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生死之間——淺談「安樂死」的歷史與將來

2020-12-11 中國科學院

    □小茜
    安樂死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醫學界、哲學界和倫理學界討論最為熱烈的問題之一,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見。「安樂死」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無痛苦的、「幸福」(這取決於個人觀點)的死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無痛苦的死亡,安然地去世;二是無痛致死術,為結束患者的痛苦而採取的致死措施。
    安樂死可分為被動與主動、自願與非自願安樂死。被動安樂死是消極的安樂死,停止治療和搶救措施,任晚期病人自行死亡;主動安樂死又稱積極安樂死,由醫務人員採取給藥加速死亡,結束其痛苦的生命,讓其安然舒服地離開人世。自願安樂死是指病人本人要求或同意採取安樂死;非自願安樂死是指對那些無行為能力的病人施行安樂死,如有嚴重畸形的嬰兒、腦死亡(整個腦機能出現不可逆轉的停止,腦神經沒有反應、感受、運動和反射等)病人,他們無法表示自己的願望,由別人提出安樂死的建議。
    從20世紀30年代起,西方國家就有人開始要求在法律上允許安樂死,並由此引發了安樂死是否合法化的大論戰。
    從30年代到50年代,儘管英國、美國、瑞典等一些國家有人發起成立了「自願安樂死協會」或向國會提出允許安樂死的議案。但是,由於對安樂死問題的認識不清,並且擔心被人利用而導致「合法殺人」,社會上絕大部分民眾反對安樂死。二戰以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觀念的更新,贊成安樂死的觀點開始呈上升趨勢,有關安樂死的民間運動和立法運動也日益增多。1967年美國建立了安樂死教育學會。
    1969年英國國會辯論安樂死立法法案。1976年日本舉行了「國際安樂死的討論會」,宣稱要尊重人「有尊嚴的死去」的權利。1993年2月,荷蘭通過了一項關於「沒有希望治癒的病人有權要求結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安樂死立法的國家。其後兩年,澳大利亞北部地區也通過了類似法案,該法律規定:按要求申請安樂死者必須年滿18周歲,經多方確診患有不治之症,無法忍受痛苦,並要遞交有本人親筆籤字的申請書。同時也嚴格限制醫生,實施時應有兩名醫生和一名心理醫生籤字同意,三位醫生中至少要有一位曾參與該病人的治療等。
    據有關民意測驗統計,進入90年代,美、法兩國支持安樂死的比率分別為90%和85%。荷蘭立下患致命疾病時授權醫生實施安樂死遺囑的已有10萬人。而日本、瑞士等國家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人也與日俱增。
    2000年10月26日,瑞士蘇黎世市政府通過決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允許為養老院中選擇以「安樂死」方式自行結束生命的老人提供協助。不過這一規定本身所涉及的只是蘇黎世二三十家養老院。
    2000年11月30日,阿姆斯特丹市含笑而去的迪莉亞是荷蘭合法安樂死第一人。母親迪莉亞的去世,儘管讓孩子們心痛不已,但多少令他們感到寬慰的是,母親在臨終前終於得以實現她自己的夢想——被實施安樂死,從而減輕了病痛之中的母親的許多痛苦。
    在我國,對安樂死的定義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狀態下,由於精神和軀體的極端痛苦,在病人和其親友的要求下,經過醫生認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無痛苦狀態中結束生命過程。」1997年,來自17個省市的倫理學界、醫學界、法學界近百名專家學者在上海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安樂死」學術討論會,會上爭論得非常激烈,多數代表擁護安樂死,個別代表認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部分代表認為目前在我國施行「安樂死」為時尚早。
