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師培的四篇佚文

2021-02-07 歷史教學問題

類似以上兩文,劉師培為了論證袁世凱規復帝制之合理性,撰寫了多篇文字,以求獲得袁世凱的歡心。但對於袁世凱來說,像劉師培這樣主動效命為其鼓吹的無行文人太多,而他也並不太信任劉師培這種缺乏軍事實力和行政幹才的文人,僅僅是在利用過程中對其加以表彰與籠絡,並無派分給他們有實際職權的位置加以重用。但為了讓其繼續為自己賣命,袁世凱也作出姿態鼓勵和嘉獎劉師培的忠心,特意撥款3萬元讓劉師培復刊停辦已久的《中國學報》,以便更好發揮其經史長才。用後來時論的話說是:「劉師培亦為籌安會發起人之一,袁政府無處可報答其附和之意,遂發款三萬令其重辦《中國學報》。藉資豢養,並可使其作成數篇歌功頌德之文字,以粉飾帝政。」

在劉師培主持下,加上原來於上海主持《雅言》雜誌的章太炎學生康寶忠(心孚)的協助,《中國學報》成功復刊,從1916年1月28日開始,每月1冊,總共出版了5冊,發表的多為劉師培等人談論學術問題的文章。該雜誌出版前康寶忠還專門向沈尹默、錢玄同等人約過稿,錢玄同則推薦應該向章太炎、廖平、劉師培等人約稿:「在尹默處遇心孚來索《中國學報》稿,餘告以當世學者,本師以外尚有廖季平、劉申叔諸先生,珠玉在前,則糠粃固不足以登載。」不過錢玄同稍後在閱讀了康寶忠送來的《中國學報》第1冊後,對雜誌上所刊劉師培之文評價卻很低:「申叔之文無可復言。噫!三世傳經,結果至此,本師昔謂漢學之禍,昔疑過當,今乃知其信然。」

除了純粹的學術文章,《中國學報》中發表的同現實政治關係比較密切的劉師培文章當屬連載的《君政復古論》(上、中),以及《聯邦駁議》一文,這兩文風格仍是在試圖從學理與歷史角度來論證袁世凱稱帝之歷史依據與現實需要。只是因其發表時正趕上護國軍討袁,洪憲帝制岌岌可危,時人遂無暇顧及劉師培的言論,故此,劉師培的這兩篇長文發表後反響不大。

但《中國學報》重新出版後仍有一些影響,多家報紙曾對此刊進行了報導。《順天時報》還預先刊登了《重組<中國學報>緣起》與《<中國學報>出版廣告》。《神州日報》則在《中國學報》復刊第一期出版後簡要回顧了其民初以來的歷史,亦刊登了《重組<中國學報>緣起》一文。《上海亞細亞日報》也關注了《中國學報》的出版,將其重版放在清末以來的「學變」大潮中看待,對其評價甚高:「學變以來,士子鶩新而亡故國,聞祖德棄之如遺,一二有道之士大聲疾呼,以求保全於萬一。前清之季,有《國粹學報》、《神州國光集》等書之刊行,旋以經費支絀而止。辛亥翌年之末,京師復有《中國學報》之刊行,遭贛寧之亂而復輟。頃聞《雅言》報主筆康君由滬入都,以《雅言》與《中國學報》合組,仍命為《中國學報》,而劉申叔諸人實主之,其維持文獻、提倡絕學之苦心,可謂至矣。」該文最後還同樣轉載了《重組<中國學報>緣起》。稍後,《上海亞細亞日報》為此特意刊發了羅癭公撰寫的一篇《〈中國學報〉題辭》:「群儒已分東高閣,奇字乃肯求玄亭。不聞博士爭三傳,或有諸王抄五經。疆華屢禁陳符赤,天祿儻見然藜青。鼎嘗一臠應知味,精解當如新發硎。」

在《中國學報》每期內封,均刊載有《重組<中國學報>緣起》和《本社啟事》兩文,講述其出版緣起、宗旨和發行情況。按照慣例,此兩文應該是出自該刊主持人劉師培之手。其《重組<中國學報>緣起》全文如下:

