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億老人,4千萬失能人口,中國人最需要的保險,為何生不逢時?

2020-12-14 八點健聞

2.54億60歲以上老人,4000萬失能人口,這兩個龐大的數字提示著當下中國人最迫切需要的一種保險——長期護理險。

這也是一項生不逢時的保險。

近期,當國家醫保局和財政部宣布增加14個長護險試點城市,並明確它的獨立險種地位後,立馬衝上熱搜,被輿論冠以「社保第六險」的稱謂。

說是擴圍,自2016年開始的長護險試點實際上是延期了。在當時人社部的計劃中,是「利用1-2年試點時間」 ,在十三五期間(2016年-2020年),基本形成長期護理保險的制度政策框架。

對於一項要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險而言,最緊迫的問題是,錢從哪裡來?

不巧的是,這種中國人最迫切需要的保險「趕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轉折點——2014年起,中國GDP增速開始放緩。接下來的這些年,全國的基調總體是為企業減負減稅,普遍性降費成為趨勢。這使得原本就令人頭疼的的籌資問題變得困難重重。

所以4年後,我們仍然沒有找到一個可以推向全國的模式,只能繼續擴大試點範圍,為覆蓋14億人口尋找一個最大公約數。

這種生不逢時是全球性的,自荷蘭1968年建立起了單獨的、全民強制參與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後的52年間,全世界範圍內,也只有荷蘭、以色列、德國、日本、韓國五個國家建立了全民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總覆蓋不過3億人。

△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人最需要的保險

就在本月初,轟動一時的「榆林埋母案」一審宣判—— 兒子被判故意殺人罪,獲刑12年。

半年前,58歲的窮困潦倒的兒子,在一個初夏的深夜,將79歲的母親,推下了廢棄已久的墓坑,因為母親已經癱瘓了, 「屎尿全在床上,臭烘烘的」。

這固然是一起偶發的人倫悲劇,也折射了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困境。

無獨有偶,早些時候,日本一些發生在親人之間的由看護疲勞引發的殺人案被零散地記錄在一家媒體的專欄上。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件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此後他們決定採訪這些中老年「加害者」,5年後,這些日本家庭看護者的普遍困境被記錄在了今年剛出版的《看護殺人》一書中。

「長期壓抑的家庭看護者,他們的壓力就像是在空杯子上慢慢加水,快到杯緣處,似乎還能承受,等到再滿上,壓力就如同杯中的水滿溢出來,崩塌殆盡。」

這些悲劇可能來自一個樸素的事實:依靠現代醫學,身邊的親人活得越來越長了,他們需要被照護的時間更長了。

說起來,很多人的終極願望,其中之一可能是長壽,但當人類發現,離「活得久」這個目標越來越近的時候,卻發現病痛、失能、失智等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

看護者與被看護者都處於絕望之中。

由於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自殺率開始一路下跌,從上個世紀末的22.6/10萬下降到9.8/10萬,降幅高達58%,是全世界自殺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唯獨老人高揚的自殺率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中國老人的自殺率是普通人的3-7倍。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的副教授劉燕舞,多年來致力於中國農村地區老人生存狀態的研究。據他統計,擺脫疾病的痛苦和生存困難,是農村老人自殺的最主要的因素。

在多年前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劉燕舞描述了一個典型的老人因病痛而自殺的悲慘場景。

「有不少老人,因為行動困難,拿不到藥水瓶也站不上板凳懸梁,便在不及人高的窗戶上,搭起一根繩,挎住頭,蜷起腿活活吊死。」

到2019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了12.6%。

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如果要分老齡化的程度高低,國際公認標準是,65歲以上人口佔比7%-14%為輕度老齡化,14%-20%為中度老齡化,21%-40%為重度老齡化。也就是說,中國已經站在了中度老齡化的邊緣。

建立一套為年老、患病或遭受意外傷害等導致常年臥床生活無法自理的社會成員提供照護服務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似乎是唯一的選項。

已經實行長期護理險的國家中,幾乎都在中度老齡化臨界點前後建立起了長期護理險制度,以日本為例,1994年發展為中度老齡化的第五年建立起這一制度。

而對於中國來說,什麼樣的時間點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長期護理制度最為合適?很少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但毫無疑問的是,無論是高發的老人自殺率,還是家庭看護殺人者,還都在在敲響警鐘,在生育率長期走低、老齡化程度加深、長期護理費用不斷增高的現實狀態下,長期護理險可能是這2.5億中國老年人(指60歲及以上)最需要的一個險種,並且迫在眉睫。

