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贏的男孩》∣孩子需要的不是「一直贏」,而是「輸得起」

2020-08-15 慢羊說育兒

文/慢羊

從小到大,辛可夫一直在努力地想獲得別人的注意,然而卻總是不大成功。小學階段,他是個十足的失敗者。而到了中學,他則徹底淪為無名小卒。

或許再沒有小夥伴比他的處境更為糟糕,然而,辛可夫卻是個輸得起的孩子,他始終積極樂觀地生活,他的內心裡有一種獨有的力量。

究竟是誰,給了這個平凡的孩子一顆了不起的心?

雖然一直是小學裡的廢物,但是他知道即便輸掉1000次,爸爸也不會放棄自己

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辛可夫就是高年級同學捉弄的對象。二年級的時候,老師朝他吼著:「滾出我的教室,再也不許回來!」四年級的時候,他成了同學眼裡的「廢物」。

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真的是每一年都要替辛可夫捏一把汗。這是個很難控制自己行為、喜歡不分場合地怪笑、成績一塌糊塗、運動能力也相當欠缺的孩子。

辛可夫寫的字直到小學畢業時依然像「鬼畫符」,老師們多半都看不明白。此外,他的身體狀況也不大好,因為胃瓣膜倒置的原因,每個星期他都會突然嘔吐幾次,而且永遠會吐在不合適的地方。

還有比這更糟糕的童年嗎?

然而,他每天都是第一個到校的孩子,甚至周六不上學的日子還會一個人跑到學校。這個孩子一直深愛著學校。儘管小學的生活簡直是一團糟,但畢業典禮還沒結束的時候,他就開始雙眼含淚地想念這所小學了。

誰也不能說一個孩子天生就有個強大的內心。辛可夫沒有被「總是輸」打敗,這要歸功於他有對了不起的爸媽。

辛可夫的爸爸是個普通的郵遞員,成天開著輛破車挨家挨戶地送信。辛可夫知道,不論是下雨、下雪還是下冰雹,爸爸都會帶著他的親切友善堅持工作。即便是耳朵上帶著小冰柱回家,爸爸也不會說辛苦,而是說著「小事一樁……」。辛可夫崇拜爸爸,他一直期盼著長大後能成為和爸爸一樣的郵遞員。

而這樣的爸爸,給了辛可夫極大的安全感。

小時候,老師批評他的字慘不忍睹,辛可夫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晚餐時還自豪地向父母宣布:「我寫的字真是慘不忍睹!」爸爸沒有打壓批評他,只是說:「那真是太恭喜你了!」而媽媽則獎勵給他一顆星星。

四年級的時候,辛可夫在運動比賽時嚴重拖了後腿。隊員們憤怒地嘲諷他:「你是個廢物,沒用的廢物……他可能連起床都會搞砸!」回到家被妹妹問道比賽成績時,他哭了。那天晚上,爸爸開著車帶他兜風,告訴他:「放輕鬆點兒……那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就在這裡陪你……」。辛可夫知道了,就算自己輸掉1000次比賽,爸爸也絕對不會放棄自己。

因為工作的安全要求,爸爸不能在「親子工作日」那天帶兒子一起上班,但為了不讓孩子失望,他抽出星期天專門陪兒子送信。辛可夫自己準備了100封信,爸爸開著他的破車帶他開始了送信的工作,那天,辛可夫覺得自己十足是個合格的郵遞員,對一個孩子來說,那一天值得讓讓他記上一輩子。

辛可夫的媽媽同樣無條件地接納了兒子。辛可夫常常嘔吐,而且可能會吐在湯碗裡、花盆裡、垃圾桶裡、購物袋裡、冬靴裡,甚至是爸爸的郵包裡。媽媽總是能夠冷靜沉著地幫他處理。此外,媽媽還給他準備了很多銀色的星星,常常給他獎勵。

對於一個總是失敗、常常被別人嘲笑的孩子,父母的接納何等重要。辛可夫的爸爸媽媽從來沒有要求他成為其他人的樣子,也沒有拿他去和別的孩子比較。他們愛的就是兒子原本的樣子。

感恩愛、也懂得愛他人的孩子,不會總陷於陰影

辛可夫其實是個相當容易滿足的孩子,他從不覺得生活無聊。

他有自己的喜歡。小的時候,他會假裝去和汽車比賽。大一點的時候,他喜歡去陡峭的長草坡地上騎著者衝下去,感受他自己在運動中一向缺失的速度。他總是對生活很滿意,他從來不覺得自己少了什麼或是錯過了什麼。

