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幾個認識方法論問題

2020-12-10 人民資訊

企業經營管理的每項活動,背後都有認識方法論在發揮著支配作用,不論認識到與否,這是客觀存在的,必然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表現為自覺性,能夠在總結反思中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後者表現為盲目性。從根本上說,缺乏總結的企業領導人,是難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的。近年來,特發集團不斷強調加強學習,建設學習型企業,集團上下已初步形成了讀書學習、交流心得、開展書評的良好風氣。學習各種經營管理知識,可以提高專業水平;體會成功人士的經驗,可以修煉個人的心態;研究經營管理活動背後的認識方法論,則可從更深層次上提高我們做好經營管理工作的自覺性。一段時間以來,我經常反思經營管理實踐遇到的幾個有關認識方法論問題,但又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這裡提出來作為拋磚引玉,與大家討論。

一、後思維更真實、可靠

把人們的思維分為「前思維」與「後思維」,目前尚無理論依據。但在日常經營管理,尤其是作出決策(決定)時,我們時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開始同意(答應)的事情,過後(有的僅過幾個小時、幾天)又會感到不妥。我將這兩個階段的思維過程暫且稱為「前思維」與「後思維」。既然後來感到有不妥之處,就說明開始的表態、決策考慮不周。面對這種境況,企業領導人如果作出調整改變,會被當事人、同事和下屬評論為「朝令夕改」;如果將錯就錯下去,又會給企業帶來損失,使自己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我們有時為什麼會好心辦錯(壞)事呢?從認識論角度分析,當人們面對新的問題時,一時會缺乏對內外矛盾關係的深刻理解。受此局限,此刻的表態容易具有單一性、片面性。而經過了一定時間的思考,甚至調查研究,對各種矛盾關係理清後,再作出決定就會比較周密。似如毛澤東的名著《實踐論》所講: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它。毛澤東講的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這裡分出的「前思維」與「後思維」都是屬於理性認識階段的思維過程(因為在「前思維」過程,我們已經運用了概念、判斷和推理)。德國十八世紀哲學家康德曾提出,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之間,還應有個「知性」認識階段。康德認為,知性是「獲得知識的能力」,「形成概念的能力」。黑格爾進一步認為,在知性認識之後,還需上升到「理性認識」,並將理性認識稱之為「辯證思維」。在我看來,「前思維」與康德所講的「知性認識」,「後思維」與黑格爾所講的「辯證思維」有些共同特點。但本文並非與認識論專家討論,只是想揭示出這種現象對我們企業經營管理的某些啟示。

我們可以把「後思維」等同於經過深思熟慮的思維。既然「後思維」比「前思維」更周到,更真實、可靠,那麼作為一名企業管理人員,就需自覺地了解、把握這個特點,正確、高效地決策相關事項。

首先,在聽取部屬反映情況、匯報請示工作、決策公司重大事項時,不要輕率表態。即便是可以決定的事情,也不要一下子把話說絕,把事做絕,為「後思維」留出餘地、空間。企業領導人切忌憑一時好惡、興趣,「拍腦袋」作出決定。當然,對熟悉、有把握的事項,則應快速反應、給出意見、提高效率,「優柔寡斷」是企業領導人不勝任的特徵之一。即便在平時生活交往中,也不要輕率表態。大家常講「酒桌上的話不可靠」,說的是僅憑腦袋一熱所表的態不會作數,講出了「前思維」的特點;我們也熟悉古人所講「軍中無戲言」,說的是承諾的嚴肅性,要求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後思維」,要三思而行。

其次,要充分發揮經營班子團隊成員的智慧,作出正確決策。個人的思維,無論如何會受到信息佔有量、審視角度等方面的局限。我們都應牢記「兼聽則明」、「專信生奸」的古訓,用集體的智慧,充實「後思維」,才能避免重大決策失誤。企業主要負責人,尤要防止「獨斷專行」,應時常提醒自己,是否在用「前思維」表態、作決定。

