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宮五周年|以美術傳承文化 築就城市藝術魅力

2020-12-24 東方網

中華藝術宮全景

  東方網記者鬱婷藶9月29日報導:「會場那邊出了點情況,去看一下?」「嘉賓到了嗎?我去接。」記者見到中華藝術宮教育部張娜時,她正在處理著講座前的各項事情。此時,已是下午1點,距離講座開始還有1個多小時,同事幫忙帶的外賣早已放在桌上,還沒顧得上吃。

  2017年10月1日,中華藝術宮將迎來開館五周年慶。屆時,近50場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將輪番上陣。張娜和同事們除了要完成每周例行的講座和活動外,還要籌備館慶的各類活動,繁忙的工作節奏已成為常態。

  公教活動多樣 「藝術服務綜合體」日漸成型

  公教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廣大參與者的支持。身為中華藝術宮的鐵桿粉絲,退休老人弘明自然也不會錯過這次五周年的藝術盛會。

  作為一名藝術愛好者,每周末去藝術宮聽講座,是弘明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周兩場,場場必到。他說,「這些公益講座經常會請到很多名家名師,水準很高,機會難得。來學習學習充充電,增長點知識。」

弘明早早來到會場等待講座開始

  兩年前,一次偶然的講座經歷,讓弘明徹底迷上了這裡的文化講座。「本來是打算隨便聽聽,可沒想到老師講的特別好。工作人員告訴我可以關注中華藝術宮微信,每周都會有講座信息,微信報名預約就能來聽了。」現在,每次講座信息一發布,弘明總是第一時間報名。「有時候沒有講座,我也會來。看看展覽、聊聊心得,除了家裡,這兒是呆的最久的地方啦。」弘明說。

  「像弘明這樣的鐵粉還有很多,都是衝著我們的公共教育活動來的。」據張娜介紹,開館5年來,中華藝術宮觀眾群從以往美術類專業特長的學生、從業者,逐步擴大到普通市民、藝術愛好者、遊客等。藝術門類也從單一的美術,擴大到文學、音樂、詩歌、手工藝、非遺傳承等。

  「目前,中華藝術宮二十多個展廳同時開放,節假日日均客流量可達3萬,對藝術普及活動的需求越來越大。客流的增長和展覽內容的多樣化,也迫使公共教育不斷升級。」張娜說。

  「上海美術大課堂」藝術普及講座、藝文會、四季品劇、「文心畫藝」兒童水墨課程、白領藝術沙龍……,豐富多彩的公教活動吸引了大批的藝術愛好者。

  在周末舉辦的一場兒童水墨課堂上,記者遇到了帶著女兒前來上課的王女士。「女兒特別喜歡來這裡,邊學邊玩,還能交到很多好朋友。」王女士說,「藝術宮每期的體驗課程都不一樣,剪紙、水墨、版畫、編織,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觀察女兒最喜歡哪一門,以後好專門培養。」

小朋友們展示畫作

  「雖然是公益課程,卻一點不比外面培訓機構的課程差,請的還是名家名師。現在,報名也越來越火,搶名額也要拼手速,晚了就沒了。」王女士說。

  數據統計,5年間,中華藝術宮共舉辦展覽180餘場,開展公共教育活動760多場,活動涵蓋講座、親子、導覽、文學、戲曲、影展、演出等多種形式。此外,中華藝術宮積極「走出去」,通過「流動的美術館」、「快樂330」進校園工程等,走出場館,把優秀課程送到學校、社區。一個以展覽為核心、融多元藝術教育形式於一身的「藝術服務綜合體」逐漸成型。

外籍教師教孩子們學習色譜

  現在,中華藝術宮還保持著每周末兩場講座、兩場活動的硬指標。張娜說,「未來,我們還是堅持周周有講座、周周有活動。在內容上增加科學與藝術、紅色教育等內容,從『向觀眾開放』向『為觀眾服務』,力爭把公教工作做得更好。」

  樹上海美術旗幟 繪未來五年藝術藍圖

  公教活動辦得風生水起,而作為上海美術的一面旗幟,中華藝術宮仍以近現代美術的收藏、研究、展覽、交流為立館之本。

  2010年世博會結束後,中國館更名為中華藝術宮。享譽世界的知名度和高質量的藝術等級,吸引著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開館5年來,共接待海內外觀眾1230萬人次。

