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吳志鋒 姓名:吳志鋒 年齡:31歲 職務:三和街道經濟與建設辦儲備幹部
姓名:葉俊騰 年齡:35歲 職務:秋長街道茶園村黨組織書記和「兩委」班子儲備幹部、茶園村仕前村民小組組長
姓名:李寶怡 年齡:26歲 職務:新圩鎮長布村「兩委」班子儲備幹部
有了人才支撐,惠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如火如荼。這是良井鎮矮光村優美的田園風光。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關鍵在於人,在於有一支能紮根農村,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強有力的人才隊伍。
去年以來,惠陽區委根據惠州市委部署,針對農村幹部素質偏低、農村選人視野偏窄、鎮(街)專業人才偏少的實際情況,創新開展鎮村組幹部大儲備工作,面向全社會公開選拔鎮(街)中層負責人儲備幹部、村(社區)書記及「兩委」儲備幹部、村民小組長儲備人選,為鄉村振興「人才蓄水池」引入源頭活水,實現了從「無人可選」到「擇優遴選」、從「人才回鄉」到「人心回歸」的轉變。如今,各類人才正在惠陽這片熱土上,同心協力書寫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現狀
農村優秀人才大量外流
「人才蓄水池」捉襟見肘
長期以來,由於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惠州市區和周邊城市對農村人才「虹吸」效應明顯,惠陽農村人才流失嚴重。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惠陽鄉村勞動力資源數為22.73萬人,其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的僅3.34萬人,佔比約14.67%,也就是說農村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了。
大量人口外出,直接導致「人才蓄水池」捉襟見肘。「一些鎮村臨近村級換屆才匆忙找人,造成『臨時抱佛腳』的困境。」惠陽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部分人才有志回鄉發展但缺乏黨委部門主動定向精準推送信息,雙向溝通渠道不夠暢通,營造海選人才氛圍不夠。
農村人才隊伍總體不足,現有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惠陽區委組織部此前調研發現,全區130個村(社區)書記平均年齡50.2歲;高中(含中專)及以下學歷63人,佔比48.5%,本科及以上學歷僅15人,佔比11.5%。村民小組長情況更嚴峻,1237個村民小組長平均年齡51歲,85%是初中及以下學歷。
鄉村振興涉及方方面面,還需要各類專業人才。但調研發現,惠陽各鎮(街)普遍存在幹部人才學歷偏低、專業化水平不高的問題,難以適應新時代專業化、高質量工作要求。全區9個鎮(街)2593名中層及以下幹部中,全日制本科以上385人,僅佔14.9%。經濟、規劃、環保、法學等專業畢業的幹部236人,僅佔9.1%;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僅有30人,佔比1.2%。
措施
以「建檔立卡」發現人才
以「發展平臺」激活人才
針對上述問題,惠陽區委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以公開擇優為導向,以村級換屆為契機,創新開展鎮村組幹部大儲備工作,聚焦鎮(街)事業編幹部、鎮(街)合同制幹部、村(社區)黨組織「頭雁」和「兩委」幹部、村民小組長五類儲備幹部,實行「一體化儲備」「系統化管理」。一年來,已選拔鎮級儲備幹部85名、村級儲備幹部130名,審查遴選村民小組長儲備人選2249名。
儲備幹部從哪裡來?惠陽區委組織部提出「建檔立卡」舉措作為「大儲備」工作的先手棋,原則上將「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45周歲及以下、本村戶籍」的外出務工、經商、求學等人員全部納入「建檔立卡」範圍。去年9月至今,全區「建檔立卡」登記近6000人,人才信息、動態一目了然,鎮村想找什麼人才一鍵可查,還可通過靶向發送招聘信息、動員潛在人選返鄉任職,提高選人用人精準度。
做大「人才蓄水池」後,惠陽區用好用活用足相關政策,以「平臺+待遇」提升崗位吸引力,吸引大批人才回鄉參加大儲備招聘考試。今年1月,靈活運用50個事業編制招聘鎮(街)中層儲備幹部,結合基層需求分別招聘了27個黨建指導員和23個土木、規劃、財會、法學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吸引了413人報考。
人才招進來後,實施鏈條管理培育,對儲備幹部真管真用,助推人才成長成才。如鎮隆鎮以「四個一」(至少參與拆除一宗「違建」、參與一宗徵地、協調處理一宗信訪案件、幫扶一宗工業項目),鍛鍊人才實戰能力,讓一個個「尖子生」冒出來。
