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法

2021-02-25 管理智慧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 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場。如果您認為標註與事實不符,請告知我們。

商務合作:請加李老師微信 tracylty

精彩推薦:在公眾號菜單回復關鍵詞「案例、課程、歷史、職場、演講、經典、書單」,即可獲得相應文章和推薦。

推薦本文首發的職場學習類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奮的李剛。


文 | 李剛

輯 | 姚宇濤  美編 | 李秋傑

前幾年,某些網際網路公司不要清華北大畢業生曾讓很多「屌絲」們大呼過癮,看看學霸雖然牛,但僅限於學校,到社會上不依然不被看好?實際上,當年的學霸們,工作能力至少都在平均水平之上,所謂的「高分低能」特別少見,所以,還是要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工作,如果你不想被學霸君永遠甩在後面的話。


有一次,我跟一個名企的HR開玩笑:你們是不是招了不少「高分低能」的新人?說這話,是因為他們每年都要招大量的名校畢業生。

 

他的回答是:「高分低能」這個現象其實非常少見,而「低分高能」卻很常見。

 

就是說,當年的學霸們,工作能力至少都在平均水平之上;而當年學習成績一般、工作後能力卻很強的例子,也很常見。

 

這個回答,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學習能力」與工作中最重要的「業務能力」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大量關於提升職場工作能力的文章,都是圍繞「時間效率」「溝通能力」「人際關係」這些輔助的工作能力,而很少有人從方法論的角度講到「如何提升業務能力」這個核心的工作能力——可能是因為各個行業的業務能力內涵差異太大所致。

 

這篇文章,我就通過最基本的學習理論——「中學學習的三個層次」,來談一談我對「如何提升業務能力」這個問題的看法。

讓我們先來懷念一下那段恐怖而甜蜜的校園學習時光吧。

 

幾乎每個人都有兩類同學:一類人勤奮,但成績始終在中遊徘徊,另一類成績最好的學生,往往並不是學習上最用功的,而是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學習。

 

在通過學霸的道路上,每個人都要經歷三個層次的學習。

 

第一個層次是掌握知識點。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一個板塊都是由無數個知識點組成的,這個層次的學習就是熟練地掌握這些知識點、知識點的變形,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這個層次學得不好,就是老師們常說的「基礎不紮實」,而老師們常常念叨的「態度不端正」「習慣沒養成」「一知半解,得過且過」等等,主要影響的也就是這個層次的學習。

 

第二個層次是經典題型。學校學習的一大目的是為了考試,考試都是有套路的,套路就是名師整理出的《洞穿高考題型1000條》。

 

學校日常學習是第一個層次知識點的學習,而複習是第二個層次,圍繞題型的「刷題」。

 

知識點是從「學」的角度出發,題型是從「用」的角度出發。只有知識點與題型相遇,你才能完成整個學習過程。

 

學校學習的基本要求就是第一、第二個層次的學習,所以我先講完這兩個層次對於工作方法的啟發,再去講學霸級的第三層次。

工作能力要求的第一個層次同樣是知識點,不過,如果你列出工作中所有能用到的知識點,你會發現它們少得可憐,大部分只相當於某一門功課某一個學期的知識量,就算是偏技術類的專業,也僅僅相當於大學裡某門主修課四年的內容。

 

而且,即使職位升高,需要的專業知識點也並不會增加,像管理線甚至會減少。

 

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為什麼有些成績一般的學生,在工作上的能力卻很強」,原因也正在於此。

 

好成績的前提條件就是第一層次知識點的學習很紮實,但有很多「聰明人」,因為各種原因(比如缺乏學習興趣、沒有名師指點),連基本的知識點都掌握不好。

 

但這一類人到了職場上就如魚得水了,不需要掌握複雜拗口的名詞,不需要理解繞來繞去的邏輯,更不需要背誦和默寫,掌握方法之後,只要運用好有限的知識,也能解決問題。

 

不過,工作中對掌握知識點的要求也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地方,就是對相關行業、上下遊行業知識的學習。

 

比如廣告業,總是服務某個行業客戶的,你至少要理解這些產品是如何賣出去的,了解這些消費者的特點。如果你專門服務某一兩個行業,那麼你對該行業知識了解的要求,基本要等同於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