有學者做過測算,中國長護理費用2030年將突破10000億元,如果沒有長期護理險分擔風險,這一大筆費用將壓垮無數個家庭。

此外,家庭小型化帶來照料人手不足,老年人收入普遍不高,再加上現代社會勞動力外出就業、流動頻繁,現實迫使老年人失能後的長期護理問題從傳統社會的家庭責任演變成當代社會的重大風險。

△榆林埋母案現場

道路之爭

保險的本質在於風險分攤機制。把個人可能遇到的老、病、死的風險分攤給多個人甚至是全社會來承擔。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誰來出錢分攤風險?用保險的專業術語說是,怎樣籌資?

放眼國外,多數沒有建立長期護理險的國家主要是因為被「誰來出錢」所困擾多年。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一上任就要將長期護理保險作為第五項社會保險推出,但直到卸任也未能如願——法國人是因鄰國德國長期護理保險連年赤字、政府不得不提高費率而被高繳費嚇退,倒是薩科齊的繼任者因為抵制這項險種獲得更多選民支持。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想借醫改之機推出社會自願繳費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結果,不僅共和黨強烈反對,就連歐巴馬所在的民主黨也不支持,反對者擔心無法控制的費用支出會將政府拖下水。美國甚至有人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視作「龐氏騙局」, 因擔心高額成本給政府繼而是納稅人增添負擔而最終放棄。

所以,包括美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的長護險都以商業險為主,個人和家庭自願繳費,政府責任最小化。

建立一個全民長期護理險制度到底有多難?直到現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五個國家建立了單獨的、全民強制參與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總覆蓋不到3億人。

中國也有過長達十年的路線之爭。到底是走商業保險的路?還是上升為全社會動員、強制繳費的社會保險為主?

堅持提出的商業險為主的學者認為,中國那個時候經濟水平較低、城鄉差異較大、不同行業之間收入差距也大,這些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國長期護理保險模式不可能採取統一的社會保險護理制度,而是要採取商業保險的形式」。

堅持社會保險為主的一方,主要以制度路徑依賴為論據,在實行社會保險為主的土壤中,老齡化這一社會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走社會保險這條路。

自2005到2015年間,學術界圍繞長護險的道路之爭,誕生的大大小小的論文已有五千多篇。

但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10年間,更重要的是完成「新醫改」的承諾——建立覆蓋13億人的全民醫保。是否要建立一個覆蓋全民的長期護理保險,還沒有上升到國家意志層面。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生不逢時的社保第六險

隨著中國失能老人數量肉眼可見的躥升,越來越多的學者在道路之爭上逐漸形成共識,走社會保險為主這條路,但隨之而來的新問題不斷:什麼時機才是成熟的?什麼樣的籌資模式才是合理的、可持續的?

2015年底和2016年2月,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的戴衛東兩次接到了同一個電話。給他打電話的,是原人社部主管的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的人員。

第一通電話,戴衛東接到了「命題作文」:講講國外主要國家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經驗、問題和挑戰。他和一些研究長護險多年的專家被邀請去北京講課,學者的研究逐漸進入官方視線。被召集來聽課的人中,有26個省的原人社廳主要領導,可見重視程度之高。

第二通電話,戴衛東接到了另一個「命題作文」:講講中國長期護理險制度的設計理念和制度框架設想,且具體到籌資模式。講課的對象是人社部司局級領導。

相隔較短且密集的長護險會議和講課,實屬罕見,這也是一些地方官員第一次系統了解長期護理險。

4個月後,也就是2016年6月,原人社部出臺了第一份有關長期護理險的重磅文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這份文件最重要意味著,中國將走全社會動員的強制性長期護理險道路,給學界的道路之爭畫了一個休止符。

文件的重要性在於,一個是明確了15個試點城市,一個是給出了試點探索的時間,一個是參與人群首先從職工醫保參保人群鋪開。也就是說,這些試點城市要在1-2年的時間形成各自的探索經驗,為在全國推開長期護理險提供可複製的模式。

成為社會保險的一個新險種,籌資至少要涉及到單位和個人。此前在中國建立起來的五大險種(養老險、醫療險、失業險、工傷險、生育險),針對在職職工,都要求單位與個人同時繳費,只不過後來生育險被併入醫療險,五大險種變成四大險種。

