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智人生|生命倫理學:關於安樂死的倫理爭議

2021-03-05 人大社大家好書

生命倫理學(增訂版)

(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作者:邱仁宗

ISBN:978-7-300-27951-0

定價:98.00

出版日期:2020-09-15

 

內容簡介

生命倫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誕生的新穎交叉學科,50多年來一直發展迅速,現已擴展到世界上幾乎所有重要國家。生命倫理學目前不僅在學院之內活動,而且已經深入實踐,走向生活。生命倫理學的發展不僅有助於解決生命科技以及醫療衛生中的倫理問題,也有助於指出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如何綜合科學技術發展應用實際的進路。

本書1987年出版,是對當代生命科學技術倫理問題的討論,這些生命科學技術包括輔助生殖、生育控制、遺傳和優生、生命維持、器官移植、行為控制等。本書在對生命科學技術以及醫療衛生中的倫理問題,即應該做什麼和應該如何做的問題進行探討的基礎上,也提出了對生命科技以及醫療衛生進行管理的建議,其中不少建議已經被採納在法律、法規、條例之中。今天增訂再版此書,並附有作者近年來的多篇學術論文,可幫助讀者一窺我國生命倫理學發展的歷程。

 

作者簡介:

邱仁宗,江蘇蘇州人,畢業於清華大學文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社科系/生命倫理學中心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生命倫理學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醫學院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美國喬治敦大學甘迺迪倫理學研究所終身成員;美國海斯汀中心研究員;國際哲學學院院士;2002年世界技術網絡倫理學獎獲獎人,2009年教科文組織阿維森納科學倫理學獎獲獎人,2011年美國亨利•諾爾斯•比徹生命倫理學獎獲獎人。