最後,一旦「前思維」出現偏差,要用「後思維」彌補。一個人在長期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中,難免說錯話,辦錯事。如果個人反思悟到,或經同事提醒發現,就應該以企業利益為重,適時糾正,不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領導人。「知恥近乎勇」,要求的是大智慧。列寧說過,世界上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偉大的人物不是不犯錯誤,而是一經發現就能改正,從而不犯重大錯誤。

二、理智型思維更可靠、準確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每個重大事項,往往包含著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決策的過程,必然包括對各種矛盾關係的釐清,對各種可能出現情況的預測,對風險承受力的評估及防控意外風險的應對措施等等。我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認識工具,發表意見、作出選擇和決定。我把這種思維類型稱之為理智型思維。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出現了一些令人咋舌的現象:有的企業領導人在作出重大事項決策前,要找「大師」打卦抽籤算一命;企業經營遭遇重大挫折後,找「風水師」查找宅前屋後的地理朝向原因,重新調整、擺弄一下辦公室物件,以「克災」;有的企業領導人在作出重要人事任免前,先請「相師」對當事人看過面相,再做決定。這個「潛規則」儘管拿不上檯面,卻在業內已有相當的市場,有的企業領導人趕時髦、跟風,其實自己也說不清是什麼,到底為什麼。我把這種思維類型稱之為盲從型思維。

從認識論角度看,理智型思維,是通過概念清楚、判斷準確、推理合理作出決定。決策的過程,是不斷排除偶然性,揭示必然性的過程。這樣的決策,建立在必然性基礎之上,準確性概率自然高。而盲從型思維,拋開人類數千年總結出來的認識方法論,將重大決策置於偶然性基礎之上,其準確性概率必然低。這是毋庸贅言的事實。每當有人神秘兮兮地講「某某結果早已是命中注定」時,我就會直率地回敬一句:不要打哪指哪,請拿出指哪打哪的論據!我相信,科學是無捷徑可走,也來不得半點虛偽的。我們經營管理企業所要求達到的科學決策也是如此。那種將企業重大經營、人事決策寄望於打卦、算命、看相、風水上,起碼是懶惰的偷閒,放棄所應承擔的責任。作為企業領導人,這種盲從型思維是不可取的。當然,如果作為個人及家庭生活的一種興趣、偏好,我們也無可厚非。假如是以這種方式增強前行的信心(命「順」時),及提高做事的危機意識(命「逆」時),也不失為一種調節心態的方法。總之我的看法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應以理智型思維方式經營管理企業,要說服別人,首先要能說服自己。一定要立足於加強學習和調研,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我們唯有將企業重大選擇置放於必然性之中,才能在殘酷無情的商海中,操穩企業舵盤,戰勝一個個險灘惡浪,不斷進取。

三、識別力、判斷力是企業領導人認知能力的綜合體現

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話,我以為在經理管理企業中,評價一名企業領導人認知能力的高低、強弱,是看其識別力和判斷力。

識別力是指對人的識別判斷能力。從大的範圍講,人是這個世界上智商最高的動物族群,從而也是最難了解、把握的對象。上至君王領袖的興邦治國,下至我們平民百姓之間的日常交往,無不感嘆識別人的難,也就是常言所講「知人、知面、難知心」。企業是眾多員工組成的生產經營單位,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質上是通過經營人去經營事,從而實現效益。整個經營管理鏈條中,經營人是首要環節。一名企業領導人的識別力高低、強弱,主要看其能否做到知人善任。

判斷力是指對事物發展走向、結果的識別判斷能力。根據形式邏輯的基本原理,要概念內涵清楚(不能偷換概念)、判斷準確(大前提、小前提準確無誤)、推理合理(無論是演繹推理還是歸納推理,都要合乎三段式規範模式),從而得出的結論才合乎邏輯、可信。這個結論實質上又是一個新的判斷,是一個認識周期的終點。可以認為,判斷力是對人們認知能力的最高要求。在經營管理企業活動中,每項重大選擇、決策都是對企業領導人及經營團隊判斷能力的檢驗。

