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明武12月28日晚給華中科大學子作報告。朱建華 攝
「學校要建一流,儘量少引入功利主義,錢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不要以為有錢就可以買到諾貝爾獎。」12月28日晚,湖北省科協主席、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
樊明武院士在華中科大第二期研究生「學術誠信公約行動」閉幕式上,作了主題為「誠信與我們——創建一流大學的一點想法」的報告。
46歲時職稱相當於講師
樊明武目前是華中科大學術委員會主任。針對科研考核導致出現的學術不端現狀,他回憶說,1989年,他46歲,職稱是工程師,相當於講師。
樊明武1965年從原華中工學院畢業後到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工作。他說,那時科研沒有現在這麼多的考核,可以按照個人思路研究,沒有壓力,不用想會出什麼成果,也不用想發表論文,更不用想去申報獎項的事,唯一的想法就是把事情做好。
提出建「無汙染校園」遭非議
2001年初至2005年初,樊明武任華中科大校長。28日晚,對於該校「何時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生提問,他沒有直接作答。
他回憶,自己任校長時提出建設「沒有學術汙染、沒有信譽汙染、沒有環境汙染」的校園,遭到非議。有人認為太「小兒科」,與建設世界著名高水平大學的目標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他說,大學校園如果缺乏誠信文化,肯定不是一流,更不是世界一流。學校要建一流,儘量少引入功利主義,錢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不要以為有錢就可以買到諾貝爾獎。教師還是潛下心去老老實實做學問為好。
樊明武認為,「百萬年薪招聘教師」的口號很響,但建設一流大學需要的是一批高水平教師,讓他們在衣、食、住、行方面「體面些」更為實際。
希望學生講真話、做實事
樊明武在報告中說:「我們總是提一些很響亮卻很空洞的空號,而忽視一些小的、實際的東西,不明白客觀世界的進步需要點點滴滴的積累。」
剛當校長沒多久,樊明武早上晨練,發現圖書館門前很多學生排隊搶座位,了解到系學校教室緊張所致。在學校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他主張先建教學樓。
28日晚,得知該校目前能容納上萬人的兩棟教學樓都是樊明武做校長時建的,現場數百名學生自發地鼓起了掌。
「人生最可悲的,不是一次考試的失敗,不是一次希望的破滅,而是沒有希望、沒有目標。」在談自己的人生感受時,樊明武希望學生能講真話、做實事。「真話是最難講也是最難聽的,但實質是最爽、最有益的」。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