同時,惠陽區還以「發展平臺」激活人才,構建三級五類儲備人才之間向上晉升、橫向轉任、向下兼任的機制,使人才有序流動、激發活力。對優秀的村級儲備幹部推薦進入「兩委」班子,每年事業單位招聘預留一定比例面向儲備人選定向選拔,如34名村級儲備幹部在屆中調整當選為「兩委」班子,其中1人擔任社區黨組織書記。
成效
實現從「無人可選」
到「擇優遴選」轉變
「大儲備」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進入基層幹部隊伍,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如此次屆中調整後村(社區)書記平均年齡從50.2歲下降到44.8歲,本科及以上學歷由15人上升到41人;「兩委」幹部平均年齡從43.3歲下降到40.3歲,本科及以上學歷從72人提升到171人,解決了「兩委」班子整體素質不夠高的問題。基層受益於「大儲備」帶來的變化,也從被動「參與者」變成主動「實施者」,為「長久儲備」打下堅實基礎。
「『人才池』」源源不斷吸納優秀人才,促進基層人才數量質量『雙提升』。」惠陽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農村幹部隊伍真正實現從『後繼乏人、無人可選』到『好中選優、優中選強』的轉變。」
目前,惠陽招聘的215名鎮村儲備幹部平均年齡不到28歲,全日制大專47人,全日制本科164人,碩士研究生4人,黨員80人,整體素質較高,給鎮村工作注入新活力。如今年村級屆中調整共272人,其中就有34名村級儲備幹部和74名「建檔立卡」人員共計108人進入「兩委」班子,「大儲備」人選佔新進人員近一半。
人才引進來,還要用得好、留得住。惠陽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招聘的大儲備幹部本地戶籍佔近80%,其中從廣州深圳東莞三地就逆向吸引了51名人才回鄉任職。惠陽通過給政策、給待遇、給平臺、給空間,讓人才感受到重視、有發展、願紮根,基層幹部群眾和儲備人選對「大儲備」政策普遍叫好。如今,越來越多人才主動聯繫鎮村尋找回鄉發展機會,「建檔立卡」人員中有返鄉意願的達3600多人,形成「人才」、「人心」雙回歸的局面。
儲備幹部故事
故事1
「在基層工作更要有責任擔當」
今年5月,吳志鋒通過「惠陽區鄉鎮(街道)中層幹部儲備人選」公開招聘考試,順利進入三和街道經濟與建設辦工作。這份在家人眼裡「輕鬆多了」的工作,對吳志鋒來說則是一份責任和擔當的開始。
吳志鋒從小就隨家人遷居惠陽淡水,大學學的是土木工程。2016年研究生畢業後成為一名工程師,一直從事一線工程現場施工管理工作。參加工作4年來,他一心撲在專業技術上,家人為此也老嘀咕「太辛苦」。他一直留意回鄉工作的機會,最終通過考試順利進入三和街道經濟與建設辦。
起初,吳志鋒跟家人想的一樣,以為這份工作會相對輕鬆。可現實是,基層工作繁多,時間緊、任務重,要做好也不容易。
上崗後,吳志鋒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編制龍基小區住宅正負零規劃標高控制方案圖。由於對三和基本情況和規劃控制方案圖不熟悉,一開始他感覺無從下手。但他知道,這類規劃將直接影響周邊群眾住宅和道路的後續建設,不能馬虎大意。為此,他打起十二分精神,利用辦公室的測量儀器,到現場進行地形採集,徵詢周邊群眾意見,在綜合考慮周邊道路、管網和已建住宅因素後順利完成龍基小區住宅正負零規劃標高控制方案圖。
如今,經過半年鍛鍊,吳志鋒基本熟悉崗位的工作內容,並參與到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指揮部工程、惠陽區三和街道棠華路建設工程(一期)、三和街道棠梓嶺片區道路建設工程等建設管理中。
常言道:「實踐才能出真知」,到基層工作後,吳志鋒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把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的重要性。他也更加明白,在基層工作,必須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特別是在三和這片正在快速發展的熱土,更應該樹立幹事創業的崇高追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敢做敢為敢擔當。
故事2
「我的家園我樂意付出」
秋長茶園村是惠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開區」,碧桂園·秋長谷裡的項目就在這裡。茶園村鄉村振興實施如火如荼,更需要一支強有力的幹部隊伍做支撐。「我是在茶園村長大的孩子。」葉俊騰說,「我願意為家鄉的振興出力。」
在成為茶園村儲備幹部之前,葉俊騰在仕前村民小組當了6年小組長。期間,他先後在茶園村委、秋長街道有過短暫的跟班學習經歷,這讓他迫切地感受到:要在更高的平臺學習更多知識,才能更好地為村裡謀發展、為村民謀福利。抱著這樣的想法,2019年他通過考試成為了一名儲備幹部,一如既往為家鄉傾力付出。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考慮到白石村是秋長街道外來人口最多的村莊,葉俊騰白天援助白石村角塘卡口的防控工作,晚上回茶園村仕徑片區防疫卡口站崗。
回到家,他會被妻子問為什麼非要去接觸那麼多人?回到村裡,他又會被村民問白石村外來人員那麼多,為什麼非要到那裡去?
