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人才蓄水池 鄉村振興活水來

2020-12-12 今日惠州網

姓名:吳志鋒 姓名:吳志鋒 年齡:31歲 職務:三和街道經濟與建設辦儲備幹部

姓名:葉俊騰 年齡:35歲 職務:秋長街道茶園村黨組織書記和「兩委」班子儲備幹部、茶園村仕前村民小組組長

姓名:李寶怡 年齡:26歲 職務:新圩鎮長布村「兩委」班子儲備幹部

有了人才支撐,惠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如火如荼。這是良井鎮矮光村優美的田園風光。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關鍵在於人,在於有一支能紮根農村,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強有力的人才隊伍。

去年以來,惠陽區委根據惠州市委部署,針對農村幹部素質偏低、農村選人視野偏窄、鎮(街)專業人才偏少的實際情況,創新開展鎮村組幹部大儲備工作,面向全社會公開選拔鎮(街)中層負責人儲備幹部、村(社區)書記及「兩委」儲備幹部、村民小組長儲備人選,為鄉村振興「人才蓄水池」引入源頭活水,實現了從「無人可選」到「擇優遴選」、從「人才回鄉」到「人心回歸」的轉變。如今,各類人才正在惠陽這片熱土上,同心協力書寫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現狀

農村優秀人才大量外流

「人才蓄水池」捉襟見肘

長期以來,由於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惠州市區和周邊城市對農村人才「虹吸」效應明顯,惠陽農村人才流失嚴重。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惠陽鄉村勞動力資源數為22.73萬人,其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的僅3.34萬人,佔比約14.67%,也就是說農村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了。

大量人口外出,直接導致「人才蓄水池」捉襟見肘。「一些鎮村臨近村級換屆才匆忙找人,造成『臨時抱佛腳』的困境。」惠陽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部分人才有志回鄉發展但缺乏黨委部門主動定向精準推送信息,雙向溝通渠道不夠暢通,營造海選人才氛圍不夠。

農村人才隊伍總體不足,現有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惠陽區委組織部此前調研發現,全區130個村(社區)書記平均年齡50.2歲;高中(含中專)及以下學歷63人,佔比48.5%,本科及以上學歷僅15人,佔比11.5%。村民小組長情況更嚴峻,1237個村民小組長平均年齡51歲,85%是初中及以下學歷。

鄉村振興涉及方方面面,還需要各類專業人才。但調研發現,惠陽各鎮(街)普遍存在幹部人才學歷偏低、專業化水平不高的問題,難以適應新時代專業化、高質量工作要求。全區9個鎮(街)2593名中層及以下幹部中,全日制本科以上385人,僅佔14.9%。經濟、規劃、環保、法學等專業畢業的幹部236人,僅佔9.1%;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僅有30人,佔比1.2%。

措施

以「建檔立卡」發現人才

以「發展平臺」激活人才

針對上述問題,惠陽區委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以公開擇優為導向,以村級換屆為契機,創新開展鎮村組幹部大儲備工作,聚焦鎮(街)事業編幹部、鎮(街)合同制幹部、村(社區)黨組織「頭雁」和「兩委」幹部、村民小組長五類儲備幹部,實行「一體化儲備」「系統化管理」。一年來,已選拔鎮級儲備幹部85名、村級儲備幹部130名,審查遴選村民小組長儲備人選2249名。

儲備幹部從哪裡來?惠陽區委組織部提出「建檔立卡」舉措作為「大儲備」工作的先手棋,原則上將「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45周歲及以下、本村戶籍」的外出務工、經商、求學等人員全部納入「建檔立卡」範圍。去年9月至今,全區「建檔立卡」登記近6000人,人才信息、動態一目了然,鎮村想找什麼人才一鍵可查,還可通過靶向發送招聘信息、動員潛在人選返鄉任職,提高選人用人精準度。

做大「人才蓄水池」後,惠陽區用好用活用足相關政策,以「平臺+待遇」提升崗位吸引力,吸引大批人才回鄉參加大儲備招聘考試。今年1月,靈活運用50個事業編制招聘鎮(街)中層儲備幹部,結合基層需求分別招聘了27個黨建指導員和23個土木、規劃、財會、法學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吸引了413人報考。

