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管理的每項活動,背後都有認識方法論在發揮著支配作用,不論認識到與否,這是客觀存在的,必然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表現為自覺性,能夠在總結反思中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後者表現為盲目性。從根本上說,缺乏總結的企業領導人,是難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的。近年來,特發集團不斷強調加強學習,建設學習型企業,集團上下已初步形成了讀書學習、交流心得、開展書評的良好風氣。學習各種經營管理知識,可以提高專業水平;體會成功人士的經驗,可以修煉個人的心態;研究經營管理活動背後的認識方法論,則可從更深層次上提高我們做好經營管理工作的自覺性。一段時間以來,我經常反思經營管理實踐遇到的幾個有關認識方法論問題,但又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這裡提出來作為拋磚引玉,與大家討論。
一、後思維更真實、可靠
把人們的思維分為「前思維」與「後思維」,目前尚無理論依據。但在日常經營管理,尤其是作出決策(決定)時,我們時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開始同意(答應)的事情,過後(有的僅過幾個小時、幾天)又會感到不妥。我將這兩個階段的思維過程暫且稱為「前思維」與「後思維」。既然後來感到有不妥之處,就說明開始的表態、決策考慮不周。面對這種境況,企業領導人如果作出調整改變,會被當事人、同事和下屬評論為「朝令夕改」;如果將錯就錯下去,又會給企業帶來損失,使自己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我們有時為什麼會好心辦錯(壞)事呢?從認識論角度分析,當人們面對新的問題時,一時會缺乏對內外矛盾關係的深刻理解。受此局限,此刻的表態容易具有單一性、片面性。而經過了一定時間的思考,甚至調查研究,對各種矛盾關係理清後,再作出決定就會比較周密。似如毛澤東的名著《實踐論》所講: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它。毛澤東講的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這裡分出的「前思維」與「後思維」都是屬於理性認識階段的思維過程(因為在「前思維」過程,我們已經運用了概念、判斷和推理)。德國十八世紀哲學家康德曾提出,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之間,還應有個「知性」認識階段。康德認為,知性是「獲得知識的能力」,「形成概念的能力」。黑格爾進一步認為,在知性認識之後,還需上升到「理性認識」,並將理性認識稱之為「辯證思維」。在我看來,「前思維」與康德所講的「知性認識」,「後思維」與黑格爾所講的「辯證思維」有些共同特點。但本文並非與認識論專家討論,只是想揭示出這種現象對我們企業經營管理的某些啟示。
我們可以把「後思維」等同於經過深思熟慮的思維。既然「後思維」比「前思維」更周到,更真實、可靠,那麼作為一名企業管理人員,就需自覺地了解、把握這個特點,正確、高效地決策相關事項。
首先,在聽取部屬反映情況、匯報請示工作、決策公司重大事項時,不要輕率表態。即便是可以決定的事情,也不要一下子把話說絕,把事做絕,為「後思維」留出餘地、空間。企業領導人切忌憑一時好惡、興趣,「拍腦袋」作出決定。當然,對熟悉、有把握的事項,則應快速反應、給出意見、提高效率,「優柔寡斷」是企業領導人不勝任的特徵之一。即便在平時生活交往中,也不要輕率表態。大家常講「酒桌上的話不可靠」,說的是僅憑腦袋一熱所表的態不會作數,講出了「前思維」的特點;我們也熟悉古人所講「軍中無戲言」,說的是承諾的嚴肅性,要求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後思維」,要三思而行。
其次,要充分發揮經營班子團隊成員的智慧,作出正確決策。個人的思維,無論如何會受到信息佔有量、審視角度等方面的局限。我們都應牢記「兼聽則明」、「專信生奸」的古訓,用集體的智慧,充實「後思維」,才能避免重大決策失誤。企業主要負責人,尤要防止「獨斷專行」,應時常提醒自己,是否在用「前思維」表態、作決定。
最後,一旦「前思維」出現偏差,要用「後思維」彌補。一個人在長期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中,難免說錯話,辦錯事。如果個人反思悟到,或經同事提醒發現,就應該以企業利益為重,適時糾正,不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領導人。「知恥近乎勇」,要求的是大智慧。列寧說過,世界上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偉大的人物不是不犯錯誤,而是一經發現就能改正,從而不犯重大錯誤。
