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武漢紅區101位戰疫醫生籤名的防護服背後 江蘇「綠色通道...

2020-12-27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在南京際華3521公司一樓陳列室,有一件特殊的防護服,上面籤滿了101位江蘇赴武漢戰「疫」一線的醫生名字。正是靠著這些抗疫「戰袍」的保駕護航,進入紅區的江蘇一線醫護人員沒有一例感染。保障江蘇戰疫英雄的最強「鎧甲」是如何打造出來的?昨天,記者跟隨江蘇省藥監局來到了江蘇最大的防護服企業南京際華的生產現場進行了探訪。

  進紅區的戰「疫」防護服籤滿101位醫生名字

  3月18日,南京際華三五二一特種裝備有限公司收到了一件特殊的白色防護服。這件防護服來自湖北武漢戰「疫」一線,上面帶有醒目的「3521」和「江蘇醫療隊」標誌,寫滿了援鄂白衣戰士的親筆籤名。

  據了解,這件防護服的主人名叫陳浩,是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一名醫生,他的嶽母趙愛琴是南京際華3521公司的一名職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防護服的背後,講述的是一段母子連心、共戰疫情的感人故事。原來,大年三十,陳浩自願報名參加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前往武漢。隨後,趙愛琴也積極響應公司號召,放棄春節假期投身防護服的生產製作中。「穿上際華3521生產的防護服時,感受到來自家鄉的力量,很暖心。」遠赴抗疫一線的陳浩通過視頻連線向嶽母問安、向公司致謝。

  隨著各地的援鄂醫療隊陸續撤出湖北,陳浩找來同行的江蘇援鄂醫療隊隊員在印有「3521」標誌的防護服上簽名,上面籤滿了101位江蘇赴武漢戰「疫」一線的醫生名字,並將其贈送給南京際華3521公司。如今,這件防護服被珍藏在一樓陳列室,講述著曾經攜手戰疫的故事。

  加班加點,從日產200件到日產6萬件

  據了解,南京際華3521公司是一家有著近80年歷史的老軍工企業,隸屬於中央企業新興際華集團,主要生產軍用裝具和服裝等產品。疫情暴發後,包括南京際華3521公司在內,際華3家南京公司響應號召,全面轉產防護服。

  「疫情暴發前,全國防護服的日產量僅2萬件,整個江蘇僅有蘇州一家企業有資質,我們公司的產能也僅夠200件。」際華集團相關負責人說,雖說公司平時也生產服裝,但轉型生產醫用防護服,需要相應產品生產資質。搶時間,是當時的第一原則。2月6日,他們正式復工:2月7日,日產2500件;2月14日,日產5000件;2月底已可日產5.2萬件,單日最高生產6萬件。

  「全國一半的防護服是際華集團生產的,南京3家企業又是集團13家企業裡生產最多的。」際華集團黨委委員、南京際華3521執行董事夏前軍自豪地說。

  「綠色通道」助力打造江蘇最強「鎧甲」

  日產從200件到最高6萬件;一個月間3家企業共生產112萬件……數字的背後,凝聚了際華人加班加點的身影,凝聚了江蘇藥監人主動作為的智慧和力量。3月22日,江蘇省藥監局收到了一份來自際華的感謝信。

  記者看到,感謝信寫著:「回顧防護服生產的日日夜夜,我們深切感受到了貴局上下的科學態度、嚴實作風、為民情懷。正是由於你們的幫助和要求,我們做出了江蘇最好的醫用防護服。反映病毒阻隔率的過濾效率測試,我們達到了99.97%,血液滲透指標達到了13KPa以上。公司產品也被省確認為首選進入紅區防護服。截至3月6日,累計生產112萬件醫用防護服,18萬雙鞋套,2萬個醫用頭罩,及時為白衣戰士提供戰疫「鎧甲」……」

