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7 18:46:24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調查顯示,在最希望孩子獲得的能力裡,超過七成的家長選擇了自信和溝通能力。應用心理學副教授李凌博士說,這兩者都有利於孩子終身學習的社會能力,「但『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大氛圍下,許多家長仍為寶寶們創設了自己心中的成長模式,違背了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因此,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兒童心理和社會交往的問題」。 本圖來源於CFP 她給家長們支招,要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家長切忌操之過急,既不要過度保護,也不要越俎代庖地幫孩子計劃好一切。 先在家中學著開口 李凌說,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不該只局限在學校,家庭和社會才是更廣闊的空間。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自我表達,「每個幼兒一開始都是只敢在最熟悉的人面前開口,比如爸爸媽媽等。」她建議,可以選擇熟悉的場地,讓孩子開口,比如,先在家裡人面前表現自己,說段小故事或唱支歌;漸漸的,當家裡來客人時,可以讓孩子嘗試為大家表演,之後可以帶孩子到小區或朋友家中,與陌生人交談。「從熟悉到陌生,肯定會有一個害怕的過程。」 她提醒,幼兒的情感框架就是在與父母交流和共處中搭建起來了,會影響他未來的與人交往能力。「但有些父母太過依賴早教等社會培訓機構,有時候因為工作太忙,甚至把孩子『外包』給這些機構。當親子相處時間越少,孩子沒有辦法得到幸福感時,他就極有可能不願說話或變得性格內向。」 其他熱點文章連結: 九歲小童作文驚現「神馬都是浮雲」! 4歲女孩頂嘴 老爸無言以對(圖) 70年老教材賣斷貨,網友高呼救救孩子! 4大2010年早教機構評測5大單項獎出爐 合格媽媽的四堂必修課 3歲女童照料高位截癱父親 被稱堅強妞(圖) 本圖來源於CFP 千萬不要過度保護 在幼兒園裡,小朋友間時常會因為玩具或事物產生衝突,甚至吵架、打鬧。李凌說,孩子吵架,吵過就忘,但部分家長卻頗為「記仇」。「有的家長會說出『不要再和他玩』或『他欺負你,他是壞人』之類的評價。殊不知,家長這樣做不僅是過度保護,並且人為地給孩子留下印象,把人簡單地分成了『好人』和『壞人』。」 李凌說,其實,吵鬧是孩子交往的一種方式,而且往往有利於他們交往能力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家長不該簡單地充當法官,而是了解事情前因後果以及孩子內心想法,幫助他分析和解決問題。」 搶玩具也是種交往 不少家長害怕孩子間產生衝突,一遇上孩子分配玩具不均的事件,往往息事寧人地說:「不要搶,我再給你買一件。」李凌說,家長千萬別做「和事佬」,其實這樣是扼殺了孩子與人交往的一次機會。「孩子或許就在爭搶玩具的過程中,領悟到怎麼才能與人溝通,並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她說,家長可以引導並告訴孩子正確的解決方法,讓孩子逐漸學會謙讓,比如,可以與小夥伴一起玩,或輪流玩。「3歲前,幼兒都處於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階段,此後才會逐漸學會與人溝通和交往。因此,家長不要懼怕衝突的發生。」 其他熱點文章連結: 九歲小童作文驚現「神馬都是浮雲」! 4歲女孩頂嘴 老爸無言以對(圖) 70年老教材賣斷貨,網友高呼救救孩子! 4大2010年早教機構評測5大單項獎出爐 合格媽媽的四堂必修課 3歲女童照料高位截癱父親 被稱堅強妞(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