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啟中美關係?美國對華強硬政策已經失靈,合作成最佳選擇

2020-12-23 騰訊網

據《紐約時報》報導,拜登即將正式上臺入主白宮,美國大選結果也已經塵埃落定,但對於川普當前的所作所為,更令外界充滿猜疑,作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經濟實體,拜登上臺後,美國對華態度會出現哪些變化還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拜登將繼承處於幾十年來歷史最低點的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究竟是將迎來一個新的開端,還是會繼續面臨無盡的風險和挑戰,受到世界輿論的持續關注。

美國「一向傲嬌」?合作才是共贏

據美國《波士頓先驅報》報導,很多美國外交專家、軍事將領和一些政治人物一致認為,美國這樣冷戰的做法對於中國來說是不可行的對策,必將令局勢更加難堪。而一直以來,美國一直在遏制中國的發展和崛起,但川普政府採取的方式卻不夠恰當且過於強硬,以此造成中美關係出現僵局,兩國緊張關係進一步升級。

據新美國智庫網絡安全政策與中國數字經濟研究員賽姆·賽克斯表示,他認為不要只盯著美中,「兩國的科技競爭已經越來越多的在世界其他地方展開」。從這番話中可以窺探到,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合作再次遇到瓶頸,難以得到根本解決。

而中方積極同其他國家之間開展合作,也將進一步促進中國的發展,反而是美國再不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控制本國的「糟糕情況」,其世界霸主的地區將面臨嚴重威脅。

美方「不撞南牆不回頭」,中方用事實說話

美國現如今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新冠疫情可謂是將美國經濟持續拉入深淵,並且已經發展到很難「翻身」的地步。在疫情期間,中國作為率先走出疫情的國家,積極恢復經濟活動,中國商品不僅在出口方面贏得不俗的成績,就連在進口領域中也是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統計,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之一,中國已經幫助很多的外國企業度過此次「寒冬」。中國在此次的疫情期間的表現向世人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還證明了中國人民的團結和勇敢。

另外,不少分析人士更是指出,拜登上臺後在對華政策上可能會比川普更過分,對此,中國必須丟掉幻想做好應「戰」準備。如果美方還是一意孤行打壓中國,將中國推向對立面,那麼,美國最終也必將陷入更艱難的困境中。

