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世居:客家精神的代表

2020-12-20 發現城市之美

水源世居,位於深圳市坪山區石井街道田心社區,

是一棟建於民國年間的老房子。

這棟房子的來頭可不小!

它是客家精神文化的代表,

在火紅年代裡,還是重要的革命據點。

衣錦還鄉建家宅

清末民初時期,水祖坑葉氏一個叫葉生華的六歲孩童父母雙雙去世。舉目無親的他被迫跟著同村人南渡香港討生活。童年的苦難沒有打倒小生華,反倒磨礪了他的性格。

葉生華從雜工開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最終做到了船老大。在南洋行船多年的他,積累了豐厚財富。客家人向來有衣錦還鄉的傳統,1931年,葉生華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家宅——水源世居。

宅子雖老,氣勢仍存

水源世居背靠青山,北望田野。大門青石匾額上陽刻的「水源世居」四個字兼具古韻和氣勢,格外顯眼。匾額旁邊則是礦粉彩繪的《鶴鹿同春圖》,以及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名作《陋室銘》。書畫落款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這意味著水源世居歷時兩年才竣工。這些字畫穿越了八十多年風雨歲月仍然保存得如此完好,古人對作畫原料的匠心追求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水源世居分為上下兩層,樓上全部是客房,樓下則以聚會待客為主。由於葉生華長時間生活在香港、南洋,因此整座水源世居以近代的實用性為主。沒有雕梁畫棟,沒有閒情小品裝點,處處彰顯簡約之美。沿著磚木樓梯走上二樓,房間裡空空如也。令人驚訝的是,雖然水源世居處於青山茂林中,但它的採光設計極為高超。光線從門、窗、透明瓦中照射進每間屋子,明亮而乾淨,絲毫看不出這是幾十年無人居住的老宅。

塵封的抗戰故事

位於山高林茂的水祖坑的水源世居還隱藏著一段封存許久的故事。

1941年,香港淪陷,滯留的中國文化名人成為日軍大肆搜捕的對象。這時,位置隱蔽的水源世居成為了東江縱隊營救文化人士的重要接待站。它先後接待過鄒韜奮、茅盾、何香凝、柳亞子、廖承志的夫人經普椿,以及一大批美、英等籍的國際友人。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水源世居成為了中共黨組織的秘密情報交通站,為遊擊隊和中共地下黨傳送情報起到了重大作用。在革命運動洗禮下,世居主人葉生華的獨子葉金安就這樣參加了遊擊隊。

抗日戰爭勝利後,因為和共產黨的密切關係,在國共內戰期間葉生華一家遭到了反動勢力的攻擊。每天晚上,流氓地痞就跑來朝水源世居扔石頭,天井、窗戶、瓦片被砸得滿目瘡痍,水源世居危在旦夕。了解到情況後,東江縱隊惠陽大隊大隊長高健專門派了四名短槍隊員來保護葉生華一家。從此,再也沒有人敢來水源世居鬧事了。

