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
毛主席也曾經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可見,偉人們對讀書是情有獨鐘的。
成年人多讀書無可厚非,諸多好處,那孩子們讀書(這裡指的是課外讀物)呢,有用嗎?
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們讀課外書有什麼好處。
1. 可以排解壓力。
很多孩子除了學習校內的課程,放學後還要去輔導班學英語、奧數、珠心算、寫作等等,幾個小時學下來到這些課程結束時,大概也有七八九點鐘了。孩子們接受的知識多,學習壓力大,身體也很疲憊。
等孩子回到家的時候,如果你能遞給他一本課外書,對他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放鬆方式。
當然,看電視也可以放鬆,但看電視時間長了會對孩子的眼睛有損害,容易造成近視。看書就不一樣了,看書的時候讓孩子調節好坐姿和燈光,既保護了視力,又能從書中汲取知識,還能讓緊張了一天的神經得到放鬆,可謂一舉三得。
2.可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好習慣都是從小培養的,讓孩子從小多讀課外書,一本本讀過之後,孩子的閱讀習慣就養成了,這種好習慣將對他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毛主席幼年時便熟讀《三字經》《論語》《孟子》《詩經》等經典書籍,讀了六年私塾後,他和父親一起勞作,同時幫父親記帳。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總會抽出時間來讀書,也正是童年的秉燭夜讀,讓毛主席養成了手不釋卷的閱讀習慣,並保持一生。
3.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讀書時孩子讀的專注、入迷,是好事,因為孩子的專注力提高了,上課的聽課效率也就提高了,就不會因為經常開小差而錯過很多知識點。
無論做什麼事,專注都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正所謂「業精於專」,有了專注力,才會讓你在未來的某一個領域內嶄露頭角,脫穎而出。
4.有益於孩子身+心整體素質的提高。
朱熹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即閱讀的過程,就是用心思考、用眼細看、用口多讀。心思不在書上,眼睛就看不仔細,口也不能讀準確,看的東西就會記不住。
5.可以培養語感,有利於提高寫作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學習成績。
大詩人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大量閱讀課外書,可以讓孩子培養語感,積累素材,輕鬆寫出好文章,也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鄰居家小女孩彤彤,在幼兒園時就愛讀書,上小學之後,也一直保持著閱讀的習慣。她自己有一個書架,放著大概幾百本書,有古典名著(兒童版本),也有神話故事,還有科普知識等,種類很多。小姑娘說話經常會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她寫的作文也常被老師當做範文來念。老師說,彤彤寫的作文語句通順,引用的典故非常恰當,有很多課上沒學過的成語她也能運用自如,彤彤則驕傲的說,那都是她從書裡學的。
讀的書多了,對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會提高。孩子們在做題或考試的時候,有時會看不懂一些題目的要求,比如數學中的應用題,很多孩子理解不了題目裡講的是什麼,或者自己理解的和題目真實的意思出現偏差,就會把題做錯。而彤彤每次做題都很快,在別的同學剛做了卷面二分之一的時候,她已經翻過去做另一面的試題了。無論是語文成績還是數學成績,彤彤都能在班裡保持前三名,這也都源於她通過閱讀而增強的理解力。
所以,很多人都說,每一個愛讀書的孩子,成績都不會太差。
6.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古人云,讀書可以明智。多閱讀,能夠讓孩子知榮辱,懂禮節,明辨是非。
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孩子,凡事要遵守公序良俗,要尊老愛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告訴孩子,出現危險情況時要沉著冷靜,臨危不亂,勇於救人;負荊請罪的故事告訴孩子,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寬容也是一個人的良好品質。
這些經典故事,都給孩子們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7.能開拓孩子的視野,給他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裡有孩子們所需要的生活常識、有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有虛幻的未來世界,更有你想知道的一切。
曾經在央視擔任過節目主持人、後來創辦了知名的聽書App「樊登讀書」的樊登博士,每年要讀五十多本書,他說,讀書改變了他的生活,讓他的孩子學識淵博、成績優秀,更讓他的家庭美滿幸福。
孩子們,多讀書吧,在書的世界裡遨遊,你會更早發現自己,認識世界,更快尋找到生活的目標,並為之努力。
讀書,一定會帶給你一個自己想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