人才招進來後,實施鏈條管理培育,對儲備幹部真管真用,助推人才成長成才。如鎮隆鎮以「四個一」(至少參與拆除一宗「違建」、參與一宗徵地、協調處理一宗信訪案件、幫扶一宗工業項目),鍛鍊人才實戰能力,讓一個個「尖子生」冒出來。

同時,惠陽區還以「發展平臺」激活人才,構建三級五類儲備人才之間向上晉升、橫向轉任、向下兼任的機制,使人才有序流動、激發活力。對優秀的村級儲備幹部推薦進入「兩委」班子,每年事業單位招聘預留一定比例面向儲備人選定向選拔,如34名村級儲備幹部在屆中調整當選為「兩委」班子,其中1人擔任社區黨組織書記。

成效

實現從「無人可選」

到「擇優遴選」轉變

「大儲備」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進入基層幹部隊伍,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如此次屆中調整後村(社區)書記平均年齡從50.2歲下降到44.8歲,本科及以上學歷由15人上升到41人;「兩委」幹部平均年齡從43.3歲下降到40.3歲,本科及以上學歷從72人提升到171人,解決了「兩委」班子整體素質不夠高的問題。基層受益於「大儲備」帶來的變化,也從被動「參與者」變成主動「實施者」,為「長久儲備」打下堅實基礎。

「『人才池』」源源不斷吸納優秀人才,促進基層人才數量質量『雙提升』。」惠陽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農村幹部隊伍真正實現從『後繼乏人、無人可選』到『好中選優、優中選強』的轉變。」

目前,惠陽招聘的215名鎮村儲備幹部平均年齡不到28歲,全日制大專47人,全日制本科164人,碩士研究生4人,黨員80人,整體素質較高,給鎮村工作注入新活力。如今年村級屆中調整共272人,其中就有34名村級儲備幹部和74名「建檔立卡」人員共計108人進入「兩委」班子,「大儲備」人選佔新進人員近一半。

人才引進來,還要用得好、留得住。惠陽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招聘的大儲備幹部本地戶籍佔近80%,其中從廣州深圳東莞三地就逆向吸引了51名人才回鄉任職。惠陽通過給政策、給待遇、給平臺、給空間,讓人才感受到重視、有發展、願紮根,基層幹部群眾和儲備人選對「大儲備」政策普遍叫好。如今,越來越多人才主動聯繫鎮村尋找回鄉發展機會,「建檔立卡」人員中有返鄉意願的達3600多人,形成「人才」、「人心」雙回歸的局面。

儲備幹部故事

故事1

「在基層工作更要有責任擔當」

今年5月,吳志鋒通過「惠陽區鄉鎮(街道)中層幹部儲備人選」公開招聘考試,順利進入三和街道經濟與建設辦工作。這份在家人眼裡「輕鬆多了」的工作,對吳志鋒來說則是一份責任和擔當的開始。

吳志鋒從小就隨家人遷居惠陽淡水,大學學的是土木工程。2016年研究生畢業後成為一名工程師,一直從事一線工程現場施工管理工作。參加工作4年來,他一心撲在專業技術上,家人為此也老嘀咕「太辛苦」。他一直留意回鄉工作的機會,最終通過考試順利進入三和街道經濟與建設辦。

起初,吳志鋒跟家人想的一樣,以為這份工作會相對輕鬆。可現實是,基層工作繁多,時間緊、任務重,要做好也不容易。

上崗後,吳志鋒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編制龍基小區住宅正負零規劃標高控制方案圖。由於對三和基本情況和規劃控制方案圖不熟悉,一開始他感覺無從下手。但他知道,這類規劃將直接影響周邊群眾住宅和道路的後續建設,不能馬虎大意。為此,他打起十二分精神,利用辦公室的測量儀器,到現場進行地形採集,徵詢周邊群眾意見,在綜合考慮周邊道路、管網和已建住宅因素後順利完成龍基小區住宅正負零規劃標高控制方案圖。

如今,經過半年鍛鍊,吳志鋒基本熟悉崗位的工作內容,並參與到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指揮部工程、惠陽區三和街道棠華路建設工程(一期)、三和街道棠梓嶺片區道路建設工程等建設管理中。

常言道:「實踐才能出真知」,到基層工作後,吳志鋒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把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的重要性。他也更加明白,在基層工作,必須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特別是在三和這片正在快速發展的熱土,更應該樹立幹事創業的崇高追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敢做敢為敢擔當。

