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中國進入生命倫理學之門

2020-12-11 中國青年報

   

    2009年12月18日,邱仁宗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阿維森納獎」。

    2009年12月18日,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會議室裡,一位個頭矮小的中國人成為備受關注的對象。這一天,他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幹事的手中,接過了「阿維森納獎」的金質獎章,成為首個獲此殊榮的中國人。這個獎項旨在獎勵個人和團體在科學倫理學領域的傑出貢獻。

    據說,這個毫不起眼的中國人以全票通過的方式獲得此獎。授獎詞對他也是褒獎有加:邱仁宗是生命倫理學領域的一位先驅。他在科學倫理學方面的研究,以及在與科學有關的倫理問題上,堅定地維護公眾權益,成為中國和世界學術界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什麼是生命倫理學?」已經回國的邱仁宗笑著推了推老花鏡。作為第一個將生命倫理學引入中國的學者,這個問題他被問了整整30年。

    死還有安樂的嗎

    為什麼會出現生命倫理學?邱仁宗自問自答道,因為歷史證明光靠科學家自律是不行的。

    他隨手舉了個例子。上世紀30年代,美國公共衛生服務局在路易斯安娜州開展一項關於梅毒的研究。由於科學家認為梅毒對黑人和白人的影響不同,所以設計實驗在一家福利醫院裡做。那裡貧窮的黑人得了梅毒,不僅被告知是「壞血病」等疾病,還得不到任何治療。這項研究直到40年後才真相大白,並得以終止。自此,美國正式引入倫理學家做監督和調查。

    不過,公眾真正關注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爆炸、納粹科學家利用集中營的受害者做實驗等等,這些都促使人們思考,對於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以及科學研究本身需要有所規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生命倫理學於20世紀60~70年代產生。

    相比之下,中國生命倫理學始於1979年。那一年,邱仁宗在廣州醫學辯證法講習會上做《七十年代醫學哲學綜述》的報告,第一次將生命倫理學的概念展現在中國醫學與哲學工作者面前。

    至今,這位78歲的老者還記得聽眾的好奇和驚訝。當他講到「安樂死」和「腦死亡」等新概念時,一位醫生反問道:「死還有安樂的嗎?」

    會後一個外科大夫寫信說,自己在工作中的確碰到了這樣的情況,常為此迷惘。有學者回憶說,當時聽邱仁宗的報告,感覺眼前打開了一扇大門,「不僅僅是新奇,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種人受到關注的尊重」。

    當邱仁宗真正開始中國推廣生命倫理學時,發現很多科學家對此嗤之以鼻。他們常常用各種理由來反駁,比如「科學沒有禁區,要你們倫理學來口羅嗦什麼」,「科學是最倫理的,你們應該保駕護航」,「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沒有消極作用」。

    這些反應讓邱仁宗有些哭笑不得。他不由得想起自己30多年前從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到協和醫學院教書的情景。在他教授的政治理論課上,總有醫學院的學生提問說,「老師,您說的列寧的批判論能拿來看病嗎?」

    這也使得邱仁宗不斷思考,人文對科學有什麼用,哲學對醫學有什麼用。1978年,他從協和醫學院調入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當時的哲學所所長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要求哲學家重視科學技術的研究和人的研究,這也促使邱仁宗最終作出了決定,將生命倫理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減少決策者愚蠢的決策

    時至今日,生命倫理學在中國仍然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2005年,北京一家醫學院要進行人體試驗。按照規定,申請必須提交衛生部倫理審查委員會一份。作為其副主任委員的邱仁宗認為,其中文獻依據不夠,需要補充。結果對方乾脆繞開倫理審查,直接把研究做完了。最近成果出來,要在國外發表,對方要求倫理審查委員會批准的證明。於是那家醫學院回過頭又把文獻附上。「沒批准做完了,怎麼能補審查?」邱仁宗氣憤地說。

    令邱仁宗感到惋惜的還有「安樂死」。1986年,陝西省漢中市一位醫生應病人家屬要求,為不可治且處於痛苦中的病人實施了安樂死。這家醫院被告上了法庭。第二年,當地公安局向檢察院申請以故意殺人罪逮捕了相關涉案人員,並提起公訴。這掀起了國內對於「安樂死」討論的第一次高潮。