文|邱仁宗

「安樂死」一詞源自希臘文euthanasia,原意為無痛苦死亡。現指有意引致一個人的死亡作為提供他的醫療的一部分,有時也譯為「無痛苦致死術」。由於生物醫學技術的新進展,人們有可能以一種過去世代的醫生不能夢想的方式延長人的生命。結果是一個人的生物學生命在繼續,而人的真正生命在任何意義上說都已停止了:一種情況是病人處於不可逆的昏迷中,即只是植物性的存在;另一種情況是病人只能在難以忍受的疼痛和藥物引起的麻木之間交替存在。這個人的生命質量已經退化,生命已經失去了意義。對於這種情況,本人以及他周圍的人會希望死亡快點來臨,對這樣的人來說,「死比活好」。安樂死並不是新問題。在史前時代就有加速死亡的措施,如遊牧部落在遷移時常常把病人、老人留下來,加速他們的死亡。在古希臘羅馬,允許病人結束他們自己的生命,有時有外人幫助。在中世紀,基督教絕對禁止結束病人的生命,而另一方面,鍊金術追求延長生命。13世紀的羅吉爾·培根主張戰勝衰老。17世紀以前,euthanasia是指「從容」死亡的任何方法,如生活要有調節、培養對死亡的正確態度等,並不一定與延長生命相對而言。17世紀的弗蘭西斯·培根在他的著作中則越來越把euthanasia用來指醫生採取措施任病人死亡,甚至加速死亡,即現在意義上的無痛苦致死術。他主張控制身體過程,或延長生命,或無痛苦地結束它。他讚揚延長壽命是醫學的崇高目的,也認為安樂死是醫學技術的必要領域。解除痛苦就要中止臨終醫護,因此醫生有時可加速死亡。其目的相同:使長壽擺脫衰老體弱,使臨終擺脫痛苦。科爾納羅(LCornaro)在歷史上第一個主張被動安樂死,或「任其死亡」。而莫爾(TMore)在《烏託邦》一書中提出有組織的安樂死,患有痛苦的無望的疾病的病人可根據一組教士和法官的建議通過自殺或由當局採取行動而加速死亡。此外還提出了「節約安樂死」概念,即社會可以用某種手段了結那些「不適當地」耗費有限資源的生命。這與當時的重商主義思想有關:僅鼓勵延長有可能增加生產力的生命,不需要大量上了年紀的人。與這種重商主義傾向相反,洛克主張生命是不可剝奪的權利,既不能被取走,也不能放棄,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必定是「異化」了,即選擇自殺或安樂死的人暫時「不是他自己」。休謨說,如果人類可以設法延長生命,那麼同理,人類也可縮短生命。19世紀中葉,蒙克(WMunk)把安樂死看做一種減輕死者不幸的特殊醫護措施,但他反對加速死亡。1882年魏斯曼(A Weismann)指出,自然要求高等動物在生殖年代結束後死亡。1905年奧斯特(Oster)提出人在40歲後不再有創造性,成為無用的人。赫克爾(EHackel)建議毒死數十萬無用的人。20世紀30年代,歐美各國都有人積極提倡安樂死。但由於納粹的興起,這種提倡都被看做是一種納粹主義而得不到人們的支持,旋即銷聲匿跡。希特勒在1938—1942年用安樂死的名義殺死了有慢性病或精神病的病人、異己的種族達數百萬人。雖然有人反對任何形式的安樂死,理由是有些晚期癌症病人被宣判在3個月內就要死亡後,病人仍然活了下來,安樂死會導致醫生放棄控制疼痛和發展臨終護理措施的努力,但是大多數人認為某種形式的安樂死,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實際上某種形式的安樂死是醫務界業已採取的常規措施。連教皇保羅六世也說:「醫生的職責與其說在於用一切手段儘可能長地延長一個不再完全是人的生命,不如說是努力解除疼痛。」1973年12月4日,美國醫學會在國會的代表聲明說:「一個人有意結束另一個人的生命——無痛苦致死術——是違反醫業本性的、違反美國醫學會政策的。」「當有無可辯駁的證據證明生物學死亡即將來臨,中止利用非常手段來延長身體的生命由病人和/或他直系親屬決定。醫生的建議和判斷應該自由地供病人和/或他直系親屬利用。」安樂死的結果是病人的死亡。不實行安樂死這種死亡也許要晚一些才來到。但是能夠因為這一點而在道德上否定安樂死嗎?有人認為不能。第一,安樂死的對象僅局限於死亡已不可避免、治療甚至飲食都使之痛苦的病人。對於這些病人來說,生命價值或生命質量已經失去,有意義的生命已不存在,延長他們的生命實際上只是延長死亡、延長痛苦。因此,實行安樂死是符合他們的自身利益的。第二,安樂死有利於死者家屬。家屬對家庭成員負有照料的義務,但是為了一個無意義的生命去消耗有意義的生命,是過分的要求。對於上述種類的病人,家屬已承受極大的感情或經濟壓力,他們處於十分為難的處境。安樂死可把他們從這種壓力和為難處境下解脫出來。第三,涉及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可以預測,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這類病人將越來越多。社會有義務分配相應的資源去救治鰥寡孤獨、殘廢人、年老體弱者,但是維持這些越來越多的無意義生命,終有一天將使社會不堪負擔。安樂死可使社會將有限資源合理使用於急需之處,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但能夠為了有利於家庭和社會而違反病人意願去實施安樂死嗎?安樂死要在倫理學上得到證明還涉及主動與被動、通常與非常、有意與無意、自願與非自願等問題。