 

但是,這些相關行業的知識通常是需要你自學的,如果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業務能力的差距就在無形之中拉開。

 

另一個不同之處是新知識的學習。上學時的知識點,通常比較經典,十幾年的教科書,現在也能湊合著用。但現在大部分行業的知識更新都很快,像我之前從事的電商運營,只要是涉及到工具類的知識點都是三個月一小變,一年一大變,脫離這個行業一年,偶爾回來看一看,連設計師都變成人工智慧了。

 

這些工具類的新知識,早一天知道,就多一天「知識紅利」,這就要求我們對新知識足夠敏感。

 

總的來說,專業知識不是關鍵,真正拉開職場差距的是第二個層次的要求。

流水線上的工人解決的問題通常只有一兩個固定的要求,工作方法也就是幾個固定動作的組合,流水線上的工作好像是一個最簡單的題型,就像每天都在用固定的方法,解最基本的一元二次方程。

 

所以學習的第二個層次對應到職場上,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辦公室裡的白領雖然解決的問題更加多樣化,但仍然可以歸納成幾大類問題,同一類問題解決的方法雖然根據實際需要有所變化,但是同樣可以總結成幾種思路。這類工作,就是解決幾種乃至十幾種不同的題型。

 

過去教育界把「題型」看成應試教育的產物,好吧,剛好歪打正著。工作中的每一項任務都是一場「考試」,沒人關心你掌握了多少知識,老闆要的是結果,這跟「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沒什麼兩樣。

 

題型的作用就是把最常見的考試角度固定成一個個的題目模板,而工作中解決問題的思維,也不是見招拆招,而是「舉一反三」,為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建立自己的「套路」,「題型思維」就是一種從問題的出發的「應用思維」。

 

但有一點很不一樣,在學校裡,考試只是一種手段,學習才是目的,老師負責幫你把所有的題型和該題型的所有解題思路都總結的一清二楚。而工作上恰恰相反,學習是一種手段,解決問題才是目的,所有的「套路」都必須你自己來總結。

 

同樣是拜訪客戶,一個勤奮的業務員,充其量能夠識別出幾十個客戶的特點,一個一個地說服他們;但一個聰明的業務員,他只需要記住幾類客戶的核心特徵,每一類又對應著二三套核心話術。

 

前一類業務員,他們的工作方法就是記住產品的特點,然後根據客戶的喜好,推薦產品,一旦客戶喜好很模糊,或者猶豫遊移,他們就傻眼了。

 

後一類業務員,他們的工作重點就是把客戶歸納成幾類,苦心鑽研每一類客戶的需求和話術體系,而在實際接觸客戶時,他們只需要判斷眼前的客戶是哪一類,再使用相應的「套路」就行了。

 

即使在面對那一類「猶豫遊移的客戶」時,他們也能先將其假定為某一類客戶,再通過對話題的控制,真的將其「變成」此類客戶。

 

「題型思維」的核心方法是「找規律」,有人擅長總結歸納,接觸完十幾個客戶,大腦裡就自動「歸納」為幾種類型;有人擅長知識遷移,自己去買東西,是如何被銷售員說服的,轉換一下,就是自己的方法;有人擅長推理演繹,一本講銷售心理的書,每一個結論都能對應到自己的實際接觸的客戶上。

 

不管是歸納、推理、遷移,都是把具體問題「抽象化」,用「規律」分析思路,用「系統」優化解決方法。

 

這就是開頭的問題,「為什麼當年的學霸們,工作能力至少都在平均水平之上」,因為真正的學霸,都熱衷於總結題型,都習慣於「題型思維」。

 

有些題目,你看了半天,想出一種思路,但怎麼解也解不開,只能跑去請教他,他只看了一眼,就立刻說:「你一定是用XX方法了,這根本解不出。這條題應該用XXX方法,我做過類似的題目,也可以用XXX方法,我也做過的……」

 

這就是學霸,他們永遠不甘心於簡單地解題,而是希望用最好、最快、最美的方法解題。別人刷的是題,他們刷的是題型。別人看到的是解題步驟,他們看到的是思路與規律。

 

這個習慣到了工作上,任何一項任務,都不滿足於完成,而是琢磨著有沒有「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方法。

