》,其中有5項涉及勞動關係領域的行政處罰權下放,引發部分用人單位和職工的關注。 甘肅省政府在有關通知中表示,將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賦予鄉鎮和街道,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深化鄉鎮和街道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的必然要求。 據悉,按照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社會保險法等法律規定,上述5項行政處罰權,以前均由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
  • 支持遭性侵未成年人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
    最高檢就檢察機關落實民法典作出部署,要求依法、審慎履職,平等、充分保障訴訟參與人合法權益  支持遭性侵未成年人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  距離民法典正式實施不足一個月,昨日,最高檢召開全國檢察機關貫徹實施民法典工作會議,對接下來貫徹落實民法典的工作作出部署
  • 定密權行使須遵循六大原則
    機關、單位是否具有定密權和具有何種層級的定密權,必須依照法律規定。任何機關、單位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權限內行使定密權,不得濫用、惰用和越權使用定密權。  2.定密權的分配原則。新保密法從行政層級和密級兩方面對定密權進行了限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令(第125號)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
    原受理案件的公安機關自收到上級公安機關書面通知之日起不再行使管轄權,並立即將案卷材料移送被指定管轄的公安機關或者辦理的上級公安機關,及時書面通知當事人。  (三)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作出不予行政處罰決定。  (四)對需要給予社區戒毒、強制隔離戒毒、收容教育、收容教養等處理的,依法作出決定。  (五)對符合勞動教養條件的,依法呈報勞動教養。  (六)違法行為涉嫌構成犯罪的,轉為刑事案件辦理或者移送有權處理的主管機關、部門辦理,無需撤銷行政案件。公安機關已經作出行政處理決定的,應當附卷。
  • 銀行行使抵銷權不能當然構成不當得利的阻卻事由
    商業銀行在貸款時,一般都賦予自己扣款的抵銷權,這也成為銀行系統的操作慣例。出借人也無須審查借款人款項來源的正當性、合法性,就可以直接用抵銷權名義扣劃欠款。其實,行使該抵銷權存在違法性的阻卻事由。我國刑法第六十條明確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於犯罪分子轉移到第三人處的贓款贓物,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等部門可以進行追繳。
  • 行政執法不可「任性」丨黑龍江省規範行政裁量權辦法及解讀
    省長:王文濤2018年12月29日黑龍江省規範行政裁量權辦法  第一條為規範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裁量權,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合理行政,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令(第88號)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
    (三) 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作出不予處罰決定。   (四)對需要給予強制戒毒、收容教育等處理的,依法作出決定。   (五)對符合勞動教養條件的,依法呈報勞動教養。   (六)違法行為涉嫌構成犯罪的,轉為刑事案件辦理或者移送有權處理的主管機關、部門辦理,無需撤銷行政案件。公安機關已經作出行政處理決定的,應當附卷。
  • 申請行政強制執行訴訟程序探析
    執行決定權、執行實施權和執行裁判權由法院統一行使,難免會互相影響,這種影響及表現為時間和精力上的顧此失彼,也表現為在行使的一項權利時因對不相關的因素的考慮而使決定、裁決有失公正。因此,執行權中的一部分應該從法院分離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