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的全基因組重複事件可能促成古代和近代蕨類植物的崛起

2021-03-02 iPlants

研究團隊:黃建勳、齊新萍、陳鐸元、戚繼、馬紅

復旦大學生命學院黃建勳副研究員、齊新萍博士、陳鐸元同學、戚繼教授聯合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馬紅教授,在JIPB發表了題為《多次全基因組重複事件可能促進古代和近代蕨類植物的崛起》(Recurrent genome duplication events likely contributed to both the ancient and recent rise of ferns)(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ipb.12877)的研究論文。

蕨類植物起源於約4億年前,是維管植物第二大類群。在被子植物出現前,蕨類在古地球植被中佔據主導地位,而現代蕨類植物儘管沒有被子植物的多樣性豐富,仍在當前生態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本研究中,作者利用近期該實驗室建立的蕨類植物物種關係,通過分析大批基因家族進化樹,檢測到19個蕨類全基因組重複事件,並確定了相關蕨類植物類群。特別是有三個重複事件發生在約一億到三億年前,影響到66-97%的現存蕨類植物,另外有八個目的祖先也都有重複事件。之所以現在能夠檢測到這些古代基因組重複事件,是因為相關蕨類植物類群存活到了今天,暗示它們在進化過程中與其他蕨類植物類群相比具有一定優勢,並且保留了相當多的相關重複基因。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發現,幾乎所有全基因組重複事件保留的基因中,富集了色素積累和分子轉導活性(包括信號受體活性和磷酸化反應調節活性)等相關功能,還有約一半重複事件中的基因富集了解毒和抗氧化活性相關過程。這些功能可能有助於蕨類植物適應白堊紀後新的、陰涼的棲息地。我們也比較了蕨類植物姊妹類群的物種分化速率與全基因組重複事件次數,發現在九成以上的情況下,全基因組重複發生多的分支,其物種分化速率也高。最後,我們估算了基因組重複發生的年代,得知15個重複事件都發生在白堊紀或很相近的時期。根據一篇新發表的植物化石文獻,在白堊紀晚期,蕨類和裸子植物的多樣性在大量降低,而被子植物物種豐富度在同期則降低較少,最終導致蕨類及裸子植物長久的稱霸時期在這段時間被被子植物所取代。我們推測,多次全基因組重複或許能增加蕨類在這段逆境時期下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避免了滅絕的命運。然而,蕨類在白堊紀中終究比不上被子植物的擴張,這很可能是由於被子植物具有的其他優勢,使其在逆境中恢復的更快,比如被子植物的花提供多樣的授粉方式以縮短受精的時間,果實為種子提供保護與幫助傳播,種子為胚胎提供了保護、同時賦予其萌發的養分。總而言之,我們的結果顯示全基因組重複有助於蕨類物種分化,但影響物種多樣性的並不只有全基因組重複,包括關鍵性狀的產生、與其他類群的共同演化等因素也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這項研究為蕨類植物中多次出現的全基因組重複提供了分子證據,並為蕨類植物基因組進化等進化生物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與信息。

微信加群

iPlants專注於植物科學前沿研究報導,已有近十萬學者關注,現組建了15個植物科學研究研究生/教授交流群。歡迎從事植物科學相關研究的同學和老師加入我們,一起討論學術和夢想。溫馨提示:進群請備註一下(格式如學校+專業+姓名,如果是PI/教授,請註明是PI/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員/博後,否則就直接默認為在讀研究生,謝謝)。加小編微信號(ID: iplants123)或長按下面二維碼時,請註明學校和專業,否則不予通過。

iPlants,專注植物最前沿。投稿、商務合作、轉載開白名單等事宜請聯繫微信ID:

iplants123 或郵箱:703131029@qq.com

相關焦點

  • 南農大完成植物重複基因資料庫
    新華社南京3月3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近日從南京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張紹鈴教授團隊系統鑑定了梨等141種植物基因組的不同類型重複基因,構建了植物重複基因資料庫,揭示了重複基因進化的普遍規律。據論文第一作者、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博士生喬鑫介紹,重複基因即基因複製產生的兩個同源基因,植物通過複製基因,能夠豐富自身基因庫,抵禦外界複雜多變的環境,還能增加進化變異的機會,實現物種分化和多樣性。
  • 研究揭示全基因組範圍的重複基因保留
    研究揭示全基因組範圍的重複基因保留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8 14:39:01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Charles Boone、Brenda J. Andrews、美國明尼蘇達大學Chad L.
  • 如何從基因組重複序列分析中挖到有趣的生物學故事?
    看看研究者的高分文章都是如何從基因組重複序列分析中挖到了有趣的生物學故事。From PNAS:食肉植物絲葉狸藻的串聯重複序列[1]基於PacBio測序的長讀長,研究者得到染色體級別的高連續性Conitg,以此進行基因組功能和進化分析,其中,研究者發現串聯重複多集中在與食肉植物重要的代謝功能及轉錄因子功能區域,如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只在食肉植物的誘捕組織(trap)中表達(Figure1),串聯重複事件被認為是絲葉狸藻的食肉適應性的必要元素。
  • 科學家繪製1000種綠色植物的轉錄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1000種綠色植物的轉錄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48:13 「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團隊在2019年10月24日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文章,
  • 珍稀蕨類植物光葉蕨的保護和現狀
    年8月4日國務院批准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蕨類植物中有4種(屬)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分別為光葉蕨、玉龍蕨和水韭屬全屬,而在1984年作為8種Ⅰ級(瀕危)珍稀物種之一的蕨類植物中的桫欏,退居成Ⅱ級保護。
  • 蕨類植物,一種不產生種子和花朵的植物
    生活中處處可以見到各種形式多樣的植物。但是植物主要分為五種: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我們經常吃的蕨類植物。中國有四大長壽菜分別是蕨菜,馬齒筧,海帶和香菇。蕨菜又叫做龍頭菜、如意菜,是山區很常見的山野菜。它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很高。
  • 葉子長得像羊的牙齒的植物——蕨類
    在地球自然歷史發展過程中,這些「羊齒植物」實際上是最早的高等植物,它們在志留紀晚期已經開始在陸地上出現。 這些最早的陸生蕨類被稱為頂囊蕨或光蕨。此後,蕨類植物分化為兩支,其中一支經志留紀向泥盆紀過渡時期的工蕨發展到後來的石松類;另一支經泥盆紀早期的裸蕨發展出後來的節蕨(也叫木賊或楔葉)和真蕨。
  • Mol Plant| 復旦黃建勳/馬紅組揭示葫蘆科全基因組加倍及其形態和分子創新
    然而,由於目前葫蘆科系統發育研究主要依賴葉綠體基因和有限核基因分子標記,科內主要分支、屬之間的關係尚不清晰,尤其是最早分支和近期分化分支之間關係還存較大分歧,這些問題亟待解決。此研究通過分析葫蘆科52屬(覆蓋全科90%物種多樣性)136個物種的轉錄組與基因組數據,篩選出多個低拷貝同源基因集,獲得了葫蘆科族水平可靠的系統發育關係。
  • 如何繁殖蕨類植物
    蕨類植物是園丁們的最愛,是世界上許多花園的中流砥柱,他們補充了許多不同的花園主題,包括花園和巖石花園,它們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它們很容易生長和繁殖,下面是通過插枝和孢子繁殖蕨類植物的步驟。
  • 育種技術的新寵——全基因組選擇
    我們的祖先在狩獵時俘獲了野獸的幼崽,由於肉太少,捨不得吃,先圈養起來,等養大了再吃;在採摘時發現了植物的種子,在家附近進行播種,不用跋山涉水就能採摘到植物食材。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發現人為幹預可以提高圈養和播種的動植物食材的產量,這個過程構成了現代動植物品種的馴養和馴化歷史,也就是最古老樸素的育種。何為育種?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豆科是被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經歷重大結構變化的幾個分支之一。先前的研究由於取樣有限,一般認為結構變化主要發生在原蝶形花亞科中,原雲實亞科和含羞草亞科的葉綠體基因組和大多數其它被子植物一樣具有保守的結構。然而,近來有研究發現原含羞草亞科的一些種也存在葉綠體結構變異。
  • 科學家揭示植物MKK基因家族新的擴張機制