識別力、判斷力,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認知能力。在我看來,我們學習各種知識,繼承先人的智慧,都是為了提高識別力和判斷力。從廣義上講,也可以把識別力也歸結到判斷力範疇(作為對人的一種認識判斷能力)。但是,對事的識別判斷又與對人的識別判斷具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經營管理企業,是經營人和經營事的綜合行為,二者互動,互為前提,善用人是更基本性因素。如何提高識別能力,做到知人善任,就成為對一名企業管理人員在領導能力上的最高要求了。因此,也可以將識別力和判斷力作為兩個概念討論。

在經營管理企業的實踐中,如何提高我們各級企業管理人員的識別力和判斷力呢?這裡提出自己的一些初步的看法、體會,供大家參考。

先談識別力。對人的識別遠遠難於對物的識別。這不僅僅在於人是靈活度最高的認識對象,並且識別人才,既要看知識結構、實操能力,還要考察道德水準(人以外的對象均無「道德」可言)及個性性格。但是,識人與識物在認識論上均需遵循共同的規律,那就是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提出的十六字訣:「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毛澤東把這個過程稱作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製作工夫」。識別一個人,也一定要經過這個「工夫」,無捷徑可走。這「十六字訣」用在識人上,可以理解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是要對一個人方方面面表現中去掉那些非本質的、假象的東西,取其最具代表性的、真實的東西;「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是用聯繫、發展的眼光看一個人,藉助表象探尋深入到本質。經過這樣的「製作工夫」,才可以對一個人的學識、能力、道德作出認定,並進而給出綜合評價。這一認識方法論,揭示出透過各種現象不斷深入的辨識出一個人內在本質特性的方法、形式及內在邏輯。這個「製作」過程,反映著一個人的方法論;這個製作「工夫」就體現出一個人的識別能力。

在改革開放的潮湧中,有些人恰恰忘掉了這一認識方法論。在快辦事、賺快錢的快節奏中,有的企業領導人「來不及」靜下心,花精力,經過毛澤東講的「製作工夫」,就憑一己好惡、一面之詞地任用幹部。由於用人失當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的事例,我們都可以脫口舉出諸多。事故發生後,有的領導人不反省自己用錯人的內因,只是一味地抱怨「被騙」!其實,我們只要用「十六字訣」方法分析一下,就可顯示出這類領導人所犯的常識性錯誤。譬如,新的企業領導人一到職,身邊往往會圍上一些特別「關心」你的人,關心你的生活愛好,關心你的家庭。儘管你還沒有做事,有的人就會不吝讚美之詞地稱讚你的每句講話,肯定你的每個舉動。也不乏說大話、搗是非者頻頻走進你的辦公室。有的領導一下子被「熱烈」的氛圍和讚美的辭藻哄暈了頭,很容易把偽裝看成真身,將表象視作本質,以為遇到了知己。這樣識別人才,不錯才怪!其實,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這類特別「關心」、「親近」、「理解」你的人,大都懷有個人目的。如果你滿足了他的要求,你就「中招」了;如果你沒有在意他、滿足他,一段時間後,寫匿名信誹謗你的,往往就是這些人。希望我們各級管理人員,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環境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正確的認識方法論指導我們的選人用人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識別能力。

再談判斷力。具體講,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判斷力主要是在重大事項決策,面對市場突然變化、突發事件時,對事物走向、結果的預判能力。這首先是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是個慢功夫。在資訊時代的今天,誰佔有了信息,誰就搶佔了取勝的制高點,我們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其次是知識向能力的轉化。知識並不等同於能力。學識五車,卻沒有實操能力的,只配當「講師」(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教師也會誤人子弟,是不會受到學生歡迎的)。知識轉化成能力的必經途徑是實踐。實踐環節(即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催生促成知識轉變為各種能力的園地,判斷能力的提升,也不外乎如此。這就要求企業各級管理人員,要撲下身去貼近市場實際,重視調查研究,一步步提高自己的判斷力。(文|劉愛群,作者系特發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

