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鉑金包的媽媽:不是孩子想贏,而是父母怕輸

2020-12-20 壹父母

本文圖片及視頻截圖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 / 文

端午節和好久沒見的朋友聚會,從老家(非一線省會城市)來北京玩的閨蜜說,自己的大寶「一點兒也不快樂」。

孩子的興趣愛好是軍事體育,但是學習成績不好,因此經常被老師忽略漠視,孩子常可憐巴巴地跟媽媽說:「媽媽,我成績不好,將來是不是就是沒出息,老師經常這樣說。」

閨蜜憤憤不平地說:「這都怪我這個當媽的不爭氣,等我有了錢,就把兒子送來北京的私立學校讀書!大城市選擇多機會多,肯定不會唯成績論!」

一旁在北京已經紮根生活的另一個閨蜜撇撇嘴——

「你以為北京的壓力就會小嗎?我閨女天天這個班,那個班的沒玩沒了地學習,每到周末就跟趕檔期的明星似的。」

「就這還經常受到家裡有礦的孩子暴擊,人家周末都是跟著爸媽去打高爾夫,坐私人直升機,說是不能當個只會學習的『傻子』。」

「等我有錢了,我就把孩子送到米國去讀貴族學校!不都說國外的教育才是最能順應孩子天性的嗎,尤其是上流社會的孩子,他們的人生不要太容易!」

「所以,階層躍升就是我奮鬥的目標!我實現不了也要讓我閨女接著奮鬥!」

我有點不服:「你們以為有錢就一定快樂嗎?」

兩個閨蜜異口同聲:「不,有錢人的快樂是你體會不到的!」

沒娃又沒錢的我,冷笑著掏出我最近在讀的一本書:「今天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講,米國上流社會的媽媽們,是怎樣養娃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叫溫妮斯蒂·馬丁的耶魯人類學博士。

為了讓兒子有一個「更好的童年」,也為了遠離「911事件」的發生地,正懷著二寶的她決定和丈夫從紐約的「下城區」搬到「上東區」,也就是紐約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

從此,一場讓人焦慮緊張而又欲罷不能的「育兒大戰」打響了。

對上東區「生存規則」一無所知的溫妮斯蒂,遭遇的第一個「滑鐵盧」是買房。

原本以為經濟條件不錯(在下城區擁有一棟聯排別墅)、有良好工作的夫婦倆,找一個合適的房子不是什麼難事,有錢不就行了?

結果,夫婦倆先被房屋中介盤問了一番家底:您是做什麼工作的?您的先生呢?您和您先生的教育背景是怎麼樣的?最好從小學開始說……

原因很簡單:中介要確認把你擺在哪個社會階層。

在上東區工作的房屋中介,不但是一身名牌打扮,甚至要求客戶找的房子要符合他的身份地位,注意,不是客戶的身份地位,而是——中介的身份地位。

找到了理想的房子之後,溫妮斯蒂和先生遭遇了一場面試,「考官」就是這棟公寓的住戶委員會。

他們被要求填寫了一個詳細的表格,詳細到讓人想放聲尖叫的那種,包括夫婦倆的信用卡號碼、大學學分績(學渣還不能買房了是嗎!)以及夫婦倆、夫婦倆的娃和夫婦倆的爸媽念過的每一所學校。

真是,古有「孟母三遷」,今有「買房面試」。

人生,從來都不容易,有錢也一樣。

終於住進了上東區的高級公寓,本以為幸福生活就此要拉開序幕,結果溫妮斯蒂發現她忘記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給大兒子申請託兒所。

錯過了在託兒所卡位,會直接影響到將來孩子上哪個大學,進而影響他的一生。

也許有人會覺得,孩子才三歲啊,就因為上不了好的託兒所就要一生不幸了嗎,這也太誇張了。

但上東區的媽媽們,對此振振有詞:好的託兒所校長,往往能夠認識再往上的學校校長,那些校長之間的關係好的話,就可以在將來把孩子送進好的大學,你說說,託兒所,能不重要嗎???

