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張羅建民宿,村民做起農家樂;岱海旁的趙家村端起旅遊「金飯碗」

2020-12-23 澎湃新聞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因為挨著岱海,涼城縣岱海鎮三蘇木行政村趙家村(自然村)走上了發展旅遊致富之路。

趙家村南靠4A級景區岱海湖,北通4A級景區岱海國際滑雪場及溫泉冰雪小鎮,東臨匯祥寺,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造就了趙家村發展鄉村旅遊、體育旅遊完善的基礎。

△航拍趙家村

民宿就是趙家村最亮的燈

張勇是烏蘭察布市文化旅遊體育局副局長,與全國19萬奮戰在一線的第一書記一樣,他是駐三蘇木行政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張勇

當過兵,在地方工作,又下駐到鄉村,張勇經歷豐富。在與記者前往民宿的路上,不時有村民和他打招呼。

「張書記來家裡坐坐,剛煮好的玉米,你拿上吃。」身穿一身軍綠色衣服、頭戴草帽、皮膚黝黑的張勇,在老百姓眼裡,就是致富領頭人,跟著他,生活慢慢會變好。

張勇告訴記者,第十四屆冬運會坡面障礙技巧、大跳臺、障礙追逐3個分項的比賽將在岱海國際滑雪場舉行;加上距離岱海不足3公裡的原因,趙家村地理位置絕佳,發展旅遊業成為了首選。

△趙家村的「杏花小築」民宿

在去往趙家村的鄉間小路上,一些別致的小院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力。

走進「杏花小築」民宿,幾間不同風格的房間內,會看到「村主任家的風箱」、「隔壁大媽的炕桌」的擺件,醃菜缸做成的噴泉景觀、廚房、大烤爐、棋牌室、陽光房等,一應俱全。其中一間客房內,特意留下的一塊舊牆體,是想讓遊客知道,這間民宿是由危房改造而成。

優雅的環境加上現代感的裝飾,「杏花小築」與「沁竹悠築」民宿就是村裡兩道別致的景色。兩間民宿分別設有三間臥室,遊客在這裡還可以動手做一些簡單的食物。

△張勇為兩間民宿申請了6個公益性崗位

這兩間民宿,是張勇向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申請了80萬元的專項資金改建而成。每間房屋每年會返還精準戶4000元的租金,運行15年後,房屋整體設施都將歸村民所有。張勇正在和當地的旅遊公司協商,將兩間民宿託管給企業,企業每年還要返還村集體經濟10000元,同時承擔精準戶的租金。

張勇為兩間民宿申請了6個公益性崗位,工資按照400元+的模式,提供給村裡的精準扶貧戶。在張勇的帶領下,三蘇木行政村正在考慮著將村裡更多的房屋改造成民宿,以迎接「十四冬」帶來的旅遊熱潮。

投入百萬元經營農家院

楊素娟的農家院現在是涼城縣巾幗脫貧農業示範基地,記者來到她家的時候,楊素娟剛剛忙碌完生意。

△楊素娟

在趙家村,楊素娟是第一批做起了農家院的村民之一。

白牆灰瓦、紅色復古的大門,大氣的院落裡,綠樹悄悄探出了頭。

△楊素娟的農家院生意非常好

「那時候,政府為了鼓勵村民做農家樂,專門出臺了扶持政策,我們租房子,政府負責裝修,就可以開農家院了。」2014年,楊素娟與丈夫在趙家村租了兩間民房開起了農家院,一幹就是好幾年。

生意很好,但房子最終不是自己的。2018年,楊素娟和丈夫商量後,花10萬元在趙家村購置了房屋,又投資80多萬元,建了這家屬於自己的農家院。

△靠著農家院,楊素娟去年的收入達到了20多萬元

「以前的農家院也掙了點錢,但環境以及各方面設施都不如現在,我們總結了原先農家院不足的地方,對新的農家院做了更為人性化的設置,這樣檔次也提高了,慢慢的,回頭客也越來越多。」楊素娟說。

通過夫妻倆的努力,今年,楊素娟農家院被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評為五星級農家院,去年的收入更是達到了20多萬元。

向現代化新農村邁進

從做民宿到水果採摘再到休閒遊、養生遊……趙家村正在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現代化新農村邁進。

「既然下來工作,就要做好。村裡的老百姓都看我們的了,與其坐著,還不如真正地去做一些事。」張勇說,2014年,趙家村建檔立卡戶人均收入2400元,通過各項產業的發展,現在人均收入達到了7000元。

今年,趙家村正在申報國家重點旅遊新村。張勇告訴記者,圍繞「十四冬」,村委會的領導班子正在規劃建設一個房車露營基地。基地一旦投入使用後,將會增加村集體經濟的收入,同時還可以為村裡精準戶提供50個公益崗位,這樣,村裡精準戶基本可以實現就業。