相關焦點

  • 投行張振強:重新認識企業經營中槓桿問題
    經營槓桿和財務槓桿是財務管理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在對企業做財報分析的時候經常會用到,今天振強講一下企業的槓桿問題。先看經營槓桿。我們知道,一種產品的成本可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所謂固定成本就是企業必須承擔的與產品產量無關的成本。對於製造業來說,最大的固定成本就是設備的折舊。
  • 試論企業文化與企業經營管理的關係
    因此,企業要樹立「誠信立本,質量優先,務實為基,創新為輔」的理念,將企業文化真正融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調動企業內部的積極性,既能夠帶動企業的發展,並且還可以關注到個人的價值,推動員工的個人發展,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存共贏,同時可以升華企業文化,變企業的強制性管理為員工的自覺性行為,真正將企業是為自己的家。
  • 從三個方面聊一聊,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經營管理問題
    人們利用信息技術將知識信息、價值觀信息、消息資訊等進行傳播變現,在新時期下,知識類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這為企業經營提供了新的渠道。現如今,知識經濟已經逐漸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側重點。知識經濟時代是指讓知識經營變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讓知識產業促進經濟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一段時期。在知識經濟時代,商品的生產到商品社會價值的提高都更依賴於知識、信息等資源。知識經濟時代下,知識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起著愈發重要的作用;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科學合理且充分利用文化資源的方式促進社會文化素養的累積和經濟增長的雙發展。
  • 何穎: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評析
    而新公共管理理論則是建立在公共選擇理論、制度經濟學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及私營管理理論等經濟學理論和企業管理理論基礎之上的。以經濟學理論和企業管理理論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理論更加注重管理的科學化與實用性,這一點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方法論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
  • 從個人、團隊、企業管理三個維度,談談目標管理的重要性與方法論
    目標管理對於個人、團隊、企業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在完成一件事情、任務時,你需要明確的目標來提醒你自己。而本文主要談談目標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論。對於目標管理,其實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它的意義何在?為什麼我們要進行目標管理?目標管理它的定義是什麼?
  •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幾個基本理論問題的探索
    在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籌資、投資活動與日俱增,相關理論研究成果不斷。目前,理論界在企業理財的主體、目標、內容等方面已基本上達成共識,但對財務基本理論的構成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縱覽財務管理的有關文獻,筆者認為迄今止,企業籌資、投資決策中所涉及的重大問題的解籤,大多是建立在以下六個基本理論之上的。
  • 《關於建築企業省內跨地區經營企業所得稅徵收管理問題的公告(徵求...
    《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關於建築企業省內跨地區經營企業所得稅徵收管理問題的公告(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
  • 創智專饗 | 企業發展過程中,經營與管理哪個更重要?
    「穆老師,在我的內心深處,我是非常迴避管理的。這句話不能告訴別人,但我心裡就是這麼想的。」在一對一的場合,面對我提出的「你的企業為何在管理上進步甚微」的問題,一位公司的一把手(董事長兼總經理)幾經思考,終於打開了話匣子,倒出了心中的疑惑。  現實中,在我的視野範圍內,大多數老闆都是這類情況。
  • 日本經營管理籤證最常見的十個問題
    目前,最適合移民日本的項目是日本企業管理籤證。早在2006年,為了改善經濟狀況,吸引人才到日本創業,日本政府就推出了「投資經營籤證」。2015年更名為「商務管理籤證」,通過在日本設立公司並進行真正的經營管理,鼓勵有機會在日本長期生活。
  • 企業經營管理經營方針的重要性
