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學英語句型要相對容易一些,因為我們中文句型的語序和英語句型語序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主謂結構:
舉例:
我教英語。
I teach English.
成分分析:
我(主語)教(謂語)英語(賓語)。
I(主語)teach(謂語)English(賓語).
以上為動作句型,狀態句型依然如此。
我(主語)是(系動詞)一名老師(表語)。
I(主語) am (系動詞)a teacher(表語).
英語簡單句的五類句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幹成分,都可以和漢語句型一一對應:
主+謂(S+V)
主+謂+賓(S+V+O)
主+謂+賓+雙賓(S+V+IO+DO)
主+謂+賓+賓補(S+V+O+OC)
主+系+表(S+V+P)
正是因為兩者句型結構順序類似,所以很多同學直接將兩者完全等同,也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Chinglish/錯誤句型」。
舉例:
I on Sunday will go to Beijing.
That wears a yellow coat boy is my brother.
I go to school ride a bike.
On the table has many bananas.
以上錯誤主要出在句子的「補充/修飾成分」的位置上,這也是學習者容易忽略的地方。漢語和英語雖主幹相似,但補充/修飾成分的位置有著很大的不同。
什麼是「補充/修飾成分」?
簡單來說,就是句子的補充成分或修飾信息。
舉例:
那個穿著短裙的小女孩兒是毛蛋。
句子主幹:那個小女孩兒是毛蛋。
句子主幹為我們提供最基本的信息,也就是告訴我們「xx是xx」或「xx做了xx」。
那麼「穿著短裙的」就是修飾信息,說明小女孩兒的衣著特徵。
為什麼會有補充/修飾信息?
因為想要明確具體地傳達想要表達的意思,也就是為了提升語言的準確性和溝通效率。
如果直接說那個小女孩兒是毛蛋,你會尋思毛蛋到底是那個穿長裙還是穿短裙或是穿褲子的小女孩兒?
漢語句型:那個穿著短裙的小女孩兒是毛蛋。
英文句型:The girl with a short skirt is Maodan.
英文句型:The girl who wears a short skirt is Maodan.
通過對比漢語和英語的句子,我們可以得出兩者的區別:
漢語是一節節推進敘述,簡潔直接,修飾詞或短語置於中心詞之前。而英語的修飾信息要放在中心詞之後,講究中心詞領先,後接修飾,重視「主從」關係。
再者,細心的同學應該能夠發現,漢語中用「穿」這個動詞來表示穿這一動作,而英語中除了用「wear」這個動詞表示穿著動作,也可以用介詞「with」表示穿著動作。
這和英語的「介詞動性」有著極大的關係,英語多用介詞表示動作關係,以此來避免重複,也可以提升語言輸出效率。而漢語是動詞的動性語言,多用動詞表示動作關係,極少使用介詞。
所以,開篇的錯誤句型我們可以修改如下:
That wears a yellow coat boy is my brother.
I go to school ride a bike.
改正:
That boy with a yellow coat is my brother.
I go to school on my bike.
中文:(主語修飾)+主語+謂語+(賓語修飾)+賓語
英文:主語+(主語修飾)+謂語+賓語+(賓語修飾)
以上為中英文句型「主賓」修飾的位置排列區別,我們再看下副詞(狀語)位置排列區別:
舉例:
我在公園裡面玩耍。
句子主幹:我在玩耍。
「在公園裡」是一個地點信息,為句子的補充成分,作為信息補充。
如果按照漢語句式一一對應翻譯,我們會寫出這樣的句子:
I am in the park playing.
改正:I am playing in the park.
再舉例:
我每天晚上做作業。
句子主幹:我做作業。
「每天晚上」是一個時間信息,為句子的補充成分,作為信息補充。如果按照漢語句式一一對應翻譯,我們會寫出這樣的句子:
I every night do my homework.
改正:I do my homework every night.
所以,開篇的錯誤句型我們可以修改如下:
I on Sunday will go to Beijing.
On the table has many bananas.
改正:
I will go to Beijing on Sunday.
There are many bananas on the table.
中文:主語+(各種狀語)+謂語+賓語
英文:主語+謂語+賓語+(各種狀語)
全國最大的語法詞
匯原創內容平臺,
全國最大的英語教
師語法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