  就讀於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14級書畫班的張藝藍,算是中華藝術宮的常客了。每個月都會來一次,出了新展、大展,更是場場不落。上海的各大美術館她跑了個遍,但印象最深的還是中華藝術宮。

  「這裡從展覽設計、布局環境到色調搭配、光線控制,藝術氛圍都特別強,觀感體驗很好,我特別喜歡來這兒。」張藝藍說,「展覽將藝術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逐一划分,背景介紹、作品展示都清晰羅列,著重反映出藝術家的個人特點和藝術成就。即便是不了解的普通遊客,也能有全面立體的感受。」

慶祝建軍90周年——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美術作品展

  作為主攻中國畫技法的學生,張藝藍表示:「0米層的賀友直紀念展,讓人印象很深。」她說,「畫家通過精緻的筆法描繪出一幅幅趣味性、生活性極強的連環畫作品。畫幅雖小,但畫面卻很有延伸感。構圖和空間把握,技藝高超,讓人產生更多的聯想,收穫很多。」

賀友直捐贈作品陳列展

  「展覽布局也很有巧思,比如,0米層的賀友直連環畫展和韓碩的作品同時展示,小小的連環畫和巨幅的寫意人物作品在同一個空間中並存,一大一小形成對比,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它們又相互呼應,通過不同的角度和技法共同反映著現實生活。」

  執行館長李磊表示,未來五年,中華藝術宮力爭每年舉辦100場講座、100場兒童美術工作坊、6個藝術電影展、6場「藝術宮之約」跨界音樂會、若干次實驗戲劇、戲曲演出,設立藝術圖書館、兒童閱覽區,常年對公眾開放。「今後,中華藝術宮將開展更多跨界融合和創新實驗,以傳統美術館的收藏、研究、展覽、教育、交流、文創為基礎,進一步拓展到文化傳播、藝術研究、文創產業、社會建設等領域。」

遊客在畫作前駐足欣賞

  堅守「文化陣地」 聯通中外構築文化自信

  2010年世博會,讓世界矚目上海。一座中國館,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作為全國僅有的13家「國家重點美術館」,中華藝術宮以學術為抓手,堅守著這方「文化陣地」,讓中國藝術與世界藝術的關聯,日益構築起廣泛的文化自信。對觀眾群的培養,每年為這座城市所呈現的高品質的展覽,也正在日益提高著這座城市的藝術素養。

  近年來,中華藝術宮積極開展與國際重要美術館的合作,通過讓中國美術與西方美術的「對話」,實現互聯互通。「同行——美術館聯合展」作為中華藝術宮自有展覽品牌,每年確定一個展覽主題,讓中外美術作品同場競技。

  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邵仄炯告訴記者,「中華藝術宮是展現近現代視覺藝術作品的重要場所,她有別於呈現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和國際化的當代藝術館。除了展覽還有梳理、收藏、傳播藝術的重要功能,是連接古今與中外視覺藝術的重要橋梁。」

  為慶祝開館五周年,中華藝術宮推出多個大展及藝術活動,包括《文心雕龍——上海山水畫邀請展》《水彩初心——陳希旦水彩畫展》《司徒喬、司徒傑藝術展》《雋情之美——邱瑞敏、吳慧明捐贈作品展》等。邵仄炯認為,「視覺藝術語言要向大眾傳播,需要對其進行不同轉換和闡釋。我想這也是藝術宮服務展覽、尋求與觀眾互動的重要環節。中華藝術宮不僅展示了藝術家的作品,更是為藝術家思想發聲,為時代發聲提供了重要的舞臺。」