但現實是,這個可能成為中國人最需要的新險種,生不逢時。

全民醫保能在不到10年間覆蓋了13億人,得益於它誕生於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十多年,企業是職工醫保的繳費主力軍,各級財政承擔了城鎮居民和農民保費的絕大部分。

一個新的社會保險險種的出現,本質上為企業「增負」,增加額外的稅收,不巧它「趕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轉折點——2014年起中國走向了經濟新常態:GDP增速放緩。接下來的這些年,全國的基調總體是為企業減負減稅,普遍性降費成為趨勢。這使得長護險原本就令人頭疼的的籌資問題變得困難重重。

在2016年那份文件中,在籌資方式上,提到了可以通過優化職工醫保統帳結構、劃轉職工醫保統籌基金結餘、調劑職工醫保費率等途徑籌集資金。

本應獨立籌資的長期護理險,從一開始,就不得不依附於原有的社會保險。在短期內,長護險成為醫保的附屬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誰來出錢?

這個生不逢時的險種,註定要走上一條漫長的路。

在人社部最初的計劃裡,是要在試點1-2年後,基本形成長期護理保險的制度政策框架,向全國推開。

但4年之後的今天,等來的不是全國性制度的開始,而是新一輪試點城市探索的開始——又有14個城市加入試點中。

這比以往任何一個險種在全國的推行速度相比,都顯得過於緩慢:醫保的籌資模式從試點開始就已確定,從試點推行到全國不到4年,醫保覆蓋人數從2003年的1億出頭到2011年的13億人口。工傷險和生育險,甚至沒有進行試點,就直接在全國推開。

這是因為,在長期護理險前期試點的15個城市,可以完全複製到全國的模式,幾乎沒有。

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推進籌資之難:試點4年,15個試點城市中,能覆蓋到全人群的目前還只有6個城市,上海、青島、南通、蘇州、荊門和石河子。

剩下的城市,主要以覆蓋城鎮職工為主,現階段幾乎無法覆蓋到抗風險能力更差的農民。

這是由於在多數試點城市,長護險主要倚賴於醫保資金的劃轉。在中國的醫保制度中,職工醫保由個人和企業兩方繳費,城鄉居民和農民的醫保保費由個人和財政負擔,前者的繳費能力遠高於後者,所以大部分試點城市先從繳費能力高的職工群體開始,再慢慢擴大到全人群。

但恰恰是大部分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往往更需要長期護理險。

不過,哪怕是已經覆蓋了全人群的6個城市,他們籌資模式幾乎沒有什麼共性可言,各地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常年醫保基金有充足結餘的青島就像有錢人家的孩子,長護險的籌資資金部分源自於醫保基金歷年結餘,一次性從歷年結餘中劃出了20%共19.8億元作為長護險的啟動資金,也不用企業掏錢,職工用醫保個人帳戶出資,居民還是個人出資,還有每年2000萬公益基金投入。

南通是四元籌資渠道,最初個人每年交30元(職工醫保有個人帳戶,職工可從個人帳戶劃轉30元),統籌基金每個人每年劃出30元,市財政給每個人每年交40元,福利彩票基金也要劃出一部分,具體按照基金收支情況調整。

上海是唯一一個完全獨立籌資的城市。對於城鎮職工而言,企業和個人都需要交費。城鎮居民群體需要繳費的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個人繳納一部分,剩餘部分由市區兩級財政按一比一配比撥款。

除去獨立籌資的上海,如果從14個試點城市總體來看,都將醫保基金作為目前籌資最為主要的渠道和依託,大多數城市也都沒有將企業繳費作為籌資渠道。有10個城市將財政補貼列為資金來源渠道,11個城市增加了個人繳費的部分。

那麼哪個試點城市的籌資模式更適用於全國?就要找到一個籌資水平、經濟發展、人口結構三個要素之間良性互動、彼此促進、協調發展的城市,根據研究者的測算,最協調的是上海,但是作為中國唯二兩個超級城市的上海顯然不具備可複製性。

困境重重

作為一項社會保險,長護險制度一旦建立,將是一件開弓沒有回頭箭的事。

實行長護險的15年中,日本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繳費額從每月2911日元增加到5514日元,15年翻了近一番。相比其他推行全民長護險的國家,日本財政補貼在籌資的比重最高,但依然無法阻擋不斷上升的長期護理險的成本。

再看中國,目前在醫保基金夾縫中生長的籌資模式更不具備可持續性。

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後,接過了人社部的班,繼續推進長期護理保險的制度建設。國家醫保局在2019年給政協提案的一份回覆中提到,從第一批試點城市的資金來源看,「醫保基金佔比較高」,「個人繳費佔比較低」,不可持續。

