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原標題:未來15年的新賽道,中國將怎樣配速?
作者:胡一峰
新賽道
中國即將踏上「十四五」和2035的新賽道。
新賽道上如何配速?人們都很關心。
10月29日發布的五中全會公報和11月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都提出,到2035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
公報還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在中央領導人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
1、從經濟發展能力和條件看,我國經濟有希望、有潛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2、考慮到未來一個時期外部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存在不少可能衝擊國內經濟發展的風險隱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可能持續低迷,中長期規劃目標要更加注重經濟結構優化,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建議稿對「十四五」和到2035年經濟發展目標採取了以定性表述為主、蘊含定量的方式。編制規劃《綱要》時可以在認真測算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
看到這裡,就會明白中國在新賽道的配速策略。最終的答案將在明年3月全國兩會上揭曉。
2016年全國兩會通過了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就是非常定量的目標。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將如何確定量化目標,我們拭目以待。
新配速(2021-2025)
即將過去的「十三五」(2016-2020),中國的配速是中高速,根據招商證券研究,按現價計算,中國2015至2020年均增長8.1%;按不變價計算,2015至2020年均增長5.7%,2015至2019年均增長6.7%。
由於新冠疫情極大拉低了當年增速,導致2015-2020年的增速和2015-2019年的增速相比低了1個百分點。儘管如此,預計2020年中國GDP仍將突破100萬億大關。
下面,我們結合「十四五」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的一些KPI,探討未來增長的具體配速。
第一個KPI:「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水平
按照世界銀行2020年7月1日發布的最新劃分標準,高收入國家是指按現價美元計,人均國民總收入不低於12536美元的經濟體。由於中國的國民總收入與GDP數值十分接近,在計算時可以替用。
根據野村東方證券的研究,按2019年中國人均GDP為10262美元、2020年為10450美元計算,假設2021-2025年中國人口年增速為0.15%,如果同期中國實際GDP年均增速達到3.9%,就可以在2025年達到現行高收入國家的標準(人均12536美元)。由於2021年經濟可望大幅反彈,2022-2025年GDP年均增長約2.6%,即可在到2025年達標。
根據中國目前的增長潛力和水平,實現第一個KPI應該不難。即使到2025年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值按現有每年提升300美元左右的速度有所抬升,中國也將順利邁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來源:世界銀行,第一財經
新配速(2021-2035)
第二個KPI: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根據中國國內多家機構測算,要在2035年實現GDP翻一番(實際增長),2021-2035年的配速應該達到年均增長4.7%。由於2021年增速可能達到8%以上,2022-2035年平均增速只要達到4.5%左右,即可實現翻番目標。
同時,考慮到未來GDP增速的修訂(修訂後一般都是上調),預計2022-2035年GDP平均增速在4.4%即可實現翻番。
「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全世界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綜合世界銀行標準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標準,其共識是:高收入經濟體的門檻值是人均GDP達到12375美元;發達經濟體的門檻值是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發達經濟體平均的人均GDP為4.8萬美元。
2019年中國人均GDP為10262美元,2020年預計為10574美元(註:按照GDP實際增長2.2%、GDP平減指數1.0%、人口自然增長0.3%估算),如果2035年在2020年基礎上翻一番,則是21148美元。屆時中國將會步入發達經濟體行列,但是,是在最後端的部分。
如果考慮通脹因素和匯率變化,由於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和中高速增長經濟體,其通脹水平會高於發達經濟體;且從中長期角度來說,人民幣相對於大部分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應該會升值,所以到2035年,中國名義人均GDP的國際排位有可能比現在的靜態估算更高一些。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指出,根據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聯合國等四個國際機構的標準平均值來看,發達國家人均GDP的中位數大約為2.45萬美元。如果以此作為「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未來15年中國人均GDP的年均實際增長要保持在5.4%左右,方可實現目標。
新挑戰
在未來的新賽道上,中國會面臨怎樣的挑戰和風險呢?