    雖然安樂死在我國還處於爭論階段,但是上海等一些城市已經開始悄悄地施行安樂死。因為目前還沒有一例是經過官方醫療單位的正式批准後進行的,而是首先由患者提出要求「死的權利」,寫一份遺書:「本人系無法忍受病痛而死,與旁人一概無關,口說無憑,立此存照。」然後經家屬同意,由醫生悄悄地進行。
    1986年6月23日,一位姓夏的病人(女,59歲)住進陝西省漢中市人民醫院。經醫院檢查,確認病人已處於肝硬變晚期,肝功能失代償。雖經多方搶救,病情仍不能控制。6月27日晚,病情惡化危急。28日,病人的小兒子、小女兒看到病人痛苦難忍,提出能否採取措施,儘快結束病人的痛苦。醫院對病人家屬的這一要求開始不同意,但在病人子女的再三要求下,醫生蒲某某、李某某分兩次給病人注射了100多毫升複方冬眠靈。事前在處方上寫明了家屬要求「安樂死」,並由其小兒子籤了名。29日凌晨5點,病人死亡。
    漢中市公安局以故意殺人罪逮捕了兩名當事醫生和死者的小兒子小女兒,後因案情特殊曾一度改為取保候審。
    這是我國首例安樂死案件,其意義和影響已遠遠超出了醫學和法律範圍,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
    此案時隔3年半後才於1990年3月15日正式開庭審理,但由於法庭辯論存在明顯分歧,仍未能得出明確的結論。此案審理的結果可能會打開允許安樂死的先河而判當事人無罪,也可能把此案當成殺人案判決。前者是樂觀的,但即便是後者的結果並不說明安樂死一定有悖人道,在我國今後一定不可行。而只能說明:安樂死的討論和人們對它的認識才剛剛開始,包括法律在內,由於安樂死問題的特殊性和嚴肅性,社會公眾對安樂死的認識需要有一個過程,同樣,關於這方面法律的制定完善也需要一個過程。
    今天,安樂死問題畢竟已經引起了醫學、法律和社會的極大關注,有對之進行重新審視的必要。安樂死與現行法律的不一致並不影響醫學、倫理、法學對這一問題的繼續探討。就是說,對安樂死安全的分析定性當然不能離開現行的法律,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現有關於安樂死的法律仍有待制定和完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討論安樂死問題,如果用現有不完善的法律條文去套用安樂死,進行是非定論是不妥的。安樂死是醫學問題,是法律問題,但它首先是倫理學問題,應著重進行的是倫理學分析,然後在此基礎上對安樂死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儘快通過法律,確定安樂死實施的範圍和條件。
    合理而有條件的安樂死似乎最終會被人們、醫學和法律接收。這實際上可能是對安樂死概念的正確理解問題。從倫理學角度分析,安樂死的實施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性條件:一是病人的疾病目前醫學以無法挽救、瀕臨死亡而不可逆轉;二是由於這種病導致病人肉體精神的極端痛苦。兩者缺一不可。
    上述本案例病人夏某的情況是晚期肝硬變,肝功能失代償而不可能逆轉,其無法挽救性醫院方面也已認可。病人肉體和精神的痛苦絕不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但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不可否認。案例應該說是符合安樂死兩個前提條件的。但僅僅符合這兩個前提條件還是不夠的,在安樂死實施過程中還必須具備兩個必要的程序——病人自主自願的決定和醫學判定及醫生的認可。醫學的判定、醫生的認可只能是以醫學科學為標準,即病人疾病是否可救、可恢復。社會應尊重醫學的判斷,法律也應以科學的醫學判斷為依據。安樂死實施中一條最本質最重要的倫理學原則就是病人自身的要求、自主的決定。在目前情況下,即病人的疾病不可逆轉而病人又痛苦不堪,但如果病人沒有這一要求或病人希望醫學能繼續維持其常規的醫護,那麼,這種情況下的安樂死仍然是不允許的、違法的(不可逆轉昏迷病人例外)。
    在本案例中,由於病人昏迷和喪失意識,她的子女作為代理人提出安樂死的請示,並取得了當事醫生的認可,從程序上分析是可行的。但這裡不能忽視,她的子女的代理決定一般應該是在病人完全喪失意識而不可逆轉的情況下做出。如果夏某在整修治療過程中確確實實一直處於昏迷瀕死而不可逆轉或不可能具備由本人做出理智決定的條件,那麼,這種情況下的家屬代理是可行的,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在治療過程中,病人有時意識恢復,且這期間又沒有做出要安樂死的任何表示,而僅憑子女的推測決定,這種代理決定的做出是有缺陷的。如果事先病人有過明確的一貫的要求,那麼,當病人處於不可逆昏迷時,由其子女代理決定無可非議,我們應尊重病人的選擇。
