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婆,又稱「接生婆」、「穩婆」等。主要工作就是接生助產。
為什麼說老師其實是產婆?
先前與上海陳博士聊,她說到了一個觀點:「說,可以促進讀寫轉換」。這個說法有點意思。我們常說,語文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基本上讀寫關聯,聽說關聯,用聽說聯通讀寫,的確很少聽到。
陳博士說,她現在經常做「產婆」,用「產婆術」教別人寫文章。
她說,有個語文老師,先前沒有寫過論文,也一直認為自己不會寫文章,有次交流指導之後,寫了一篇文章。後來這位老師一發不可收拾,一年發表了二十幾篇文章。為什麼交流聊天會有這樣的功效?陳博士這就是「說,可以有效促進讀寫轉化。」在交流中明確,在明確中梳理,在梳理中取捨,在取捨中延伸,在延伸中提升……
陳博士說,這產婆術,源自蘇格拉底的產婆術。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母親是個產婆,於是他拿母親類比。蘇格拉底自稱無知,但卻能幫助別人產生知識,正像他母親雖然年老不能生育,卻能給人接生一樣。
交流,喚起了我的教寫作的記憶。
我想起蠻幾年前,上了一次課,指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寫一本書。你知道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別說寫一本書,哪怕一篇上千字的文章,都有點困難。怎麼辦,當時在課堂上用了一個招數,效果蠻好,但當時只覺得效果好,沒有想別的,現在看看應該有點像是「產婆術」。
當時在課堂上就請了幾位老師幫忙,和學生聊,要求是:
(1)傾聽孩子講的內容,並做相應的記錄(可手寫,可錄音等)
(2)和孩子探討故事提綱及細節,並提供自己的建議供孩子參考。
老師問學生想寫什麼,寫幾個人物,整個構思是怎麼樣的,然後把學生說的,老師幫助記錄下來,老師覺得哪裡有不明白的,或者學生還沒有講明白的,繼續追問,幫助學生記錄。
記得當時每位老師記錄下滿滿幾頁紙,而這幾頁紙拿回家之後,請家長幫忙整理打字,繼續來一次與孩子的交流。
其實這節課上,如果沒有老師以及家長與學生的交流,可能沒有那樣的效果。學生能寫好文章,與「產婆」的「助產」密不可分。
我又想到了作文面批。
以我的教學經驗看,作文面批對孩子的作用要遠遠大於簡單的評語。
只是覺得效果好,於是堅持著做,並沒有多想這背後的緣由。現在如果按蘇格拉底的「產婆說」,似乎明白了面批的神奇功效背後的一點奧妙。
按理講,助產應該發生在之前,孩子生下來之後不叫助產叫護理了。就像老師的指導應該發生在學生寫作之前。但是為什麼寫完作文之後的面批,還是可以這麼說?我想面批的目的,除了評判這篇文章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交流之後希望催生下一篇文章,雖然這篇文章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修改而成,其實也算另一篇文章。
此外,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是指在與學生談話的過程中,並不直截了當地把學生所應知道的知識告訴他,而是通過討論問答甚至辯論方式來揭露對方認識中的矛盾,逐步引導學生自己最後得出正確答案的方法。其實面批的過程,就是如此。
本文標題,好老師一定是好產婆,似乎有標題黨的味道。仔細想也並非如此,本文雖只涉及寫作指導,其實所有學科都差不多,我覺得,只要能催生學生的思想,一定是好產婆,一定是好老師。
或許也可以不叫老師園丁,叫產婆。
勞動:吳積興
有你,有我,有點意思
信箱:youyisi2015@126.com
【微信號:dodegood】
— END—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