 

有一句話,學霸們考100分,因為試卷只有100分,這個天花板,到了職場就徹底不存在了。

 

但是,此前幫助他們成為學霸的第三個層次的學習,此時,反而會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最大陷阱」。

一般考試總是由70%比較容易的題目、20%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和10%的難題構成。

 

第一和第二層次的學習,可以解決70%的普通題,剩下那30%的難題,就必須進行第三個層次的學習。

 

第三個層次的出發點仍然是題型,是題型的延伸、變形、組合、嵌套。因為任何一條難題總是由若干個簡單的題型組成的,所以難題的難點就在於如何辨識並分解成簡單的題型。

 

同樣的是,在工作上,我們也要有把全局性的大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可執行的小問題的能力。

 

不同的是,以前我們都是一個人獨自解開一條大難題,但工作後,「分解難題」的工作,通常是由管理者進行的。這並沒有降低難度,而是給我們發出了更高的挑戰。

 

第一,我們仍然需要有放眼全局的能力,卻只能控制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這叫「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第二,必須要有團隊配合技巧。學霸們都是徹徹底底的個人英雄主義者,沒有任何人同學能幫助你,也沒有任何同學能拖你的後腿;但職場上講究的是,在團隊配合中突出個人的作用,利用公司資源實現自己的業績。

 

這才是學霸們真正面臨的挑戰。

為了輔導兒子的功課,我看了很多學習方法的書,發現教育界那些高級教師研究的學習方法,相比20多年前,真是天壤之別。而職場業務能力的方法論研究上,成果實在是少之又少。

 

所以真正好的方法,都是在學校裡學過的那些,可惜大部分人都隨著高考複習資料一起,當成廢品賣了。

 

我想起我初中的一位政治老師,他教過我們一個做多項選擇題的方法:造成不要憑感覺做多項選擇題,應該先排除掉選項本身邏輯錯誤的,剩下的,再一個個判斷與題意之間的關係,最後還要再檢查一下,選出的選項之間是否有矛盾。

 

這是我第一次領教方法的力量,難以想像這是一位文科老師教我的,從此就對這種力量非常著迷。

 

很多人寧願相信自己的失敗是因為「懶」「沒有毅力」「粗心」「性格不適合」,也不願嘗試更多的方法, 為了逃避一點點的思考,寧願花費大量無用的努力。

 

天道酬勤的「勤」,是指那些勤於尋找一切好方法的人,連上班都不講辦法的人,談什麼「下班後決定一生的命運」?(全文完)

 往期原創熱文:

● 孩子王:經營1700萬新家庭會員背後的組織秘密

 181年的寶潔,到底惹誰了?

● 一家默默無聞的公司,為何能連續47年高增長,年入1215億美元?

● 他比馬雲提前10年布局新零售,已偷偷俘獲3700萬用戶!

● Costco:一場9000萬會員的尋寶遊戲,道出了零售的本質!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在於對事物背後邏輯的掌握程度

千禾會《新用戶思維》訓練營·第4期

教你經營顧客的實戰方法論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報名《新用戶思維》訓練營!

