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付費產品運營模式——以得到APP為例
來源:《新聞與寫作》 摘要:得到APP平臺依靠免費自媒體「羅輯思維」作為頭部流量,導入收費自媒體,收穫第一批付費用戶;在互動、爭議和快樂中平臺與自媒體一起運營品牌;得到APP讓10分鐘左右短音頻(碎片時間)優先,以及聚集值得付費的稀缺知識來運營產品;依靠「樂以載道+現實剛需」實現直接向讀者收費的
-
「知識付費」的春天,在於挖掘免費課程的痛點
前不久,Class Central上發表的《2017年MOOC綜述系列文章》中,一篇回望和總結《2017年慕課的六大趨勢》的文章,引起業內的關注,本期邀請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焦建利教授結合我國的慕課情況進行解讀。同時,上海交通大學MOOC研究院院長助理餘建波將圍繞2018年在線課程平臺的挑戰和機遇,闡述他的觀點。
-
當你還在拼命想考入北大時,這位網紅教授卻向北大提交了辭呈!
考入北京大學,是多少個讀書人、學子夢寐以求的事情,更是為人父母的望子成龍的不二首選啊,當然也是教書育人的老師的殷切期望,我們都在為如何考入北大而努力甚至掙破頭皮的時候,人家有人已經從北京大學離開了。為什麼?離開不是因為畢業,更不是因為上班,而是因為人家要辭職。要從北京大學教授的崗位上辭職!沒有開玩笑吧,的確沒有開玩笑。
-
她用4年時間,從小學老師到知識領域大咖,月入百萬!怎麼做到的
不僅能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而且還能舉一反三。 毫無疑問,那些成績排名靠前的人,不僅僅只是會讀書,而且在學習能力上面同樣是佼佼者。 但是那些成績差的人,也有一些共同點,那就是不會學習,只懂死讀書,我就是其中一個。 在對待數學這一科目上,我除了做很多題、記下來很多公式以外,壓根不懂怎麼舉一反三。
-
排隊式發售:為什麼薛兆豐可以靠知識付費收入1個億?
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過這樣一則新聞,《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一共賣了483658份,累計營收將近1個億,然後他就被各種扒皮,比如他根本就不是北大的專職教授,只是北大的臨時工;他的經濟學課含金量並不高,只是經濟學知識的拼湊。
-
"網紅"薛老師離職北大 其付費平臺訂閱戶超25萬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薛兆豐在北大是全職教師,但是屬於聘用制教師。在北大,聘用制教師並不在少數。 薛兆豐知識付費平臺訂戶超25萬 薛兆豐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明星教授」,某知識付費平臺上顯示,薛教授在上面開設的訂閱專欄《薛兆豐的經濟學課》,訂戶已經超過25萬。
-
我的知識付費清單
付費買知識背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大家同時在跟著大牛一起學習交流,可以相互激勵,一個人可能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2016年,網際網路知識服務平臺已經悄然開始,如知乎Live、喜馬拉雅FM、在行分答、得到、新浪微博開通的付費問答、微信公共號傳聞也要開通付費服務。
-
北大家長開付費群聊,9980元入群費,智商稅?
現在流行知識付費,看中的是職場人們的知識焦慮。有一個家長,很懂現代人的痛點所在。她的孩子考上了北大,竟然自己開了一個扣扣群聊,付費收學員,在線傳授教育經驗……本來吧,這事情也講究一個願打願挨。只要雙方是自願的,而且機構是合法的,也依法繳稅了,授課人員也有資格證明,這事情就沒什麼槽點。
-
知識焦慮依舊 知識付費涼涼?
知乎被傳裁員怎麼就成了新聞?這背後又說明了什麼? 經過幾年努力,知乎成了中國社交問答的先行者和頭部。2014年,就「創業」話題,知乎從500萬用戶的問答內容中甄選、編輯,出版了一本《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麼?》。
-
北大博士,985高校教授,突然辭職,去高中做了普通老師
但是卻有人辭職,到了某地實驗中學,很多人費解,就是在眾多質疑聲中,這位博士開始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01北大教授 提到北大,很多人都感到神聖而美好,畢竟是國內最高學府,靠個人能力考上,或者保送,都是一件大事,何況是博士學位,更讓人覺得羨慕不已
-
從內容帶課到經驗帶貨,知識付費進入下半場
北大教授薛兆豐在得到App上的課程訂閱人數超過20萬,銷售額超過4000萬。外語、編程等傳統的線上教育,對於消費者來說具有某方面的硬性需求。而知識付費的興起,則在於生活節奏加快、網絡信息爆炸、社會氛圍有焦慮感等原因,用戶需要知識性內容來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換句話說,用戶購買的不僅僅是知識或信息,更是心理對於獲取這些知識或信息的滿足感。
-
2018知識付費排行榜:知乎、得到、喜馬拉雅居前三
4月12日,知乎讀書會正式開售會員年卡,本已擁擠的付費讀書賽道再添新的攪局者,開年沉寂的知識付費產品再度進入人們視野。那邊廂,一年講50本書,年入過億,羅振宇沒能做到,樊登讀書會卻建立「拜知識教」,「信徒」超460萬。快速高效的信息傳遞和對碎片化時間的利用,以及各平臺精心調配的「知識美味」異常符合現代人胃口,知識付費產品快速地完成了原始積累。這是一個虛擬產品付費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如果說網絡直播是「屌絲經濟」,那麼知識付費則是中產階級和中產階級後備役的精神食糧。
-
北大教授下海做了「網紅」!網絡課程收入6700萬元
同樣的網絡教學,他能掙六千七百萬,他是怎麼做到的?讓我們來看看今天這個寶藏男孩-薛兆豐是如何變成一個收入上千萬的淨紅色教授。教授在網際網路上的流行一個非常流行的程序叫做《奇葩說》,其中嘉賓有自己獨特的特性。其中,有一個特殊的家庭教師小組成員。他來自北京大學。準確地說,他曾是北京大學法經濟學研究中心的共同主任。
-
【人物】一生辭職二十幾次!北大校長蔡元培為什麼總辭職?