二、理智型思維更可靠、準確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每個重大事項,往往包含著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決策的過程,必然包括對各種矛盾關係的釐清,對各種可能出現情況的預測,對風險承受力的評估及防控意外風險的應對措施等等。我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認識工具,發表意見、作出選擇和決定。我把這種思維類型稱之為理智型思維。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出現了一些令人咋舌的現象:有的企業領導人在作出重大事項決策前,要找「大師」打卦抽籤算一命;企業經營遭遇重大挫折後,找「風水師」查找宅前屋後的地理朝向原因,重新調整、擺弄一下辦公室物件,以「克災」;有的企業領導人在作出重要人事任免前,先請「相師」對當事人看過面相,再做決定。這個「潛規則」儘管拿不上檯面,卻在業內已有相當的市場,有的企業領導人趕時髦、跟風,其實自己也說不清是什麼,到底為什麼。我把這種思維類型稱之為盲從型思維。
從認識論角度看,理智型思維,是通過概念清楚、判斷準確、推理合理作出決定。決策的過程,是不斷排除偶然性,揭示必然性的過程。這樣的決策,建立在必然性基礎之上,準確性概率自然高。而盲從型思維,拋開人類數千年總結出來的認識方法論,將重大決策置於偶然性基礎之上,其準確性概率必然低。這是毋庸贅言的事實。每當有人神秘兮兮地講「某某結果早已是命中注定」時,我就會直率地回敬一句:不要打哪指哪,請拿出指哪打哪的論據!我相信,科學是無捷徑可走,也來不得半點虛偽的。我們經營管理企業所要求達到的科學決策也是如此。那種將企業重大經營、人事決策寄望於打卦、算命、看相、風水上,起碼是懶惰的偷閒,放棄所應承擔的責任。作為企業領導人,這種盲從型思維是不可取的。當然,如果作為個人及家庭生活的一種興趣、偏好,我們也無可厚非。假如是以這種方式增強前行的信心(命「順」時),及提高做事的危機意識(命「逆」時),也不失為一種調節心態的方法。總之我的看法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應以理智型思維方式經營管理企業,要說服別人,首先要能說服自己。一定要立足於加強學習和調研,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我們唯有將企業重大選擇置放於必然性之中,才能在殘酷無情的商海中,操穩企業舵盤,戰勝一個個險灘惡浪,不斷進取。
三、識別力、判斷力是企業領導人認知能力的綜合體現
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話,我以為在經理管理企業中,評價一名企業領導人認知能力的高低、強弱,是看其識別力和判斷力。
識別力是指對人的識別判斷能力。從大的範圍講,人是這個世界上智商最高的動物族群,從而也是最難了解、把握的對象。上至君王領袖的興邦治國,下至我們平民百姓之間的日常交往,無不感嘆識別人的難,也就是常言所講「知人、知面、難知心」。企業是眾多員工組成的生產經營單位,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質上是通過經營人去經營事,從而實現效益。整個經營管理鏈條中,經營人是首要環節。一名企業領導人的識別力高低、強弱,主要看其能否做到知人善任。
判斷力是指對事物發展走向、結果的識別判斷能力。根據形式邏輯的基本原理,要概念內涵清楚(不能偷換概念)、判斷準確(大前提、小前提準確無誤)、推理合理(無論是演繹推理還是歸納推理,都要合乎三段式規範模式),從而得出的結論才合乎邏輯、可信。這個結論實質上又是一個新的判斷,是一個認識周期的終點。可以認為,判斷力是對人們認知能力的最高要求。在經營管理企業活動中,每項重大選擇、決策都是對企業領導人及經營團隊判斷能力的檢驗。
識別力、判斷力,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認知能力。在我看來,我們學習各種知識,繼承先人的智慧,都是為了提高識別力和判斷力。從廣義上講,也可以把識別力也歸結到判斷力範疇(作為對人的一種認識判斷能力)。但是,對事的識別判斷又與對人的識別判斷具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經營管理企業,是經營人和經營事的綜合行為,二者互動,互為前提,善用人是更基本性因素。如何提高識別能力,做到知人善任,就成為對一名企業管理人員在領導能力上的最高要求了。因此,也可以將識別力和判斷力作為兩個概念討論。