即便是沒有朋友,他也不大在意。有父母,有妹妹,他很知足。當然,他也爭取過朋友,最終也失去過朋友,他也有悲傷和失落,但他很快會找到更值得關注的事情。

辛可夫是個個性友好、性情善良的孩子。隔壁搬來了新鄰居,那家和他同歲的男孩鬧彆扭了,他熱心地烤了自己最愛的餅乾給男孩當歡迎禮物。

大雪紛飛的日子,寒冷的夜裡,他得知自己認識的一個小女孩走失了。他一心要找到那個小女孩,獨自在雪地裡找了7個小時。他克服了自己對黑暗和寒冷的恐懼,最終在暈倒時被鏟雪員發現了。事實上,在他尋找的過程中,小女孩早已回家了。辛可夫清醒後,小女孩和母親來看他,那位媽媽一句話都沒說,只是緊緊地抱著這個男孩。辛可夫所有的善良,女孩的媽媽都懂的。

中學時淪為無名小卒,但是他不再退讓,他用堅持徵服了夥伴

中學的時候,辛可夫好像「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對於中學裡眾多的眼睛而言,他是不受關注的。他在那裡不再是廢物,他連廢物都不如,他誰都不是。

然而,辛可夫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存在的,他也慢慢地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言行。

小學的時候,運動會上被所有同學排斥的時候,他只好不去學校,在外遊蕩,那對他是很糟糕的經歷。而中學時,當他依然被所有球隊排斥的時候,他卻不肯退讓了。一個被挑剩的人竟然不肯離開,這對其他同伴來說是不曾有過的經驗。然而,最終同伴從辛可夫的眼裡看到了他不了解的東西,他接納了辛可夫。

這個依舊平凡的孩子,贏得了成長中了不起的力量,而這會讓他受益終生。

好老師對孩子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辛可夫無疑是讓所有老師都會頭疼的孩子,自然,絕大部分老師都不大能接納他。不過幸運的是,辛可夫還是遇到了兩位不錯的老師。

一年級的老師給辛可夫帶去了希望和夢想。老師告訴孩子們,他們將迎來至少十二年的求學生涯,而那將會是美好的冒險旅程。孩子們會經歷2160天的冒險,也會有2160個機會,成為他們想要的樣子。

雖然辛可夫學業糟糕,而且在課堂上總會不合時宜地大笑影響紀律,但老師依然給了他這樣的期末評語:他有時候有自我控制的問題,但他的個性非常溫和善良。你們的兒子是個快樂的孩子,而且毫無疑問很愛上學!

辛可夫在四年級還遇到了位不拘一格的老師,他將辛可夫從後排的角落調到了第一排,而且他似乎是學校裡第一個接納辛可夫就是辛可夫的人。他從不暗諷這個孩子。小學畢業典禮的那天,在辛可夫又摔了個狗啃泥且洋相百出的時候,他朝辛可夫豎起兩根大拇指。

結語:

辛可夫是《想贏的男孩》這本書中的主人翁。LOSER,是這本書的外文原名,也是書中主角男孩辛可夫的寫照。辛可夫其實不是怪物不是特例,我們在小時候,或是我們的孩子,當中有許多人就如同辛可夫一般,一直生活在人群中,常常和其他人擦肩而過,但就是沒有人注意到我們這些平凡的孩子。

沒有存在感的生活,對許多孩子都會是一種折磨。就如同書籍封面上所寫的:

誰都有顆想贏的心,但不是誰都輸得起。

輸不起的孩子,很可能會深陷自卑、尷尬、痛苦甚至怨恨當中,而這樣的情緒,很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

而辛可夫的故事,卻會給許多孩子帶去力量——無論生活多麼糟糕,別丟失了自己的希望,去在意真正在意自己的人,堅定地做想要的自己,永不放棄!

《想贏的男孩》屬於青藤國際大獎小說書系,獲過不少獎項,是孩子們值得擁有的一本童書經典之作。

本文為原創,歡迎關注和轉發!