相關焦點

  • 985碩士待業200天,工作10年存款僅2W!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選擇
    1、累死我們的並不是工作,而是我們的選擇那晚回家之後,我思考了很久,也幫樂哥復盤了很久,我發現很多人也面臨像樂哥一樣的問題,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好像就是賺不到什麼錢,甚至在危機來臨時首先被「優化」。這其實並不是他們不努力,就是「選擇」了錯的努力方向。不知道你發現沒有,累死我們的並不是工作,而是我們的選擇。雖然每份工作都很重要,但並不是同樣重要。比如新媒體行業裡的作者,薪酬就遠比編輯和運營人員高得多,因為這是行業核心工種。
  •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你不能快樂的工作
    馬雲說「我不是來盯著你認真上班,而是來盯著你快樂工作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朝一日放棄工作,才是我最大的快樂!——你是否這樣想過?面對工作中各種各樣的臉龐,內心的溫情轉變成了機械化的表情。為什麼?因為殘酷的KPI、還有工作壓力,以及你的抱怨情緒,最終會把你變成機器。可是,你的身體真的那麼累嗎?其實,這不是生理上的疲勞,而是心理上的疲倦。而轉變心念,唯有靠自己!
  •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不快樂的工作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工作和快樂是二元對立的嗎? 如何在工作中獲得更多幸福感? 這個過程中管理者需要擔任怎樣的角色? 本文中,管理的常識內容合伙人,萊紳通靈創始人沈東軍先生將從個人和管理者兩個角度為你分享一些他的看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 鄭強:中國的小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人家的男孩子小時候玩夠了玩膩了,十八歲以後,就不再貪戀怎麼玩了,而是更加的努力學習了,做事情也更專注和投入了。中國的小男孩呢?小時候不能玩,不允許玩,還被別人玩,整個社會都在玩我們的孩子,包括爹媽還有爺爺奶奶。小孩子小時候不能玩,所以成人以後最渴望的就是玩,哪還有心思專心的搞研究呢?
  • 《十年三月三十日》每天都感覺好疲憊,累死人的其實不是工作!
    雖然改革從三年五年的頻率到一年一改甚至半年一改的頻率上升,但是覺得不會涉及到我的支撐崗位,畢竟去哪裡企業都需要基礎的支撐工作,也就沒以為然。十年前,就如上圖一樣,上班是精緻利落的職業裝,電腦滑鼠是工作不可或缺的職場工具,工作中意氣奮發,充滿激情,工作內容即使再多,也絲毫感覺不到累。
  • 想要獲得成功,先要理解「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需要這份工作」
    你有太多的理由去需要這份工作,不是你去創造價值,而是通過工作給你帶來更多的價值。一、「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需要這份工作」說得對麼?二、「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需要這份工作」對我們有什麼啟發?那看到這裡的朋友們心裡其實都有一個疑慮,那就是你說了這麼多,到底是說這句話對不對呢?任何實物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這句話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 工作中無法凸顯價值?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沒用對方法
    翻開《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這本書,相信你可以找到相應的答案。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深度工作,不深度工作卻取得成功的,大有人在,但儘量不要輕易給自己的工作貼上「浮淺工作」的標籤,畢竟我們都不願意成為一味忙碌,卻一事無成的人。那麼,忙碌就代表生產能力嗎?
  • 你的問題不是工作卑微,而是......
    世界上沒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態度。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有什麼樣的工作。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是盡心盡力,還是敷衍塞責,是安於現狀還是積極主動。因此,也就有了每個人不同的職業軌跡。你可能很不喜歡眼下的工作,從工作中得不到絲毫的樂趣,也毫無創造性可言,「簡直煩透了!但你要記住,這並不是老闆或單位領導的錯。
  • 累的累死,閒的閒死,基層「二八定律」怎麼破?