    一個企業必須有好的管理方案,才能穩步向前,制定經營方針是指以企業的經營思想為基礎,根據實際情況為企業實現經營目標而提出的一種指導方針。正確地確定企業經營方針,能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有計劃地進行基本建設和生產經營活動,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經營方針是建立企業形象的基礎,經營方針是企業活動的全部總合。
  • 連鎖加盟中的法律問題,帶你解讀特許經營管理條例
    2.特許人需要擁有哪些資源?按照《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的內容,特許人擁有註冊商標、企業標誌、專利、專有技術等經營資源,也就是說特許權經營資源裡可以包括商標,但不是絕對條件。如果特許人本身有類似『可口可樂』的加密配方,還有一些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體系等成為授權他人使用的資源,也可以成為法律允許範圍內的特許人。那麼為什麼注重商標的使用?
  • 企業經營範圍登記管理規定
    企業經營範圍登記管理規定(2015年8月27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令第76號公布)第一條  為了規範企業經營範圍登記管理,規範企業經營行為,保障企業合法權益,依據有關企業登記管理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規定。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登記的企業。
  • 淺議CRM實施方法論
    欣喜的是,我們國內的管理軟體廠商已經看到了差距,用友的諮詢顧問預備班是一個明顯的信號,而眾多的本土的管理諮詢公司的成立和發展也在促進著業界的成熟。  每個廠商的系統都是獨特的,它有自己的體系架構,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點,有自己的價值理念,有自己的管理風格,而項目實施所涉及的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多的是業務經營範疇的。因此,每個廠商的實施方法論都是不同的。
  • 認識管理、理解德魯克的18個關鍵詞系列
    在重讀德魯克、把德魯克的著作又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其中幾本關鍵的著作反覆看了幾遍——之後,我發現德魯克雖然有39本著作之多,但是在這些著作當中,德魯克分析不同的管理問題和挑戰的方法論是非常清晰的,並且一以貫之。也就是說,在他整個管理思想背後,有非常簡潔的、一直使用的方法論。所以,我想把這些內容提煉出來,跟大家做一個分享。
  • 強化制度管控 加強經營管理 推進企業發展
        三、關於信息傳遞管理:集團各各部室、項目部及其分子公司,只要涉及到公司經營管理的信息,都及時傳遞到集團行政辦公室並做好登記處理。各單位必須及時落實,主管業務部門要做好工作安排,集團行政辦要進行跟蹤落實。企業發展部要做好集團企業發展管控的國內外及其同行業綜合信息分析處理,為集團發展決策提供依據。
  • ...論和方法論的高度統一——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學習心得
    「效益導向」就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必須以企業效益為中心開展各項工作,統籌兼顧、權衡利弊,促進效益最大化。企業必須把提升價值、增加EVA和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作為經營發展的最終目標,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弱化規模、突出質量、強化管理、做強做優,實現資產規模與經濟效益的同步增長。
  • 疫情之後,如何掌握企業經營管理之舵
    比如此次疫情之後,純線下的企業將越來越難以為繼,而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線上線下融合的企業。如果你不具備線上線下兩棲作戰的特性,你的企業將會很快失去競爭力。「經營「和「管理」是兩件事。經營決定管理,經營核心是突破,管理是效率問題。組織運行是不是高效,是不是人浮於事,包括很多團隊應該有全國性的組織,地區性的組織、分公司、城市,層層下去能不能管住,這些統稱為管理問題。
  • 提升經營能力的抓手:如何做好預算管理
    可以說,預算管理的水平如何,是經營分析會開得如何的決定性因素。這幾天在領教工坊的《組織效率進階:從預算到執行》的課程中,我們關於全面預算管理的主題分享與研討得到多家代表性的企業核心團隊的一致認同,這確定是一個很有效的「抓手」。A.
  • 《企業經營數據分析》給傳統企業管理者的數據分析指南
    因此,手把手帶領管理者從基本功開始練,就是這本《企業經營數據分析》的初衷。這是一本寫給傳統企業管理者的「內功心法」,將帶你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從頭開始認識「數據」和「分析」,從而為企業數位化轉型和數據化管理變革,鋪下堅實的路基。
  • 淺談企業應收帳款管理中存在問題及對策
    應收帳款是指企業因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應向購貨單位接受勞務收取的款項,包括應由購貨單位或接受勞務單位負擔的稅金、代購買方墊付的各種運雜費等。通俗的講就是乙方企業沒能收回甲方企業的應付款項,某種意義上講,應收帳款也是流動資產中的一種類型。解決好企業應收帳款管理方面存在問題,應全面加強應收帳款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相關的管理制度。對於企業來說,如何妥善管理好應收帳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