相關焦點

  • 我學《生命倫理學》系列之三:生命倫理學帶來的收穫和影響
    試想:不講生死倫理,何以善待人生;不講親緣倫理,何以尊師重友;不講生態倫理,何以擺正人類自身;不講進化倫理,何以預期人類未來;不講科學倫理,何以造福人類;不講自然倫理,何以知曉人類文化的是非曲直。中山大學自2005年開設《生命倫理學》,對年青一代生命倫理理念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 引領中國進入生命倫理學之門
    作為第一個將生命倫理學引入中國的學者,這個問題他被問了整整30年。     死還有安樂的嗎     為什麼會出現生命倫理學?邱仁宗自問自答道,因為歷史證明光靠科學家自律是不行的。     他隨手舉了個例子。上世紀30年代,美國公共衛生服務局在路易斯安娜州開展一項關於梅毒的研究。
  • 生命倫理問題
    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主要研究生物醫學和行為研究中的道德問題,環境與人口中的道德問題,動物實驗和植物保護中的道德問題,以及人類生殖、生育控制、遺傳、優生、死亡、安樂死、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道德問題。在所有的倫理問題之中,沒有什麼比生與死的問題更加迫切,更有爭議性的了。也因此,在西方國家討論最多的問題乃是墮胎、安樂死等類的問題。而在亞洲國家,這類問題並沒有太多的爭議。其原因何在?
  • 醫學倫理學(雙色)
    本書共分十三章,分別圍繞著醫學倫理學的概述、發展歷史、基本理論、基本原則、規範體系,臨床醫療、護理實踐活動中的人際關係的倫理原則、倫理要求和醫學科研倫理,以及當前醫學倫理學中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重點分析和論述。
  • 快評丨「安樂死」合法化被重提,網友為何針鋒相對-安樂死,合法化...
    新聞報導稱,4月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分組審議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時,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李傑、馬一德建議,「安樂死」寫入民法典人格權編。「經醫學界定,無法救治且無法減輕病痛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實施安樂死,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欺詐、利誘、脅迫自然人實施安樂死……」  「安樂死」這個敏感詞再次觸動了公眾的神經。
  • 協和醫學院博士:中國安樂死合法化條件未必成熟
    醫生同意實施安樂死是對醫學目的的違背嗎?我國法律上有過安樂死相關的判例嗎?安樂死合法化需要怎樣的社會基礎和環境?澎湃新聞就一系列關於安樂死的關鍵問題,採訪了北京協和醫學院生命倫理學專業的張迪博士。因為我們知道,並不存在一個單一且普適的「有價值的」人生。患者最了解自身的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作為一個理性的人,他能夠依據自身的偏好、信念和價值觀,設定和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無論臨終患者是否選擇安樂死,患者都應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選擇。  對於臨終患者而言,當醫學幹預與其本人的價值相近時,他通常會儘可能延續自己的生命,以爭取獲得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家人和朋友。
  • 醫學倫理學講義
    醫學倫理學緒論一、醫學倫理學研究的問題為:醫德(醫務人員道德、醫學道德關係)、是一種規範心理學、我國醫德基本原則:救死扶傷二、倫理學的發展與學派1、我國最早提出醫學倫理學的人為:孔子、「仁」「義」「禮」「智」「信」、其中仁為醫學倫理學涉及內容2、柏拉圖學派:美德論、人們必須有美德、亞里斯多德將美德論構成完整體系(
  • 徘徊在生死之間——淺談「安樂死」的歷史與將來
    安樂死可分為被動與主動、自願與非自願安樂死。被動安樂死是消極的安樂死,停止治療和搶救措施,任晚期病人自行死亡;主動安樂死又稱積極安樂死,由醫務人員採取給藥加速死亡,結束其痛苦的生命,讓其安然舒服地離開人世。
  • 英國設計安樂死過山車惹爭議 三分鐘可致死
    「安樂死過山車」設計圖。車廂首先會緩慢地向上「爬」,最後把人帶到1600多英尺的高空,之後就是一個猛墜加整整七個迴環。編譯及圖片整理:李文 實習生 俞小婷來源:Discovery news如果不想活了,搭一列刺激的生命末班車?最近,英國一個研究者設計出一種「安樂死過山車」,並稱這是一臺「理想的安樂死機器」。但如今在大多數國家安樂死仍未被接受,這種死法合不合法、能不能付諸實踐仍是個問題,也引發了較大的倫理爭議。
  • 安樂死在我國的立法探討
    二戰以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觀念的更新,贊成安樂死的觀點開始呈上升趨勢,有關安樂死的民間運動和立法運動也日益增多。1967年美國建立了安樂死教育學會。1969年英國國會辯論安樂死立法法案。1976年日本舉行了「國際安樂死的討論會」,宣稱要尊重人「尊嚴的死」的權利。1993年2月,荷蘭通過了一項關於「沒有希望治癒的病人有權要求結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安樂死立法的國家。