水源世居在風起雲湧的中國近代歷史中,留下了濃重的色彩。

- END -

攝影 | 「發現城市之美·石井」採編團隊

編輯 | 小羽毛

相關焦點

  •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客家文化又是獨樹一幟的精華部分之一。起源於我國北方中原地區的漢人,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舉家舉族南遷,千百年一路走來,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和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也讓客家文化傳遍天下,客家精神譽滿華夏。
  • 客家圍屋,守住惠陽的故土鄉愁
    ▲沙田肖屋村光祿世居 惠陽客家圍屋建築藝術闡釋著千年客家文化精髓,傳承著禮制、倫理、風水、哲學。在這裡,可以邂逅會龍樓、會水樓、葉挺故居、碧灩樓、葉亞來故居、崇林世居,走進曲水樓、黃氏宗祠、崇林世居、大福地……領略惠陽客家圍屋的人文之美。
  • 客家民間藝術與客家精神
    勤勞刻苦、開拓進取這是學界一致公認的客家精神的重要方面,這種精神無論是在民間歌曲,或是在舞蹈、雜藝,或是戲曲藝能中,都有鮮明的體現。在客家山歌中有許多歌唱勤勞刻苦精神的曲目。如:梅縣的疊字山歌《嫁郎愛嫁勞動郎》就是較為典型的一首。
  • 客家精神與蘇區精神形成的地緣和人緣關聯
    客家精神和蘇區精神的形成區域都是在贛閩粵交界處,有著密切的地緣和人緣關聯性。本文就客家精神與蘇區形式的地緣、人緣關聯作一初步的分析。一、客家精神(一)客家精神的內涵:客家民系是在不斷的遷徙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客家民系在漫長的形成、發展、狀大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精神:「刻苦耐勞、開拓求新;愛國愛族、英勇剛毅;崇文重教、集中讀傳家;勤儉節約、熱情好客;尊祖敬宗、團結協作。」
  • 族規祖訓在崇文重教客家精神形成中的作用——以石城溫氏為例
    摘要:「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的重要精神之一,而這一客家精神的形成客家祖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本文以江西石城溫氏祖訓、族規為例,來闡述客家祖訓在「崇文重教」客家精神形成中所發揮的促進作用。石城溫氏族人出自中原書香門第,其南遷石城的溫氏後人溫革在北宋1039年捐家資、建書樓,辦義學,開創了客家私人辦學的先河,並為辦教育留下祖訓。
  • 客家圍屋,最具科學性和藝術感的中國古建築代表,客家文化之一
    這裡隨處可見形態各異的客家圍屋,方形、圓形的圍龍屋、排屋是客家民居的特色,整座大屋可以居住家族全部人口,每個小家又有獨立的房屋和天井等配套設施,建築規模根據人口增長可持續擴大。客家圍屋是客家文化的表現形式,是中國古建築文化的傑出代表。梅州地區的客家民居包括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最有特色和最為著名。
  • 梅州客家文化:慎終追遠尋百姓 澤裕後昆傳家風
    未有梅州城 先有楊古卜  5月初,由梅縣區南口鎮車陂村閒置古民居「慎軒樓」改造而成的客家姓氏文化大觀園——南源世第,正式對外開放。南源世第是中西風格並存的新式圍龍屋,始建於民國,是客僑民居的代表之作。
  • 傳承客家歌舞 弘揚客家精神
    10月31日,河源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和市青少年宮聯合主辦河源市青少年宮客家歌舞表演大賽,來自市區中小學校的11支隊伍參賽。本次比賽運用客家方言演唱,配上音調和諧、韻律優美的客家山歌節奏,表現了客家舞蹈的特性,體現了客家農耕文化的藝術特徵,整場比賽精彩紛呈,給觀眾送上一場視聽享受。經過激烈角逐,評委最後評出金獎4個,銀獎5個,銅獎2個。
  • 【惠州文脈·一周年特刊·大調研】百年客家圍屋,凝聚宗族情誼
    據了解,這30個字是崇林世居十則規條的主要內容。「崇林世居的後人都能熟背十則規條,並以此作為為人處世的規則。」葉偉宏說,刻著這十則規條的石碑,如今依然立在崇林世居大門廳內右側牆上,這十則規條是崇林世居葉氏第六世孫葉蓉煌立的,他請人把十則規條寫出來掛在辦公室裡,每天上班都要看上幾遍。
  • 弘揚傳承客家精神 《客家簡明讀本》福州首發
    弘揚傳承客家精神 《客家簡明讀本》福州首發 2014-09-28 15:19:59、生動展示客家民系形成、發展、播遷歷史、佐證海峽兩岸客家鄉親血濃於水淵源的《客家簡明讀本》,28日在客家主要祖籍地福建首發。
  • 客家文化精神的積澱與傳承
    早就聽說過贛南有一種客家民居叫做「圍屋」,但一直沒見過,不知道是什麼模樣。後來在電視節目中看到過福建的圓圍建築,巨型體育場一般,很是壯觀,以為圍屋大致就是這個樣子,只不過體量大小不同而已。前些年北京的學者來講學,陪同去考察江西的地方文化,便去了龍南看圍屋,才知道圍屋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種民居,福建多圓圍,廣東多圍龍屋,而贛南多方圍。