相關焦點

  • 中華藝術宮打造紅色文化主題 攜手遵義開拓藝術公共教育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7月2日報導:「對黨建日最好的紀念,就是讓廣大走進藝術宮的群眾能享受到優質的文化服務。」昨天,中華藝術宮與遵義市骨幹班主任高級研修班教師就「紅色文化」的傳承教育、傳播推廣進行一次別開生面的體驗交流活動,共同探討如何在新時代條件下,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如何創新思路開拓思想教育藝術教育工作方法。
  • 中華藝術宮推國慶系列展,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呈現時代風採
    9月18日,「時代風採——上海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展覽」在上海中華藝術宮開幕,展覽以現實主義題材集中反映上海近些年來在各領域的巨大變化,城市的精神、上海的故事以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的形式被定格在一張張藝術作品之中。
  • 中華藝術宮成「後世博地區」人氣王 5大展覽紀念周年慶
    中華藝術宮與上海當代藝術館開館試運行周年,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了試運營期間的情況以及為即將展開的活動   東方網記者周晏珵9月25日報導:中華藝術宮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館試運行行將周年據介紹,中華藝術宮已經成為後世博地區人氣最旺的展覽場館,一周年期間將推出五大展覽和多個教育項目。  根據數據,自2012年10月1日開館試運行以來,中華藝術宮共接待觀眾近200萬人次,日均超過6000,是後世博地區人氣最旺的展覽場館,也是上海全新的文化熱點。
  • 世博會中國館變身中華藝術宮
    世博會中國館變身中華藝術宮 在今天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宗明表示,上海兩個重大文化項目——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於今年10月1日開館試展。中華藝術宮選址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建築面積16.6855萬平米。展示面積相比世博會中國館增加0.9萬平米,達6.4萬平米,擁有27個展廳。宗明介紹說,中華藝術宮是具有收藏保管、學術研究、陳列展示、普及教育和對外交流為基本職能的藝術博物館。
  • 中華藝術宮堪比大都會 保留動態清明上河圖
    從近現代藝術的經典、回味到當代藝術的先鋒、淋漓,只是一條江的距離。中華藝術宮將由現在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改建而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暫定名)將由世博會城市未來館改建而成。「夾江相望的美術館創意是世博主題精神的延續和落實,同時也是上海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重大舉措,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帶來國際和亞洲藝術格局的變化。」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院院長許江昨日如是說。
  • 日均6000人次 一歲中華藝術宮成後世博區最火場館
    東方網9月26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昨日,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試運營期間的情況以及為周年即將展開的活動。   數據顯示,自2012年10月1日開館試運行以來,中華藝術宮共接待觀眾近200萬人次,日均超過6000人次,是後世博地區人氣最旺的展覽場館。
  • 中華藝術宮首批特聘6位手語藝術導賞,讓聾啞人「聽懂」、欣賞藝術...
    「這幅圖片反映的是醫務工作者奮戰在一線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場面……」今天下午,由中華藝術宮首批特聘的6位手語翻譯蒞臨中華藝術宮,為市聾人協會30多位文藝愛好者講解,由市文化和旅遊局、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等聯合承辦的《「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
  • 當經典館藏遇上傳統民樂:在中華藝術宮體驗「仙樂飄飄」
    蔣迪雯 攝上海美術館成立於1956年,是新中國最早設立的美術館之一,也是上海地區唯一一家國家重點美術館。2012年10月入駐原世博會中國館以來,依託上海豐富的文化資源,一方面在硬體上創新機制,構建一流的藝術場館,另一方面在軟體上拓展延伸,打造藝術服務綜合體,實現了向中華藝術宮的華麗轉身。
  • 在中華藝術宮,尋找專屬於上海的鄉愁
    為迎接2020年新春的到來,致敬上海,中華藝術宮將從1月18日至3月31日推出五個聯合開幕的展覽《2020—上海—你好》,包括「海上風華——賀友直畫上海」 「海上畫家畫上海」「新時代上海即時攝影優秀作品展「 「曾經的印記——館藏上海風貌攝影作品展」「稚真稚美——兒童畫上海」。5個展覽如同5個切片,從不同視角和側面勾勒著當下的城市發展脈絡和市民日常生活。如果要問上海人的鄉愁在哪裡?
  • 十二藝節丨中華藝術宮三大展今天開幕,怎麼看?攻略在這裡