清社既屋,式造新邦,九服之士,習於橫議,往往自矜奇奧,鄙棄國聞,慮非勵進民德之道。同人惴惴,竊引為憂思,欲光大前修,以啟來哲,俾知祖德匪遙,遺徽可保,庶能閎我漢聲,葆我黎元。壬癸之際,乃有中國學報之刊行,邦人諸友,幸不遐棄,置郵傳抵,暨於南朔。方期恍惚斯業,而南服難作,狼匪跳梁,喪亂洊臻,弦歌輟響。遭斯挫折,遂漸消沉,撫心自訟,良用惄然。方今國體問題解決,伊邇應古合舊,厭厭眾心。本社同人重理舊業,誓賡往緒,適雅言主者亦移其社於北京,主旨悉符,乃相萃合,務使術藝並舉,文質鹹茂,群力既厚,巨功可期,揚祖國之光榮,示學人以楷模,以昌亭林、船山之餘緒,凡我同人,實共圖之。

至於《本社啟事》之內容則為:

本報前次發行九期,上海《雅言》發行十二期,均因事停版,有負閱報諸君之雅意,抱歉良多。現由同人賡續前業,定於本月二十八日出版。所分門類,或接續前業,或另列新編,俱系人間未見之本,並採集唐宋以來名人書畫,用珂羅版精印,以餉海內,大雅宏達,幸賜教本報。每月一冊,計一百頁左右,定價三角五分,半年一元八角,全年三元五角,郵費在外。凡有定閱本報,與從前訂購本報暨《雅言》全年諸君,務祈開具詳細住址,速寄北京西城二龍坑梯子胡同本社為盼。中國學報社啟。

然而《中國學報》出版之時,袁世凱的統治就面臨著危機。1915年12月底雲南率先反袁後,國內輿論風向大變,加之外論一直以來的反對,各界力量紛紛要求袁世凱取消帝制,進而要求其下臺。像之後時論所言:「何圖滇黔舉兵,各省繼起獨立。囊之勸進者,遠不及今日勸退者踴躍。」

隨著袁世凱在1916年6月6日的病故,原來鼓吹帝制的各媒體再無靠山和津貼,又乏銷路,於是紛紛倒閉或轉變政治立場。劉師培主持的《中國學報》也未能例外,不得不於1916年7月初自行關張,「乃自南方事起,項城猝逝,該報津貼之款無著,且銷路亦不見暢旺,故本月初業已停版,並將社中所有器具拍賣一空」。之後失望至極的劉師培遂不再公開著文議政參政,發表在《中國學報》3月號上的政論文《聯邦駁議》,或為他公開議政的絕響。

