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老師,在我的內心深處,我是非常迴避管理的。這句話不能告訴別人,但我心裡就是這麼想的。」在一對一的場合,面對我提出的「你的企業為何在管理上進步甚微」的問題,一位公司的一把手(董事長兼總經理)幾經思考,終於打開了話匣子,倒出了心中的疑惑。
現實中,在我的視野範圍內,大多數老闆都是這類情況。
01 不做管理的表現
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我不止一次看到這樣的場景。在企業裡,某個員工充滿激情地向老闆反映企業內的問題,老闆大手一揮:「這樣,你看看該怎麼改,做個方案!」員工興致勃勃地做了方案,老闆拿著方案左右端詳,猶豫許久後終於說:「放一放吧。」員工一臉鬱悶,搞不懂老闆在想什麼,老闆也沒有太多的解釋。
於是,幾次此類的場景之後,員工再也不反映問題了。因為,他們知道結果就是老闆讓你做個方案,而這個方案還是個「太監方案」(沒有下面落地的事情)。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在於老闆們把管理看得太簡單了。他們以為這是一道「送分題」,卻沒有想過這可能是一道「奧數題」。他們以為「隨隨便便做個方案」就可以破解這個問題,殊不知,問題只是表象,若干問題的背後卻暗藏著癥結。
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結果自然是治標不治本,老闆們意識到方案的這種局限,甚至可以挑出方案的若干毛病,自然想要「放一放」。但同時,他們又不願下苦功夫去往深處「想一想」,結果自然就是無數次的不了了之了。
缺乏耐力,不願投入
我曾多次為企業主持「戰略會」。這是一種集合老闆和高管,在教練帶領下梳理出商業模式、戰略體系和執行系統的會議,會上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找出企業的「痛點」。用這種方式來輔導企業的言下之意是——好吧,如果這是一道奧數題,我們帶著大家一起來破解。
當我們運用分析工具和教練技術診斷出「痛點」後,老闆和高管都大呼過癮,但接下來的後續行動就是天淵之別。一類是老闆親自帶隊,馬上召開二次會議,分解戰略會成果,並親自部署行動。另一類老闆則會問「這個事情誰來做?」,然後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現實中,後一類老闆是大多數,他們還是置身事外,迴避管理。正如現實中老闆們總希望能有個「大管家」幫自己做管理,而自己則能夠「抽身出來」。
如果你問他為後續有沒有跟進,人家還會美其名曰「我要充分授權呀,如果我幹預得太多,這就不信任下屬了嘛。」事實上,這還是一個「脫身」的理由。試問,如果沒有老闆的強力支持,一個副總(包括常務副總)又怎麼可能推動得了全局性的事務?需要老闆參與,不是要他們事無巨細,而是要他們在構架設計和節點風控上參與。
民營企業裡,老闆目光在哪裡,大家的關注點就在哪裡,資源就在哪裡。老闆開始發動企業雕琢管理時,就是一場對賭,員工們都在試老闆的決心。而在現實中,賭贏的一般都是員工,最先放手的那個人一定是老闆。這就好比一個人去健身房,為了讓自己沒有退路,定了昂貴的健身卡,但最終卻不了了之。要練出八塊腹肌,需要定期上健身房,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又有幾個人能夠堅持呢?
老闆們是不是重視管理?業務不好的時候,老闆們會說:「業務都成這樣了,先活下來再說吧!哪有時間做管理?」當業務好起來了,老闆們又會說:「我們一直這樣管,業務不也一直挺好?哪有必要做管理?」總之就是在這兩種狀態之間切換,陷入一個無限死循環,最終結果就是把管理束之高閣。
02 為什麼不做管理?
功利思維
做管理太累了,太慢了,不僅是投入巨大的精力,帶來諸多的員工抱怨和反對,多年的雕琢也不一定有太明顯的結果。相較起來,整合資源、跑市場卻可能馬上就有結果,這樣一來,老闆們的選擇可想而知。
自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百廢待興,不少產業都長期處於「搶灘期」。在這種時期,只要老闆們膽子大、腦子活、路子野,獲得經營上的成功並不是難事。可以說,大多數企業的成長都是基於制度紅利和趨勢紅利,只要這類紅利還在(儘管越來越小),老闆們就會不自覺地進入野蠻生長的模式中。
路徑依賴
我接觸過的大多數老闆都是業務出身,且還有很大部分根本沒有長期的被管理經驗。所以,對他們來說,談業務是有感覺的,談管理卻很難有感覺。在天上飛久了,自然不願意在水裡遊。或者說,他們很難理解管理的具體場景,並找到自己發力的舞臺。
舉例來說,沒有直接進入過績效考核場景的老闆,很難理解為何績效管理有如此多的「坑」,包括為何指標找不準、目標定不準、數據拿不到……他們先驗性地認為管理很簡單,不是自己的事,而更傾向於把精力放在業務上。
取巧心態
功利思維和路徑依賴讓老闆們對於管理缺乏重視,但大多時候,他們在面對管理問題時依然頭疼,好比自己在前線殺敵,後院卻老是有員工在點火。由於輕視管理,他們解決管理問題的方式非常天真。
有人想用帝王術來操控企業,當大哥,帶小弟,玩權術;有人想用企業價值觀來同化員工,叫囂一流的企業做文化,但文宣口號漫山遍野,制度建設止步不前;而前幾年網際網路思維的如火如荼更蔓延到組織管理領域,一些不負責任的創業者大呼網際網路企業就應該「去管理」,一些媒體更對個別現象大加渲染,煽風點火,這無疑更迎合了不少老闆的需要,讓他們進一步迴避管理,妄圖用宣揚「車庫創業熱情」的方式來解決一切。
心理訴求
如果說,前面幾個理由裡,老闆們至少還嚮往「好的管理」,那麼,一個更加隱晦的原因可能是老闆們根本就不希望有「好的管理」。好的管理意味著分工明確、授權清晰,甚至平臺型組織根本就是三權下沉到項目單元的,這顯然會分散老闆們「作為老闆的感覺」。
不少心態比較浮躁的老闆很喜歡被圍繞的感覺,辦公室門外總有人等著找TA籤字,總有n件事情等著TA決策,每個下屬都在猜想自己和老闆的遠近親疏……這種「被需要」的感覺是不是挺爽呢?