「進了好的託兒所,就像是擁有聯排住宅,海邊別墅,超大鑽石,成了曼哈頓人的美夢,更重要的是,感覺自己成了一個「好」媽媽。」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找不到好的託兒所就不是個好媽媽,這個大帽子扣下來,哪個媽媽會不焦慮呢?於是,焦慮的溫妮斯蒂開始了近乎抓狂地、給孩子找託兒所的過程。

但是,其他的家長們又給了她致命一擊:「什麼???你不但沒提前申請託兒所,而且兒子還生在糟糕的月份。」

What?我家娃從出生開始就是個錯誤???

學校原則上招收八月以前出生的孩子,溫妮斯蒂的兒子七月出生,按理說剛好在期限之內。

但是,人們的邏輯是,小男孩比較活潑好動,發展動作技能的時間也晚於女孩子,所以最好能夠「大一點」再入學,讓孩子的大腦和認知的發展超過他的同學,這就要求孩子出生的月份最好能夠早一點。

因此,雖然官方說法是八月以前,實際上,學校更願意招收五月份以前出生的孩子。

看到這兒,我突然想起前些日子在B站上非常火的一部TVB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也談到了同樣的問題:

片裡的香港媽媽們,一致認為:子女的人生成敗,取決於念哪間小學開始,所以要在幼稚園時期就狠狠出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以前我寫一篇講韓國精英階層韓劇的文章,說過一句話:「同一個亞洲,同一樣的父母」,現在我要糾正一下:同一個地球,同一樣的焦慮父母。

不知道外星人的學區房和幼兒園「佔坑排位」,競爭激烈不?

接著講米國上東區媽媽們的故事。

溫妮斯蒂在託關係把兒子送進了一所好的託兒所之後,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他的兒子沒有玩伴。

因為他們一家是「外來者」,想要融入這個上東區的圈子,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一開始,溫妮斯蒂的努力都是徒勞的,無論她如何熱情、如何主動,甚至換上一身和別的媽媽一樣的名牌行頭,都很難得到媽媽們的友情。

擔心因為自己不能融入上層圈子而影響到兒子「階層」的媽媽,變得憂心忡忡,充滿了負罪感。

結果,一個偶然的機會,溫妮斯蒂在雞尾酒會上和一個孩子的爸爸攀談了幾句,意外地打開了局面。

原來,這個爸爸的家庭背景是曼哈頓某個銀行帝國,在第二天上學的時候,這個爸爸建議溫妮斯蒂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可以一起玩。

那些傲慢的媽媽們當時正好都在現場。從此,雲開霧散,溫妮斯蒂終於帶著兒子揚眉吐氣、暢行無阻地打入了上東區媽媽們的社交圈。

作為一個人類學家,溫妮斯蒂不無幽默地調侃了自己一把:許多人類以外的母靈長動物在身處困境時,會靠一招拯救自己:通過引起高階層雄性的注意來擺脫困境。

劇情的神轉折,竟然是因為「首領爸爸」對溫妮斯蒂的關注,提升了她和兒子的社會地位,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一開始的溫妮斯蒂,希望融入上東區,但不想焦慮,也不想勾心鬥角,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態的發展,她發現自己被潮流所裹挾,身不由己,無法停下腳步。

「環環相扣是一種很令人焦慮的生活育兒方式,讓人活得很緊張,因為你永遠不能鬆懈,不能休息,不管什麼事都一樣。」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而這些育兒生活方式,包括但不僅限於:

懷孕了也要穿高跟鞋,為了抵制腳疼,甚至還有人專門給腳部打類似麻醉針的東西;

孩子們必須上貴族學校,從小就必須克己復禮;

孕婦除了肚子其餘地方都必須瘦,這導致了媽媽們必須長期控制飲食;

去街角的便利店買瓶牛奶也要盛裝打扮;

以及,擁有一隻代表著身份和地位的鉑金包……

總之,在上東區當母親,是一種不成功便成仁的高風險職業。

放眼全世界,持有這種觀念的人,一定也不少。

但是,作為一個人類學家,溫妮斯蒂也清醒地認識到,這種狀態是不正常的:

「我發現這些野心勃勃的貴婦的另一面,是極端的焦慮。她們承受著不能踏錯一步的巨大壓力,必須當完美的母親,完美的社交對象,完美的衣服架子,還得當完美的性感女人。」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回到剛才那個問題的原點:有錢就一定能夠快樂育兒嗎?