為長護險找到一個可持續的資金來源,是所有政策制定者的難題。

從國家醫保局和財政部最新下發的《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的文件》看,對於職工參保人群,將會沿用醫保的籌資模式——以單位和個人繳費為主。但和職工醫保單位承擔繳費大頭不同的是,在長護險的制度框架裡,單位和個人繳費原則上按同比例分擔。

但是,對於繳費能力更弱,更為龐大的城鎮居民和農民參保人,並沒有很好的辦法。

繼續沿用全民醫保的模式,用財政投入的方式補貼近10億城鎮居民和農民長護險保費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嗎?

不過,羊毛總歸出在羊身上,財政支出本質上也是需要通過稅收的方式實現的,越來越高的財政支出,留給後代的,是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在上一個經濟周期中,中國迅速建成了覆蓋十三億人的全民醫保。這一次,我們還能複製全民醫保成功的模式,建立起覆蓋十幾億人的長期護理險嗎?

吳靖 於煥煥|撰稿 徐卓君 |責編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相關焦點

  • 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近2.5億:超4千萬失能,護理需求大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近2.5億,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老齡化的形勢嚴峻,老人照料的需求巨大。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十指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和國家人口政策的變化,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發生了重要改變,而這一變化也導致人口年齡結構發生了變化。
  • 鄭州亟須探索建立「長護險」制度:讓失能、半失能老人受益
    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日常護理該如何辦?4月17日,「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暨《鄭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研究》課題研討會」在鄭舉行。會上,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鄭州市人民政府鄭州研究院副院長、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楊東方介紹,目前,鄭州人口已過千萬,60歲及以上老年人數也已近120萬。為了使老年人有幸福晚年,使失能者有尊嚴生活,鄭州亟須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長期護理保險是什麼?
  • 緩解失能老人護理難題長期護理保險亟待加快發展腳步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全國現有失能失智老年人口已超4000萬,直接影響約1億戶家庭,失能老人的護理問題也因此成為社會養老服務中的「最痛點」。發展長期護理保險作為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制度措施之一,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今年兩會上,有多位代表委員就長護險提交建議提案,呼籲加快立法、建設統一等級標準和制度、加大商業性長護險優惠力度。
  • 社保第六險「長期護理保險」指什麼?4000萬失能老人護理費有著落
    2017年7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就印發過《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公布了15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城市名單,並強調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為1.5億,已超過全國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老齡化壓力日益加重。
  • 全國60歲以上人口超2.12億 失能老年人近4000萬
    記者發現,照料中心有監測設備,老人家裡只要裝了該設備,可以上傳數據,有需要時按下按鈕,家庭醫生就會上門服務。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有住院病床,有康復需求的老人還可以在這裡住院。  據甘家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陳永箐介紹,這個日間照料中心開了有3年多,有13張床位、2名專職工作人員。
  • 老年人口2.5億、失能老人4000萬,適老衛浴產品缺口大增
    「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近2.5億人,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對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呈現龐大而剛性的需求。」近期,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出了這樣一組數據。4000萬的失能老人,如果再加上年輕群體中的失能人群,這個數字將會更龐大。
  • 老人失能失智不能失保障
    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聯合發布《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調查地區有4.8%老年人處於日常活動能力重度失能、7%處於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
  • 瀋陽每10名老人中就有1.4人失能臥床
    &nbsp&nbsp&nbsp&nbsp數據:10名老人1.4人失能&nbsp&nbsp&nbsp&nbsp來自國家統計局瀋陽調查隊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瀋陽市戶籍人口731.4萬人(常住人口810.62萬人),其中60歲以上人口173.5萬,佔全市總人口的比重從
  • 4000萬失能老人的照護難題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人照護成社會難題。  國家醫保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達2.54億,失能人員超4000萬。
  • 一人失能 全家失衡:4000萬失能老人的照護難題