    當時包括邱仁宗在內的科學倫理學者紛紛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在瀕臨死亡的時候,痛苦的患者應該有選擇死亡方式的權利。該案最終以「安樂死輕罪不罰」結案,檢察院的抗訴也沒有得到支持。後來死者的兒子病了,也要求安樂死,被醫院拒絕。邱仁宗如今也只有感嘆,「安樂死的問題20多年以來沒有進展。」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倫理學家正在逐步參與政府決策。邱仁宗笑言這樣可以「減少決策者愚蠢的決策」。

    1994年,衛生部提交一項有關「優生保護」的法案,當天新華社用Eugenic Law(優生法)對外發布消息,由於Eugenic Law一詞源自德國納粹所謂的「優生」,許多國家的遺傳學家和遺傳研究機構紛紛致電要求解釋,並聲明抵制將於1998年在北京舉行的世界遺傳學大會。

    此時,身為倫理學家的邱仁宗開始努力向國際社會解釋我國的優生優育政策。他建議將「優生」翻譯為「健康地生育」(healthy birth)。他也向國外同行坦陳,該法案中「如果有嚴重的遺傳病,採取長效避孕措施或者施行結紮手術後不生育的,可以結婚」的法規不合科學倫理,並且與一些法律相悖,比如《殘疾人保護法》。

    同時一些文獻稱出生有缺陷的人為「劣生」,有的地方還制訂了「限制劣生條例」,西部某省就曾有《關於禁止痴呆傻人生育的規定》。在一些醫學倫理學教科書中,還列出了若干所謂「沒有生育價值」的人。這些都在倫理學家的呼籲下逐步消失。

    另一個轉變是,政府部門相繼頒布了《涉及人體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人類輔助生殖管理辦法》和《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原則》。如今做人體實驗接受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已經成為前置條件。

    用邱仁宗的話來說,這就是科學解決「能不能」,法律條文規定「準不準」,倫理學回答「該不該」。他認為在新技術面前,科學家、倫理學家和決策者總是有著各自不同的使命。

    生命倫理學從來都不是空洞的

    作為中國生命倫理學界泰鬥級的人物,邱仁宗一向以正直敢言著稱。

    一次在曼谷開國際學術會,會議組織者評價他說,「過去開會老找不到中國人,偶爾有中國人在,他也不說話,你倒是老說話。」

    他常常直言中國幹細胞治療所存在的問題。目前,在幹細胞的基礎理論研究還沒完成,美國也只批准了兩個臨床試驗的情況下,中國已經有150多家醫院開展幹細胞治療。有的病人幾十萬花掉了,毫無起色,有的還惡化了;但很多廣告不說這是未經證明的療法,而說「這是美國最新發明的幹細胞療法」。因此,一位企業老總聘請邱仁宗做幹細胞治療的顧問,被邱仁宗一口拒絕。邱仁宗還反過來勸說:「你去搞臨床研究吧,不能再要病人出錢了。搞研究的話,倫理培訓我可以幫你,顧問我先不做。」

    在總結中國生命倫理學30年發展的時候,邱仁宗也坦言「夠格的生命倫理學家比較少」,還有些不夠格的教授博導。他甚至指出自己的學生出書有時也是資料彙編,根本不是本人見解。

    這位倫理學家也會陷入困境。按說,生命倫理學有3個基本原則,即尊重、不傷害和公正,但這些並不總能同時兼顧。比如有兩個人都需要器官移植才能活下來,但只有一個器官。以色列有過這樣的例子,他們認為當資源稀缺的時候,平等的方法是兩個人都不給。在其他地方更多的是討論和反覆衡量。比如一個是老人一個是年輕人,就優先救治年輕者。那如果年輕人患有不可治癒的疾病怎麼辦?如果兩個都是年輕人怎麼辦?