    國外對這一問題的做法採用了「生前預囑」的方式,具有法律功效,是值得借鑑的。醫學的認可判定主要是疾病的不可治癒性。本案例醫生的做法從醫學倫理學角度看,動機無可指責,同時是在安樂死的兩個前提條件下,並且是病人(家屬)的自主決定的行為,也是符合倫理原則的。該安樂死案在我國屬首例,當事醫生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觀念更新過程中,一種科學新事物要得到社會認可和推行,肯定要付出多方面(包括道德、法律、經濟、生命等方面)的代價。其醫生的做法儘管有違現有法律規定和傳統觀念,但仍然為人們所理解和同情。
    解除臨終病人的肉體精神的痛苦,尊重「生的意義」、「死的尊嚴」,尊重病人的生命價值和自主決定權是安樂死的實際而現實的意義,其客觀的需要、合理的內涵是決不能隨意加以否定的。
    問題還會繼續討論下去,事實終究會呈現出它本來的面目,但不管怎樣,我們珍惜這活著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活著就是活著。
    (據《科學時報》報導)

相關焦點

  • 美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安樂死」案例又起波瀾
    中新網10月22日電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消息在緊急通過一項有關法案僅僅一小時後,美國佛羅裡達州長傑布-布希立即命令給那位因腦部受損而等待「安樂死」的婦女重新插入餵食管。這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最艱難的一次關於「安樂死」的案例爭端。  法案通過挽救了特裡-西阿佛的生命。她的父母為此力爭了幾年。而他的丈夫麥可一直強調說她寧願死。
  • 對話羅點點:「尊嚴死」與「安樂死」,爭議的焦點是什麼?
    前不久,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民法典,其中人格權編提出「自然人的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將「尊嚴死」概念帶入公眾視野。什麼是「尊嚴死」?跟「安樂死」之間是什麼關係?對此,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羅點點接受了"政事兒"專訪。
  • 「安樂死」這個新潮的詞兒,它的背後所隱藏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導語:「安樂死「這個新潮的詞兒,它的背後所隱藏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今日,我看到一則新聞:臺灣體育主播傅達仁由於晚年罹患胰腺癌,痛苦不堪,選擇於2018年6月7日在瑞士安樂死。初看到這樣的新聞,我覺得,我並不能接受所謂的安樂死,看到這樣的畫面,我感覺這還好像是對生命有點輕浮之意了。沒有太多意思,就一種感覺,而後,我看了大多數人的評論,一眼望去,幾乎觀點都是和我內心想的相悖。無非就是認為安樂死也是一種好的選擇,認為是對那些病痛的人的一種解脫之法。
  • 慧開法師談臨終關懷:安樂死是愚蠢的死法
    慧開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攝影:李國堅)編者按:佛教如何看待安樂死?癌症末期患者如何有尊嚴的離開?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哲學博士、臺灣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生死學系專任教授慧開法師在首屆普覺論壇「生命教育之終極關懷」高端交流大會期間就生死學及生命教育等話題接受了鳳凰網佛教的專訪,慧開法師從事生命教育25年,對東西方生死學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以下是鳳凰網佛教專訪慧開法師文字實錄:我不客氣的講,安樂死是愚蠢的死法。
  • 中國首例"安樂死":為母安樂死被抓,19年後自己安樂死被拒!