某次,我在企業做調研,老闆宣傳自己的企業很「扁平化」,基於「交叉驗證」的原則,我們自然要問問員工。一個員工呵呵冷笑:「我們企業當然扁平化了,老闆一桿子插到底,清潔工做的事情都要管,中間的管理層級都是廢的,這還不夠扁平化?」
03 管理和經營,哪個大?
老闆們大可以瀟瀟灑灑地宣稱「經營至上」,但這種武斷的本質在於沒有理清管理和經營的關係。或者說,大家習慣於用一個「無法辯駁」的論點來為自己的行為找到藉口,緩解自己的焦慮,而不願意去深究其中的門道。
不同階段,不同選擇
企業發展的初期(從0到1),需要「重經營,輕管理」。那個時候,每個人都在「彈性崗」上,一個人要做幾個人的事情,哪有什麼健全的分工和授權?在流程上,也是高度彈性的。所以,老闆帶頭衝鋒,身先士卒,拿下客戶,那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這個時期,很少有企業具備豐厚的激勵空間,也沒有必要設計太多過於精細的激勵機制。要麼就是收益劣後,創始團隊的大量收益(股權、期權、期股等)會在企業達到某個階段後實現;要麼就是依靠老闆的個人魅力,創始團隊願意生死相隨。我把這叫作「強人老闆+團夥」的階段。
這個階段裡,企業得以發展,吃的是老闆和核心創始人團隊打造出來的「戰略紅利」或「領導力紅利」。
企業發展的成長和成熟期(從1到n),需要「用管理做經營」。這個時候,企業已經初步驗證了商業模式,開始走入快速複製的階段。因為企業到了一定規模,依賴內圈對於創始團隊的激勵方式,已經無法覆蓋整個團隊了;另外,依賴個人領導力也已經開始拉不動了龐大的組織了。
所以,老闆們應該把自己的領導力放到槓桿上,用「巧勁」來撬動這盤大局。這個槓桿就是「管理體系」,它可以放大老闆的領導力,讓員工由「團夥模式」走入「團隊模式」。我把這叫做「舵手老闆+管理體系+團隊」的階段。這個階段裡,企業得以進一步發展,吃的是「管理紅利」。
經營是目的,管理是手段
其實,把管理和經營對立,本來就是偽命題,應該說,前者是目的,後者是手段。經營的問題,最終都是通過管理來解決的,一旦管理上無法支撐,經營上的宏圖偉略就是漂亮的泡沫。
例如,某個企業突破市場乏力,仔細分析之後發現是戰略定位不清晰,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在一些無效客戶身上。假如我們重新進行了戰略定位的梳理,而後怎麼辦呢?
「土方法」是把銷售部門的部門長叫到辦公室來敲打一下,做做思想工作,讓他「願意這樣做」;而「管理方法」是在團隊配置、專業分工和激勵機制上進行調整,讓他「不得不這樣做」。前者是押寶部門長的覺悟,是「領導力紅利」,後者是押寶制度的剛性,是「管理紅利」。
要想俘獲「管理紅利」,一是要找到「題眼」,找到支撐經營的那個支點;二是要下狠功夫,持續迭代管理的體系,把那個支點打穿打透。既要智慧,又要耐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打磨管理的企業家都不是一般人。
任正非說:「企業縮小規模就會失去競爭力,擴大規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臨死亡。管理是內部因素,是可以努力的。規模小,面對的都是外部因素,這是客觀規律,是難以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因此,我們只有加強管理與服務,在這條『不歸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礎。」服務就是產品,這是目的,而管理是手段。任正非顯然沒有像一般老闆一樣思考如何野蠻生長(一味擴大規模),而是要尋找「有質量的增長」,而這種「質量」就是管理的厚度。
張瑞敏在外界質疑他「重管理,輕戰略(經營)」的時候回應:「我可以自己去主抓一兩款產品,但組織不改變,我不能保證海爾能夠持續做出好產品。」所以,他才在「砸冰箱」之後開始「砸組織」,不斷思考如何把海爾打造為平臺,「讓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其實,核心競爭力除了天賦異稟(例如行政許可牌照、資源先佔等)大多都來自累積。再解釋得通俗一點,核心競爭力就是你在某個領域裡下功夫做到極致,以至於其他人進入這個領域,就是死。誰都想擁有核心競爭力,在某個領域內無敵,但又有幾個人願意下苦功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