    邱仁宗認為這才是生命倫理學的魅力所在,從來都不是空洞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如今,他從保障人的權利擴展到保護動物的權利。靈感來自母親養了數年的白貓。這隻貓每天晚上9點半提醒老太太睡覺,等到深夜1點又會上樓提醒邱仁宗睡覺。如果他們不準時睡覺,它就會使出各種招數,直到他們去休息為止。有一次老太太打麻將打到夜裡兩點,貓生氣極了,咬她的手,把牌弄到地上,最後一屁股坐在了牌桌上。

    邱仁宗認為,只要仔細觀察,很容易發現很多動物都具有思維能力,人類沒有權利隨意主宰它們的命運。這些關於動物福利的論文剛發表時,很多人都不以為然。但後來的發展證明他是對的。現在,國內已經逐漸認可了要儘量善待實驗動物,開始推廣3R原則(replacement儘量用別的東西替代動物做實驗、reducement儘量減少動物實驗、 refinement善待實驗動物)。在邱仁宗眼中,生命倫理學的學術研討,就是在保護病人、受試者、公眾,進而保護動物乃至整個生態,這才是「最有用的學問」。

    

相關焦點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這樣,現代哲學家們首先是賦予哲學以實踐內容,而倫理學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因此,他們選擇倫理學來打通哲學理論與生活實踐;其次,他們有意識地把哲學的基本原理與某門具體學科聯繫起來,把哲學的普遍抽象的真理與各門學科的具體方法結合起來,從方法論上為哲學的發展開闢一條新路徑。
  • 我學《生命倫理學》系列之三:生命倫理學帶來的收穫和影響
    中山大學自2005年開設《生命倫理學》,對年青一代生命倫理理念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該公眾號推出同學們學習《生命倫理學》體會與收穫的系列文章,為兄弟院校師生開展生命倫理教育提供參考,並為普及生命倫理學盡一己之力。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道:「我們討論的不是小事,而是我們應當如何生活的問題。」我覺得這句話用在對生命倫理學的研究上同樣適用。
  • 我學《生命倫理學》系列之四:生命倫理學收穫及影響
    在學習了生命倫理學之後,我對於這門學科有了新的認識。我原以為這門課會討論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表面關係,比如動物是否應該用於活體實驗等問題。但事實上此課程的深度、廣度遠超我的想像,有生命倫理學的本質、動植物基因檢測與編造、生命延續、人類進化、人與道德、人與自然等多個課題,可謂是既有趣又有意義。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通過老師的講解,我受益良多。
  • 關於生命倫理學四原則的對話
    這種思考是否可能對於不同社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對美國來說會得到一個自由主義倫理的結論,而對中國來說會得到一個儒家倫理的結論?丘:即使我們接受《生命醫學倫理原則》的四項原則,並同意在任何社會中老年人都應該得到照料,但在具體的文化和情境中,對於決定由誰來負有提供這種照料或確保照料提供的主要責任,仍然可能存在合理的分歧。
  • 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倫理學思考
    令人欣慰的是,已經有倫理學者從政治倫理、市場倫理、角色倫理、慈善倫理、公共倫理等方面進行了思考,本文則從生命倫理學的角度,呼籲倫理學界積極參與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鬥爭當中來。  在我國包括道德哲學、倫理思想史、倫理社會學、應用倫理學等在內的倫理學學科體系中,生命倫理學屬於應用倫理學範疇,主要研究衛生健康領域中的重大公共性倫理問題及其道德衝突,以供決策參考並影響公眾。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猶如《論語》和《道德經》,其所探尋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熱鬧喧譁的政治生活深處的縱橫溝壑,它們要燭照人性背後的晦明,他們要描繪政治世界中生命的熱情與夢想、掙扎與無奈、欲望與規範之間無休無止的糾纏。   當然,要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僅是精心研讀經典文本遠遠不夠,還需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準確把脈國內外政治實踐中重大社會利益衝突的關鍵所在,亦即在讀「有字之書」的同時,更要讀「無字之書」,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大課堂中,找到真問題,進行真研究,「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形成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實的學風。
  • 愛智人生|生命倫理學:關於安樂死的倫理爭議
  • 紀念中國倫理學會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在錫召開
    12月5日,紀念中國倫理學會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在錫召開。來自全國倫理學界的專家學者,相聚太湖之濱,為國家治理、道德建設提供倫理學智慧方案。市委書記黃欽出席並致歡迎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院長王立勝宣讀賀信,中國倫理學會會長萬俊人講話。
  • 曹剛:倫理學是什麼
    曹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教育部重點人文社會科學基地「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諮詢專家,《倫理學研究》《道德與文明》等刊物編委,《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倫理學》執行編委。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傑出青年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
  • 醫學倫理學第一單元倫理學與醫學倫理學考試難點及重點知識