來源:內蒙古晨報融媒報導組

原標題:《書記張羅建民宿,村民做起農家樂;岱海旁的趙家村端起旅遊「金飯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將「詩和遠方」融入田園夢想,特色民宿成村民身邊金飯碗
    在某旅遊電商平臺上,一位入住過的成都客人這樣評價慄居民宿。民宿和村民農家樂形成良性互動隨著慄居民宿的成功不僅帶動了當地的鄉村旅遊還拉動了當地的餐飲、>土特產、現代農業共同發展實現老百姓在家門口創業致富「慄居現在就是我們村民身邊的『金飯碗』。」
  • 第一書記 | 肖麗:當好村企「紐帶」 村民齊享民宿經濟紅利
    (受訪者提供)大洋網訊 擔任從化良口米埗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的肖麗上任後每天都在村裡走訪,兩個月後,村裡兩個片區70戶左右的人家,誰家有開民宿的意願,誰家老人有高血壓……肖麗都了如指掌。大家熟絡起來,慢慢的,村裡有什麼問題,誰家有什麼事都找第一書記。今年是肖麗來到村子的第三年,在她看來,第一書記是一條紐帶,將村委、村民、企業和政府聯繫起來,既是一個協調者,也是一個服務者。
  • 濟南:大山深處開起農家樂 三角灣村旅遊促脫貧
    三角灣村內的民宿  閒暇時光約上三五好友,走進大山深處體驗垂釣樂趣,住進農家院,品嘗地道農家菜,好不愜意。作為深山裡的貧困村,村子依託周邊自然環境打造了10處農家樂,以旅遊促脫貧。  沿著崎嶇的山路走進三角灣村,由青磚搭建而成的百米文化牆映入眼帘,順著文化牆往裡走,便到了一處民宿門口。石頭房屋搭配茅草屋簷,屋內的木質博古架上擺放著精美瓷器,古色古香的裝修風格讓人流連忘返。像這樣的民宿,村內共有8處。「這裡的環境是真好,有山有水,比市區還涼快。」
  • 民宿經濟「風景這邊獨好」
    河圖村第一書記餘建平說,民宿的發展不僅鞏固了脫貧的成果,享受到發展紅利的村民積極性也被激活,他們拆除自家原有的旱廁、豬圈、牛欄,將門前屋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紛紛建起了農家樂,端起了旅遊「金飯碗」。  昔日的嶽西縣主簿鎮大歇村地廣人稀,交通閉塞,是全省重點貧困監測點。全村211戶810人,最多的時候有200多人在外務工。  炊煙起,遊子歸。
  • 加強品牌建設 打造民宿集群
    河圖村第一書記餘建平說,民宿的發展不僅鞏固了脫貧的成果,享受到發展紅利的村民積極性也被激活,他們拆除自家原有的旱廁、豬圈、牛欄,將門前屋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紛紛建起了農家樂,端起了旅遊「金飯碗」。  昔日的嶽西縣主簿鎮大歇村地廣人稀,交通閉塞,是全省重點貧困監測點。全村211戶810人,最多的時候有200多人在外務工。  炊煙起,遊子歸。
  • 農家樂「退潮」 民宿成新寵
    近幾年,太多經營農家院的村民因為生意冷清、競爭激烈,加之自己上了歲數,關掉了「農家樂」,還有人則直接去新開的民宿打工了。   7月中旬,記者走訪了北京懷柔、延慶、房山等區的12個依山傍水、環境清幽的村莊,由於消費觀念和習慣的改變,傳統的農家院逐漸邊緣化乃至消失,短短幾年即被中高端民宿所取代。可是,民宿的高門檻,把多數農家院的經營者拒之門外。
  • 創新「餐飲+住宿+研學+旅遊」模式發展民宿產業 端頭「美麗資源...
    在塘湖山莊接待中心,端巖村黨支部書記俞海正和村幹部、民宿工作人員開著圓桌小會,結合民宿試營業的情況查漏補缺,為即將到來的「五一」長假旅遊小高峰做足準備。據悉,塘湖山莊民宿佔地640平方米,是端頭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拳頭項目。
  • 濟南錦陽川水岸一天拆除17家農家樂 農家樂將向旅遊區和民宿轉移
    本報記者張阿鳳  農家樂汙水垃圾隨意丟棄在河道  南部山區錦陽川河道沿岸,柳埠街道突泉村,河岸旁有一整排農家樂,因為位於門牙景區上遊,緊臨門牙景區,建成後生意一直都還不錯,尤其是到周末和假期,來此用餐、戲水的遊客絡繹不絕。  這樣的景象將終止在5月18日。
  • 寧海岔路:民宿走出致富路
    綠水青山,旅遊客源帶來民宿發展「天河村擁有很好的綠水青山生態環境資源,但如何將綠水青山真正化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這是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婁傳國說。2001年,浙東大峽谷開發,絡繹不絕的遊客讓婁傳國看到了農家樂、民宿的商機。
  • 寧波市寧海縣岔路鎮:民宿走出致富路
    綠水青山,旅遊客源帶來民宿發展 「天河村擁有很好的綠水青山生態環境資源,但如何將綠水青山真正化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這是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婁傳國說。2001年,浙東大峽谷開發,絡繹不絕的遊客讓婁傳國看到了農家樂、民宿的商機。