    當時他的媽媽夏素文因為身患絕症,痛苦不堪,被醫生實施「安樂死」,成為全國第一例「安樂死」事件。隨後,他和執行「安樂死」的醫生蒲連升被公安機關以涉嫌故意殺人罪逮捕。王明成被關押了1年零3個月。2000年11月,王明成被查出患有胃癌並做了手術,2002年11月,癌細胞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 安樂死在我國合法嗎?回顧中國安樂死第一案
    01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安樂死分為積極(主動地)安樂死和消極(被動的)安樂死。總的來說,王明成和醫生無罪釋放的理由有兩點:一是安樂死並非其母死亡的直接原因;第二是根據刑法規定,對社會危害小的行為雖違法但不構成犯罪,不適用刑罰。也就是說,該案的無罪釋放具有一定的偶發性。在當今實施安樂死,除非同時滿足了安樂死並非直接死因和社會危害極小兩點,否則極有可能犯罪獲刑。
  • 寵物安樂死,對還是錯?
    當自己的親人處於病痛折磨而無法解脫時,很多人想過安樂死,但目前在大多數國家,安樂死並不合法,因此只能苦苦掙扎,但寵物安樂死並沒有法律的限制,因此,是否對病重的寵物實施安樂死,就在主人的一念之間。安樂死通常是在寵物前腿靜脈注射過量麻醉劑,通常在注射結束前幾秒鐘內寵物就會出現無意識狀態,這種注射會使寵物的心臟停止跳動。
  • 安樂死在我國的立法探討
    安樂死的本質是死亡過程的文明化,科學化,主張「安樂死」是對於醫學無法挽救的瀕臨死亡者的死亡過程進行科學調節以減輕或消除死亡的痛苦,使死亡狀態安樂化。安樂死的本質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樂。不是解決生還是死的問題,而是要保證死的質量。不是從生向死的轉化,而是從痛苦向安樂的轉化。
  • 安樂死是否合法?
    安樂死安樂死(英文:Euthanasia)這一名詞自出現以後關於它的合法性就一直被世界各國所議論。到目前為止,除極少數國家外,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還沒有把實施安樂死作為一種合法的醫療行為。什麼是安樂死?顧名思義,就是相對於自然狀態下痛苦的死去,選擇在安樂的狀態下結束生命。
  • 快評丨「安樂死」合法化被重提,網友為何針鋒相對-安樂死,合法化...
    新聞報導稱,4月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分組審議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時,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李傑、馬一德建議,「安樂死」寫入民法典人格權編。「經醫學界定,無法救治且無法減輕病痛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實施安樂死,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欺詐、利誘、脅迫自然人實施安樂死……」  「安樂死」這個敏感詞再次觸動了公眾的神經。
  • 人們為何不能選擇安樂死?
    安樂死,這是一個永遠討論,但卻很難得出最終答案的話題。近日,伴隨著安徽霍邱縣熊正青夫婦為兒子請求「安樂死」的新聞報導,它最近再度進入輿論的視野。  不論如何辯解,在法律上,毫無疑問,安樂死是對個體生命權的侵犯,符合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構成刑事犯罪,應承擔刑事責任。
  • 帕運冠軍瑪瑞克,為何在40歲選擇安樂死?