    筆者在中部某鄉鎮調研,發現當地鄉鎮領導調動幹部積極性的最大槓桿不是績效獎勵,甚至不是升遷,而是正常休息。一個星期能夠有一天的休息,就是對幹部的獎勵,要是能夠休息兩天,簡直是天大的福利。反過來,如果某項工作做得不好,受到了上級的通報批評,鄉鎮主要領導普遍都會採取一個措施:取消休息!倒不一定是因為需要加班整改,而是因為加班本身就是一個懲罰方式。
  •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不好的時間管理。那些精進的人有多可怕?
    關於識別時間管理的改進機會,我們有很多方法,其中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記錄,復盤與總結。沒有記錄,等於沒有發生。首先我們要記錄下來,每天的時間都花在了哪裡。關於記錄的方法很多,現在市面上也有各種各樣的app可以用。我現在使用的是excel表格,用起來也很方便。但無論使用什麼方法,我們都要把時間開銷給記錄下來,這樣在復盤的時候我們能夠知道每天的時間都花在了什麼地方?
  • 雍正一朝,有累死的皇帝,就有累死的名臣,還是兩個
    鐵打的身體,這樣玩命也受不了,所以雍正帝可以說是累死的。 有累死的皇帝,自然會有累死的大臣,雍正一朝有兩位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臣,都是累死的。
  • 如何面對毫無樂趣的工作?不是工作太無聊,而是你還不知道這些
    只是它不再被壓成厚重的方塊,也不是被包成樣品,而是保留著作為一隻棉花的完整,靜靜地立在花瓶中,成為美的一部分。我的心一下子飄了起來,從來沒有想到這朵小小的棉花也會有如此美麗的一面。在過去,我把它視作一種被資本追逐的農作物。而如今,我深深地被它另外一種存在的方式所吸引,那種天然的綻放所呈現出的無華與真實。真的非常美。
  • 為什麼就找不到好工作?其實你找的不是工作,而是「完美戀人」
    看著小滿憂鬱的表情,我淡淡的說了一句:「其實你找的不是工作,而是一個完美戀人。」小滿正在試圖喝口水,滋潤下他快冒煙的嗓子,聽到我的話後,一下子把還未咽下去的水,一口吐出來。好工作就像戀人一樣,沒有完美,只有適合什麼是好工作?曾流傳過這樣一種說法:錢多、事少、離家近。
  • 成功,不一定取決於你的爆發力,而是你的耐力與適合你的工作方法
    從工作中找到屬於你的樂趣,保持澎湃的動力認真完成工作。成功,不一定取決於你的爆發力,而是你的耐力與適合你的工作方法與生活方式。
  • 工作中的請求總是被拒絕,不是講不好而是不會溝通,教你六點方法
    後來婷婷想了一個辦法,每次有需要其他部門配合的工作的時候,就拿出直接上級老闆當令箭,說這是公司的要求,請對方部門配合。而當其他部門有需要婷婷的部門需要調配資源來配合完成工作時,婷婷又拿出老闆來,「那老闆沒給我說哦,除非你那個方案讓老闆籤字再來找我吧」。一來二去,大家越來越不喜歡婷婷,婷婷的工作和口碑越來越差,橫向協作一團糟,還為老闆挖了很多坑。
  • 職場潛規則:決定你成敗的不是工作能力,而是做人!從這3點講透
    今年年終盤點,我發現像小霞這種員工還不少,從而也得出一個很大的心得:工作越久,「會做人」比「會做事」重要得多。所謂做人不過就是多笑點,多幫點,有事兒多主動點,這些「多」不會讓你累死,但是會讓你很快能融入這個團隊。除此之外,我還總結了以下幾點:第一,學會必要的表達溝通技巧這裡說的溝通表達,並不是指你一定有多會說話,多滔滔不絕,而是溝通中更多的要有技巧,要照顧到別人的優越感和存在感。
  • 工作效率低下?因為你不會這些方法
    找到低效問題的共性在職場中低效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如果認真梳理之後會發現許多的共性,我們可以用以下三類情況來概述:1:硬技能不嫻熟這類情況對於剛工作不久的新人會比較常見,但是由於技能不嫻熟導致的效率低下最好解決,因為現在網際網路上有許多的資料可以輔助辦公
  • 帶病堅持工作的老師不是好老師
    -2-老師帶病堅持工作,這樣的新聞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因積勞成疾倒在講臺上的情形媒體也曾有報導。這樣的老師,其敬業精神當然值得我們感動,但他們的作法,真的並不值得我們提倡。從某種意義上講,帶病堅持工作的老師並不是好老師。這樣的作法可能會給人帶來暫時的感動,但從長久和全局來看,卻存在較大的弊端。
  • 不是乾淨不乾淨的事,而是工作態度問題
    「工作期間怎麼聚在一起玩起了手機,還有說有笑的」。沒等大家坐好,這位領導就先拋出了一句。有位老哥貌似開玩笑說:「沒啥事,活都幹完了,你看外面這地面像鏡子都能照人影,幹完了就玩?」猛一聽這話還挺有道理,公司領導接著說,照你這樣很多單位用不著八小時工作制了,幹完活走人就是了。
  • 壓垮你的不是事,而是情緒
    何老師是這樣回復的:在這種時候不要被自己的情緒綁架,因為其實事情壓不垮我們,反而是情緒會壓垮我們。何老師看問題確實很通透。但事實上我發現,這樣的方法根本沒有什麼效果,即使不去接觸,那種負面的情緒還會纏著我。我可能一個人默默地生悶氣,或者陷入反芻思維中,最後情緒反過來影響我的身體,所以每次經歷這些事之後,我都會覺得自己免疫力下降了,很容易生病,感覺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