    結果顯示,植物MAPKK基因家族可以分成A-E五個亞家族。大部分亞族在所有植物都比較保守,只含有1個或低拷貝基因。而在A亞族進化過程中出現過幾次基因重複事件,導致了多基因拷貝的出現。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基因重複事件是由於植物整個基因組重複引起的。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3個不同亞基因組形成的異源六倍體物種(AABBDD),由早期的野生二粒小麥與粗山羊草天然雜交而來。其基因組非常龐大且結構異常複雜,富含大量的重複序列,這些特點使得小麥基因組學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水稻和玉米等二倍體植物,嚴重製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工作的深入。
  • 藻類、苔蘚、蕨類、種子植物,你會區分嗎?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根據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兩大類。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種子繁殖後代,裸子植物的種子無果皮包被著,裸露,被子植物的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能形成果實。孢子植物不結種子,都靠孢子繁殖後代,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因此綠色植物可以分為四大類群是藻類、苔蘚、蕨類、種子植物。
  • 伽藍菜基因組:CAM的趨同進化
    基因表達的趨同適應,可能導致了生物表型的趨同。因此,為了探討CAM趨同進化的原因,作者選取景天科植物伽藍菜(Kalanchoë fedtschenkoi)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文章假設蛋白序列的趨同進化或者基因時空表達的趨同進化導致了CAM在不同類群中獨立趨同演化。伽藍菜是CAM研究中的模式物種,廣泛應用於CAM的分子生物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
  • 蕨類植物分會:科研成果豐碩 科普宣傳加強 | 專題
    ▲多次進行資源考察活動研討會期間還召開了中國花卉協會蕨類植物分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五屆理事會。該專輯聚焦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系統進化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從蕨類區系、多樣性、保育、生殖生物學和生態學等角度對相關科學問題進行探討。該專輯刊登了一個蕨類植物新系統PPGI,將全世界現存約12000種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分成2綱、14目、51科、337屬。該系統是在集體協作和共識基礎上建立的最新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分類系統,由來自全世界68個單位的94名科研人員聯合署名發表。
  • Mol Plant|電子科技大學張勇及馬裡蘭大學YiPing Qi組報導了基於Prime Editing的植物基因組編輯新系統
    ,基於水稻基因組多基因多位點通量數據分析基礎上,對其編輯活性、編輯特性等關鍵問題進行了解讀,為PE基因組編輯系統在植物中的有效應用提供了基礎工具及實施方案,進一步拓展了植物基因組編輯工具箱。基於PE策略可以實現非DNA模板依賴全類型單鹼基替換及多鹼基精準編輯,無疑為基因編輯領域帶來了重大變革。由於動、植物在基因組結構、表達特性及生存環境等的明顯差異,該系統是否可以在植物基因組編輯中有效使用,進一步的編輯效率、編輯模式、位點偏好等植物基因組編輯重要信息均需明確闡釋。
  • 科研人員發現蕨類植物新「科」
    據了解,從1929年我國的植物學家開始蕨類植物研究至今的80多年來,這是由我國第四代蕨類植物研究人員命名的第一個蕨類植物科,也是目前由中國學者命名並被最新分子系統接受的第4個蕨類植物科。據劉紅梅介紹,近20年來,植物分子系統學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整個陸地植物在目、科水平上已有一清晰的分子系統發育框架。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2020年12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肖軍研究員的大力促成及鼎力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安諾優達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籌辦的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圓滿落幕。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焦遠年研究員以Whole genome duplications and plant adaptive evolution為主題分享了植物多倍化的起源研究和近期的研究成果,發現了植物進化過程中一些難以被發現的古基因組加倍事件
  • . | 一次被忽略的葫蘆科多倍化事件
    並指出:這一重大的進化事件,不幸被已發表的基因組測序工作所忽略。這很大程度是因為植物基因組的高度複雜性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於測序分析人員缺乏相關科研經驗。葫蘆科有1000多種植物,有相當重要的生物學、經濟學和農學意義,是所有植物中排名第四位的經濟作物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