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宮開啟首個夜場活動

2020-12-24 金投網

7月18日,中華藝術宮開啟首個夜場活動。本次夜場活動推出了中華藝術宮開放「大塊文章——鮑賢倫書法展」和「山丹丹花開紅豔豔」剪紙展,帶領大家領略鮑賢倫的書法藝術和欣賞陝北的剪紙藝術。

「大塊文章——鮑賢倫書法展」中,開設了「鮑賢倫書法藝術專賞」活動和「專題視聽講座」。針對展覽的五大版塊,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畫院籤約畫師周琦從專業鑑賞的角度帶領觀眾,走進鮑賢倫的書法藝術,感受作者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及對時代的謳歌和對未來的美好祈願。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影響也有南北之分,北方剪紙以陝北剪紙為代表。因此觀眾可以從這些剪紙民間藝術作品中,更好了解中華優秀傳統藝術。

對於夜場問題,據中華藝術宮介紹,7月起將不定期開放夜場,為觀眾提供更多親近藝術的機會,特別是為白天沒有時間看展的上班族和學生們提供便利,滿足市民多種觀展需求。

溫馨提示:收藏最新動態隨時看,請關注金投網APP。

相關焦點

  • 今晚中華藝術宮首開夜場 「中國紅」熠熠生輝
    今晚6點至9點,中華藝術宮首個夜場開啟。除了「大塊文章——鮑賢倫書法展」和「山丹丹花開紅豔豔」剪紙展,帶領觀眾領略鮑賢倫的書法藝術和欣賞陝北的剪紙藝術之外,中華藝術宮的景觀燈也同時亮起,曾經的世博中國館的「中國紅」在夜色中熠熠生輝。
  • 當經典館藏遇上傳統民樂:在中華藝術宮體驗「仙樂飄飄」
    這是由上海民族樂團、上海美術館共同舉辦的中華藝術宮之夜——「海上生明月」藝術體驗專場活動,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帶來了一場有聲有色的藝術體驗。此前,120個預約門票剛啟動出票就被秒空,也足見人們對這場視聽盛宴的喜愛。色彩與旋律共舞,譜寫海派藝術之美。
  • 日均6000人次 一歲中華藝術宮成後世博區最火場館
    東方網9月26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昨日,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試運營期間的情況以及為周年即將展開的活動。   數據顯示,自2012年10月1日開館試運行以來,中華藝術宮共接待觀眾近200萬人次,日均超過6000人次,是後世博地區人氣最旺的展覽場館。
  • 賞名畫/聽民樂/看展覽……夜遊中華藝術宮,你想嘗試一下嗎?
    攜手舉辦「海上生明月」夜場體驗活動經典館藏&中國民樂經典館藏展覽 + 「最優美的中國民樂」音樂與繪畫藝術雙重奏色彩與音符碰撞新火花藝術劇場民樂專場演職員表青年演奏家 王音睿策展人導賞活動時間:19:30-20:00兩場展廳現場表演期間,還將穿插一場「海上生明月——中華藝術宮藏華人美術名家作品展」策展人導賞,由中華藝術宮副研究館員武秦瑞講解展覽代表藝術家作品。
  • 中華藝術宮堪比大都會 保留動態清明上河圖
    中華藝術宮規模堪比紐約大都會 保留動態清明上河圖 ■ 浦江渡船將連接中華藝術宮和當代藝術博物館 一定程度改變國際和亞洲藝術格局■ 上海雙年展、蓬皮杜藝術展將率先亮相當代藝術博物館圖解中華藝術宮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暫定名)填補了上海藝術博物館體系的空白,使上海的藝術博物館系列形成完整的格局——上海博物館展示古代藝術,中華藝術宮展示近現代藝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暫定名)則展示當代藝術。
  • 中華藝術宮成「後世博地區」人氣王 5大展覽紀念周年慶
    中華藝術宮與上海當代藝術館開館試運行周年,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了試運營期間的情況以及為即將展開的活動   東方網記者周晏珵9月25日報導:中華藝術宮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館試運行行將周年據介紹,中華藝術宮已經成為後世博地區人氣最旺的展覽場館,一周年期間將推出五大展覽和多個教育項目。  根據數據,自2012年10月1日開館試運行以來,中華藝術宮共接待觀眾近200萬人次,日均超過6000,是後世博地區人氣最旺的展覽場館,也是上海全新的文化熱點。
  • 世博會中國館變身中華藝術宮
    世博會中國館變身中華藝術宮 在今天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宗明表示,上海兩個重大文化項目——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今年10月1日開館試展。中華藝術宮選址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建築面積16.6855萬平米。展示面積相比世博會中國館增加0.9萬平米,達6.4萬平米,擁有27個展廳。宗明介紹說,中華藝術宮是具有收藏保管、學術研究、陳列展示、普及教育和對外交流為基本職能的藝術博物館。
  • 在中華藝術宮,尋找專屬於上海的鄉愁
    布展間隙,畫家黃阿忠坐在中華藝術宮展廳的長椅上休息。牆角,是他即將亮相「海上畫家畫上海」展覽的作品《1949.5.27上海》,畫的是南京路步行街上上海解放的喜慶場景。恍然間,他仿佛坐在了南京路長椅上,看著朵雲軒門口的兩棵熟悉的梧桐樹。四五十年前,他就是在這兩棵樹下,望著朵雲軒裡心儀的名家畫作和文房四寶,立下了當畫家的志願。
  • 中華藝術宮五周年|以美術傳承文化 築就城市藝術魅力
