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宮全景
東方網記者鬱婷藶9月29日報導:「會場那邊出了點情況,去看一下?」「嘉賓到了嗎?我去接。」記者見到中華藝術宮教育部張娜時,她正在處理著講座前的各項事情。此時,已是下午1點,距離講座開始還有1個多小時,同事幫忙帶的外賣早已放在桌上,還沒顧得上吃。
2017年10月1日,中華藝術宮將迎來開館五周年慶。屆時,近50場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將輪番上陣。張娜和同事們除了要完成每周例行的講座和活動外,還要籌備館慶的各類活動,繁忙的工作節奏已成為常態。
公教活動多樣 「藝術服務綜合體」日漸成型
公教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廣大參與者的支持。身為中華藝術宮的鐵桿粉絲,退休老人弘明自然也不會錯過這次五周年的藝術盛會。
作為一名藝術愛好者,每周末去藝術宮聽講座,是弘明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周兩場,場場必到。他說,「這些公益講座經常會請到很多名家名師,水準很高,機會難得。來學習學習充充電,增長點知識。」
弘明早早來到會場等待講座開始
兩年前,一次偶然的講座經歷,讓弘明徹底迷上了這裡的文化講座。「本來是打算隨便聽聽,可沒想到老師講的特別好。工作人員告訴我可以關注中華藝術宮微信,每周都會有講座信息,微信報名預約就能來聽了。」現在,每次講座信息一發布,弘明總是第一時間報名。「有時候沒有講座,我也會來。看看展覽、聊聊心得,除了家裡,這兒是呆的最久的地方啦。」弘明說。
「像弘明這樣的鐵粉還有很多,都是衝著我們的公共教育活動來的。」據張娜介紹,開館5年來,中華藝術宮觀眾群從以往美術類專業特長的學生、從業者,逐步擴大到普通市民、藝術愛好者、遊客等。藝術門類也從單一的美術,擴大到文學、音樂、詩歌、手工藝、非遺傳承等。
「目前,中華藝術宮二十多個展廳同時開放,節假日日均客流量可達3萬,對藝術普及活動的需求越來越大。客流的增長和展覽內容的多樣化,也迫使公共教育不斷升級。」張娜說。
「上海美術大課堂」藝術普及講座、藝文會、四季品劇、「文心畫藝」兒童水墨課程、白領藝術沙龍……,豐富多彩的公教活動吸引了大批的藝術愛好者。
在周末舉辦的一場兒童水墨課堂上,記者遇到了帶著女兒前來上課的王女士。「女兒特別喜歡來這裡,邊學邊玩,還能交到很多好朋友。」王女士說,「藝術宮每期的體驗課程都不一樣,剪紙、水墨、版畫、編織,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觀察女兒最喜歡哪一門,以後好專門培養。」
小朋友們展示畫作
「雖然是公益課程,卻一點不比外面培訓機構的課程差,請的還是名家名師。現在,報名也越來越火,搶名額也要拼手速,晚了就沒了。」王女士說。
數據統計,5年間,中華藝術宮共舉辦展覽180餘場,開展公共教育活動760多場,活動涵蓋講座、親子、導覽、文學、戲曲、影展、演出等多種形式。此外,中華藝術宮積極「走出去」,通過「流動的美術館」、「快樂330」進校園工程等,走出場館,把優秀課程送到學校、社區。一個以展覽為核心、融多元藝術教育形式於一身的「藝術服務綜合體」逐漸成型。
外籍教師教孩子們學習色譜
現在,中華藝術宮還保持著每周末兩場講座、兩場活動的硬指標。張娜說,「未來,我們還是堅持周周有講座、周周有活動。在內容上增加科學與藝術、紅色教育等內容,從『向觀眾開放』向『為觀眾服務』,力爭把公教工作做得更好。」
樹上海美術旗幟 繪未來五年藝術藍圖
公教活動辦得風生水起,而作為上海美術的一面旗幟,中華藝術宮仍以近現代美術的收藏、研究、展覽、交流為立館之本。
2010年世博會結束後,中國館更名為中華藝術宮。享譽世界的知名度和高質量的藝術等級,吸引著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開館5年來,共接待海內外觀眾1230萬人次。
就讀於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14級書畫班的張藝藍,算是中華藝術宮的常客了。每個月都會來一次,出了新展、大展,更是場場不落。上海的各大美術館她跑了個遍,但印象最深的還是中華藝術宮。
「這裡從展覽設計、布局環境到色調搭配、光線控制,藝術氛圍都特別強,觀感體驗很好,我特別喜歡來這兒。」張藝藍說,「展覽將藝術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逐一划分,背景介紹、作品展示都清晰羅列,著重反映出藝術家的個人特點和藝術成就。即便是不了解的普通遊客,也能有全面立體的感受。」
慶祝建軍90周年——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美術作品展
作為主攻中國畫技法的學生,張藝藍表示:「0米層的賀友直紀念展,讓人印象很深。」她說,「畫家通過精緻的筆法描繪出一幅幅趣味性、生活性極強的連環畫作品。畫幅雖小,但畫面卻很有延伸感。構圖和空間把握,技藝高超,讓人產生更多的聯想,收穫很多。」
賀友直捐贈作品陳列展
「展覽布局也很有巧思,比如,0米層的賀友直連環畫展和韓碩的作品同時展示,小小的連環畫和巨幅的寫意人物作品在同一個空間中並存,一大一小形成對比,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它們又相互呼應,通過不同的角度和技法共同反映著現實生活。」
執行館長李磊表示,未來五年,中華藝術宮力爭每年舉辦100場講座、100場兒童美術工作坊、6個藝術電影展、6場「藝術宮之約」跨界音樂會、若干次實驗戲劇、戲曲演出,設立藝術圖書館、兒童閱覽區,常年對公眾開放。「今後,中華藝術宮將開展更多跨界融合和創新實驗,以傳統美術館的收藏、研究、展覽、教育、交流、文創為基礎,進一步拓展到文化傳播、藝術研究、文創產業、社會建設等領域。」
遊客在畫作前駐足欣賞
堅守「文化陣地」 聯通中外構築文化自信
2010年世博會,讓世界矚目上海。一座中國館,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作為全國僅有的13家「國家重點美術館」,中華藝術宮以學術為抓手,堅守著這方「文化陣地」,讓中國藝術與世界藝術的關聯,日益構築起廣泛的文化自信。對觀眾群的培養,每年為這座城市所呈現的高品質的展覽,也正在日益提高著這座城市的藝術素養。
近年來,中華藝術宮積極開展與國際重要美術館的合作,通過讓中國美術與西方美術的「對話」,實現互聯互通。「同行——美術館聯合展」作為中華藝術宮自有展覽品牌,每年確定一個展覽主題,讓中外美術作品同場競技。
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邵仄炯告訴記者,「中華藝術宮是展現近現代視覺藝術作品的重要場所,她有別於呈現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和國際化的當代藝術館。除了展覽還有梳理、收藏、傳播藝術的重要功能,是連接古今與中外視覺藝術的重要橋梁。」
為慶祝開館五周年,中華藝術宮推出多個大展及藝術活動,包括《文心雕龍——上海山水畫邀請展》《水彩初心——陳希旦水彩畫展》《司徒喬、司徒傑藝術展》《雋情之美——邱瑞敏、吳慧明捐贈作品展》等。邵仄炯認為,「視覺藝術語言要向大眾傳播,需要對其進行不同轉換和闡釋。我想這也是藝術宮服務展覽、尋求與觀眾互動的重要環節。中華藝術宮不僅展示了藝術家的作品,更是為藝術家思想發聲,為時代發聲提供了重要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