  際華亮眼成績的背後,源於江蘇藥監各項有溫度且精準到位的政策。記者了解,疫情發生以來,江蘇省藥監局主動作為,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舉措,在依法依規、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為企業產品註冊備案申報開闢綠色通道,同時鼓勵有關醫療器械企業緊急安排生產、擴大產能,緩解防疫醫療器械緊缺狀況,助力「醫療器械」企業復工達產。江蘇省藥監局局長王越說,疫情發生以來,省藥監局強化擔當主動作為,嚴監管、快審批、促生產,切實加強疫情防控用藥械安全和供應保障。自1月27日起,省藥監局率先啟動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應急備案,積極推動出口產品轉國內應急使用和企業轉產,堅決保障了國家調撥任務和我省支援武漢、黃石及省內醫療救治工作的物資需求,得到中央指導組的肯定。3月1日,率先將應急備案轉為應急審批,鼓勵、支持有條件、有意願的企業「提檔升級」。3月23日起,全面恢復了常規審批,指導企業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遞交註冊申請,同時對相關疫情防控醫療物資採取優先審批、加快審批的措施,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副局長陳和平多次帶領相關處室、單位業務骨幹來到企業現場辦公,幫助解決轉產過程中的難題。一件件切實提升監管效能的舉措,有效統籌了社會各界力量,助力企業解決發展難題,最終形成全過程、全鏈條監管的合力,安全護航「醫療器械」企業復工達產。