故事2

「我的家園我樂意付出」

秋長茶園村是惠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開區」,碧桂園·秋長谷裡的項目就在這裡。茶園村鄉村振興實施如火如荼,更需要一支強有力的幹部隊伍做支撐。「我是在茶園村長大的孩子。」葉俊騰說,「我願意為家鄉的振興出力。」

在成為茶園村儲備幹部之前,葉俊騰在仕前村民小組當了6年小組長。期間,他先後在茶園村委、秋長街道有過短暫的跟班學習經歷,這讓他迫切地感受到:要在更高的平臺學習更多知識,才能更好地為村裡謀發展、為村民謀福利。抱著這樣的想法,2019年他通過考試成為了一名儲備幹部,一如既往為家鄉傾力付出。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考慮到白石村是秋長街道外來人口最多的村莊,葉俊騰白天援助白石村角塘卡口的防控工作,晚上回茶園村仕徑片區防疫卡口站崗。

回到家,他會被妻子問為什麼非要去接觸那麼多人?回到村裡,他又會被村民問白石村外來人員那麼多,為什麼非要到那裡去?

面對這些疑問,葉俊騰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回答。但他心裡明白:「我的家園我願意付出」。每個人在這個社會裡都扮演了很多角色,平時,他是村民小組長、人子、人夫、人父,但在國家危難之時,最重要的角色是一名共產黨員。為白石村站崗就是為秋長站崗,亦是為茶園村站崗,他必須堅守。

在這場戰「疫」中,他勇往直前;在振興鄉村的建設中,他亦充滿激情。如今,茶園村正在計劃打造「產城村人」融合發展的新格局:茶園村北部將以文旅發展為主,依託秋長谷裡項目,整合附近豐富的華僑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以點帶面,形成以文化+旅遊的特色模式,引入多種業態助推鄉村振興;茶園村南部則以產業升級為主,計劃引用村企合作「工改工」模式、MO模式以及吉他小鎮項目等打造高新產業園區。

「能在這麼好的大環境下貢獻我微小的個人力量,太幸運了。」他說,唯有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不負組織信任,不負群眾期待。

故事3

「基層工作特別能鍛鍊人」

「基層工作很細、很繁瑣,但也特別能鍛鍊人。」這是惠陽區新圩鎮長布村「兩委」幹部儲備人選李寶怡從事基層工作近一年來的最大感受。

李寶怡學的是英語專業。大學畢業後,她進入深圳一家電子公司的外貿業務部,每天用英語迎接世界各地的外國客人。去年的一天,在家鄉工作的哥哥將惠陽區公開招聘村(社區)黨組織「兩委」班子儲備人選的新聞網頁發給了她,並鼓勵她「趁年輕,多嘗試」。

李寶怡心動了。大學畢業前,她就曾想過要回到家鄉,為家鄉建設出力。她報了名並順利通過考試,隨後被安排回到家鄉長布村委會工作。李寶怡到崗工作十來天后,遇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她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中。

長布村有不少湖北務工人員,為方便湖北來惠人員申報,李寶怡積極運用電子表單讓相關人員在線申報,通過整合併分析數據,實現「零接觸」掌握人員動態數據。在疫情期間,她還發揮英語專業優勢,主動為國外友人和港臺務工人員提供防控政策諮詢,積極宣傳疫情防控政策。在復工復產期間,她又運用外語技能,為村中外商耐心講解復工復產流程,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在這場大考中,她以專業能力交出了自己的抗疫答卷。

如今,惠陽區正在推行「全科網格」運行模式,探索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模式,通過將黨建、綜治、城管、消防等網格優化整合,一個村就是一個大網格,每個村民小組就是一個小網格。李寶怡因此成為了村裡的專職網格員,每天要在轄區內進行不少於4小時的日常巡查,聯絡18個小網格和若干兼職網格員進行事件反饋和處理等工作。

工作雖然比較累,但李寶怡覺得在基層工作很有滿足感,特別是自己的工作得到村民認可和表揚時,讓她超有「價值感」。將近一年的農村工作,也讓李寶怡更加堅定要將一腔熱血融入鄉村建設中,為守護家園和服務村民貢獻力量。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香金群