面對這些疑問,葉俊騰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回答。但他心裡明白:「我的家園我願意付出」。每個人在這個社會裡都扮演了很多角色,平時,他是村民小組長、人子、人夫、人父,但在國家危難之時,最重要的角色是一名共產黨員。為白石村站崗就是為秋長站崗,亦是為茶園村站崗,他必須堅守。
在這場戰「疫」中,他勇往直前;在振興鄉村的建設中,他亦充滿激情。如今,茶園村正在計劃打造「產城村人」融合發展的新格局:茶園村北部將以文旅發展為主,依託秋長谷裡項目,整合附近豐富的華僑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以點帶面,形成以文化+旅遊的特色模式,引入多種業態助推鄉村振興;茶園村南部則以產業升級為主,計劃引用村企合作「工改工」模式、MO模式以及吉他小鎮項目等打造高新產業園區。
「能在這麼好的大環境下貢獻我微小的個人力量,太幸運了。」他說,唯有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不負組織信任,不負群眾期待。
故事3
「基層工作特別能鍛鍊人」
「基層工作很細、很繁瑣,但也特別能鍛鍊人。」這是惠陽區新圩鎮長布村「兩委」幹部儲備人選李寶怡從事基層工作近一年來的最大感受。
李寶怡學的是英語專業。大學畢業後,她進入深圳一家電子公司的外貿業務部,每天用英語迎接世界各地的外國客人。去年的一天,在家鄉工作的哥哥將惠陽區公開招聘村(社區)黨組織「兩委」班子儲備人選的新聞網頁發給了她,並鼓勵她「趁年輕,多嘗試」。
李寶怡心動了。大學畢業前,她就曾想過要回到家鄉,為家鄉建設出力。她報了名並順利通過考試,隨後被安排回到家鄉長布村委會工作。李寶怡到崗工作十來天后,遇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她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中。
長布村有不少湖北務工人員,為方便湖北來惠人員申報,李寶怡積極運用電子表單讓相關人員在線申報,通過整合併分析數據,實現「零接觸」掌握人員動態數據。在疫情期間,她還發揮英語專業優勢,主動為國外友人和港臺務工人員提供防控政策諮詢,積極宣傳疫情防控政策。在復工復產期間,她又運用外語技能,為村中外商耐心講解復工復產流程,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在這場大考中,她以專業能力交出了自己的抗疫答卷。
如今,惠陽區正在推行「全科網格」運行模式,探索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模式,通過將黨建、綜治、城管、消防等網格優化整合,一個村就是一個大網格,每個村民小組就是一個小網格。李寶怡因此成為了村裡的專職網格員,每天要在轄區內進行不少於4小時的日常巡查,聯絡18個小網格和若干兼職網格員進行事件反饋和處理等工作。
工作雖然比較累,但李寶怡覺得在基層工作很有滿足感,特別是自己的工作得到村民認可和表揚時,讓她超有「價值感」。將近一年的農村工作,也讓李寶怡更加堅定要將一腔熱血融入鄉村建設中,為守護家園和服務村民貢獻力量。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香金群
通訊員舒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