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世居,位於深圳市坪山區石井街道田心社區,
是一棟建於民國年間的老房子。
這棟房子的來頭可不小!
它是客家精神文化的代表,
在火紅年代裡,還是重要的革命據點。
衣錦還鄉建家宅
清末民初時期,水祖坑葉氏一個叫葉生華的六歲孩童父母雙雙去世。舉目無親的他被迫跟著同村人南渡香港討生活。童年的苦難沒有打倒小生華,反倒磨礪了他的性格。
葉生華從雜工開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最終做到了船老大。在南洋行船多年的他,積累了豐厚財富。客家人向來有衣錦還鄉的傳統,1931年,葉生華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家宅——水源世居。
宅子雖老,氣勢仍存
水源世居背靠青山,北望田野。大門青石匾額上陽刻的「水源世居」四個字兼具古韻和氣勢,格外顯眼。匾額旁邊則是礦粉彩繪的《鶴鹿同春圖》,以及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名作《陋室銘》。書畫落款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這意味著水源世居歷時兩年才竣工。這些字畫穿越了八十多年風雨歲月仍然保存得如此完好,古人對作畫原料的匠心追求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水源世居分為上下兩層,樓上全部是客房,樓下則以聚會待客為主。由於葉生華長時間生活在香港、南洋,因此整座水源世居以近代的實用性為主。沒有雕梁畫棟,沒有閒情小品裝點,處處彰顯簡約之美。沿著磚木樓梯走上二樓,房間裡空空如也。令人驚訝的是,雖然水源世居處於青山茂林中,但它的採光設計極為高超。光線從門、窗、透明瓦中照射進每間屋子,明亮而乾淨,絲毫看不出這是幾十年無人居住的老宅。
塵封的抗戰故事
位於山高林茂的水祖坑的水源世居還隱藏著一段封存許久的故事。
1941年,香港淪陷,滯留的中國文化名人成為日軍大肆搜捕的對象。這時,位置隱蔽的水源世居成為了東江縱隊營救文化人士的重要接待站。它先後接待過鄒韜奮、茅盾、何香凝、柳亞子、廖承志的夫人經普椿,以及一大批美、英等籍的國際友人。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水源世居成為了中共黨組織的秘密情報交通站,為遊擊隊和中共地下黨傳送情報起到了重大作用。在革命運動洗禮下,世居主人葉生華的獨子葉金安就這樣參加了遊擊隊。
抗日戰爭勝利後,因為和共產黨的密切關係,在國共內戰期間葉生華一家遭到了反動勢力的攻擊。每天晚上,流氓地痞就跑來朝水源世居扔石頭,天井、窗戶、瓦片被砸得滿目瘡痍,水源世居危在旦夕。了解到情況後,東江縱隊惠陽大隊大隊長高健專門派了四名短槍隊員來保護葉生華一家。從此,再也沒有人敢來水源世居鬧事了。
水源世居在風起雲湧的中國近代歷史中,留下了濃重的色彩。
- END -
攝影 | 「發現城市之美·石井」採編團隊
編輯 | 小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