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在南京際華3521公司一樓陳列室,有一件特殊的防護服,上面籤滿了101位江蘇赴武漢戰「疫」一線的醫生名字。正是靠著這些抗疫「戰袍」的保駕護航,進入紅區的江蘇一線醫護人員沒有一例感染。保障江蘇戰疫英雄的最強「鎧甲」是如何打造出來的?昨天,記者跟隨江蘇省藥監局來到了江蘇最大的防護服企業南京際華的生產現場進行了探訪。
進紅區的戰「疫」防護服籤滿101位醫生名字
3月18日,南京際華三五二一特種裝備有限公司收到了一件特殊的白色防護服。這件防護服來自湖北武漢戰「疫」一線,上面帶有醒目的「3521」和「江蘇醫療隊」標誌,寫滿了援鄂白衣戰士的親筆籤名。
據了解,這件防護服的主人名叫陳浩,是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一名醫生,他的嶽母趙愛琴是南京際華3521公司的一名職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防護服的背後,講述的是一段母子連心、共戰疫情的感人故事。原來,大年三十,陳浩自願報名參加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前往武漢。隨後,趙愛琴也積極響應公司號召,放棄春節假期投身防護服的生產製作中。「穿上際華3521生產的防護服時,感受到來自家鄉的力量,很暖心。」遠赴抗疫一線的陳浩通過視頻連線向嶽母問安、向公司致謝。
隨著各地的援鄂醫療隊陸續撤出湖北,陳浩找來同行的江蘇援鄂醫療隊隊員在印有「3521」標誌的防護服上簽名,上面籤滿了101位江蘇赴武漢戰「疫」一線的醫生名字,並將其贈送給南京際華3521公司。如今,這件防護服被珍藏在一樓陳列室,講述著曾經攜手戰疫的故事。
加班加點,從日產200件到日產6萬件
據了解,南京際華3521公司是一家有著近80年歷史的老軍工企業,隸屬於中央企業新興際華集團,主要生產軍用裝具和服裝等產品。疫情暴發後,包括南京際華3521公司在內,際華3家南京公司響應號召,全面轉產防護服。
「疫情暴發前,全國防護服的日產量僅2萬件,整個江蘇僅有蘇州一家企業有資質,我們公司的產能也僅夠200件。」際華集團相關負責人說,雖說公司平時也生產服裝,但轉型生產醫用防護服,需要相應產品生產資質。搶時間,是當時的第一原則。2月6日,他們正式復工:2月7日,日產2500件;2月14日,日產5000件;2月底已可日產5.2萬件,單日最高生產6萬件。
「全國一半的防護服是際華集團生產的,南京3家企業又是集團13家企業裡生產最多的。」際華集團黨委委員、南京際華3521執行董事夏前軍自豪地說。
「綠色通道」助力打造江蘇最強「鎧甲」
日產從200件到最高6萬件;一個月間3家企業共生產112萬件……數字的背後,凝聚了際華人加班加點的身影,凝聚了江蘇藥監人主動作為的智慧和力量。3月22日,江蘇省藥監局收到了一份來自際華的感謝信。
記者看到,感謝信寫著:「回顧防護服生產的日日夜夜,我們深切感受到了貴局上下的科學態度、嚴實作風、為民情懷。正是由於你們的幫助和要求,我們做出了江蘇最好的醫用防護服。反映病毒阻隔率的過濾效率測試,我們達到了99.97%,血液滲透指標達到了13KPa以上。公司產品也被省確認為首選進入紅區防護服。截至3月6日,累計生產112萬件醫用防護服,18萬雙鞋套,2萬個醫用頭罩,及時為白衣戰士提供戰疫「鎧甲」……」
際華亮眼成績的背後,源於江蘇藥監各項有溫度且精準到位的政策。記者了解,疫情發生以來,江蘇省藥監局主動作為,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舉措,在依法依規、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為企業產品註冊備案申報開闢綠色通道,同時鼓勵有關醫療器械企業緊急安排生產、擴大產能,緩解防疫醫療器械緊缺狀況,助力「醫療器械」企業復工達產。江蘇省藥監局局長王越說,疫情發生以來,省藥監局強化擔當主動作為,嚴監管、快審批、促生產,切實加強疫情防控用藥械安全和供應保障。自1月27日起,省藥監局率先啟動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應急備案,積極推動出口產品轉國內應急使用和企業轉產,堅決保障了國家調撥任務和我省支援武漢、黃石及省內醫療救治工作的物資需求,得到中央指導組的肯定。3月1日,率先將應急備案轉為應急審批,鼓勵、支持有條件、有意願的企業「提檔升級」。3月23日起,全面恢復了常規審批,指導企業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遞交註冊申請,同時對相關疫情防控醫療物資採取優先審批、加快審批的措施,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副局長陳和平多次帶領相關處室、單位業務骨幹來到企業現場辦公,幫助解決轉產過程中的難題。一件件切實提升監管效能的舉措,有效統籌了社會各界力量,助力企業解決發展難題,最終形成全過程、全鏈條監管的合力,安全護航「醫療器械」企業復工達產。
通訊員 王琳琳 玉潔 交匯點記者 戚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