  • 關於生命倫理學四原則的對話
    丘卓斯(以下簡稱「丘」):這個問題主要是關於「深思熟慮的判斷」,這些判斷的一部分也就是《生命醫學倫理原則》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義務原則[1]。共同道德是「所有承諾道德的人所共有的一系列規範」,這些規範包括許多互不相關的義務、理想、美德和權利等。
  • 倫理學也應該講究倫理
    醫學倫理學、生命倫理學、技術倫理學、應用倫理學、生態倫理學、環境倫理學……如參天大樹上的茂密分枝競相萌發。按照一種流行的說法,自然科學解決「是什麼」的問題,而倫理學(以及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解決「應該做什麼」的問題。因而一切科學的發展都離不開倫理學的指導、約束和「規範」,名目繁多的「科學倫理」也就在這種默認前提之下應運而生了。
  • 對話羅點點:「尊嚴死」與「安樂死」,爭議的焦點是什麼?
    前不久,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民法典,其中人格權編提出「自然人的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將「尊嚴死」概念帶入公眾視野。什麼是「尊嚴死」?跟「安樂死」之間是什麼關係?對此,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羅點點接受了"政事兒"專訪。
  • 安樂死:生命自由的悖論
    她含淚背叛了與兒子的約定,決定自我結束生命。可是,她的病不會給她自殺的機會,也沒有哪個醫生能夠幫助她實施安樂死。在加拿大的刑法中,即使醫生取得當事人同意幫助自殺,也會被判處高達14年的徒刑。她憤怒,更是無奈。她發現自己最大的敵人已不再是病魔。她請律師援助,提起了上訴。她要求法律幫助她取得自我了結生命的權利。驚人的是,一年內,官司就一路打到了加拿大最高法院。
  • 【考點筆記】醫學倫理學知識點一覽
    .同情和關心臨終患者的家屬第二節安樂死倫理安樂死的含義按照安樂死的執行方式可分為主動安樂死和被動安樂死:①主動安樂死又叫積極安樂死,是指鑑於病人治癒無望,痛苦難耐,應病人或家屬的請求,醫務人員採用藥物或其他主動的手段促進病人生命的結束,讓其安然死去。
  • 為什麼中國法律不允許安樂死?
    發生在安徽的這一新聞事件再次引發輿論對於「安樂死」的關注。「安樂死」究竟帶來哪些焦點的爭論?生命的權利與生命的尊嚴,究竟該如何取捨?在法律、倫理、現實之間,「安樂死」是否將是個永遠的「禁區」?因此曾經向醫院和民政部門提出給孩子實施「安樂死」。  醫生稱,一般情況下,窒息超過4到6分鐘就會因腦缺氧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這名患兒因窒息時間較長,腦損傷很嚴重,今後的康復情況也不樂觀。對於家屬提出「安樂死」要求,醫生肯定予以拒絕,因為這是違背我國相關法律和法規。  「我愛生命,但我不願這樣活下去……」這是一句聞者動容的悲愴話語,也是一個當下得不到我國法律允許的要求。
  • 為什麼安樂死,難以實行?2個問題給你解釋
    他不願意過被藥物包圍的人生,決定花掉畢生積蓄(大約65萬新臺幣),去瑞士實施安樂死(瑞士是目前唯一接受外籍人士安樂死的國家)。何謂安樂死?安樂死是指患有不治之症的患者在瀕死狀態,由於精神和軀體的極端痛苦,在尊重患者或家屬合理要求下,經過醫生鑑定認可後,用人為的醫學方式讓患者在無痛苦的狀態下離開世界。另外,安樂死也分為兩種方式:主動安樂死和被動安樂死。
  • 醫學倫理學第一單元倫理學與醫學倫理學考試難點及重點知識
    關於人類優良道德的實現,即以行為主體及品德、美德為研究內容的倫理學理論 ,美德倫理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是以美德和德性為核心的倫理學理論體系描述倫理學只對道德現象的研究既不涉及行為的善惡及其標準,也不謀求制定行為的準則或規範,只是依據其特有的學科立場和方法對道德現象進行經驗性描述和再現    二、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1.倫理學就是要對道德現象進行研究與分析
  • 熱詞:備受爭議的「安樂死」
    熱詞:備受爭議的「安樂死」[ 2006-11-21 15:58 ] 下面這則新聞讓人毛骨悚然。德國一名護士被指控工作期間謀殺了28位病人,法庭最終判定他犯有12宗謀殺罪、15宗過失殺人罪和通過安樂死致人死亡罪。此案被認為是德國二戰後最嚴重的連環謀殺案。
  • 人們為何不能選擇安樂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違法阻卻事由呈現高度法定化的前提下,靠個人理性的推定是不能增加違法阻卻事由的範圍,這是推行安樂死所遇到最大的現實瓶頸。  然而,在道義倫理上,安樂死卻是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在西方學者的觀點中,對個體生命的處置,有三條原則:一個是保護生命的原則,意味著不論何時,生命總是第一位的,個人無法處置;一個是解除痛苦的原則,在此原則下,如果生命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痛苦,可以選擇放棄;還有一個,是自主的原則,強調個人意識,個人選擇的自由,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對生命權「任性」一下。  在倫理上,特別是結合個案,確是有實足的理由來推行安樂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