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怎麼這麼不中用,什麼事也做不好!」孩子好吃懶做,好習慣一個沒有,不良習慣卻一抓一大把,其實這可怪不得孩子,問題出在家長身上!
聽我這麼說,家長們都會感到委屈,「我給孩子的愛還不夠多嗎?什麼事都為孩子著想,還不是他自己不爭氣!」孩子們都是一張白紙,化成什麼形狀,關鍵在於家長對孩子的培養與早期引導。
孩子習慣晚睡,不愛做家務,作業直到假期的最後一天才拼命完成,家長們這些都看在眼裡,卻只以為是孩子懶惰的緣故,但孩子年紀小,還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更注重舒適而不是實用性。而用進廢退,孩子們的壞習慣一旦養成則很難更正。
前幾天還聽同事抱怨,這段時間放假長,孩子在家裡書都不翻一下,整天抱著手機電腦打遊戲。我聽完同事的訴苦,馬上聯想到孩子剛養成玩遊戲的習慣時,家長一次次的讓步與縱容,最後到問題嚴重,也不採取措施應對,而是責怪孩子自制力不夠。
生兒容易養兒難,要把孩子教育好,還真得從娃娃抓起!孩子如果有以下的幾個壞習慣,家長不應該坐視不理:
1.不做家務
家長習慣從小照顧孩子,一個個日日夜夜地把孩子帶大,長大了孩子性格懶散也不願意強求孩子,本該孩子自己料理的生活事務依舊由家長親自把手。
孩子不替家長分擔家務,即便被要求也一拖再拖不願理會,這不僅營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養成,也讓孩子形成一種錯誤觀念,即認為父母永遠會陪在自己身邊,為自己鞍前馬後做好大小事宜。這種觀念的形成會使孩子的惰性越來越大,對父母更加依賴,使得孩子更難走出象牙塔,開始自己的人生旅途。
2.不愛學習
面對孩子始終止步不前的成績,家長常常會說「我家孩子就是不愛學習,學不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兒,我也沒辦法。」然而,真是這樣的嗎?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通過後天養成的,關鍵在於家長正確地引導,讓孩子在小時候就養成學習的能力和較好的學習習慣。
而一旦孩子不愛學習的情況出現,家長要做的應該是幫助孩子找方法培養起對孩子的興趣,耐心輔導孩子作業,而不是用藉口來敷衍親戚的閒話和自己對孩子的期待。
3.不愛社交
孩子們有一半是外向,一半是內向,孩子成年以後,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為自己選擇付出代價的權利,家長們對於孩子的生活指指點點反而會拖累孩子的進步。可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孩子比較內向,大多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而是因為朋友少、待在家裡的時間過長,孩子沒有主動選擇的權利。
幼齡的孩子需要人際交往形成完整人格與正常的社交能力,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論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家長都需要積極引導孩子外出交友,使孩子具備基本的社交能力與技巧。
孩子身上的潛能是很大的,古代「傷仲永」的故事仍無時不刻都在發生。家長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指路明燈,不應該對孩子的壞習慣一再縱容,未能發現孩子的長項,反而責怪孩子不懂事,正面、積極的親子關係的形成正在於家長適時地讓步與恰到好處的堅持。
看了以上文章,你認為孩子身上還有哪些壞習慣需要及時更正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