相關焦點

  • 讓孩子學會輸得起,不怕輸的孩子,才有機會贏
    所幸,好友發現得早,省招辦及時為他們恢復了志願,而警方也對這名篡改他人志願的考生作了拘留10天的處理。僅僅是因為輸不起的心理作祟,就將自己送進了拘留所,這個代價實在是沉重。所以,要讓孩子從小學會「輸得起」,作為家長能否「放得下」,很關鍵。
  • 父母最大的「贏」,是要教會孩子「輸得起」
    祝你們成功,如果你們不甚成功,甚或落敗,那麼,輸得起就好。 然而,如果不告訴孩子如何看待輸,那麼所有的優秀,也許都會在某次失敗後,劃歸為零。 就像白巖松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想贏,但不怕輸才是真正的關鍵。只有你不怕輸的時候,你才能贏。」 事實上,輸不起或許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 孩子,努力不是為了贏別人,而是為了不輸給自己
    而我想對孩子說,「你真的沒必要為了一次的輸贏耿耿於懷,我們努力不是為了贏別人,而是不輸給自己。」努力奮鬥真正的意義,不是為了贏別人,也不是為了成為誰,而是為了離我們的目標更近一步,成為更好的自己。父母只有教會孩子正確地對待輸和贏,那他才能輸得起,也能贏得起!
  • 孩子,你想「贏」,首先得「輸得起」
    一切都在我的把控之中,進展得非常順利…「啊哈,暖暖,老爸贏了,我6你4,你輸啦,哈哈哈!」我故意提高嗓門喊道。「啊…我不要,你這樣不行,你不對,再來,再來嘛,老爸,求你了!」女兒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沮喪又不甘心,拽著我的胳膊,施展她一貫的「小伎倆」——耍賴!
  • 百班千人|《想贏的男孩》「輸」與「贏」,同樣收穫滿滿
    《想贏的男孩》,我希望我的孩子們都有一顆想贏的心,一顆輸得起的心。初讀,精度,親子閱讀,辯論賽各種花式,讓孩子們更能與書本對話,互動。每個人眼目中有一個哈姆雷特,常青藤36個孩子一起分享,組建出更多的哈姆雷特。
  • 成功的孩子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今天想要分享的內容是,用腦科學的原理告訴親愛的家長:學習沒有起跑線,大腦終生具有可塑性;逼迫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的時候學得最快;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好;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的三個好方法……01.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作為大人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
  • 孩子:「我就是輸不起!」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起
    我知道他有好勝心,我並不批評他,而是開導他,告訴他失敗並不可怕,沒有人是一直勝利的,引導他直面自己的失敗。大部分孩子在玩遊戲時都希望自己能贏,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有好勝心。作為父母要理解,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失敗,不願接受失敗給他們帶來的後果。
  • 別把孩子培養成輸不起的人,越脆弱越是贏不了!
    可以有好勝心,但不要輸不起經常聽到家長反饋,自己孩子好勝心很強,在玩遊戲的時候,一旦贏家不是自己,就會發脾氣,或者說不公平,或者選擇直接放棄。孩子有好勝心並非壞事,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出現的心理現象。2歲左右的小孩,進入完美敏感期,就開始會有爭強好勝的表現。
  • 孩子總是贏並不是好事,清華附中校長:輸得起的孩子心理才最健康
    我知道他是因為自己的牌被我快贏完了而懊惱,於是我問他:「你是不是害怕輸了?」,他紅著臉不說話,我又問他,平時和爸爸媽媽玩牌會輸麼?他說每次都是他嬴,自己從來都不會輸。我明白他的爸爸媽媽是想通過讓孩子贏來建立他的自信心、自豪感,可是卻忽略了另一個心理成長因素,那就是逆商。
  • 孩子輸不起,只想贏?及早讓孩子接受不完美,有輸有贏才是常態
    追求完美是人的本性,大家都喜歡把事情做得又對又好,可是沒有天生的優秀,也沒有天生的笨拙。孩子在小的時候很容易因為自己沒有把事情做完美而失去信心,自我否定。大寶四歲開始學習圍棋,只想贏不想輸,一輸就哭鬧,甚至不想上圍棋課了。二寶前幾天學習寫字,因為不能很好地控筆,寫得「2」歪歪扭扭,直接氣哭了,說再也不上幼兒園了。
  • 葉一茜感嘆孩子沒有勝負心,心理專家:「輸得起」的孩子更容易贏
    而教育專家張敏在提到孩子的現象時提到,現在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輸不起,而輸不起的孩子,以後的人生會過得很慘。巴頓將軍說過: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誌,並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倒低谷的反彈力。」的孩子更容易贏心理學家提到:人們想要成功,首先要具備不怕輸的品質,「輸得起」的孩子,比「輸不起」的孩子更容易贏。