    此時,已是下午1點,距離講座開始還有1個多小時,同事幫忙帶的外賣早已放在桌上,還沒顧得上吃。  2017年10月1日,中華藝術宮將迎來開館五周年慶。屆時,近50場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將輪番上陣。張娜和同事們除了要完成每周例行的講座和活動外,還要籌備館慶的各類活動,繁忙的工作節奏已成為常態。
  • 閉館中的中華藝術宮|立足上海 豐富線上推介內容
    對此,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立足上海,以中華藝術宮為樣本,一窺疫情之下,上海美術館的工作現狀及發展機遇。中華藝術宮外景據中華藝術宮館長沈捷介紹,這次疫情加快了館內豐富「線上推介內容」的步伐,「線上線下同步發展」在疫情過後將成為常態。
  • 中華藝術宮首批特聘6位手語藝術導賞,讓聾啞人「聽懂」、欣賞藝術...
    「這幅圖片反映的是醫務工作者奮戰在一線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場面……」今天下午,由中華藝術宮首批特聘的6位手語翻譯蒞臨中華藝術宮,為市聾人協會30多位文藝愛好者講解,由市文化和旅遊局、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等聯合承辦的《「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
  • 中華藝術宮將推《2020—上海—你好》系列展迎新春
    布展間隙,畫家黃阿忠坐在中華藝術宮展廳的長椅上休息
  • 【活動】免費預約!邀您聽一場公益講座@中華藝術宮
    首場講座將於6月24日(周三)下午在中華藝術宮舉行。曾參與「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美術創作工程」等大型美術創作工程的報導。曾任「時代風採——上海現實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學術委員會委員,參與項目選題組織策劃和評審,擔任作品集編委會副主任。
  • 「明星走紅地毯」待遇~小布探訪上海科技館、中華藝術宮開放首日
    今天上午,在濛濛細雨中,上海科技館和中華藝術宮恢復對外開放。現場客流怎麼樣?參觀者都有什麼想法?目前,上海科技館內影院、劇場、教育活動區、餐廳等區域暫不開放,暫時取消全程及區域講解、教育活動等。擁有大量互動展品的「智慧之光」展區,也為減少觀眾密切接觸做出調整。例如,演示靜電現象的體驗項目「怒髮衝冠」,調整為由場館講解員演示,觀眾可在外圍觀察長發嗖嗖嗖豎起來的過程。
  • 中華藝術宮打造紅色文化主題 攜手遵義開拓藝術公共教育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7月2日報導:「對黨建日最好的紀念,就是讓廣大走進藝術宮的群眾能享受到優質的文化服務。」昨天,中華藝術宮與遵義市骨幹班主任高級研修班教師就「紅色文化」的傳承教育、傳播推廣進行一次別開生面的體驗交流活動,共同探討如何在新時代條件下,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如何創新思路開拓思想教育藝術教育工作方法。
  • 收藏千古寄杏壇 在力明藝術宮開啟一段探秘「國寶」之旅
    迎著颯爽的秋風,「2020暢遊齊魯·好客山東好時節」採風踩線團一行來到泰安力明藝術宮,領略千年文明之火的璀璨,感受歲月的變遷,體驗傳統文化的薰陶,開啟一段探秘「國寶」之旅。「力明藝術宮」位於五嶽獨尊泰山腳下。歷時百年,從民間搶救、收集、保護藝術品150萬餘件,200個門類。
  • 到中華藝術宮大開眼界!
    即日起,走進中華藝術宮,你便能大開眼界,一起先睹為快吧↓↓↓筆墨共築「大塊文章」6月20日下午,「大塊文章」——鮑賢倫書法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展出260件以隸書為主的作品出生上海的浙江書協主席鮑賢倫用大體量的書法作品,與書寫下的歷代鴻篇巨製相協調,與中華藝術宮高大宏偉的展示空間相匹配,用筆墨文章共築「大塊文章」的雄渾意象。 此次展覽由「漢地廣大」「筆寄文心」「隸變探微」「丹崖墨痕」「陶寫餘歡」五大部分組成。
  • 看,上海中職教師把中華藝術宮變成了「大教室」
    圖說:12校學生攜手完成彩箱繪製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陸梓華)從2010年世博會時的中國館,到如今的中華藝術宮,你可能無數次走過這幢紅色的建築。而這,只是11個精彩課堂中的一個。由上海市教委職教處指導、上海市中職藝術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的「走進藝術宮」項目昨天在中華藝術宮舉行,0米大廳、動畫長廊、親子教室、展覽臺階、藝術展廳……充足的館藏資源成了最生動的「教科書」。
  • 中華藝術宮數字博物館今起上線 360度全場景"網遊"
    東方網9月26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10月1日,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館試運行將迎來一周年。今天,中華藝術宮為公眾奉上了一道藝術大餐,動一動拇指,就能全程參觀中華藝術宮。今日凌晨零點起,中華藝術宮數字博物館http://china.artmuseumonline.org正式上線,接受公眾測試。
  • 中華藝術宮獲贈徐悲鴻《雞羊圖》
    早報見習記者 雍凱 圖 早報訊 7月30日上午, 「易氏家族捐贈徐悲鴻作品儀式」 在中華藝術宮舉行。《雞羊圖》創作至今已近八旬,雖歷經抗戰時期逃難流離、「文革」掃四舊,以及蠹魚的侵蝕等,但由於收藏者易家人悉心保管,原作得以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