相關焦點

  • 人大國發院閉門研討會:美國對華戰略、輿論態勢與中美關係演變
    劉元春指出,中美關係如何演變是「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一段時間需要重點把握的關鍵變量,這一變量充滿不確定性。但在一系列不確定中,有很多規律性東西能夠把握。從川普時代走向拜登時代,美國政府在戰術層面有所鬆動,但在戰略層面進一步深化和收緊。
  • 「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現距投票日還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如何判斷目前選舉形勢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世界知識》推出封面話題「2020年美國大選:階段性預估」,以下是第三篇《大選結果不會扭轉美國以競爭為主的對華政策基調——「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本文節選我院美國研究所專家董春嶺、張昭曦的觀點。
  • 熊園 劉新宇:再度聚焦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
    川普如何挽回敗局?以下五點將成為關鍵:(1)疫情&疫苗進展;(2)更多刺激政策;(3)向外轉移矛盾;(4)總統辯論表現;(5)拜登腐敗案調查。大選前中美關係不容樂觀,但大選後有望邊際趨穩。川普如何挽回敗局?以下五點將成為關鍵:(1)疫情&疫苗進展;(2)更多刺激政策;(3)向外轉移矛盾;(4)總統辯論表現;(5)拜登腐敗案調查。3. 大選前中美關係不容樂觀,但大選後有望邊際趨穩。4.
  • 拜登時代 臺美關係|堅持對華強硬,再打臺灣牌!
    在對華事務上,拜登也強調在避免激烈衝突、圍繞重大國際事務進行合作的同時,堅持對華強硬,以「民主價值」聯合盟友和高科技企業等,共同對抗中國的外交、軍事和經濟影響力。如果說川普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更多體現為霸權國針對所謂「修正主義國家」的全方位圍堵以及對自身實力的重塑,那麼拜登在政策思路上更傾向於不承認美國霸權的衰落,而是採用「軟實力」手段來維持美國霸權框架。
  • 不妨對中美關係做更壞的心理準備
    在與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通話後,川普也不顧白宮和其過渡團隊的澄清,表示接受蔡英文電話沒什麼大不了,而且質疑為什麼一定要受「一中政策」的束縛。在朝核問題上,川普也大放厥詞,認為中國在貿易問題上佔了美國的便宜,卻不能幫助遏制朝鮮。如何看待這一系列言論,對於判斷川普上任後的中美關係具有重大意義,從歷史規律出發得出任何單一判斷都有可能誤讀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
  • 美國兩黨及內閣成員對華思想全景圖——美國是如何走向對華強硬的?
    在具體手段上,馬蒂斯試圖在競爭的基礎尋求與中俄的合作關係,是川普政府中的理性的聲音,也是避免中美軍事關係進一步惡化的穩定力量。馬蒂斯與川普的多項政策問題發生意見衝突,包括反對川普將美軍從敘利亞撤出,以及對待美國盟友的方式等,因此,主動辭去國防部長職位。  美國前國務卿蒂勒森因與川普政見不同而被辭退。
  • 胡利奧·裡奧斯:美國遏制政策是中美關係惡化主因
    參考消息網9月2日報導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8月31日刊發題為《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一文,作者為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胡利奧·裡奧斯。文章摘編如下:我們不應忽視以下事實:在2002至2012年,當前趨勢就隱約可見,中美對抗有長期存在的可能性。例如在歐巴馬執政時期,美國就提出了「轉向亞洲」政策,希拉蕊·柯林頓2011年還在《外交政策》上公開發文,提出美國要在亞太地區實現軍事和外交上的再平衡。中美對抗也並非憑空發生。
  • 外交部:中美應爭取兩國關係重啟對話、重回正軌、重建互信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翟磊):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美雙方應排除各種幹擾阻力,實現中美關係平穩過渡,爭取下一階段的中美關係重啟對話、重回正軌、重建互信。據報導,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採訪中稱美國對華政策是不可逆轉的。
  • 基辛格:儘快重啟中美關係,否則面臨真正風險
    針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此前聲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務院發言人14日在回答媒體詢問時強調,美過去40年來遵循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臺灣關係法」和對臺「六項保證」的一個中國政策。對此,趙立堅表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 中美關係是時候改善了,美國越「優先」,中國朋友越多
    1月4日的參考消息頭題是《中美關係有望打開「希望之窗」》,文章引用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話稱,「最可持續的領先是不斷提升自我,而不是阻擋別國的發展」「中美完全可以找到既有利兩國、又造福世界的大國相處模式」。這兩句話一針見血地表明了美國對華打壓的實質,更表明中美之間的關係應是合作。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前景: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選擇
    報導援引崔天凱在位於華盛頓的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會上的話說:「並非中方首先關閉美駐華總領館,也不是中方首先驅離美國在華記者。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應美方的行為。」他說:「因此,如果美國政府願意逆轉這一進程,我們願意考慮。」自2013年一直擔任中國駐美大使的崔天凱說,北京和華盛頓「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
  • 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修復破裂的中美關係是當務之急
    對此,美聯社評論稱,這將是一份告別川普時代「美國優先」和蔑視國際合作政策的全新組閣名單。《華盛頓郵報》則評論稱,新一屆美國政府「是為了重建一切」。很明顯,新一屆美國政府的「重建」工作必然也包括已遭到嚴重破壞的中美關係。
  • 【會議簡訊】「拜登時期中美關係前瞻」學術研討會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倪峰研究員表達了以下觀點:一是民主黨在大選中慘勝,大選結果是一種「夾生飯」的格局,這種格局會嚴重影響拜登政府今後的執政;二是拜登上臺為過去中美關係斷崖式下跌提供了一個止跌的機會,但是美國對華戰略的基本態勢不會發生反轉式的變化;三是雖然川普和拜登都認為中國是美國的威脅,但如何認知這種威脅,兩者還是有所區別,拜登認為美國問題的解決主要依賴自身能力的提高
  • 中美對新型大國關係的認知差異及中國對美政策
    按照中方的說法,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就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按照美方的說法,就是要打破「崛起國與守成國必然衝突」的歷史魔咒,建立基於「務實合作和建設性處理分歧」的大國關係新模式。 何謂「新型大國關係」?怎麼界定它的基本內涵?如何落實這一基本共識?由於中美存在不同的國家利益、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雙方對新型大國關係有五個方面的認知差異。
  • 【視角】美國學者威廉·瓊斯:如何修復受損的中美經貿關係?
    針對中美貿易摩擦,美國貿易代表日前表示,美中兩國政府有望通過磋商避免加徵關稅。那麼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中美間的這一分歧的?百通社特邀《全球策略信息》(EIR)華盛頓分社總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外籍高級研究員、美國學者威廉•瓊斯撰稿,解讀這一問題。
  • 賈慶國常委:美國對華政策將會有哪些變化?
    不僅如此,拜登上臺後,雙方在一些方面的對話可能會開啟,比如討論應對疫情合作問題,維護兩國經貿關係問題,推動世界經濟早日恢復問題等。雙方還有可能在推動國際抗擊疫情方面進行一些合作。從中長期來看,拜登政府的對外戰略將決定其對華政策的走向。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謝安敏指出,自中美兩國建交以來,雖然美國對華政策有各種各樣的微調,但美國的政策都是一以貫之地支持中國的發展,總體上的戰略是不變的。但她擔憂的是,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崛起以及美國即將到來的政治更替,美國的對華戰略可能會做出大的改變。       近段時間以來,已經有大量重量級學者對中美關係發表過類似擔憂的言論。
  • 「下一階段」中美關係前瞻:拜登會與川普大不同?|北京觀察
    王毅表示,會爭取使下一階段的中美關係重啟對話、重回正軌、重建互信。」分析認為,從王毅講話的上下文中顯然可以看出,「下一階段」指的是白宮新政府上臺之時。據《參考消息》援引俄羅斯《獨立報》報導,王毅選擇向這些聽眾表明中方立場並非偶然。
  • 「動蕩世界中的國際公共政策」——北京論壇(2020)國際關係分論壇...
    與會嘉賓圍繞「如何看待當前全球治理的基本形勢」「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影響當前及未來的全球治理」等問題展開交流與探討。唐士其指出,「動蕩世界中的國際公共政策」這一主題暗示的其實是人類面臨的一大危機與解決這一危機的根本出路。世界的動蕩,恰恰是因為全球治理和全球公共政策的缺失。從根本上講,這種危機不可能通過每個國家獨善其身來加以解決。
  • 如何看待疫情後的中美關係?張業遂:合作是唯一正確選擇
    記者提問:近幾個月,我們看到中美關係矛盾凸顯,雙方在一系列問題上衝突加劇,包括新冠疫情、金融市場、臺灣、香港以及貿易問題。請問,您怎麼看待中美關係?特別是疫情之後的中美關係?張業遂:謝謝你的提問。病毒不分國界,也不分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