  通訊員 王琳琳 玉潔 交匯點記者 戚在兵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戰疫見證物火熱徵集中,華西醫生捐出「限量版」防護服
    手繪防護服王小瑾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一封一線護士的火線入黨的申請書,一件畫滿卡通貓的「限量版」防護服,還有戰疫一線工作人員的日記……這些戰疫見證物,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值得人民銘記此前,展覽主辦方面向全社會徵集具有代表性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見證物,截至5月12日,已經徵集了上百件實物物品及若干條音頻視頻照片,內容涉及醫療、慈善、個人以及社區捐贈物品,那些文件文書、藝術作品、出入證、日記、志願者紀念證書物品、入黨申請書、請戰書、籤名防護服、籤名隊旗、橫幅等實物,承載了四川人英勇抗疫的共同記憶。
  • 今日揭開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紅區」面紗
    &nbsp&nbsp&nbsp&nbsp吉林省馳援武漢的5支醫療隊曾在這裡夜以繼日地與病魔展開殊死較量,並最終吹響了戰疫勝利的號角。&nbsp&nbsp&nbsp&nbsp中法新城院區是吉林省融媒體武漢報導組的「主戰場」,但遺憾的是未能「推開」曾經醫護人員通往「紅區」的那扇門,這也,為報導組留下了很多神秘感。
  • 江蘇90後武漢戰疫記:在武漢的日子是我最珍貴的記憶
    【來源:光明日報】江蘇90後武漢戰疫記3月31日下午3點多,經過79天的別離,吳罡回到了江蘇南京的家門口。他剛打開車門,就被久已在雨中等候的媽媽緊緊摟在懷裡。吳罡是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北院區重症醫學科的護士。
  • 阿里巴巴開通武漢客服「綠色通道」:無需等待,極速解決
    我們為您開通了綠色服務通道,無需等待,直接為您轉接人工客服……武漢莫慌,我們等你!」2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客戶體驗事業群(簡稱CCO)表示,正式為武漢開通城市客服「綠色通道」, 提供「零秒響應、一跟到底、極速解決」的專人服務,讓當地消費者問題得到快速響應和及時解決。
  • 拼過2020的你還好嗎|揮別武漢,她又回到「紅區」
    除夕夜,剛剛回到山東故鄉,來自單位——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的電話便響起。這是衝鋒的號角!沒有猶豫,更來不及享受與家人難得團聚的歡愉,她立即重返工作崗位,剪去長發,成為天津市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拍攝的張碩(12月18日攝)。
  • 中歐班列(武漢)恢復常態化開行
    (國鐵集團供圖) 人民網北京3月28日電(記者孝金波)今日上午10時,中歐班列(武漢)X8015/6次運載50隻貨櫃從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始發。班列將從阿拉山口出境,預計15天後抵達德國杜伊斯堡。這是自疫情防控以來,從武漢開出的首趟中歐班列,標誌著中歐班列(武漢)恢復常態化運營。
  • 四名武漢公交司機完成《中國醫生》戰疫電影拍攝任務
    "非常感謝武漢公交鼎力協助,從武漢到江蘇無錫,又從無錫轉到武漢,一路跟隨劇組拍攝,隨叫隨到,24小時待命,沒有半點失誤,司機師傅們素質高,技術過硬,令人敬佩。"12月10日,戰疫電影《中國醫生》中,公交三公司四名司機的拍攝任務全部結束,臨別時,劇組工作人員給予了真誠的感謝和高度評價。11月5日,公交三公司接到緊急任務,為還原武漢抗疫的真實畫面,急需調配四臺公交車前往江蘇無錫,協助拍攝電影《中國醫生》。接到通知後,四名駕駛員780路李福斌,701路劉衛兵,H93路夏熙,H85路夏冰及三位保障組成員踏上了徵程。
  • 網傳武漢一小區緊急隔離,官方闢謠稱在拍電影《中國醫生》,網友:嚇...
    網傳圖片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第一時間向有關部門、街道核實,該視頻所拍攝到的畫面實為電影《中國醫生》的拍攝現場。隨後,《中國醫生》劇組發出聲明表示,「近日,電影《中國醫生》劇組根據劇情需要,按照相關流程報備主管部門同意,前往武漢進行實地取景。我們在拍攝過程中會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持拍攝現場安靜有序。
  • 致敬鏡頭背後的「逆行者」!他們用紙筆和鏡頭參與武漢戰疫
    書寫雙城齊心戰疫的佛山精神記者金句:冒著這麼大的風險來,就是要用手中的筆,把佛山與武漢共同戰疫的感人故事寫好,聚集起全民戰疫的佛山精神、佛山力量。佛山日報記者李鋒分享在武漢抗疫前線採訪時的故事。圖/佛山日報記者王澍攝作為隨隊記者的領隊,佛山日報資深記者李鋒在出發前3個小時,接到隨佛山第四批馳援湖北醫療隊出徵武漢的命令,他幾乎沒有猶豫就衝上前線。「冒著這麼大的風險來,就是要用手中的筆,把佛山與武漢共同戰疫的感人故事寫好,聚集起全民戰疫的佛山精神、佛山力量。」
  • 來自江蘇陽光人的「戰疫日記」:風雨同舟,馳援有我
    如今國內疫情已得到穩定控制,回顧走過的這段不平凡日子,陽光人把周圍令人感動的人和事記錄下來,形成了這組「戰疫日記」。點點滴滴的文字裡,充滿著陽光人面對困難壓不垮的韌性,更體現了紡織人的責任和擔當。  目前,陽光集團已累計生產防護服40萬件。  陽光集團生產的防護服已廣泛用於民航、海關、邊防口岸等多個部門,為工作人員提供安全防護保障。
  • 在防護服寫下「我在武漢等你」安徽援漢醫生送兒子武大報到