相關焦點

  • 038-關於劉師培佚文《光漢室叢譚》-劉師培研究筆記(38)
    另,《遺書》60冊(108-112),《光漢室叢談》(四則),均論詩。《國粹學報》第16期(合訂本第6冊)。顯然並非此文!備查。錄此備忘。」後在《知網》下載了盧康華先生輯錄的《光漢室叢譚》,載《歷史文獻( 第十七輯) P310-330,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光漢室叢譚》確係劉師培佚文。《劉申叔遺書》、《劉申叔遺書補遺》均未收錄。
  • 劉師培:變節的國學大師(國家命運·世道人心·連載97)
    近代語言文字學大師黃侃,早年曾師從章太炎,他曾在1919年劉師培去世前夕正式拜其為師。黃侃對劉師培「執贄稱弟子,扶服四拜,劉君立而受之。」黃侃說:「餘於經學,得之劉先生者為多。」其實,黃侃只比劉師培小2歲。
  • 劉師培:一場孽緣一場夢
    劉師培沒有讓大家打臉。劉寶寶表示不開心:他寫了篇《留別揚州人士書》,表明自己從此作別滿清科場,改名「光漢」,投身革命。聽說陳獨秀、章士釗等人在上海辦《蘇報》,劉師培便投奔而來。蓬頭垢面的少年叩門而入,自稱劉師培,章、陳二人當然不信。
  • 劉師培離蓉時間地點考及個人感慨-劉師培研究筆記(24)
    1913年,何震從山西赴成都尋找劉師培。後,二人一同離開成都,沿長江順流東進,最後到達上海。陳奇《劉師培年譜長編》:1913年「夏 何震『尋夫蜀道』,由山西太原抵達成都。《吳虞日記》1913年6月24日(五月二十日)載:『香祖過楊南皋夫人處便飯,因請有劉申叔夫人何震,故去一談。』
  • 劉師培對傳統楚辭研究的繼承與突破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一字魯源,號左盦,江蘇儀徵人。他深受家學薰陶,著述豐贍,「凡關於論群經及小學者二十二種,論學術及文辭者十三種,群書校釋二十四種,除詩文集外,率皆民元前九年以後十五年中所作」,被稱為「揚州學派」的殿軍。劉師培關於楚辭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南北學派不同論》、《文說·宗騷篇》、《楚辭考異》三部著作中。
  • 劉師培研究筆記(一)
    研究劉師培,是我20多年前在上本科時就產生的想法,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只是因為對這個人的好奇心。
  • 【極重要】一件小事及劉師培東京住址考-劉師培研究筆記(13)
    也就是說,劉師培夫婦創辦《天義報》、「女子復權會」和「社會主義講習會」,均與民報社為同一地點。 三、關於劉師培的第一次遷居「《天義》為半月刊,社址在小石川區久堅町二十七番瑜伽師地。」(《劉師培年譜長編》第198頁【209】)陳奇先生所述的這一社址,即是劉師培夫婦赴日後的第二個住址。
  • 劉師培:屢次變節的國學大師
    劉家祖孫三代以治一部《左氏春秋傳》而著稱,章太炎推重劉師培家傳的古文經學,劉師培仰慕章的學問,二人義氣相投,學問相近,引為知己。當時上海是國內民主革命的中心地帶,章太炎在《蘇報》上鼓吹排滿革命,積極從事革命活動。       受章太炎影響,劉師培思想翻然一變,從此絕意科場,主動投身民主革命活動。
  • 近代文人印象之——劉師培
    我隨便問起了劉師培,沒想到,他的額頭馬上放起光來,本來他早有些疲累了。因為我們已聊了幾個小時,或者說,已經聽他談了一個晚上。 劉師培固然是厲害吧,不過胡老師當時吹他的具體內容,我幾乎不記得,有印象的只兩條:第一,連牛皮烘烘的黃侃也拜他為師。第二,他有個極漂亮的老婆,可是後來背叛了他。當然,後一條尤其清晰。當然現在我已知道,那可能是不確的。
  • 【名流影像】劉師培與何震:「變節」夫妻的愛情
    在留日革命者中章炳麟威望崇高,劉師培公然與其決裂,在日本就待不下去了。不久劉師培攜家人渡海回國。劉師培回國受妻子遊說而態度大變,竟投靠晚清重臣端方。何震甚至說服劉師培潛伏於革命陣營,向清廷出賣情報,做了端方的暗探。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何震表弟汪公權因出賣革命者張恭而被擊斃。汪公權死後,劉師培端方幕僚的身份暴露。
  • 路新生 | 劉師培的民族史研究及對蒙文通的影響
    廖平與劉師培,同是蒙文通的老師。據錢玄同《左盦年表》,劉師培辛亥(1911)「至成都」,壬子(1912)「任四川國學學校教員,為四川《國學雜誌》撰稿人。」[13]這一點從蒙文通的記載中得到了證實:「文通於壬子(1912)、癸丑(1913)間學經於國學院,時廖、劉兩師及名山吳師並在講席。」
  • 039-劉師培與幽光閣本《亭林詩稿》之關係-劉師培研究筆記(39)