  • 陳武民:告訴孩子你要想贏,就一定要先輸得起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是成功人士,但可能沒有多少家長知道,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輸得起」,而現在的教育理念往往給孩子灌輸的卻是「不能輸」的理念。其實,比起輸贏,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
  • 六歲女娃遊戲爭輸贏,當眾撒潑打滾:孩子,輸不起怎麼可能會贏?
    昨天傍晚,帶孩子在小區玩耍。遇到一件讓我挺驚訝的事,第一次看見一個孩子用盡全力地「撒潑」。我和女兒往家走的時候,遠遠地就看見一個六七歲左右的小女孩嘴裡嚷嚷著:是我贏了!是我贏了!是我贏了!這時另外一個大概四歲的小男孩叫到:是我贏了。然後就看見小女孩直接跑到男孩面前伸手打小男孩。
  • 孩子有贏的智慧,更要有輸的勇氣,父母應教育孩子「學會輸」
    孩子從呱呱墜地起,父母身上就擔負起了教育子女的重任,而父母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讓孩子走向成功。但是人生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讓孩子有贏的智慧,就首先讓孩子有輸的勇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輸得起。
  • 孩子「輸不起」是因為太想贏:學會這3點,構建孩子的競爭力系統
    其實,孩子這種「輸不起」的行為,正是由於他太想贏。孩子輸不起,是因為他太想贏有競爭才有輸贏,孩子輸不起的背後,是家長對「競爭」的誤解和錯誤引導。2、讓孩子「怕輸」過早強調競爭意識,會讓孩子只注重結果,強烈想贏的需求背後其實是內心缺乏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孩子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也就成了成功的奴隸,害怕失敗讓他們畏手畏腳。
  • 孩子輸了就哭鬧耍賴皮?媽媽這樣做,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這個孩子養成了這種「輸不起」的性格,即便不是因為這次考試老師不讓考,她將來也會因為別的事情受挫輕生。孩子輸了就耍賴,不管用什麼手段什麼方法都「非贏不可」,這到底是好勝心重,還是被輸贏左右了心態蒙蔽了雙眼呢?那我們就要想一想,輸贏這個概念是天生就有呢,還是後天養成的呢?
  • 小學生落選班長竟休學一年: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起!
    通過溝通,醫生分析,小傑並非不想上學,而是不能接受挫折,拒絕承認別的同學比自己更優秀。反覆溝通後,小傑終於同意折中的辦法——只要轉校,他就繼續上學。而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他休學了一年。因為一次班長競選輸了就休學,因為別人比自己優秀就心態炸裂,這是好勝心太強的結果。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孩子爭強好勝不是好事嗎?
  • 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
    想爭第一倒是沒什麼,但是無法接受自己不是第一,這也是個大問題。孩子這一副輸不起的反應,到底是因為什麼?1其實,輸不起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希望自己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做得更好,在和別人的比較中自己更加優秀,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認可。
  • 「懂得輸」比「懂得贏」更重要,家長應幫孩子在輸中努力成長
    2、讓孩子更加自信孩子的自信心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生活學習中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的大部分的人人生都是有起有伏,既嘗過失敗的滋味,也品嘗過勝利的甜果,誰也無法保證人生中的每一次競爭。我們都能夠以勝者的姿態出現。如果孩子只是一味的想贏,那麼當他們面臨失敗的時候,心裡必然難以承受,甚至整個心態都會崩潰,導致一些極端後果出現。
  • 父母和孩子玩遊戲,總讓孩子贏,會讓孩子在外面輸不起?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父親是一個軍人,從小她的父親對她就比較嚴苛,沒有因為她是女孩兒而對她有半點寵溺,即便是和她玩遊戲,也不會讓著她,經常對她說的一句話就是「玩遊戲也得憑本事贏,在家裡有人讓著,在外面必定輸不起!」因為她父親總贏她,讓她特別洩氣、沮喪,後來,她越來越不喜歡和她的父親一起玩耍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