不能說錢在育兒過程中不重要,但是一旦錢多到不怕生病、不會餓肚子之後,你就會發現,錢買不到快樂,而且也絕對無法讓任何一個人免於焦慮。

而有錢、有選擇的餘地,其實也是一種「詛咒」,因為一旦事情不如你所願,那麼它所帶來的惋惜感、失落感以及挫敗感也會成倍增加。

溫妮斯蒂反省自己

「在恐懼的脅迫下,我從原本的旁觀者變成了體制的擁護者。我跟全世界的媽媽一樣,每天都在焦慮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不夠多,生怕對孩子的未來造成影響。」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所以,幾乎所有的上東區媽媽都有酗酒和依賴藥物入睡的毛病。

這種恐懼,來源於哪裡?我想,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想贏,而是家長太怕輸。

家長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大到學校、工作、生幾個娃,小到穿著、談吐、個頭兒,甚至「誰家孩子能第一個把當季新款穿出來」,都成了他們攀比的內容。

而這一切的,究竟是真的怕孩子將來不幸福,還是怕孩子沒有如自己期望的那樣成長,讓自己「丟臉」?

自己的人生志得意滿,當然希望孩子能夠再接再厲,長江後浪推前浪,如果自己的人生有遺憾有失敗,那就更寄希望於孩子來實現他們當初的夢想。

於是,一旦有任何偏離他們期望軌跡的苗頭出現,都是他們崩潰焦躁意難平的由頭。

最後,溫妮斯蒂搬離了上東區,回歸了平靜而幸福的生活。

環境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她終於與自己和解,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然後,才真正有時間、有心情、有精力去和孩子真誠地溝通,認真地交流,用愛彌補彼此的不足。

而那個花重金、託重情買來的柏金包,也因為太重而影響到了她的手臂健康,從此被束之高閣,那些虛榮、負擔和焦慮也隨之消失了。

當然,我認為她之所以可以從茫然混亂之後仍然可以抽身離去,找到自己,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溫妮斯蒂擁有自己的工作,她有能力為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

上東區的女人們,可沒有這樣的底氣。

她們大多數人是全職太太,她們花的每一分錢,包括年底慈善晚宴上的捐款(她們管這個叫「慈善零花錢」),都要依靠丈夫的收入,可以說,她們最大的焦慮就是不獨立。

她們的人生選擇看似很多,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仰人鼻息。

「可以花丈夫的錢很棒,但比較一下人類和人類靈長類親戚的社會之後,你會發現能花男人的錢所帶來的力量,還不如自己當那個賺錢的人。」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看,這個時候,經濟獨立的確是可以讓我們更有選擇,從而得到尋找快樂的主動性。

別人的生活不可複製,可能這輩子我們都不會有機會體驗「有錢人的煩惱」,但是我們有權在現有的條件下,做出那個更好的選擇。

希望每一個媽媽都不焦慮,亦或者,擁有應對焦慮的能力。

以上。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資深電視人、綜藝達人

熱愛一切八卦,對世界永遠好奇

貓奴、吃貨、愛購物

在意生活品質,更喜歡種草

堅決不過「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導美好的親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相關焦點