從外部看,一是要警惕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二是要警惕周期性的全球金融危機(一般是10年左右),特別是主要國家都在大規模超發貨幣,這必定帶來金融不穩定性。
從內部看,最大的挑戰是老齡化等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中國未來的潛在增長速度有一定下降,制約了實現較高增長的可能與空間。此外還有宏觀負債率偏高、投資回報率偏低以及資產泡沫等挑戰。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不斷降低的總和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趨勢(註:到202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的佔比將在20%以上,65歲以上人口佔比接近18%),會導致勞動力供給逐年減少,從2022年開始中國的潛在就業規模將不足7億人。
老齡化對儲蓄率的直接影響是負面的(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25年中國的總體儲蓄率會下降到40%左右),同時也會間接影響投資和資本存量的積累。
由於上述原因,據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測算,「十四五」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會降低至平均5.5%的水平,到「十四五」末期潛在增長率將降至5.3%,從2027年開始會降到5.0%以下,2035年的潛在增速約為4.2%,到2050年潛在經濟增長率會降低至大約2.4%。該報告提出了中國未來15年的三種增長情景。
在基準情景下,2021—2025年、2026—2030年和2031—2035年三個時期GDP年均增長率將分別為5.5%、4.8%和4.3%。
在增長較快情景中,如果中國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促進位造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研發投入,提高產品附加值,中國在2021—2025年、2026—2030年和2031—2035年三個時期可能保持年均5.8%、5.4%和5.0%的較快增長率。
在增長較慢情景中,2021—2025年、2026—2030年和2031—2035年三個時期GDP年均增長率將分別為5.1%、4.3%和3.6%。
新策略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中國未來15年新賽道的目標是有很大希望達成的,但由於潛在增長率的降低,也有一定的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劉元春項目組認為,要達成翻番目標,必須有四大新的策略:
一是通過創新驅動戰略、科技強國戰略以及人才強國戰略,全面推進技術進步,全面突破當前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卡脖子約束」,實現中國的新技術紅利。
二是全面推進關鍵領域改革,構建第二輪制度紅利。
三是通過人才強國和教育強國戰略,推進人口紅利轉化為人力資源紅利。
四是全面構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合作平臺和新的競爭力,突破價值鏈和分工鏈重構的瓶頸約束,構建新一輪全球化紅利。
按照人民大學團隊的測算,只要中國對要素市場改革進行75%的深入改革,未來15年年均增速可以提升0.72個百分點,達到5.03%;如果要素市場改革進展到90%,那麼潛在增速將提升2.4個百分點,達到6.6%左右的水平。
因此,未來中國增長的真正動能在於進行新的改革、大的重構和戰略調整,否則完成2035年翻番要求充滿挑戰。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教授也指出,中國經濟急需高質量發展,走出低效投資的惡性循環。
根據他的研究,發行過城投債的企業(通常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其資產回報率低於其他的企業。這說明儘可能激發民間投資的重要性。如果政府驅動的投資過多,就要佔用資源(勞動力、資本、土地),這些資源被用了以後,民間投資要獲得資源的成本就變得比較高,投資積極性就可能被壓抑。
如果政府驅動的投資增長更快,民間投資驅動增長更慢,就意味著,回報率比較低的投資增長快,回報率高的投資增長慢,這就可能帶來總體效率的下降。總體效率下降後,為了實現增長目標,要進一步加大財政刺激,進一步擴大政府驅動的投資,形成一個循環,如果走不出來就會陷在裡面變成惡性循環。由於政府的很多投資是通過舉債來做的,它要還債,借新債還舊債,又造成債務積累非常快。
白重恩認為,要走出低效投資的惡性循環,就不要設過高的增長目標,因為如果目標過高,對財政刺激的需求就會更大。關鍵是不斷改善投資結構,讓低效投資增長速度慢一點,讓高效投資增長速度快一點。這就要進一步改革,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成本。同時,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也有利於提高投資效率。
展望「十四五」和2035,是充滿希望的新時期,也是改革攻堅的新時期。
改革攻堅不動搖,不斷有新動作、真動作,才能把希望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