革新北大,開創「學術」與「自由」之風,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就是這位學界泰鬥,家庭富裕,年紀輕輕中舉,生活一帆風順,並也將一生都奉獻教育事業。可令人疑惑的是,他為何頻繁辭職?光北京大學就辭職了七次,一生中有明確記載的辭職記錄高達二十幾次。其實,還是因為蔡元培先生隨和的性子,從來不主張以激烈的手段解決問題,都是怎麼平和怎麼來。
-
北大教授?水貨博士?……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比如去年火得一塌糊塗的經濟學網紅教授薛兆豐。這兩年憑藉著知識付費的大風,他在「得到」上開設的專欄《薛兆豐的經濟學課》,受到大量用戶的喜愛,一度成為知識付費領域的標誌性作品。目前,該專欄的訂閱量超過30萬,按照每份199元的價格來算,薛兆豐為平臺帶來的營收超過6千萬。
-
你這麼懶,還好意思為知識付費?
雖然擁有2000萬公眾號的微信還沒有入場,但是付費內容領域已非常熱鬧,大平臺如得到、分答、喜馬拉雅各家已坐擁眾多粉絲,細分小平臺如怒馬、三節課、一塊聽聽等專注特定領域的小群體,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依靠個人 IP 來支撐的線上研習社。在各個知識分享平臺的主頁上,你都能看到銷售火熱的現象,比如已有591961人訂閱,已播放3200萬次,有127466人收聽等。
-
沈從文去北大蹭課,得教授欣賞成圖書管理員,因諷刺上司被迫辭職
年邁的張大千如此,沈從文也如此。 他們是北漂中的幸運中,一個得梅蘭芳賞識,一個得北大教授賞識,最終有了後來的成名。 意料之中,沈從文因考試不合格被北大拒絕了。 隨後,沈從文便開始在北大旁聽,以此來增進學問。
-
財神叔:2018年,知識付費衰落,行動付費崛起,你落伍了嗎?
財神叔觀察這個知識付費的大風,從2016年刮到現在,大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從得到APP、喜馬拉雅FM、蜻蜓、知乎live,各大知識付費品牌,帶領饑渴的中產民眾,一頭扎進了知識付費的汪洋大海。因此我們把知識付費這個宏觀概念具體化,可以把所有的知識付費,統一拆分成三大層級。幫你知道的知識付費。幫你悟到的知識付費。幫你做到的知識付費。古往今來,人類知識傳承,都在按照這三個層級演進。
-
不做老師做網紅、賣課爆賺8500萬,薛兆豐怎麼做到的?
但如果在他的名字前加上「《奇葩說》的導師」這個定語,你也許會豁然開朗——2018年,他作為經濟學學者、教授,參與錄製知名網綜《奇葩說》,在一眾頗具綜藝感的明星中,穿著正裝、言辭犀利的他圈粉無數,成為「網紅經濟學家」。大眾關注迅速轉化為流量,在知識付費平臺「得到」上,他是目前銷量第一的專欄作者,共有近43萬人訂閱他的付費專欄,個人預計營收接近8500萬元,是網絡上當之無愧的最炙手可熱的經濟學者。
-
知識付費的下坡路:消費者不再滿足於「得到」什麼
用戶想在這些崗位上獲得美好生活,他們得有能力做到這些新興崗位需要他們做的。只有做到,才會產生信心;而知道越多、能做到的越少,反而更容易焦慮。所以,讓用戶具備獲得美好生活的能力,是三節課在「新職業教育」語境下賦予自己產品最符合時代需求的意義。那麼,為了培養能力、而不僅是傳授知識,三節課的教育服務與傳統培訓機構相比非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