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和現代人喝的茶應該差不多,但喝茶的方式有很大區別。
今天我們流行的喝茶方式叫泡茶法,也就是把茶葉放到茶壺裡,然後泡上開水,直接飲茶水即可,但古代人可不是這樣的。
中國正式把茶作為一種飲料,始於唐朝,但唐朝喝茶的方式不是泡茶,而是煎茶。那時候的茶都是茶餅,唐人把茶餅磨成粉,然後加入鹽、姜、茱萸等調料一起煮水喝。這就是唐朝的煎茶法。
到宋朝又有新的喝茶方式,叫點茶法。點茶法同樣是把茶餅磨成粉,放入茶碗中,然後加入少量水,調製成茶膏,接著再一邊加水一邊用茶筅快速攪打茶湯,形成泡沫,這也就是所謂的抹茶。
元朝建立後,蒙古人對中原的茶文化不怎麼感興趣,他們雖然也喝茶,但只喝酥油茶之類,或是散茶,所以煎茶法和點茶法都逐漸失傳。
到了明朝,朱元璋考慮到減輕百姓負擔,於是下令各地不用再進貢茶餅,只進貢散茶即可。受上流社會的影響,明朝的飲茶風氣逐漸轉變,開始摒棄繁瑣的煮茶和點茶法,形成了簡便易行的泡茶法,並延續至今。
不過,中國的煎茶法和點茶法都流傳到了日本,並形成了日本的茶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