通訊員舒志堅

相關焦點

  • 惠州惠陽:鄉村振興做大人才蓄水池,廣深莞人才逆向回流!
    這些高素質人才將給惠陽鎮村工作注入新活力! 今天下午,記者由惠州市惠陽區了解到,惠陽正在努力為鄉村振興儲備幹部,做大人才蓄水池! 去年以來,惠陽區委根據惠州市委部署,針對農村幹部素質偏低、農村選人視野偏窄、鎮(街)專業人才偏少的實際情況,創新開展鎮村組幹部大儲備工作,面向全社會公開選拔鎮(街)中層負責人儲備幹部、村(社區)書記及「兩委」儲備幹部、村民小組長儲備人選,為鄉村振興「人才蓄水池」引入源頭活水,實現了從「無人可選」到「擇優遴選」、從「人才回鄉」到「人心回歸」的轉變。
  • 武勝縣中心鎮:引領鄉村振興,培養本土人才是關鍵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要認識到,人才振興與鄉村振興之間是雙向良性互動關係。
  • 鄉村人才振興,與你相關!
    ,強化人才振興保障措施,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目標任務到2025年,鄉村人才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鄉村振興各領域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各類人才支持服務鄉村格局基本形成,鄉村人才初步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本需要。■ 工作原則1.堅持加強黨對鄉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
  • 讓人才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今年全國脫貧攻堅任務即將完成,在實現全部脫貧摘帽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的接續工作至關重要。鄉村振興關鍵是人才振興,人才興則農業興,人才強則農村強。通過構築吸引外出人才回流農村、加強培養本土人才、輸送鄉村振興人才的人才體系,讓人才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打造引鳳「強磁」,優化造血功能。
  • 四川師範大學創建鄉村振興學院 助推鄉村人才振興
    馮慶 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四川師範大學發揮學校智力人才優勢和師範教育特色,圍繞定點幫扶縣域發展短板,堅持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健全「1+3+6」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助推脫貧攻堅由「輸血」向「造血」轉換,為理塘縣和普格縣順利脫貧「摘帽」、
  • 鄉村振興該如何吸引人才!
    鄉村振興依靠誰?當然是依靠人才,這不是廢話嘛,誰都知道要依靠人才,那怎麼才能吸引這些頭角崢嶸,如龍如鳳的人才前往那窮鄉僻壤之地?現在是市場經濟的時代,沒有實際的好處,他們是捨不得城市的優渥生活的,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該怎樣為鄉村振興吸引人才。
  • 創新育人機制,燃旺鄉村振興「頭雁之火」
    近些年來,撫順市深入實施新時代「三向培養」工程,堅持優化「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組幹部」,通過三級階梯培養、全覆蓋培育、搭建發展平臺等舉措,開闢選好、育好、用好鄉村振興帶頭人隊伍的新路。
  • 山青水秀方有「活水來」北碚推進農村水汙染治理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重慶市北碚區大力推進「農+旅+文」融合發展,通過多元化鄉村振興發展道路,全力助推農民增收、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逐漸彰顯自身特色。今(15)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北碚區生態環境局了解到,位於北碚區柳蔭鎮的東升村通過持續開展農村水汙染治理,作為北碚首批美麗鄉村示範村的東升村如今面貌煥然一新,修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人工水渠與原生態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其鄉村旅遊也迎來快速發展。2019年,投資300餘萬元的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示範試點項目在東升村正式啟動。
  • 建安 鄉村振興景美業旺
    原標題:建安 鄉村振興景美業旺   冬日的建安大地依然美麗,錯落有致的民居、一望無際的良田、層林盡染的綠地公園……「產村人」融合、「居業遊」共進,繪出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 美麗鄉村引來致富「活水」
    良溪村的發展得益於蓬江區棠下鎮不斷推進鄉村產業振興。近年來,棠下鎮利用豐富的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新型生態農業,推進三產融合,引來產業致富「活水」,既增加村民收入,又守住綠水青山。來自順德的遊客李先生說:「我在網上看到說這裡是美麗鄉村,所以就帶著小朋友來這裡看看歷史文化。剛剛我參觀了祠堂,裡面保留得也比較原始,古色古香。」除了遊覽村內保存完好的古建築,不少遊客還品嘗了良溪的鄉間美食。以當地大米為材料製作的「米糰餈」是良溪以及附近鄉村的招牌美食。「味道很好,很有特色,我準備帶點回家讓朋友也嘗嘗。」