在經營管理企業的實踐中,如何提高我們各級企業管理人員的識別力和判斷力呢?這裡提出自己的一些初步的看法、體會,供大家參考。
先談識別力。對人的識別遠遠難於對物的識別。這不僅僅在於人是靈活度最高的認識對象,並且識別人才,既要看知識結構、實操能力,還要考察道德水準(人以外的對象均無「道德」可言)及個性性格。但是,識人與識物在認識論上均需遵循共同的規律,那就是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提出的十六字訣:「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毛澤東把這個過程稱作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製作工夫」。識別一個人,也一定要經過這個「工夫」,無捷徑可走。這「十六字訣」用在識人上,可以理解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是要對一個人方方面面表現中去掉那些非本質的、假象的東西,取其最具代表性的、真實的東西;「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是用聯繫、發展的眼光看一個人,藉助表象探尋深入到本質。經過這樣的「製作工夫」,才可以對一個人的學識、能力、道德作出認定,並進而給出綜合評價。這一認識方法論,揭示出透過各種現象不斷深入的辨識出一個人內在本質特性的方法、形式及內在邏輯。這個「製作」過程,反映著一個人的方法論;這個製作「工夫」就體現出一個人的識別能力。
在改革開放的潮湧中,有些人恰恰忘掉了這一認識方法論。在快辦事、賺快錢的快節奏中,有的企業領導人「來不及」靜下心,花精力,經過毛澤東講的「製作工夫」,就憑一己好惡、一面之詞地任用幹部。由於用人失當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的事例,我們都可以脫口舉出諸多。事故發生後,有的領導人不反省自己用錯人的內因,只是一味地抱怨「被騙」!其實,我們只要用「十六字訣」方法分析一下,就可顯示出這類領導人所犯的常識性錯誤。譬如,新的企業領導人一到職,身邊往往會圍上一些特別「關心」你的人,關心你的生活愛好,關心你的家庭。儘管你還沒有做事,有的人就會不吝讚美之詞地稱讚你的每句講話,肯定你的每個舉動。也不乏說大話、搗是非者頻頻走進你的辦公室。有的領導一下子被「熱烈」的氛圍和讚美的辭藻哄暈了頭,很容易把偽裝看成真身,將表象視作本質,以為遇到了知己。這樣識別人才,不錯才怪!其實,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這類特別「關心」、「親近」、「理解」你的人,大都懷有個人目的。如果你滿足了他的要求,你就「中招」了;如果你沒有在意他、滿足他,一段時間後,寫匿名信誹謗你的,往往就是這些人。希望我們各級管理人員,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環境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正確的認識方法論指導我們的選人用人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識別能力。
再談判斷力。具體講,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判斷力主要是在重大事項決策,面對市場突然變化、突發事件時,對事物走向、結果的預判能力。這首先是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是個慢功夫。在資訊時代的今天,誰佔有了信息,誰就搶佔了取勝的制高點,我們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其次是知識向能力的轉化。知識並不等同於能力。學識五車,卻沒有實操能力的,只配當「講師」(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教師也會誤人子弟,是不會受到學生歡迎的)。知識轉化成能力的必經途徑是實踐。實踐環節(即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催生促成知識轉變為各種能力的園地,判斷能力的提升,也不外乎如此。這就要求企業各級管理人員,要撲下身去貼近市場實際,重視調查研究,一步步提高自己的判斷力。(文|劉愛群,作者系特發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