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定義,新生兒營養不良是指能量或蛋白質攝入不足,從而導致營養狀況不佳或不能維持正常生長發育,常見於3歲以下兒童。」
生活中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需要從飲食中獲取到影響,以維持人體正常的機能運行。
對於新生兒來說,飲食營養獲取還跟身體的健康發育息息相關。
寶寶出生之後,到了一定的餵養階段,寶媽們會陸陸續續的開始給他們添加輔食,在這個過程中,部分寶媽會發現孩子會出現「含飯」的問題。
「寶寶「含飯」之後,既不拒絕,也不吞咽,僅僅是把飯含在嘴巴裡。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種行為不僅會影響其腸胃健康、面部肌肉發育、牙齒發育等,還會容易導致其嗆到,甚至會引發孩子營養不良和心理健康等。」
閨蜜的寶寶因總含飯,引發營養不良,是自己做飯太難吃嗎?
最近一段時間,閨蜜總是為寶寶含飯的問題發愁。每次一給孩子餵飯,他只是把飯含在嘴巴裡,不嚼也不咽,而且還總是瞪著大眼睛看著你。
懷疑是自己做飯太難吃了,所以就特意跟有經驗的寶媽學了幾種輔食,結果寶寶還是含飯;
又擔心孩子是不會嚼不會咽的緣故,所以就把食物弄的很精細,接近流食的狀態,勉勉強強孩子能吃進去一點,閨蜜的心裡這才有少許的安心。
但是想到以後不能一直給孩子吃流食,為了徹底解決寶寶含飯的問題,她就帶著孩子醫院做檢查,看看是不是因為孩子身體的緣故。
結果檢查顯示寶寶營養不良,醫生建議要及時幫助寶寶糾正含飯的問題,不然就不是營養不良的問題了。
生活中,不知有閨蜜寶媽有這樣的困惑。有關寶寶含飯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寶寶可因不同的原因而引發含飯。
因此寶媽們需要搞清楚寶寶含飯的根本原因,才能做針對性的解決,以免含飯問題一直影響著寶寶的健康和發育。
為啥寶寶總「含飯」?
1. 寶寶咀嚼能力不好
咀嚼的作用是把食物嚼碎,更易於吞咽進食道,被吸收消化。寶寶咀嚼能力不好,意味著寶寶口腔進食能力發育落後。
尤其是對於一些固體輔食,寶寶不會嚼不會咽,自然就只會含在嘴巴裡。
「整體來說,寶寶六個月時是訓練寶寶咀嚼吞咽能力的關鍵時期,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寶寶的咀嚼吞咽能力需要1-2個月的時間訓練提升。」
如果寶寶在10個月之後才開始添加固體的輔食食物,或者在1歲之後還停留在湯羹、流食的餵養階段,那麼很有可能會錯過寶寶咀嚼吞咽能力最佳發育的時期。
這樣的後果就是寶寶「含飯」,不吃固體食物、吞咽被嗆等。
2. 寶寶不想吃飯
每一位家長在寶寶吃飯的問題上,總會擔心他們吃不飽的問題,所以每次都是不管寶寶究竟是吃沒吃飽,就一味的給寶寶餵食,堅持要達到自己認為的寶寶吃飽的標準。
而寶寶不會正確清楚的表達自己「已經吃飽」的真實情況,所以就會通過含飯的行為向家長傳遞自己「不想吃了」的態度。
3. 寶寶想自己吃
對於寶寶來說,八九個月的時候,就可以給他們添加一些手指類的輔食了,這也說明他們想要自己動手吃飯的想法。
面對這個月齡階段寶寶含飯的行為,家長們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寶寶想要自己動手吃飯。
4. 寶寶注意力不在吃飯上
寶寶吃飯過程中,有些寶寶會因外部環境的影響,比如電視、玩具等,注意力不在吃飯上,從而引發了含飯的行為。
寶寶總含飯,家長可從這4點入手糾正
1. 刺激寶寶的口腔
「寶寶6個月之後,可以適時的給他使用鴨嘴杯;十個月大,可以換成十字吸管杯;12-18個月,再換成普通吸管杯;
並且18個月之後儘量讓寶寶不再使用奶瓶;2歲之後,改換成敞口杯等。」
另一方面,可以為有吸吮需求的寶寶提供各種咬膠等,並做好口腔的清潔等。
2. 食物質地及時調整
給寶寶添加輔食之後,可以循序漸進的調整食物的硬度,讓他們在無形之中慢慢的適應硬度逐漸加強的輔食,這樣也可以鍛鍊到孩子的口腔能力。
在這個過程,家長需要耐心一些,因為每種不同硬度的食物,寶寶可能需要花費3-4天的時間適應,有些寶寶可能時間更長,切忌不能操之過急。
3. 養成寶寶吃飯的好習慣
第一,營造良好的進餐環境,不要讓幹擾物,比如手機、電視、玩具等影響孩子吃飯的專心度;
第二,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餐,讓寶寶在潛意識中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並且每次吃飯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半個小時,他能吃多少就多少;
第三,對於不好好吃飯的寶寶,可以適當的餓他們一頓,並且不要給他們餵養零食等,這樣可以保證其下頓飯更順利進行。
4.吃飯氛圍要控制好
給寶寶餵飯的全過程,儘量保證一個人喂,這樣可以避免寶寶不想吃飯搬救兵的問題出現,而且吃飯氛圍不要太嚴肅,輕鬆適宜。
歡迎討論:
你有哪些更好的訓練寶寶咀嚼吞咽能力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