    一、醫學倫理學的概念  醫學倫理學屬於應用規範倫理學。  晉代楊泉在《物理論》「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特別是其中的「論大醫精誠」是我國古代醫學倫理思想形成的重要標誌。
  • 德性倫理學與規範倫理學之爭及其影響
    然而,採取正確行動的充分條件並不是德性,行動標準往往獨立並優先於行動者的品格,有德之人也可能作出錯誤的行動;因此,面對實際的道德問題時,規則和原則在具體操作上比德性概念更有實效,而德性倫理學由於「有德之人」概念的模糊性,並不能給人們提供應該怎樣行動的實踐性幫助。第三,德性倫理學難以應用到實踐中。
  • 倫理學理論發展30年
    80年代初開始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理論討論,提出了人的生命尊嚴、人道、人權等一系列倫理學理論問題,使社會主義道德文化開始了新的發展歷程。上世紀末以來,中國倫理學理論的發展進入社會化階段。其突出表現就是應用倫理學的勃興。應用倫理學的勃興表明中國倫理學理論進一步面向社會生活,深入各個領域的特殊倫理關係,思考與回答各種具體問題,力圖發揮倫理學理論指導與引領日常生活的功用。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公平正義的道德要求逐漸佔據顯著位置。
  • 王正平:教育倫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①認真探討教育倫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國外和中國的形成歷程和發展軌跡,有益於我們發現其中的規律,更好地推動它的健康發展。  教育倫理思想有著悠久的形成與發展史,它是隨著人類教育職業活動的開展和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而逐步形成、豐富與變化的。在中外教育史上,無論是孔子、荀子、孟子、韓愈,還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昆體良、誇美紐斯,都曾較早提出過許多包含真知灼見的教育倫理思想。
  • 不斷拓寬倫理學研究視野
    改革開放催生了中國當代倫理學並為之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源泉,中國當代倫理學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強大的作用。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大背景下,推進中國特色倫理學體系建構成為當今學界研究的重點之一,倫理學研究視野也在不斷拓寬。
  • 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與價值之辨
    環境倫理學中的日常經驗事實,是指人類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感官觀察自然環境直接得到的經驗認識。它大致包括:第一,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生態環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基礎;第二,自然中有生命的存在物與無生命的存在物共存,有生命的存在物具有苦樂感受能力,無生命的存在物為有生命的存在物提供生存基礎,兩者互相作用,共同組成一個井然有序的生態系統;第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足跡遍布全球,人化自然越來越多。
  • 醫學倫理學(一)
    倫理學的研究對象(1)倫理學就是要對道德現象進行研究與分析,道德現象即「有關善惡是非的現象」;(2)道德現象同政治、法律、文化等現象一樣,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同屬於上層建築,是道德現象的一般本質;(3)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具有如下特徵:階級性與全民性的統一,變動性與穩定性的統一,自律性與他律性的統一,現實性與理想性的統一,協調性與進取性的統一
  • ...第153本書:《病床邊的陌生人:法律與生命倫理學塑造醫學決策的...
    【周醫微語】第153本書:《病床邊的陌生人:法律與生命倫理學塑造醫學決策的歷史》 2020-09-14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他還被譽為「文學倫理學批評之父」,大力推動中國學術「走出去」!
    歐洲科學院是國際上學術領域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其院士包括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領域的頂級學者,主要在歐洲各國的院士中遴選,是一項崇高的國際學術榮譽。這種影響不僅使得他獲取了新的知識,吸取了新的學術營養,啟迪了他的學術思考,「更重要的是,讓我在同西方學界的交流中,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中國知識分子肩負的學術使命。」而正是這種使命感,才有了文學倫理學批評在中國的勃興,才有了文學倫理學批評引領國際學術話語。
  • 中國傳統倫理學的特點
    作者:宋希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中華民族究竟有沒有自己的倫理學  本文需要先討論一個問題: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發展史上,究竟有沒有自己的倫理學?長期以來流傳一種說法,大意是中國本無倫理學。
  • 這扇「拉貝之門」,曾是「生命之門」
    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攝  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天,《命運與共——約翰·拉貝及家族與中國的友誼》展覽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展覽複製了位於廣州路小粉橋1號拉貝故居內的「拉貝之門」,以此為展覽入口。83年前,就在這裡,拉貝戴著頭盔,聽著電話,冒著生命危險收容了前來避難的眾多中國難民,也留下了他聞名於世的《拉貝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