    今天上午,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同時在中華藝術宮正式對公眾開放。三大展覽分別位於藝術宮的0米層、5米層和B2層,幾乎覆蓋了中華藝術宮所有的臨展空間。
  • 閉館中的中華藝術宮|立足上海 豐富線上推介內容
    對此,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立足上海,以中華藝術宮為樣本,一窺疫情之下,上海美術館的工作現狀及發展機遇。中華藝術宮外景據中華藝術宮館長沈捷介紹,這次疫情加快了館內豐富「線上推介內容」的步伐,「線上線下同步發展」在疫情過後將成為常態。
  • 中華藝術宮五一照常開放,大展讓你為人間大愛感動
    五一假日臨近,上海中華藝術宮將照常開放。周到君了解到,五一假日裡,你可以在中華藝術宮欣賞到三個大展。《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第三屆中國美術獎作品巡展·上海》這場五年一度的中國美術界最高規格大展,從今年1月20日開幕後,就碰到中華藝術宮為疫情防控臨時閉館,為滿足觀眾的觀展需求,展覽特地延遲到5月5日閉展。
  • 今晚中華藝術宮首開夜場 「中國紅」熠熠生輝
    今晚6點至9點,中華藝術宮首個夜場開啟。除了「大塊文章——鮑賢倫書法展」和「山丹丹花開紅豔豔」剪紙展,帶領觀眾領略鮑賢倫的書法藝術和欣賞陝北的剪紙藝術之外,中華藝術宮的景觀燈也同時亮起,曾經的世博中國館的「中國紅」在夜色中熠熠生輝。
  • 看,上海中職教師把中華藝術宮變成了「大教室」
    由上海市教委職教處指導、上海市中職藝術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的「走進藝術宮」項目昨天在中華藝術宮舉行,0米大廳、動畫長廊、親子教室、展覽臺階、藝術展廳……充足的館藏資源成了最生動的「教科書」。聽課的除了本市各中職學校學生代表,還有來自上海職業教育對口支援的「四大職教聯盟」(新疆喀什、青海果洛、貴州遵義、雲南滇西等)的300多名學生。
  • 大陸企業攜手臺灣藝術大學 共同傳承中華文化
    日,臺灣藝術大學校長謝顒丞(右四)一行,在深圳匯德豐集團董事長藍海(左二)等人的陪同下,拜會中華文化促進會,就兩岸如何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等議題與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右五)進行交流。 陳小願 攝    3月26日,臺灣藝術大學校長謝顒丞(左五)一行,在深圳匯德豐集團董事長藍海(右二)等人的陪同下,拜會中華文化促進會,就兩岸如何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等議題與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右四)進行交流。
  • 賞名畫/聽民樂/看展覽……夜遊中華藝術宮,你想嘗試一下嗎?
    活動地點:41米層展廳民樂專家將與你一起走進展廳,結合「海上生明月——中華藝術宮藏華人美術名家作品展」館藏展覽作品,詮釋海派繪畫與民族音樂之間的文化關聯,讓你在欣賞名畫與享受音樂的同時,獲得更全面的審美體驗。
  • 中國高等美術教育文獻展亮相中華藝術宮,也帶來對美術教育的思考
    中華藝術宮日前開幕的「春華秋實——中國高等美術教育文獻展」上,中央美院展區中「升維設計」課裡展示的「植物類腦」課題看起來像一則荒誕離奇的科幻小說,除了展板和視頻演示外,現場還有一盆插著電子線路的綠色盆栽——它為何出現在嚴肅的學術展覽裡
  • 職校老師帶你「雲端」走進中華藝術宮,感受「召喚」
    大型實體展覽「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亮相中華藝術宮後,這些再現自疫情暴發以來的藝術作品,打動了職教老師和參展藝術家們。不到兩周時間,來自上海市逸夫職業技術學校、上海商業會計學校、上海市商貿旅遊學校、上海市浦東外事服務學校等11所學校的18位老師和10位原創藝術家主動承擔了「藝術場館微課程」的錄製工作。
  • 傳承客家文化,共築中國夢
    林光如說,上世紀中,在香港有很多客家鄉親,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文化血脈被破壞,許多年輕一代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這讓從事文化產業的他感到傳承客家文化血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林光如強調說,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認同的紐帶。2003年,他發起成立了香港梅州聯會,以凝聚鄉情,傳承客家文化。香港梅州聯會年年在香港舉辦客家文化節,至今已有四五屆了。
  • 「風從東方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藝術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
    10月30日上午,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首個大型藝術展「風從東方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藝術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從即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展期為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