  • 想買鉑金包的「顧佳」,全世界有相似焦慮的媽媽們
    一張「靜安區鉑金包媽媽」的劇照刷爆了社交網絡。這是時下熱劇《三十而已》裡的一個橋段。女主角顧佳想打入上海上流社交圈,還沒抬腳就先摔了個大跟頭:聚會上魔都貴婦們一水兒都背鉑金包,導致背香奈兒的顧佳在合影中被直接裁掉。
  • 不要因為怕孩子輸,所以總讓孩子贏
    兒子打爸爸哈哈大笑,結果爸爸回身一個雪球打到小朋友,孩子就嗷嗷哭,爸爸媽媽越說打雪仗是相互的,孩子越歇斯底裡。回力車速度比賽,小朋友規定必須自己說開始,因為他能第一個出發,就能贏了。媽媽苦口婆心講道理之後,孩子點點頭表示不玩了。
  • 母親的鉑金包=孩子的起跑線?當代父母怎麼破解育兒焦慮?
    然而孩子的上學問題,卻給努力拼搏的她澆了一盆冷水。追求完美的她,想送兒子讀一家私立雙語幼兒園。為此,她不得不開始討好住在同一樓層、連梵谷和莫奈都分不清的暴發戶闊太太,只為了能博得她的好感,讓她向幼兒園給自己的兒子寫推薦信,求取入學的機會。困難還不止孩子入學。
  • 父母最大的「贏」,是要教會孩子「輸得起」
    她跑到媽媽身邊,忍不住大哭說:他們都不跟我玩! 媽媽說:誰讓你非要讓自己贏?這麼耍賴誰跟你玩?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感嘆:輸不起的孩子,往往也不可能贏。 因為可能已經沒人願意給他提供贏的機會了。 我既覺得自己無能,又怕回家被媽媽罵。 【我不敢輸】 於是即便成年後,遇到大的挫折,我也不願去跟父母談心,寧可更辛苦地一個人抗。 其實,孩子和成年人看世界的尺度是不一樣的。【輸】這件事,給孩子帶來的失落感和挫敗感,要比成人來的更為強烈。
  • 緩解「順義媽媽焦慮」的良藥,真的是鉑金包嗎?
    「幼升小有多拼」的話題在微博上持續發酵,香港寶媽「讓孩子贏在子宮裡」的做法雖然極端,但佩魯只覺得「可憐父母心」。在這個泛焦慮的時代,做一個跟得上時代,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在應試教育裡大獲全勝的父母可太難了。怪不得《小歡喜》一出,大家帶娃應試的焦慮就一觸即發。
  • 《想贏的男孩》∣孩子需要的不是「一直贏」,而是「輸得起」
    文/慢羊從小到大,辛可夫一直在努力地想獲得別人的注意,然而卻總是不大成功。小學階段,他是個十足的失敗者。而到了中學,他則徹底淪為無名小卒。或許再沒有小夥伴比他的處境更為糟糕,然而,辛可夫卻是個輸得起的孩子,他始終積極樂觀地生活,他的內心裡有一種獨有的力量。究竟是誰,給了這個平凡的孩子一顆了不起的心?
  • 孩子有贏的智慧,更要有輸的勇氣,父母應教育孩子「學會輸」
    孩子從呱呱墜地起,父母身上就擔負起了教育子女的重任,而父母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讓孩子走向成功。但是人生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讓孩子有贏的智慧,就首先讓孩子有輸的勇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輸得起。
  • 孩子,努力不是為了贏別人,而是為了不輸給自己
    而我想對孩子說,「你真的沒必要為了一次的輸贏耿耿於懷,我們努力不是為了贏別人,而是不輸給自己。」努力奮鬥真正的意義,不是為了贏別人,也不是為了成為誰,而是為了離我們的目標更近一步,成為更好的自己。父母只有教會孩子正確地對待輸和贏,那他才能輸得起,也能贏得起!
  • 孩子輸不起,只想贏?及早讓孩子接受不完美,有輸有贏才是常態
    他更多的感受就是,我贏了,我覺得很快樂;我輸了,我感覺很不開心。孩子不明白輸了以後還有機會贏,贏了以後還可能會輸這個邏輯關係;更不會去想雖然我現在不開心,但以後還是會很開心地相互轉化道理。正因為此,孩子總是喜歡跟別人比較,一旦不如別人就會自己生氣,也會造成對自己無比苛刻的完美主義了。
  •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一個鉑金包》:對於育兒,富人比你更焦慮
    我們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儘管不知終點在何處,由此給媽媽們帶來的焦慮感伴隨著孩子的求學過程,看了《我是個媽媽,我需要一個鉑金包》之後,發現母親的焦慮不管處哪個階層,哪個國度都深陷其中。媽媽的焦慮,哪個階層都有全世界媽媽的焦慮都是一樣的,從曼哈頓到邁阿密到馬裡,媽媽們都在被同樣的恐懼、不安和欲望牢牢控制。在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我是個媽媽,我需要一個鉑金包》的作者薇妮斯蒂·馬丁從人類學的視角分析大都市的媽媽有什麼不同。
  • 「再也不和你玩了」當孩子怕輸時,家長該怎麼做?
    每個孩子都和視頻中的孩子一樣會怕輸,因為他們已經有了獨立意識,從2歲起,他們開始希望自己能夠變強,在比賽中贏,獲得大人們的關注與表揚,如果輸了就會傷心難過。在這一階段,父母們需要幫助孩子「去自我中心化」,這一過程離不開父母的理解和引導。視頻中的家長,做的狠心嗎?
  • 培養「不怕輸」的孩子,父母應該有這樣的智慧