    原載《江蘇》第4期,1903年6月25日,署名劉師培。劉師培文中所說的顧炎武兩首佚詩是,《羌胡引》和《井中心史歌》。劉師培在該文案語中寫道:「潘次耕刻顧集時,將此篇刪去。德清戴子高假淞南沈岱瞻所藏元本校一通,故將此詩錄下。今此本藏於培處,故直錄之。」一、劉師培與幽光閣本《亭林詩稿》之關係戴望去世後,其部分藏書由其金陵書局同仁劉壽曾續藏。
  • 《劉申叔遺書》一處疑似編輯疏漏-劉師培研究筆記(20)
    《讀書隨筆》是劉師培在《國粹學報》第1期始,至第44期終開闢的一個固定欄目——《叢談·讀書隨筆
  • 劉師培與何震:思君不見君,空留千古恨
    劉家祖孫三代以共治一部《春秋左氏傳》而聞名於世,劉師培承襲家學,頗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風採。何班經常聽父親誇獎劉師培少年才俊,前途無量,她心中暗喜,自己果然沒有愛錯人,她的申哥哥乃是一代英才,絕非等閒之輩。她心中敬他,憐他,更愛他。何班亭亭玉立之時,劉師培已少年成名,譽滿華夏,談史論經,著書立說,在國學界被譽為「少年大師」,與年近不惑的章太炎齊名。
  • 蔡元培的兩則佚文
    筆者翻閱民國文獻,發現蔡元培的兩則佚文:《華北大學校刊發刊詞》和《曹夫人傳》。查閱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蔡元培全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998年版高平叔著《蔡元培年譜長編》,以及其他傳記資料等,均未輯錄或提及這兩則佚文。下面就兩則佚文略作釋讀。  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期間還曾兼任私立華北大學校長。
  • 革命黨「激烈派第一人」劉師培投降清朝,寫下五策,今天也可看
    1908年,劉師培的名字作為兩江總督端方的隨員,登載在各大報紙中,蔡元培等革命黨人這才確定「此人之變節殆已無疑」。後來,劉師培擔任「直隸督轅文案、學部諮議官」,成了清廷的一名幹吏。劉師培這個曾經號召「打破世界的枷鎖」,又曾經給《共產黨宣言》中譯本作序的人,竟然轉身投向了腐敗、腐朽的清王朝,這樣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更成了革命黨人之間風聞的恥辱。
  • 巴金兩篇佚文面世,用譯文打動更多人的心
    其中《散文詩》新增最新發現的巴金佚文,即《譯後記》兩篇。這套譯文集根據巴金生前親自校訂的最後版本排印,並以「附錄」形式在部分作品正文之後匯集了巴金與譯文相關的注述。每本書內配有巴金珍藏的原版書影、插圖以及作家手稿等,幫助讀者深入理解作品,也可一窺一代巨匠以翻譯向文學之路精神偶像致敬的軌跡。小說家的光芒,掩蓋了巴金翻譯家的成就?
  • 蕭紅1937年佚文被發現?署名"玲玲"試探轉向(圖)
    這三篇散文,後來都發表於由胡風主編的《七月》雜誌之上。  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七月》雜誌於1937年9月11日在上海創刊,至第3期就因戰事被迫停刊。同年10月16日在武漢復刊,改為半月刊,期號另起,蕭紅當年在上海寫成的散文,實際上是在武漢的《七月》雜誌復刊號上發表的。
  • 張偉麗丨國家圖書館藏抄本《灤陽消夏錄》及佚文二則
    還京後乃足成之,故間有今歲事,仍並為一書,因其原名者,如陸放翁吟詠萬篇非做於一時一地,統名曰《劍南詩集》云爾。庚戌(1790)六月廿九日繕淨本竟因題。[4]可知此書先在熱河(今河北省承德)完成兩卷半,回到北京後又完成了剩下的半卷。關於熱河創作《灤陽消夏錄》一事在道光鄭本《灤陽消夏錄》序中有更為詳細地記錄:「乾隆己酉夏,以編排秘籍,於役灤陽。
  • 「清華簡」再推新成果 八篇佚文首次公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發布的八篇戰國文獻,包括《四告》四篇,《四時》《司歲》《行稱》和《病方》。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四告》,這是清華簡整理團隊整理髮布的又一書類文獻。《四告》全篇有五十支竹簡,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 黃德寬:像《四告》這種文章,它基本上都屬於祭祀禱辭。它之所以重要,就是這幾篇的內容。第一篇它涉及的是周公,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對整個西周政權的鞏固發展意義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