    然而卻有人面對更大的苦痛,並主動的對自己的命運做出裁決,慷慨赴死——她就是帕運會冠軍瑪瑞克—費福爾特,比利時時間10月22號,她選擇以安樂死的方式結束了自己40年的人生旅程。病魔纏身選擇安樂死並不是對於生命的畏懼,雖然在比利時安樂死合法,但這也是在有重大疾病或者到達一定年紀才可以選擇的方式。費福爾特是在跟病魔搏鬥將近幾十年後,才選擇不再痛苦而放棄自己的生命。費福爾特年紀輕輕就被確診疾病,她很快就面臨截肢殘疾的命運。
  • 17歲荷蘭少女選擇安樂死,受法律保障,父母無法阻止
    是該結束了在進行安樂死的前一天,波託芬在自己的社交帳號ins上寫道:「最多10天我就會死了,這場鬥爭持續了多年,現在終於要結束了。簡述安樂死根據荷蘭的法律,只要年滿12歲,就可以選擇安樂死;並且,如果年滿16歲,在父母反對的情況下,也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死。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經過醫生的診斷和評估。如果醫生認為,病人的痛苦是難以忍受,且無法治療,會持續終生的,就可以批准安樂死。
  • 義大利植物人安樂死引爭端 總理和總統公開對抗
    義大利民眾在「安樂」醫院外舉行抗議活動  義大利女子埃魯娜恩格拉羅17年前因車禍變成植物人後,一直靠進食管維持生命,她的父親多年來上訴要求允許女兒停食死亡。生死之爭  恩格拉羅現年38歲,1992年遭遇車禍成為植物人。父親貝匹諾恩格拉羅此後10多年一直上訴,要求允許女兒停食死亡。他說,恩格拉羅遭遇車禍前曾看望一名陷入昏迷的朋友,表示自己絕對不願那樣活下去。  義大利最高法院去年11月作出裁決,允許為恩格拉羅停食讓她死亡,但貝匹諾難以找到願意執行這一過程的醫院。
  • 癌症晚期太痛苦,可以請求「安樂死」嗎?醫生這次講了實話
    從 1994 年起,我國每年都有代表提案「安樂死」合法化,在1997年召開的首次全國性的「安樂死」學術討論會上,多數代表擁護支持,自此「安樂死」成為一股趨勢。但多種複雜因素的綜合結果,使我國目前還未通過安樂死合法化的任何提案。
  • 安樂死,這對貧困家庭來說其實是一種解脫,中國為何禁止?
    得了不治之症有條件的可以出國安樂死,沒條件的自己早作準備,因為親人誰也不敢幫你。我們這幾年前就有個老人痛得難受也不告訴兒女,趁節日兒女來齊前準備好了,一家子其樂融融度過一天,第二天上午兒女們起來後看到的是遺書和冰冷的父親。安樂死對人來說是件好事,人終有死的那天。在痛苦中活著不如安樂死。
  • 為什麼中國法律不允許安樂死?
    發生在安徽的這一新聞事件再次引發輿論對於「安樂死」的關注。「安樂死」究竟帶來哪些焦點的爭論?生命的權利與生命的尊嚴,究竟該如何取捨?在法律、倫理、現實之間,「安樂死」是否將是個永遠的「禁區」?  而在1938年,希特勒藉口實施安樂死,建立了安樂死中心,殺死20多萬人,這使安樂死籠罩上恐怖的陰影,阻礙了安樂死的發展。  而最近一些實行安樂死的國家的調查則表明,即便患者自身頭腦清醒,在決定「自己是否去死」這件事上也可能會產生偏差。
  • 徐若瑄剛生孩子就考慮後事,打算花5000萬去瑞士安樂死
    這個年紀的徐若瑄似乎也看淡了生死,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已經為自己安排好了後事,那就是希望自己可以美美 地走,不喜歡插滿管子的自己,希望自己的老公和孩子可以滿足自己這個願望。當主持人問起,這個有什麼安排嗎,徐若瑄表示,自己準備拿出五千萬,讓自己去瑞士進行安樂死。
  • 中國首例安樂死案件的始終,至今中國仍未安樂死合法化
    80年代中國首例安樂死案件發生在陝西漢中,曾因倫理問題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至今本案已經過去了30年時間,但中國仍沒有進行安樂死合法化工作。被害人兒子不忍心讓母親再受病痛折磨,經過多日的心裡掙扎,於6月28日要求主治醫師給被害人實施「安樂死」,醫生當場拒絕不同意。後因其子和其妹一再要求,主治醫師給被害人開了100毫克複方冬眠靈,由值班護士做了注射。在6月29日凌晨5時死去。於1988年2月8日向漢中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法院於1990年3月15日至17日公開審理了此案。
  • 安樂死:生命自由的悖論
    加拿大的司法體系由此展開了對安樂死的討論進程。許多慢性病患者和他們的親人在一些社會組織的協助下開始爭取安樂死的權利。終於,在2015年2月5日,加拿大公民Cater Lee訴加拿大政府案(Cater的母親於2010年決定在瑞士接受安樂死)由最高法院全票勝訴。加拿大正式成為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這就是從「羅德裡格茲 訴 卑詩省政府」案(Rodriguez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