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緊靠著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區域,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常李村的常寶鋒,5年前,也將種植重點向藥材種植轉移。
常寶鋒是一位種植大戶,曾經也是以糧食種植為主,雖然這裡和藥都亳州相隔不過數十公裡,村裡人卻沒有種植中藥材的習慣,在他眼裡,種植糧食作物就是個辛苦活,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其實也掙不多少錢。
但在當下,種植什麼農作物賺錢呢?是啊,種植什麼農作物賺錢?這個問題是每一位種植大戶都無法迴避的。
後來,從藥材種植區來了一位農技專家,過來幫忙診斷小麥病蟲害,當他得知常保鋒的糾結後,果斷建議他種植中藥材,並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是這裡的土壤非常適合;二是緊靠中藥材市場,種植出來的中藥材不愁銷路;三是他有現成的種植經驗,這些都可以免費指導;四是中藥材種苗供應充足,至少不會上當受騙;五是可以經常去中藥材種植區感受種植氛圍,邊交流學習邊調整中藥材種植品種。
既然有以上這麼多優勢,如果不發展中藥材種植,那就太可惜了。
對當地農村人來說,種植農作物不僅要求多掙錢,還要要求穩掙錢,他們也都清楚搞中藥材種植比種植糧食作物強百倍,但也聽說中藥材行情極不穩定,可能今年畝掙一萬多元呢,明年就賣不出去了,這也是當地人不敢種植中藥材的原因。
在農技專家的鼓舞下,常寶鋒開啟了他的中藥材種植之路,從當初的5畝,到20畝,再到如今的50畝,種植的中藥材品種也由單一的白朮,發展到紫菀、丹參、白芷、蒼朮、元胡等十餘個品種。
為此,他還購置了專業的農用機械,用於中藥材種植事業,並建了烘乾設備及儲存場所,由於勤勞能幹,加上善於把握市場,又有農技專家的加持,短短幾年時間,他的中藥材種植事業就步入了正規。
賺錢是最好的宣傳,在常寶鋒的影響下,如今他們當地中藥材種植已成為常態,很多村民也都通過中藥材種植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可以說他在為當地新農村建設上,立下了汗馬功勞。
吃水不忘挖井人,步入高速種植軌道的常寶鋒,自然不能忘記農技專家的扶持和指導,這不,當前又到了白朮種植季節,農技專家也親臨現場把關種植,臨走時,常寶鋒將自家產的特色農產品都拎了出來,要讓農技專家帶回去嘗鮮。
最貴重的農產品,應當數剛曬乾的苔子了,這是全國有名的當地特產,曬乾的苔子,冬季拿到城裡去賣,一斤至少賣40元以上,特別這種帶葉的苔子,苔幹可以用來做菜,苔葉可以用來包大角子或者煮麵條,味道是特別的鮮美。
地頭的大白蘿蔔,他也顧不得賣,還有胡蘿蔔、大白菜、菠菜、黃心菜等,都是利用空閒地頭種植的,本就沒當回事兒,所以也沒怎麼管理,農藥化肥更是沒有浪費在這些上面,所以,說這些是純正的有機蔬菜,那是一點也不為過。
臨走時,農技專家對堆放在地頭的紅薯藤感了興趣,上面已經曬乾了的紅薯葉,也是一種讓人難以忘懷的農家特產,特別對於70年代前後出生的農村人,對紅薯葉有著無法割捨的情感。
這些在農村人眼裡很普遍的蔬菜,對城裡人來說,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農家特產,帶些這樣的農產品回家,比去飯店吃一頓高檔酒席還要珍貴,當然,這些並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通過自身的農業技術,讓種植戶獲得了認可和種植收益,這才最有價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