    昨天的文章中,我具體分析了孩子在玩遊戲中「輸不起」的原因:有可能是遊戲本身太難;也可能是宅在家裡的生理狀態影響了孩子的情緒;還有可能是孩子怕輸了父母就不愛ta了。點擊這裡閱讀全文《不要因為怕孩子輸,所以總讓孩子贏》根據以上分析,父母們可以做哪些調整來幫助孩子呢?
  • 孩子變得「怕輸」,與父母有多大關係?
    從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來看 ◆ 成人對於孩子怕輸時所產生的情緒,無法無條件接納和理解。◆ 成人沒有幫助孩子建構正確的輸贏價值觀。◆ 生命中重要的人沒有及時給予孩子肯定、欣賞和認同。成人要允許孩子哭鬧、發脾氣,允許他有害怕和退縮的情緒,同時向孩子表達:「是的,寶貝,輸了讓你很生氣,也想放棄,你是可以生氣的,媽媽愛你,會一直陪著你。
  • 中年育兒焦慮——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為了孩子拼幾萬一平的學區房?為了孩子拼幾萬一次的補習班?為了孩子擠破頭進一個好的幼兒園?這位媽媽拼的是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鉑金包。什麼包甚至可以抵得上一輛質量中上的小車?所以擁有一隻鉑金包就代表了一個女人的地位,而能夠讓妻子擁有鉑金包的男人也足以證明他的能力[加油]《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一書是根據作者的真實經歷改編,作者薇妮斯蒂.馬丁,畢業於耶魯,一個要顏值有顏值,要學歷有學歷的美國金髮girl。
  • 為了孩子,我只是想要個鉑金包
    ——摘自《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不要認為只有中國的媽媽這麼極端,在國外也一樣。在《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這篇文章中,當作者耶魯人類學博士溫妮斯蒂•馬丁和丈夫一起帶著孩子搬到上東區時,從物色公寓、購買學區房、給孩子申請私立校開始,她打響了一場艱苦卓絕的&34;,其緊張激烈程度絕不亞於競選美國總統。
  • 讓「躺贏式父母」贏的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為而治
    ,而是無為而治躺贏是網絡流行詞,全稱為「躺著就贏了」,表示即便不作為也能贏的意思。黃磊並沒有像《小歡喜》中英子媽媽的那樣杯弓蛇影,而是採用「不作為」的方式,不但沒有讓多多產生叛逆心理,反而讓孩子增加了對父母的尊重與愛,很快多多把頭髮染回了黑色。
  • 鉑金包媽媽和佛系媽媽,哪種媽媽旺三代?
    鉑金包媽媽和佛系媽媽,哪種媽媽旺三代?今天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深圳傾盆大雨,幼兒園新生班裡小小吞金獸們「傾盆大雨」*2。今天也是小九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小小的他,心裡雖然捨不得爸爸媽媽離開,但是用手揉了又揉眼睛,最後硬是沒讓眼淚掉下來。然後轉過身,把玩具遞給旁邊哭泣的小女孩。
  • 孩子輸了就哭鬧耍賴皮?媽媽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這個孩子養成了這種「輸不起」的性格,即便不是因為這次考試老師不讓考,她將來也會因為別的事情受挫輕生。孩子輸了就耍賴,不管用什麼手段什麼方法都「非贏不可」,這到底是好勝心重,還是被輸贏左右了心態蒙蔽了雙眼呢?那我們就要想一想,輸贏這個概念是天生就有呢,還是後天養成的呢?
  • 光光老師:面對輸不起的孩子 不是叫他不要哭
    學齡前孩子常讓父母頭痛「輸不起」的問題, 原本開心的遊戲往往搞到不歡而散。 對怕輸的孩子,我們可以用幾個方式來協助。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贏的時候欣喜若狂,輸的時候難過或沮喪,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爸爸、媽媽不用過度擔心。但孩子一輸了,就破壞遊戲規則,讓大家不能繼續玩,那可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 成功的孩子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今天想要分享的內容是,用腦科學的原理告訴親愛的家長:學習沒有起跑線,大腦終生具有可塑性;逼迫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的時候學得最快;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好;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的三個好方法……01.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作為大人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