  • 魯山縣:從農家樂到新民宿 鄉村「升級」村民迎接新生活
    陳新庫站在自家的新民宿前 喬新強 攝影 「我開辦農家樂10多年了,從最初的土牆柴瓦房8個床位開始,一步步發展到如今的四層樓70個床位,得感謝縣鄉各級政府對旅遊業的大力支持。」9月27日,站在自家的「四星級」的民宿新樓前,魯山縣四棵樹鄉平溝村村民陳新庫自豪地說道。 四棵樹鄉山清水秀,被譽為「天然氧吧」之地,六羊山、文殊寺、珍珠潭等景點星羅棋布。但「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前交通不便,很少有遊客前來休閒觀光。
  • 安徽池州:特色民宿託起村民致富夢
    近年來,依託當地優良的生態環境,洪墩村精心打造了「慢村農莊」民宿品牌,通過村企合作的方式整合建成14家各具特色的主題民宿,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回鄉創業,探索出一條鄉村旅遊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慢村文旅服務中心。
  • 「雲遊昌吉」菜籽溝村:老宅變民宿村民富起來
    老宅變民宿村民富起來推開門,屋內供排水、淋浴、標準化廚房、寬帶設施等一應俱全,正如村民們所說:「室外五千年、室內五星級」。王淑香的家,現在是一處民宿,每個房間都掛著幾幅畫。畫上的內容都是菜籽溝村。凝神望去,仿佛能感覺到墨寶書香撲面而來。
  • 第一書記|肖麗:做村委、村民、企業和政府的紐帶
    米埗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肖麗 和村民打好交道,肖麗全憑一口不標準的粵語。有一回,肖麗到一戶村民家串門,來自湖北的肖麗說粵語不流利,一句話當中夾雜著幾個普通話的詞和幾個粵語的詞。村民就主動當起小老師,教肖麗講粵語,告訴肖麗不用害羞,慢慢學。其中,有個村民問肖麗是哪兒來的。肖麗說自己來自湖北,是少數民族。村民更感興趣了,又問是不是喜歡吃辣,家鄉有什麼風俗等。
  • 煙臺海陽盤石店鎮特色民宿激活全域旅遊
    29日,記者從海陽市委宣傳部獲悉,民宿,已經成為海陽市盤石店鎮旅遊目的地的新坐標,記憶中的傳統鄉村也被重新定義,賦予了諸多新的色彩。「盤石店鎮山峰連綿,景觀奇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村莊古樸,發展民宿旅遊是非常好的切入點。」盤石店鎮黨委書記高強自稱,找到了一條因地制宜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路。
  • 成都市農科村:中國農家樂發源地欲變身精品民宿聚落
    上世紀80年代,該村村民發展起花卉苗木產業,並在此基礎上發展鄉村旅遊,不僅讓本村人鼓了腰包,還引來更多村莊紛紛效仿,其開創的「農家樂」一時風靡全國。  2000年,《四川日報》推出「跳出『農門』促增收」系列報導,聚焦全省各地鄉村轉變觀念,促進非農產業發展,用新思路拓展農民增收新空間的火熱實踐。《農科村 旅遊村》一文就是當年的系列報導之一。
  • 趙家村「菇事」
    所有故事都有推動起承轉合的關鍵人物,細細講來,趙家村的故事也不過是由親歷者書寫的。以小博大的壯舉,背後是一群平凡不平庸的人;有了他們,不可能的故事才變成拍案驚奇的「菇事」。在趙家村的菌包廠內,生產線上「新鮮出爐」的菌包,被整齊擺放等待「成熟」。
  • 鄉村旅遊、特色民宿、養生度假…湖北恩施州10萬山民吃上「旅遊飯」!
    在恩施大峽谷5A景區帶動下,高等級旅遊公路連通村村寨寨,星級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鄉村土房變成特色民居,當地農民變成景區的安全員、衛生員、服務員和演藝人員。特色民宿助推全域旅遊改變了恩施,民宿旅遊改變恩施「三農」。截至2019年底,恩施州共發展特色民宿2000餘家,直接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 農家樂被民宿拍在沙灘上?11年經營者這麼說
    不同於許多村民「靠山吃山」的簡單理念,有酒店管理經驗的劉先生,把美國民宿、日本餐飲等成熟產業中的經濟文化研究了個遍,他說自己「(靠農家樂)沒怎麼掙錢,倒是掙了一大堆朋友,這些資源比餐飲住宿帶來的收益可能多得多
  • 雁鳴湖畔小山村「爆單」的連鎖反應:村子更美村民更富
    小山村民宿一角 張瑤 攝(我家的小康故事)雁鳴湖畔小山村「爆單」的連鎖反應:村子更美村民更富中新網延邊9月21日電 (石洪宇)國慶長假即將到來,這對雁鳴湖畔的小山村來說壓力有點大。這裡的花海、民宿、採摘園在朋友圈和驢友間高頻傳播,村裡的民宿供給可能會「爆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