  • 客家文化——極具特色和活力的族群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精神與品格   客家人的歷史,是一部充滿顛沛流離、辛酸苦難的歷史,也是一部披荊斬棘、自強不息、可歌可泣的歷史。客家文化的特徵主要體現在:    充滿開拓進取精神。客家人從祖先那裡繼承了堅忍不拔、刻苦耐勞的精神。年復一年的開荒、造梯田、挑著擔子翻山越嶺的艱辛勞作,強化了客家人刻苦、堅忍、勤奮的品格。客家婦女的吃苦耐勞、賢良淑德、自重自立,更是遐邇聞名。客家婦女的負擔比男人更重,上山砍柴,下田勞作,紡紗織布,養育子女,全要她們操勞。男人外出謀生闖蕩,客家婦女就成了家中的頂梁柱。
  • 30位國內知名油畫家集體揮毫,「油畫現場創作」走進百年客家圍龍屋...
    12月10日至11日,大芬美術館組織國內知名畫家和大芬油畫村畫家代表一行30人前往深圳龍崗茂盛世居和大田世居開展第二屆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平行活動之「油畫現場創作」活動,為國內知名畫家和大芬油畫村畫家搭建了藝術交流的橋梁,從而促進兩者之間的思想碰撞和創作交流。
  • 土樓是客家文化的象徵
    老外遊土樓 賴初源 攝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永定客家土樓,是客家先民在漫長的遷徙、艱辛的創業、流動的生活過程中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產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結晶。永定客家土樓就是這種文化心理投影到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典型事例。客家人在五次大遷徙歷程中形成的聚族而居、崇文重教、敦親睦族、重視風水等理念在永定客家土樓的建築結構中都有明顯的體現。特別是那些點綴在土樓建築體之上的「明珠」——楹聯,就是儒家忠、孝、禮、義、信,溫、良、恭、儉、讓思想精髓的最好詮釋。比如,「振綱立紀,成德達材」、「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必太分你我?
  • 客家文化,成都東進文化要素的集中代表
    洛帶風光  首屆洛帶客家文化節方案公布,贏得了省內多名客家文化研究專家點讚。四川大學旅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振之認為,「客家文化」正是成都東進文化要素的集中代表。省社科院研究員、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陳世松說,客家文化節就是客家文化的活態再現。客家文化研究專家陳世松:  客家文化節是活態的文化再現  省社科院研究員、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陳世松研究客家文化超過20年,參加過各類客家文化活動。在他看來,華僑城「中國客家文旅小鎮」的靈魂就是客家文化,而通過文化節的方式宣傳客家文化,就是活態的再現。
  • 全球首部客家語電影《阿妹》在河源市開機拍攝
    6月17日上午,全球首部客家語電影《阿妹》開機新聞發布會在河源市舉行,攝製組隨後即赴該市蘇家圍風景區正式開機拍攝。    據介紹,電影《阿妹》是客家題材影片,主要體現了以阿妹為代表的客家女性的勤勞、善良、堅強、積極的精神風貌,展示客家人崇文、團結、念祖的情結。該部電影定位為全球首部客家語電影,同期錄音為普通話,後期再以客家語配音製作一個版本;普通話版面向非客家地區的全球院線和電視臺,客家語版面向客家地區院線及海外市場。
  • 傳承華夏文化 弘揚客家精神
    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成立於2004年,是深圳市唯一一家市文體旅遊局批准、市民政局註冊的市級客家文化研究社團,深圳市民政局評估認定為三A級社會組織。本會自成立以來,為傳承華夏文化、弘揚客家精神,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 客家精神是中國的革命精神。
    客家人與中國革命息息相關,這離不開客家人的團結與硬頸精神。 回過頭來看太平天國的那場革命,他們雖然失敗了,但他們席捲江南,打下了半個中國,而且建立了理想的天國,事實上實現了以洪秀全為代表的客家人的創大業理想。
  • 300年客家圍屋裡的城市書房,能否捧紅光影中斑駁的大萬世居?
    作為深圳現存最大的客家圍屋,有著近300年的歷史,是坪山區最頭牌的文化名片和旅遊資源。近年來為開發大萬世居的旅遊,當地政府也投入了相當多的資金和精力,包括開放最新改造成的城市書房、舉辦燈具光影展等,但這些舉措能否激活甚至捧紅光影中斑駁的大萬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