    (健康時報記者 王振雅 李超然)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人照護成社會難題。國家醫保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達2.54億,失能人員超4000萬。專業護理急缺,壓瘡合併徵可致命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男護工資源非常搶手,這與照顧失能老人需要體力有關。家住北京的倪先生家裡就請了一位男護工,但仍然無法滿足老人的居家護理需求。剛過60歲的倪先生,因為一次意外摔傷腰部骨折,成為了一位失能老人。「我收拾了一天,我來的時候味道比這更大。」
  • 河北民政廳廳長:2017年"失能、半失能"老人補貼將翻倍
    央廣網北京3月8日消息(記者 張雷)「河北當地老齡化的趨勢非常嚴重,全省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400萬人,而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則達到140萬。」昨天(7日)下午,河北省民政廳廳長趙風樓給出的一組數據,令人擔憂。
  • 給失能老人更多護理和關愛
    我國尚未建立護理保險制度,政府補貼主要集中在高齡老人和「三無」以及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群體,對全體失能老人的政策尚有缺失。2020年11月12日在北京一家由醫院改建的老人養護中心,記者了解到,養護中心可提供護理人員到家或直接將老人安排在養護中心常年入住兩種服務。在養護中心入住的價格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老人的護理費用,另一部分是老人的醫療費用。
  • 融媒體訪談|侯學元:建立長期「照護險」解決失能老人看護難題
    3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接受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高齡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格外需要關注,「除了要增加護理型養老機構和床位數量外,建議從國家層面探索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緩解老人及其家庭護理費用過重的問題。」  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其中失能 老人近4000萬。
  • 失能老人照護問題受關注 人保健康推商業護理險
    同時,在全國兩會期間,失能老人的照護問題更是受到代表、委員們的高度關注,多項議案、提案呼籲加快長期護理險立法,建議商業保險公司推出更多的護理保險產品,以緩解失能老人護理難題。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健康保險公司(下稱「人保健康」)5月28日推出「美好今生護理保險」,為客戶提供殘障護理保險金、老年護理保險金、疾病身故保險金、殘障護理豁免保險費、健康管理等保障與服務,通過產品創新進一步豐富商業護理保險產品市場供給,滿足客戶長期護理保障需求。
  • 義烏推長期護理保險 讓失能老人安心養老
    在獲悉義烏市委市政府出臺長護險後,家人將其送到了這裡,成為首批享受該政策的失能老人之一。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護險制度試點。作為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先行區的浙江省,一直在探索如何通過保險機制助力政府共同破解人口老齡化問題,在義烏等地先行先試,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和社會口碑。
  • 服務失能老人,商業長期護理險未來的發展重點是什麼?
    在此背景下,政府就想著如何把這部分對失能老人的服務從院內剝離出來,讓這部分老人到家或機構中去養老。但沒有了醫保的扶持,而失能老人的養老金難以負擔長期護理所需要的支出。雖然自2005年開始,我國養老金已經實現了14連漲,以北京為例,2019年北京養老金平均已達到4157元,而北京請保姆陪護老人價格基本在每個月5000—9000元,北京養老機構針對失能老人的價格最便宜的也要每個月6000—8000元(多數在1萬以上)。
  •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聯合發布...
    報告以23個已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城市為調查框架,居住於當地主城區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和30-59歲成年人兩個人群為調查對象,系統分析了老年人生活活動能力、失能老人「護理服務群像」、成年人對失能風險的認知偏差及護理規劃意願等問題,為政府、相關金融行業、養老產業鏈等各領域了解老年人服務需要,預測成年人養老金融產品需求,精準定位相關政策及發展策略提供參考。
  • 中國8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900萬 失能老人比例高
    這是中國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陸穎23日在天津市鶴童老年福利協會承辦的第六屆全國老人院院長論壇上透露的。  陸穎介紹說,自1999年中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化加速發展,並日益呈現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明顯,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態勢。截至2009年底,中國老年人已佔總人口12.5%,8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1900萬。
  • 長護險助失能老人照料!評估標準不一存隱憂,有地方對騙保示警
    某大型保險公司一位重疾險從業人員向獨角金融表示,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峻,失能老人的數量上升,我國現有的養老模式和社會保障體系還不能提供這種服務,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大。長期失能的醫療費用相對較低,失能老人更需要的是專業照護,國家現在對長期護理保險發展非常重視。此次《徵求意見稿》中,還將試點城市新增14城,試點期限2年。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失能失智重病老人家庭得到照護支持...
    ——老有所護,是當前眾多失能失智重病老人家庭的共同訴求。聚焦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我省在長護險、夜間照護、喘息服務等領域不斷探索,讓新的養老服務模式更契合1800多萬江蘇老年人的養老實際。  【咱爸咱媽說】  「我想出門透透氣」  家住南通市虹橋新村的姚琴英今年80歲,她每天的日常,就是照顧中風癱瘓在床的老伴邵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