  • 菏澤鄆城:吸引優秀人才「回流」 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4日訊 近日,鄆城縣用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回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並在各類創業環節中給這些回鄉人才搭建舞臺,提供服務,讓他們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 激活人才「引擎」 「領跑」鄉村振興 潮州鄉村服務官乘勢而出!
    激活人才「引擎」 「領跑」鄉村振興 潮州鄉村服務官乘勢而出!潮州市網信辦、市農業農村局及廣東鄉村振興服務中心聯手推出潮州市鄉村服務官人才選育計劃,成立潮州市鄉村服務官培訓基地,計劃在全市範圍內選聘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服務官,培育打造一支適應現代化、數位化發展的人才隊伍,講好潮州鄉村故事,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
  • 2020廣東省考申論熱點範文:以人才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落實必須將人才置於首要位置。解決鄉村人才保障問題是農村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破解鄉村振興效能差、速度慢的關鍵所在。「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要實現鄉村振興,關鍵要下好人才振興「這盤棋」。
  •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人才」為筆,描繪鄉村振興秀美畫卷
    牢記總書記囑託,山東緊緊圍繞解決鄉村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的問題,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全力做好多元化引才、全方位育才、多渠道留才文章,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在鎮域經濟發展中一直處於威海市的中遊,資源稟賦並無特殊之處,大水泊鎮靠什麼闖出新路?鎮黨委書記滕新強表示:走「人才驅動鄉村振興」的路子!
  • 鄉村振興第十七講:鄉村文化振興規劃
    本期我們來聊一聊鄉村文化振興規劃的問題。中華文明植根於土地,鄉村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源頭。近代以來,西方文明的衝擊和城市工業的發展,使鄉村文化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危機。在百餘年的鄉村建設史中,傳統的鄉村文化無可避免地逐漸衰落,後繼無人,新的鄉村文化重建乏力,不成體系。
  • 大眾銳評|鄉村振興,靠什麼人?錢從哪來?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考卷上,「靠什麼人」「錢從哪來」是必答題,也是頗有難度的題。這兩個最現實的問題解決不了或解決不好,鄉村振興這一最美好的藍圖就無法繪就或大打折扣。他們的做法啟示我們,鄉村振興是一項需要新思維新動能的創造性事業,需要大力推動人才和資本「下鄉」,為實現鄉村振興這項世紀偉業注入新動能。凡事必先有人氣,才有生機。回望歷史,中國鄉村的每一次激蕩,必是人氣的大集聚。家庭承包如此,鄉鎮企業也這樣。同樣,一些鄉村的落後和衰敗、與城市差距的擴大,也多緣於城市對農村人才等的「虹吸」。
  • 青島:以人才配置為引領 打造鄉村人才振興新模式
    「鄉村振興人才配置」現場會議在萊西舉行。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實地觀摩「鄉村人才配置」試點情況,交流總結鄉村人才振興工作情況,安排部署下步重點任務。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市鄉村人才振興工作專班辦公室副主任劉傳華出席會議並講話。
  • 如何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天作雲平臺的解讀與行動
    ▲天作雲平臺攝於簡陽市禾豐鎮南山村很多人說,鄉村振興關鍵在於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人的努力。但鄉村人才振興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勞動力外流就是擺在面前的第一大難題。如何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養豬事業不斷做大做精的同時,蔣勇還種起了韭菜,且一種就是700畝。蔣勇還探索種養結合的綠色循環經濟模式。將豬糞、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施給韭菜地。還花了4萬塊購買無人機用於打藥。可謂實打實的「技術流農業人才」。帶頭致富的同時,不忘回饋鄉親父老,兩大產業基地為周邊農民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一年光是開工資就有100多萬。
  • 葛水平《活水》:激活現實的審美式鄉村書寫
    「山河破碎」可以「重新收拾」,可以「振興鄉村戰略」,但人失去「正常的心」,成為 「異化的心」「混亂的心」,卻是更可怕的,是最難以「重新收拾」和難以「振興」的。這就是這個時代與社會堅硬的現實。這也是「現實主義」。
  • 山東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工作方案(全文)
    、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三、重點工作  (一)聚焦「引進來」,實施高端人才引進計劃。  1.強化農業科技領軍人才「領頭雁」作用。依託泰山人才工程、外專雙百計劃,加大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引進培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