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愷是受到孫中山委託參與黃埔軍校籌備與創建第一人,從參與籌措到與共產國際代表談判,協商確定在廣州創辦黨義軍官學校並主持建校,代理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後任黃埔軍校首任黨代表以及所有駐廣東各軍總黨代表,全力支持孫中山先生制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輔佐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積極促進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和捍衛者,他與中國共產黨人精誠合作,支持工農革命運動,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蓬勃向前,是那個時代著名民主主義革命先驅、國民黨左派領袖、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筆者擬據海峽兩岸檔案史料書籍報刊信息,將廖仲愷與軍事、粵軍、黃埔軍校和黨政事務相關史實,作些史料事跡歸納整理與考釋述略。
襄助中山先生,促進國民革命
廖仲愷(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祖籍廣東歸善,祖居廣東梅縣。1877年4月23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旅美華工家庭。1893年,父竹賓在舊金山病故,後隨母親回到廣州,投奔時任清政府招商局總辦的叔父廖志崗。1896年,就讀於香港皇仁書院。1897年由其叔父安排,與香港地產商何戴的九女何香凝(1878-1972)相識並在廣州結婚,時居廣州城內同福西路龍溪新街一棟坐北朝南的青磚石腳二層小樓,即「雙清樓」所在地。後與哥哥廖恩燾一家合住在廣州市三官廟的廖公館,一座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
廖仲愷
1898年,廖仲愷從香港皇仁書院畢業,有赴日本留學的願望,為了支持丈夫,何香凝毅然把陪嫁的珠寶首飾和所有的細軟及家具等賣掉,連同私蓄總共「湊得三千餘金」,資助廖仲愷赴日留學。1903年4月,何香凝再將自己物品變賣後抵達東京,開始了二人的旅日留學生活。1904年3月,廖仲愷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經濟預科學習,繼入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科學習,兩人在早稻田大學附近租住一套公寓,並命名為「覺廬」。1903年9月,廖仲愷、何香凝在日本東京結識孫中山,被他的偉大氣魄和堅定信念深深感動,向孫中山表示「想參加革命工作,願效微力」。廖仲愷、何香凝二人遵照孫中山指示,在日本「物識有志學生,結為團體,以任國事」。此後,夫婦二人便追隨孫中山,從此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1905年,廖仲愷、何香凝夫婦協助孫中山組建同盟會。8月廖仲愷被孫中山委任為同盟會外務部主事。何香凝則是同盟會首位女會員,擔負聯絡與內勤。夫婦二人在東京的家,也成為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聯絡點與聚會場所。在忙碌學業與革命工作期間,女兒廖夢醒和兒子廖承志相繼誕生。廖仲愷於1906年翻譯了一些早期社會主義學說的文章,並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上發表,其間奉孫中山命回國秘密進行革命活動,以「屠富」「淵實」筆名在《民報》發表譯作《進步與貧乏》《社會主義史大綱》等。廖仲愷是最早介紹和探索社會主義問題的中國人之一。此時,廖仲愷多次潛回國內進行秘密活動,無暇照顧家中妻兒,何香凝主持家務,兼顧參與一些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前後,廖仲愷夫婦追隨孫中山回國,繼續投身革命事業,在事業、生活中相互支持、志趣相投、相得益彰,在革命黨人中傳為佳話,被譽為「革命伉儷」。
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敗後,他倆與孫中山等亡命日本。1914年6月23日協助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1914年7月,廖仲愷任中華革命黨財政部副部長,繼續為討袁籌措軍費,致力於反袁鬥爭。1916年10月13日,廖仲愷接替張人傑任中華革命黨財政部部長。1917年9月,孫中山開府廣州,廖仲愷任中華民國軍政府財政部次長、代理總長,盡力於護法事業。1918年6月,廖仲愷隨孫中山到上海後,與朱執信、胡漢民等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發表《三大民權》《<全民政治論>譯序》等文章,宣傳和研究革命理論,同時翻譯孫中山用英文撰稿的《實業計劃》第一計劃。
1919年10月13日,廖仲愷任中國國民黨本部財政部主任。稱讚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空前之舉,震懾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於黑暗」。其間與朱執信等學習俄文,準備赴蘇俄學習。1919年至1920年間,廖仲愷多次奉孫中山命赴福建漳州,幫助組建援閩粵軍和協助解決財政難題,推動粵軍回師廣東,驅趕桂系軍閥。1920年4月,廖仲愷致電孫中山曰:「以粵軍獨立作戰,非先籌備槍炮子彈不可……粵軍出發後,必盡力援助。而競存之意,則必須先得子彈,然後出發,蓋事實上必如此,然後有成算而壯士氣也。強粵軍無助而先動,蓋全軍士氣所關。」1920年夏間,廖仲愷奉孫中山命,在上海與漳州兩度會見過共產國際使華人員波達波夫(來華時化名路博),在漳州會見時,陳炯明、陳友仁等在場參與。後在上海會見時,是與孫中山一同會談,波達波夫「向孫中山介紹了蘇聯情況,勸孫中山學習布爾什維克的辦法進行中國革命」,還贈送了英譯本《蘇俄憲法》。援閩粵軍返回廣州後,廖仲愷協助孫中山組建廣東革命政府,任財政部次長,後兼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努力開創廣東革命局面。
來源:《黃埔》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