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圖」一詞最早來源於西方美術,是繪畫藝術的專用名詞,伴隨著繪畫藝術而產生,與繪畫一樣,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古往今來,無論是從構圖形式還是構圖規律上來看,經過各個時期藝術家們的傳承、開拓與創造,構圖已不僅僅是繪畫中的陪襯部分了,它已逐漸成長為一門藝術,甚至可以是判斷一幅作品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在現代藝術中,構圖被視為造型藝術術語,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結構配置方法,是造型藝術表達作品思想內容並獲得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在繪畫中,構圖一般指畫面結構,是畫家為實現其表達意圖在限定的平面空間上對繪畫語言進行組織與創造的過程。
每一幅繪畫作品的誕生,都是畫家的情感表達,對生活的讚美、警示、啟迪或是有感而發,力求與欣賞者產生共鳴。畫家的創作意圖代表一幅繪畫作品的開始。構思是為實現創作意圖所用的心思,也就是孕育一件作品的思維過程,更是構圖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眾所周知,藝術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藝術創作並不是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形象原封不動地展示給觀眾,而是需要創作者以其獨特的審美理念對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進行二次加工創造。其中包括確定主題思想,也就是明確創作意圖;對創作題材的提煉;情節的選擇與處理;推敲畫面中各個形象間的內在聯繫;協調整體與局部、整個畫面的結構關係以及表現形式等等,這些都屬於構思的範疇。構思是在頭腦中進行的將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的思維活動,構圖則是伴隨構思、將這種思維呈現於物質平面的行為與過程。所以說,構圖是創作意圖與構思的呈現,畫家的創作過程是構圖與構思相互融合,演奏出令人折服的交響樂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完美的繪畫作品。
構圖是繪畫的骨架,是一幅畫的骨骼和結構。在清晰地表達出作者創作意圖的同時,也給觀眾帶來了美的感受。研究繪畫構圖,有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構圖形式美。我們知道,人們的美感經驗是直接的,只要觀眾能夠在繪畫作品中獲得審美愉悅,那麼,它就是美的。這種審美愉悅又與欣賞者的文化背景、藝術理念、審美情趣等形成的審美取向有關。因此,有人欣賞的畫作在他人看來並不一定會被認同。那麼,尋找和總結被人們共識的構圖形式美的規律,成了藝術創作的基礎。
繪畫構圖的關鍵在于格局與內容,不同的場面與內容會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構圖的形式結構對畫面內容和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構圖的格局是指畫面呈現的事物場面的大小、遠近效果。其與表現內容有很大關係。在寫實繪畫的基礎上,其格局大體可分為四種,即全景式構圖、場面式構圖、片段式構圖和特寫構圖。
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歷、生活體驗,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和適合自己的語言形式。根據其不同的創作意圖,需要用與其相應的構圖形式來表現。全景式構圖採用多層次的布局表現大時空背景下的眾景物及人物場面,我國古代長卷《清明上河圖》為其典型代表。此種格局下的構圖將畫面的題材內容和豐富多樣的場面表現得充分而圓滿。
場面式構圖適宜用來表現場面的宏大,一般是在同一時間的視域內較大縱橫空間的景物或眾多人物活動的場面,多表現戰爭題材。畫家們平時最常用的是片段式構圖,即截取在固定空間裡的近景或中景。比如從冗長的生活景象中截取的生活片段,或是一出舞臺劇裡的某一幕劇照,可能是一處景物,也可能是一個事件。這種構圖可以拉近創作者與觀眾的距離,容易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用心與之交流,從而與畫家產生共鳴。而特寫構圖著重表現近距離內的物象或物象的局部,形象刻畫細緻入微,常用來表現肖像畫。寫實繪畫的構圖格局給人強烈的真實感,但對內容表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畫家們又創造出了主觀式的構圖方式,將不同時空的物象任意組合於畫面之中,例如組合構圖、重疊構圖等等,以表現象徵、豐富的敘事性等內容。
繪畫作品本身就是創作者的情感表達,在同樣題材的畫面中,不同的線條結構會傳達出不同的情感給觀眾。因此,構圖形式的心理運用,對繪畫創作與畫面表現內容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