    11日早上8時,天朗氣清,安徽援漢醫生姚玉學、妻子黃衛琴和兒子姚可從酒店出發前往武漢大學。今年高考,姚可以660分被武漢大學測繪專業錄取。當天,是姚可報到的日子,也是姚玉學心心念念期盼的日子。防護服上寫下「兒子我在武漢等你」11日上午9時,一家人抵達武漢大學,沒有急著趕往報到點,而是在校園門口合了張影。姚玉學略顯激動:「支援武漢時,曾和兒子定下『櫻花之旅』。今天,約定真的實現了。」
  • 河南綠色通道「不停車、不檢查、不收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鄭州2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志賢)今天上午,在鄭州市馳援武漢火神山醫院6.5噸汙水處理藥劑發貨現場,河南省交通運輸廳工作人員當場向長通物流運輸車輛發放了應急運輸通行證A證,持證車輛享受綠色通道政策,可「不停車、不檢查、不收費,優先便捷通行」。
  • 「感動河北」年度人物評選|「鐵人」醫生楊楠:兩萬字戰疫日記詮釋戰疫精神
    在武漢的55天裡,他不但用自己的醫術和堅守贏得了新冠肺炎康復者的讚譽,更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寫下了22000餘字的「戰疫日記」。作為一線醫護人員,他用樸實真切的語言,通過燕都融媒體等各大媒體,將真實的武漢一線醫護人員的救助工作展現在了公眾面前,詮釋了冀鄂醫護共同堅守,並為之奮鬥的戰疫精神,也為人們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增添了信心。
  • 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
    為大力宣傳戰「疫」中湧現的優秀典型和先進事跡,江蘇省委宣傳部和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了8集抗疫題材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4月21日起在江蘇衛視晚間21:20黃金時段播出,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江蘇城市頻道、江蘇教育頻道、江蘇國際頻道以及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同步推出。
  • 《人間世》抗疫特輯:三級防護下轉運40公裡,「紅區」裡的醫學奇蹟
    【文/觀察者網 李中康】傳染病的汙染區通常被稱為紅區,以警戒其危險。紅區內外,兩個世界。一個靜得可怕,一個動魄驚心。5月21日,《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的第一集,就從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紅區開始。這裡接診的都是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而上海華山醫院整建制接管的5樓ICU,則是重症中的重症,紅區中的紅區。華山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隊長李聖青說,最多的一次是30個病人進來,27個插管的,2個做ECMO,6個上CRRT(血液淨化)的。在眾多重症患者中,有一位81歲的老爺爺。
  • 剃光頭、懷孕堅持上戰疫前線…那些拿女醫護人員身體做文章的人,真...
    陰雲之下,武漢這座「英雄城市」成了這場「戰疫」的最前線。在守護它的醫護人員當中,女性人數超過了10萬人,佔比超過60%。而在護士群體中,女性的佔比則是90%。 無論是發布會上用不到10分鐘時間脫稿推斷病例傳染路徑的天津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室主任張穎,還是帶領團隊出徵武漢、堅守在重症病房連續搶救了多位重症患者的李蘭娟院士,都是這些巾幗英雄中的傑出代表。
  • 六大專科精英譜丨江蘇「急診先鋒」跑贏「生死時速」
    當陳旭鋒帶隊第一次進入武漢客廳時,諾大展館裡只有一排排「床架」。如今,這裡已是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的「生命之艙」,為武漢戰疫立下了赫赫戰功。時間緊、任務重、難度高,陳旭鋒迎難而上。經過實地考察,迅速成立醫療組、護理組、感控組、後勤組,與參建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方面一一對接;2月5日,拿出系統改造方案,包括建立醫護通道、排風通道以及實施病人分區化管理,豐富病人的休閒娛樂設施設置等;2月6日,下午5點多開始收治病人,當晚收了230多名,到第二天早上8點就已收治614名病人,「滿艙」運行。
  • 31位作家奔赴69個採訪點:文學蘇軍,記錄偉大戰疫
    從武漢回來,周桐淦滿懷激動,發表在《香港商報》的《「小可愛」——武漢戰疫江蘇軍團參戰紀事之一》中,他用生動明快的筆調,記錄下活躍在「疫」線上的那些風風火火的小年輕、「小可愛」們,和他心中難以自抑的感慨:「八零九零後的這一代,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是一道『說也說不清楚』的謎題。但,你知道也罷,你不理解也罷,這一代人大踏步地走了過來,走上了歷史的前臺。
  • 荔枝特報記者戰疫手記 春有期歸有日,總有人盼君歸
    江蘇廣電總臺也派出精銳採編團隊逆行出徵,奔赴湖北武漢和黃石一線採訪。新聞是歷史的底稿,記錄是媒體的責任。即日起,荔枝新聞推出《荔枝特報記者戰疫手記》,由一線記者以他們個人視角,與您分享親歷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感。讓我們並肩戰疫,共待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